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74405
条码:9787511874405
图书名称:法治生活:公民必知的法律权利全集
定价:39.8
作者:寇锋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03-01
目录:
Part 100
人身权利篇00
第一章人格权00
第一节生命权、健康权与身体权00
公交司乘人员掐死花季少女,赔偿受害人家属精神抚慰金30万00
第二节姓名权00
犯罪后假冒他人,侵犯他人姓名权应担责00
第三节肖像权0
赵本山诉天涯公司侵犯肖像权案0
第四节隐私权0
电视剧泄露公民手机号被诉侵权0
第五节名誉权0
徐大雯与宋祖德、刘信达侵害名誉权民事纠纷案0
第六节荣誉权0
锦州侵害学生荣誉权案终审法院判决市教委向女大学生道歉,
赔偿损失4万多元0
第七节婚姻自主权0
北京一少女状告父母剥夺婚姻自主权0
第八节人身自由权0
强送父亲治精神病,女儿被判侵犯父亲人身自由权0
第九节一般人格权0
上海首例侵犯贞操权案一审宣判被告被判赔3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0
第二章身份权0
第一节配偶权、亲权(监护权)与亲属权0
妻子沉溺麻将不顾家丈夫三次诉离终获准0
第二节继承权0
“新七浦”创始人胡某遗产继承案0
Part 20
财产权利篇0
第三章物权0
第一节所有权0
男子以亲戚名义购房遭“鸠占鹊巢”打官司确权0
第二节用益物权0
在他人宅基地上建房,房屋判归宅基地权利人所有0
第三节担保物权0
行使留置权不当被法院驳回0
第四节占有0
占有物返还请求权,超过一年即消灭0
第四章债权0
第一节合同债权0
王卫某诉孙云某买卖合同纠纷案
——销售者承诺“假一赔十”,所售商品为冒牌货,应按其承诺赔偿0
第二节侵权行为债权0
导游催游客“快跑”游客摔残旅行社赔十万
第三节无因管理债权
见义勇为救火牺牲,受益人应当补偿
第四节不当得利债权
虚构“高层峰会”收费,被判不当得利
第五节缔约过失债权
北京宋庄房屋买卖协议无效案
Part 3
商事权利篇
第五章个人独资企业中投资人的权利
看房客受伤,投资人对经纪公司赔偿责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第六章合伙企业中合伙人的权利
不具备法定事由法院判令退伙无效
第七章公司中的股东权
林方某诉常熟市凯某实业有限公司、戴小某公司解散纠纷案
第八章在商业保险中的权利
法定告知义务未履行保险格式条款无效
第九章在票据活动中的权利
汇票不慎丢失几易其主第一手背书人主张权利获法院支持
Part 4
知识产权篇
第十章著作权
“鸟巢”烟花著作权案
第十一章商标权
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iPad”商标之争
第十二章专利权
正泰诉施耐德“小型断路器”实用新型专利案
Part 5
社会权利篇
第十三章劳动者权利
中兴通讯(杭州)有限责任公司诉王某劳动合同纠纷案
第十四章社会保险权利
进城农民工也享有社保待遇
第十五章获得社会救助权利
违规转租廉租房被收回诉至法院被驳回
第十六章享受社会福利权利
盲人状告北京地铁打赢福利权官司
第十七章获得社会优抚的权利
为救铁轨上的儿童牺牲河南青年被追认为烈士
Part 6
公法权利篇
第十八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从土地维权农民到区人大代表
第十九章参与立法权
孙志刚之死:终结“收容遣送”恶法
第二十章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权利
淄博市信息公开第一案
第二十一章在行政许可中的权利
违法设立行政许可未获法院支持
第二十二章在行政强制中的权利
重庆“一坨屎”劳动教养案
第二十三章在行政处罚中的权利
上海“钓鱼”执法案
Part 7
权利救济篇
第二十四章人民调解制度
第二十五章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
第二十六章商事仲裁制度
第二十七章民事诉讼制度
第二十八章信访制度
第二十九章行政复议制度
第三十章行政诉讼制度
第三十一章刑事诉讼制度
第三十二章国家赔偿制度
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
在线试读部分:
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自序)
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形成的必然要求,其核心价值是对公民权利的平等保障。
法治社会包括精神和制度两个层面的内容。精神层面是指法治精神的形成,即整个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坚决支持,养成自觉遵守法律,并且通过法律或司法程序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和民事等方面的纠纷的习惯和意识。在制度层面是指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的建立,即法治社会的法律是通过规范的民主程序产生出来,并且其司法和执行过程通过规范的秩序受到全社会的公开监督。
德国法学家耶林认为,法治社会并非自生自发演进形成的,而是靠不断地斗争去争取权利,去激活法律。他提出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主张自己利益的任何一位市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市民的一项义务。由此可见,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法治不仅仅是一种法律至上的精神信仰,一种权利本位的法治观念,更重要的是将法律价值内化为行为准则的法治自觉。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首先,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其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再次,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最后,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等。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源自信仰。只有公民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公民才会对法律的产生信仰,法律才能真正树立起权威。通过良法善治,最后实现法治。
我国现在已建成了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体系,为我国公民权利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我国,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普遍提高,但大多数公民毕竟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缺乏良好的法律素养和有效的法律技能,实践中往往不能有效维护自己权利,久而久之,形成“法律无用”、“信访不信法”的观念,直接影响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
为此,本书尤其重视其实用价值,内容上以公民权利为中心,视角上从法律维权的角度,全面介绍与公民工作、生活联系最密切、最重要的诸如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商事权利、社会权利和公法权利等各项权利的基本内容,并辅以关联法律、维权指引和典型案例,供读者参考。期望通过本书能给读者朋友们在法律方面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帮助。若能如此,也算为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尽了一份绵薄之力。希望法治能早日成为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最后,本书得以付梓,感谢法律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写作的支持。
读完《西方艺术史概论》,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将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梳理得既清晰又引人入胜。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到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再到文艺复兴的辉煌,直至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现代艺术的百花齐放,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都被赋予了生动的解读。书中不仅仅罗列了艺术家的名字和画作,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够将艺术作品置于其所处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分析,让我们理解为何某些风格会出现,为何某些主题会被反复描绘。例如,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期时,作者不仅仅讲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伟大,还深入分析了人文主义思潮对艺术创作的推动作用,以及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 Patronage 的影响。在介绍印象派时,作者巧妙地将画家的户外写生、对光影的追求与当时城市化进程、摄影技术的兴起联系起来,让我恍然大悟。更难得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用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艺术的世界,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的插图也非常精美,高质量的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
评分《量子物理学基础》这本书,怎么说呢,确实是把我从头到尾都“震撼”到了。一开始我以为会是那种非常抽象、充满公式的理论书,但读下来发现,作者在解释量子世界的奇妙现象时,并没有完全放弃直观的类比和形象的比喻,尽管这些比喻在量子世界里总显得有些勉强,但也确实帮助我这个门外汉捕捉到了一些核心概念的精髓。比如,关于波粒二象性的解释,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双缝实验的各种变体,并通过非常细致的推理,一点点揭示出微观粒子行为的不可思议。还有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这些概念在本应是“不存在”的现实中,却被描述得如此真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量子测量问题时,那种哲学层面的困惑和争论也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意识到,量子物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物理规律的发现,更是对我们理解现实本质的挑战。书中对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阐述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公式,更触及了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虽然某些数学推导部分对我来说还是有些门槛,但我能够感受到作者试图将最前沿的科学思想,以一种尽可能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的努力。
评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文化自觉》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它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视角。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全球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书中细致地梳理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在接受外来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演变轨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社会大众所经历的思想挣扎、文化认同的重塑与自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种被动接受,更是一种主动的建构和反思。书中通过对文学、影视、教育、饮食等多个文化领域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文化如何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又积极地吸收、融合外来元素,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回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观点也很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面对全球化,我们既不能盲目排斥,也不能全盘西化,而应在深入理解自身文化根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研究》通篇都在探讨宋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思想文化发生的深刻转型。作者从国家制度的演变入手,详细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以及士大夫阶层如何在这种制度下形成新的政治文化。在经济层面,书中对商品经济的活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商业资本的兴起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尤其是在江南地区的案例分析,让我对那个时期经济的复杂性和活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层面,而是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细节,通过对宗族、家庭、婚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考察,展现了社会变迁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个体在这种大潮中的适应与挣扎。书中的论证严谨,引用的史料丰富多样,既有官方文献,也有地方志、笔记、碑刻等一手资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虽然有些章节的论述比较密集,需要读者静下心来仔细品味,但整体而言,这是一本能够拓展读者视野、深化对中国历史理解的力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脉动和肌理。
评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赏析》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充满诗意的笔触,带领我漫步在中国各地那些如诗如画的园林之中。从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到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再到岭南的私家园林,每一处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书中不仅仅是对园林景物的客观描述,更重要的是,作者深入挖掘了每一处园林背后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建造者的匠心独运。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意境”的解读,如何通过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的巧妙搭配,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以及如何让游览者在其中获得“步移景异”、“人在画中游”的独特体验。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关于中国传统美学、哲学思想(如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园林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的论述,这让我对这些园林不再仅仅是“看个热闹”,而是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它们的精神内核。书中精美的摄影图片更是功不可没,它们真实地再现了园林的精巧设计和迷人风光,让我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古代园林不仅仅是物质的建筑,更是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对生活、对宇宙的理解与感悟的艺术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