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第3版) | ||
| 定价 | 59.00 |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10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
| 装帧 | ||
| 页数 | 304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21327797 | |
目 录
章 绪论(1)
1.1 开发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意义(1)
1.1.1 化石燃料面临逐渐枯竭的危机局面(1)
1.1.2 保护环境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4)
1.1.3 常规电网的局限性(8)
1.2 太阳能发电的特点(9)
1.2.1 太阳能发电的优点(9)
1.2.2 太阳能发电的缺点(10)
1.2.3 太阳能发电的类型(10)
1.3 近年来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11)
1.3.1 太阳电池生产(11)
1.3.2 光伏应用市场(13)
1.4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15)
1.5 部分和组织发展光伏发电的规划和展望(16)
1.5.1 日本(16)
1.5.2 欧盟(17)
1.5.3 光伏技术路线图(ITRPV)指导委员会(19)
1.5.4 美国(19)
1.5.5 中国(20)
1.5.6 能源署(IEA)(21)
练习题(24)
第2章 太阳辐射(25)
2.1 太阳概况(25)
2.2 日地运动(27)
2.2.1 地球概况(27)
2.2.2 真太阳时(27)
2.2.3 日出和日落规律(29)
2.3 天球坐标(29)
2.3.1 赤道坐标系(30)
2.3.2 地平坐标系(31)
2.3.3 太阳角的计算(32)
2.4 跟踪平面的角度(35)
2.5 太阳辐射量(37)
2.5.1 大气层外的太阳辐射(37)
2.5.2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照度(40)
2.5.3 地表倾斜面上的小时太阳辐照量(44)
2.5.4 地表倾斜面上的月平均太阳辐照量(47)
练习题(52)
第3章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基本原理(53)
3.1 太阳电池的分类(53)
3.1.1 按照基体材料分类(53)
3.1.2 按照电池结构分类(55)
3.1.3 按用途分类(55)
3.2 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56)
3.2.1 半导体(56)
3.2.2 能带结构(57)
3.2.3 本征半导体、掺杂半导体(58)
3.2.4 N型和P型半导体(59)
3.2.5 P-N结(60)
3.2.6 光生伏应(61)
3.2.7 太阳电池光电转换原理(62)
3.2.8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结构(63)
3.3 太阳电池的电学特性(64)
3.3.1 标准测试条件(64)
3.3.2 太阳电池等效电路(65)
3.3.3 太阳电池的主要技术参数(66)
3.3.4 影响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因素(72)
练习题(76)
第4章 薄膜太阳电池(77)
4.1 概述(77)
4.2 非晶硅太阳电池(78)
4.2.1 非晶硅太阳电池发展简史(78)
4.2.2 非晶硅电池结构(79)
4.2.3 非晶硅薄膜电池的制造(85)
4.2.4 非晶硅薄膜电池的产业化情况(85)
4.3 碲化镉(CdTe)电池(85)
4.3.1 CdTe材料与电池特点(86)
4.3.2 CdTe电池的结构(86)
4.3.3 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制造(87)
4.3.4 CdTe薄膜电池产业化情况(89)
4.4 铜铟镓硒太阳电池(90)
4.4.1 铜铟镓硒太阳电池的特点(90)
4.4.2 CIGS薄膜电池的结构(91)
4.4.3 CIGS薄膜电池的制造(91)
4.4.4 CIGS薄膜太阳电池产业化情况(94)
4.5 钙钛矿太阳电池(96)
4.6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99)
4.7 半导体太阳电池(101)
4.8 薄膜太阳电池市场及发展前景(101)
练习题(103)
第5章 聚光与跟踪(104)
5.1 聚光光伏发电(104)
5.1.1 聚光光伏发电的优缺点(104)
5.1.2 聚光光伏部件(105)
5.1.3 聚光光伏系统(113)
5.1.4 聚光光伏发电现状(118)
5.2 太阳能跟踪系统(119)
5.2.1 跟踪器的分类(119)
5.2.2 跟踪系统的应用(123)
练习题(126)
第6章 太阳电池的制造(127)
6.1 硅材料制备(127)
6.1.1 金属硅的制备(127)
6.1.2 高纯多晶硅的制备(128)
6.2 晶硅生长技术(132)
6.2.1 单晶硅生长技术(132)
6.2.2 铸造多晶法(134)
6.2.3 铸造单晶法(137)
6.3 晶硅加工技术(138)
6.3.1 晶硅的切方(138)
6.3.2 晶硅的切片(139)
6.4 晶硅太阳电池制造技术(139)
6.4.1 表面织构化(139)
6.4.2 扩散制结(142)
6.4.3 边缘隔离(144)
6.4.4 去磷硅玻璃(144)
6.4.5 沉积减反射膜(144)
6.4.6 丝网印刷电极(146)
6.4.7 高温烧结(146)
6.4.8 太阳电池的I-V特性测试(147)
6.5 太阳电池组件的封装(148)
6.5.1 太阳电池组件封装材料(149)
6.5.2 太阳电池组件封装工序(150)
练习题(153)
第7章 光伏发电系统部件(155)
7.1 光伏方阵(155)
7.2 二极管(156)
7.3 储能设备(157)
7.3.1 主要储能技术(157)
7.3.2 蓄电池(162)
7.4 控制器(168)
7.4.1 控制器的类型(169)
7.4.2 控制器的主要功能(170)
7.4.3 控制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71)
7.5 光伏并网逆变器(172)
练习题(179)
第8章 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180)
8.1 光伏发电系统的总体目标(180)
8.2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181)
8.2.1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容量设计(181)
8.2.2 并网光伏电站与电网的连接(189)
8.2.3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194)
8.3 离网光伏发电系统设计(197)
8.3.1 离网光伏发电系统优化设计总体要求(197)
8.3.2 技术条件(197)
8.3.3 光伏方阵倾角的选择(200)
8.3.4 均衡性负载的光伏发电系统设计(201)
8.3.5 季节性负载的光伏发电系统设计(208)
8.3.6 特殊要求负载的光伏发电系统设计(208)
8.4 光伏发电系统的硬件设计(209)
8.4.1 站区布置(209)
8.4.2 配电房及电气设计(213)
8.4.3 辅助设备的选配(214)
8.5 其他设计(214)
练习题(216)
第9章 光伏工程的施工、验收及维护(218)
9.1 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218)
9.1.1 系统安装前的准备(218)
9.1.2 光伏方阵的安装(219)
9.1.3 控制器和逆变器等电气设备的安装(221)
9.1.4 蓄电池组的安装(224)
9.2 光伏发电系统的调试(225)
9.2.1 调试前的准备工作(225)
9.2.2 光伏方阵调试(225)
9.2.3 控制器调试(226)
9.2.4 离网逆变器调试(227)
9.2.5 并网逆变控制器的调试(227)
9.3 光伏发电工程的验收(231)
9.3.1 单位工程验收(232)
9.3.2 工程启动验收(232)
9.3.3 工程试运和移交生产验收(233)
9.3.4 工程竣工验收(233)
9.4 光伏发电系统的维护及管理(233)
9.4.1 日常维护(233)
9.4.2 定期检查(234)
练习题(235)
0章 光伏系统的应用(236)
10.1 光伏系统的分类(236)
10.1.1 微型光伏系统(236)
10.1.2 离网户用系统(238)
10.1.3 离网非户用系统(239)
10.1.4 分布式并网系统(249)
10.1.5 集中式并网系统(259)
10.1.6 混合光伏系统(262)
10.2 空间光伏电站(263)
练习题(266)
1章 光伏发电的效益分析(267)
11.1 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267)
11.1.1 光伏发电成本(267)
11.1.2 光伏发电成本的历史及展望(273)
11.2 光伏发电的能量偿还时间(275)
11.2.1 能量偿还时间(275)
11.2.2 国外情况分析综述(276)
11.2.3 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281)
11.3 光伏发电减少CO2排放量(284)
11.3.1 发电排放的温室气体(284)
11.3.2 CO2排放因子(285)
11.3.3 光伏减排CO2潜力(287)
11.4 光伏发电其他效益(289)
练习题(293)
本书的宗旨是在介绍光伏发电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于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技术。第2版出版4年多来,无论是光伏技术还是光伏产业和应用都有了长足发展,现在光伏发电成本在—些地区已经可以和常规发电竞争。为了反映当前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的进展,本书在第2版的基础上,吐故纳新,比较地讲述了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等全过程,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应用新领域的发展情况,增添了太阳跟踪系统的内容,阐述了新型控制器和逆变器的功能及原理,增加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等方面的内容,各章后面带有参考文献和练习题。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应用技术”这几个字,表明它并非一本纯粹的学术论文集,而是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和工程应用。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光伏相关的资料,但总感觉缺少一种系统性和指导性,很多时候在学习某个技术点时,不知道它在整个发电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这本书的结构看起来非常合理,从“基本知识”到“应用技术”,再到“新型控制器逆变”,似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我尤其关注“新型控制器逆变”这一部分,因为我知道控制技术和逆变器是光伏系统的心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不同类型逆变器(如集中式、组串式、微型逆变器)的原理、选择标准、故障诊断以及最新的技术发展进行详细阐述。另外,对于“应用技术”,我希望书中能涵盖诸如光伏系统设计、组件选型、安装方式、电网接入规范、并网和离网系统的配置、以及储能系统的集成等关键内容。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图表、电路图甚至是工程实例,辅以详细的计算公式和步骤,那就能够大大提高我的理解效率,也更方便我将其应用于实际的项目中。
评分这本书的主题听起来非常贴合我最近的学习兴趣。我一直对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发电的应用方面很感兴趣,但市面上的书籍往往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偏向技术细节,让我很难找到一本既能打下坚实基础,又能讲解实际应用的综合性读物。这本《正版 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第3版)》似乎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它提到的“光伏发电基本知识的基础”让我看到了系统学习的希望,意味着我可以从最根本的原理开始,逐步理解光伏发电的工作机制。而“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技术”和“新型控制器逆变”等内容,则直接点出了我最想深入了解的部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发电系统,以及在系统控制和能量转换方面的新技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光伏发电系统,比如分布式光伏、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各自特点、设计流程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同时,关于新型控制器的讲解,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并网控制策略、离网控制以及储能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深入讨论。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分析不同系统配置下的发电效率、成本效益以及运维挑战,那就更完美了。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能它能成为我学习光伏发电知识的得力助手。
评分作为一名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工作的工程师,我一直关注着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最新发展。《正版 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第3版)》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它涵盖了“基础知识”、“应用技术”以及“新型控制器逆变”,这表明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前沿性,能够满足我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需求。我特别期待书中在“应用技术”部分能够提供更深入的工程实践指导,例如在大规模光伏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这包括但不限于: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组件的选型与布局优化、支架系统的设计与防腐蚀措施、线路设计与损耗控制、以及电站整体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评估。同时,对于“新型控制器逆变”的提及,我非常希望能够看到对当前主流和新兴的逆变器拓扑结构、功率变换策略、并网特性(如谐波抑制、电压电流控制、无功功率补偿等)以及储能系统集成中的关键技术(如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的详细分析。如果书中还能包含相关的行业标准、规范以及最新的技术法规解读,那就更能体现其价值,帮助我在实际工作中紧跟行业步伐。
评分我是一名初学者,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技术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市面上的资料碎片化且深浅不一。这本书的名字《正版 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第3版)》听起来非常适合我入门。首先,它强调了“基本知识的基础”,这让我感到安心,因为我不需要担心一开始就接触过于复杂的内容。我希望能从这里开始,系统地了解光伏发电的原理,比如太阳能是如何被转化为电能的,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板有什么区别,以及影响发电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接着,“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技术”部分,我希望能知道如何将这些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发电系统中。这可能包括不同规模的光伏系统(比如家庭用的还是工厂用的),它们的构成组件有哪些,安装时需要注意什么,以及如何确保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行。最后,“新型控制器逆变”这部分,虽然听起来可能有点技术性,但我希望能有详细的解释,让我明白控制器和逆变器在光伏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最新的技术有哪些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清晰的图解,帮助我这个新手也能逐步掌握光伏发电的核心知识和应用技巧。
评分我是一名对绿色能源充满热情的研究者,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的权威性著作。看到《正版 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第3版)》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它所吸引。书名中“正版”二字,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让我对内容的可靠性充满信心。“第3版”则意味着这本书经过了多次修订和更新,很可能包含了最新的技术进展和行业标准。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光伏发电基本知识的基础”的讲解,这部分是理解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基石。我期望这部分能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介绍半导体物理、光伏效应、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与原理、以及不同类型光伏组件的特点。随后,“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技术”部分,我希望能深入学习到系统的设计原则、关键组件的选择与匹配、安装调试流程、以及如何进行系统性能的评估与优化。尤其吸引我的是“新型控制器逆变”的提及,这表明书中可能包含了最新的并网逆变器技术、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以及智能电网下的光伏系统集成方案。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MPPT算法、最大功率输出控制、电网支撑功能、以及与物联网技术结合的智能光伏系统等前沿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