书名:新开局:中国制度的变革与巩固(中国发展动态2013年卷)
定价:51.00元
作者: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24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7094
"1.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20122016)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改革和政策事件,展现出一副鲜活的历史画面。
2. 以智库报告的形式阐释在这极不平凡的5年,中国在想什么,中国在做什么。"
" 在政治领导权顺利交替开启新时代之后,2013年迎来了中国政治的新开局,适应全新大国定位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开始迈向现代化。
就国内而言,2013年延续了三十年多来不断改革的时代命题,继续深化改革;同时,为了避免改革所带来的张力,以回归传统、传统为契机,着力培育稳定性的力量。无论是政治上传统,还是经济上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国家都有意在改革创新和制度稳定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就国际关系而言,大国崛起需要有全新的国际定位,这既需要“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转向,也需要具体努力。国家不仅在传统海疆问题上新政频频,更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探月工程等空间革命之新领域,大国秩序的国际维度逐渐清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旨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趋于成熟,这意味着制度建设已成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
"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
北京大学下属的一个跨院系、跨学科、从事政治与法律综合性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的科研机构,始终关注中国崛起对未来中国政治秩序和全球政治秩序的可能影响,对中国政治法律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运作进行理论总结,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对策,并培养相关领域研究人才和治理人才。各大图书馆馆配,满足读者对重大事项的查找、阅读需要。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可观,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广度有了较高的期待。我希望它在纵向挖掘历史根源的同时,也能在横向上进行充分的比较研究。制度的独特性往往是在与其他模式的对照中才得以凸显的。例如,它是否会探讨在不同外部环境压力下,制度的适应性与刚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如果能引入一些国际视野下的比较案例,哪怕只是作为脚注或附录中的简要对比,也能极大地提升其论述的说服力。阅读这类著作,最忌讳的就是“井底之蛙”式的自我论证。我设想,作者应该能像一位高明的棋手,在布局宏大的棋盘上,清晰地标示出关键的“关键点”和“拐点”。每一个制度的巩固都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无数次博弈和妥协的“路径依赖”产物,我期待作者能将这个动态构建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评分读完摘要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共鸣。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但“变革”本身也需要被理解为一种有规律可循的过程。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制度细节编织在一起,那就太棒了。我特别关注作者对于“巩固”这一概念的处理,这比单纯讨论“变革”更具挑战性。“巩固”意味着生命力和韧性,意味着如何在外部冲击下保持自身的结构完整性。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关于制度“弹性”和“反脆弱性”的洞察,而不是仅仅描述一个僵化的终点状态。一个好的社会科学读物,不仅要回答“发生了什么”,更要能激发读者对“我们能做些什么”的思考,即使作者本人并未直接给出药方,其对内在机制的深刻剖析本身,就是对未来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有力的预警。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科学前沿的读者,我对作者选择的理论视角非常敏感。如果这本书仅仅是复述已有的理论框架,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一种跨学科的融合,比如将经济学模型、社会学的功能分析以及政治学的权力分配理论熔于一炉,形成一个更具解释力的分析工具箱。更深层次的期待是,作者是否有勇气去触碰那些敏感但又至关重要的“非对称性”问题。制度的巩固往往意味着某些群体的既得利益得到了强化,而另一些群体的机会则受到了限制。如果作者能够以一种冷静、克制的笔触,描绘出这种结构性不平等是如何在制度层面被精心维护的,并分析其长期后果,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就足以立得住。我希望它能避免陷入空泛的道德评判,而是专注于揭示制度逻辑本身的冷峻与高效。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标题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很多关于历史进程的画面感。这些标题的构建方式,似乎在暗示着一种动态的、螺旋上升的逻辑结构,而不是简单的线性时间轴描述。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带有“重塑”或“定型”这类动词的表述,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并不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更深入地探究“为什么会这样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如何被固化下来”的机制。真正的好书,总能提供一套观察世界的独特透镜,我希望这本著作能做到这一点。它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场。想象一下,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将不同历史阶段的制度博弈用一种类似戏剧冲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制度选择背后的张力与妥协,那将是极大的阅读享受。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即读完后,看待当前社会运行机制时,能多一层穿透表象的理解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有吸引力,那种沉稳又不失力量感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的厚重。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一些关键概念的强调上做得恰到好处。装帧的质感也很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这对于一本探讨宏大主题的著作来说,是必要的仪式感。不过,更让我好奇的是它如何处理复杂概念的梳理。毕竟,要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篇幅内,清晰地勾勒出制度变迁的脉络,同时又要兼顾历史深度和现实关照,这对作者的功力是个极大的考验。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既有学术严谨性,又不失大众可读性的叙事结构。如果能在不牺牲专业性的前提下,巧妙地穿插一些鲜活的案例或者具有洞察力的比喻,那就更完美了,这样可以让那些初次接触相关理论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而不是被晦涩的术语困住。整体而言,从外到内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严谨,并且充满探索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