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经精华——圣严法师讲佛经 演员张国立推荐 佛学佛法入门书籍 人生生活智慧压书 宗教哲学哲理书籍

大藏经精华——圣严法师讲佛经 演员张国立推荐 佛学佛法入门书籍 人生生活智慧压书 宗教哲学哲理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大藏经
  • 圣严法师
  • 佛学
  • 佛法
  • 入门
  • 智慧
  • 人生
  • 哲学
  • 宗教
  • 张国立推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清风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17547
商品编码:27962434437
丛书名: 大藏经精华 圣严法师讲佛经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演员张国立:法师的心语,犹如智慧的明灯,清心的甘泉,点点滴滴滋润着我的心灵
圣严法师*透彻、*通俗易懂、*全面的讲经说法
一本书直入佛藏,轻松理解佛经佛法,时常诵读,少走弯路
修持戒定慧,解脱生死烦恼,洞彻生命无常、无我的真相
修身养性,增长智慧,净化人心,和美社会,提高人生的品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圣严法师讲《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經经》、《八大人觉经》、《华严经·普贤菩薩行愿品》等的讲经记录,这些经典在佛教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圣严法师通过浅显明白的语言,让人对佛教经典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修生养性很有帮助,非常值得阅读。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1930—2009),出生于江苏南通,世界著名的佛学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台湾著名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
他以中、日、英三种语言在亚、美、欧各洲出版著作近百种,发行量多的是《正信的佛教》,近四百万册;译本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语言。还有《佛学入门》、《学佛群疑》等影响深远的著作,均受广大读者欢迎。
圣严法师被誉为台湾高僧,稳定人心的力量。门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既有政界人物,也有活跃在海峡两岸的著名艺人、学者等,确为近几百年对台湾影响*的人物之一。 目 录

编者序
一、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绪论
一、《法华经》与《普门品》
二、观世音菩萨的因行与果德
三、《法华经》的翻译者
四、观世音菩萨的性别
五、观世音菩萨住在何处
本论
一、为何名为观世音菩萨
二、如何游化娑婆世界
重颂问答观音圣德
一、为何名为观世音
二、观音无处不现身
三、赞叹观音圣德
结论
一、持地结赞观音
二、大会众生普得法益
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前言
心经的内容
序论
本论
结论
三、地藏菩萨的大愿法门
前言
一、地藏的意思
二、地藏菩萨是谁
三、地藏法门的三部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
一、地藏菩萨的本誓愿力
二、修行占察法当发种种愿
三、《占察经》的基本法门是十善
四、《占察经》的离怯弱法
五、空无自性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
一、地藏菩萨的功德
二、地藏无尽誓愿
三、地藏菩萨循声救苦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一、佛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
二、地藏誓愿与称名功德
三、度尽众生方成佛道
四、孝女度母因缘
五、光目女发大愿度脱其母
六、一王发愿永度众生
七、病亡读经利益
四、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
前言
一、普贤行愿在《华严经》中的地位
二、普贤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
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
一、“礼敬诸佛”赞
二、“称赞如来”赞
三、“广修供养”赞
四、“忏悔业障”赞
五、“随喜功德”赞
六、“请转”赞
七、“请佛住世”赞
八、“功德回向”赞
九、“学佛回向”赞
十、“利益众生”赞
十一、“大行利生”赞
十二、“恒顺众生”赞
十三、“同行善友”赞
十四、“持法修行”赞
十五、“重重无尽”赞
十六、“十种威力”赞
十七、“圆满七海”赞
十八、“尽学普贤”赞
十九、“学文殊行”赞
二十、“行愿功德”赞
二十一、“灭罪生福”赞
二十二、“善根回向”赞
二十三、“往生极乐”赞
二十四、“利乐有情”赞
二十五、“结归极乐”赞
后记
普贤菩萨十大愿
前言
大愿:礼敬诸佛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第六大愿:请转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
五、四十二章经讲记
绪论
释经文
六、佛遗教经讲记
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
——《佛陀遗教》导读释常延
绪论
一、有关《佛遗教经》的注释
二、内容大要
三、释经题
四、译者
释经文
一、缘起
二、以戒为师
三、所持戒相
四、持戒功德
五、当制五根
六、当好制心
七、诫多求供养
八、诫多睡眠
九、对治瞋恚
十、对治骄慢
十一、少欲生善
十二、知足安乐
十三、远离愦闹
十四、策勉精进
十五、常当摄念
十六、修习禅定
十七、智慧明灯
十八、离诸戏论
十九、反覆叮咛
二十、真实四谛
二十一、两类弟子
二十二、开示无常
二十三、勉求出离
七、八大人觉经讲记
绪论
释经题
释经文
一、诵念本经
二、修四念住
三、少欲无为
四、常念知足
五、常行精进
六、增长智慧
七、怨亲等施
八、不染世乐
九、代众生苦
十、总结全经
十一、劝诵灭罪
八、佛经精选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普贤菩萨行愿赞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中阿含八念经

 

媒体评论 本书结合了正信的佛法,圆融的世理,练达的人情,以一贯亲切、明晰的方式,回应当代人的知性及心灵需求,处处表现出以佛法为依归,以人生为诉求的人生佛教精髓。
:“老师”对佛教徒而言,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名师只是一种世俗的尊称。佛教并没有什么名师、大德这种名相,讲求的只是师徒间彼此的心心相印。所以不要执著名师,因为再有名的师父也不能把你变成佛,他们只能为我们指出心灵的路,但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修行。
像我来见圣严师父,就是因为我修行了五年,我必须向一位有智慧的老师请益,看看我走的方向对不对?路对不对?师父能够为我指引,哪里要注意、哪里要改变、哪里要做。
李连杰
我皈依圣严法师多年,受益匪浅。法师的心语,犹如智慧的明灯,清心的甘泉,点点滴滴滋润着我的心灵。
张国立
圣严法师是一位伟大的禅师,我对他的学问与智慧极具信心。我很庆幸能身为他的友人,我也尊崇他在东西方为佛教所做出的贡献。
一行禅师
免费在线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心经》在所有的佛经之中,是文字精简、组织严密、内容丰富的一部经,我们既可以因它而理解佛法,深造自得,也可以把它当成修行的法门来用功,更可以为求感应而虔心持诵。
《心经》是大乘佛法的心要,也可以视为一部很好的佛学概论。不过要把它解说得深入浅出,却是很不容易的事。
首先看这部经的结构。它可分成三个段落:
段是“序分”,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序言”或“序论”,一共有四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段是“正宗分”,一般称为“本文”或“本论”,即本经的主要内容,它分述五个观点:
一、人类观:指出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是空的,因此,人的本身就是解脱自在。共七句:“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二、宇宙观: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讲的是人在宇宙之中就是解脱自在。共十一句:“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三、人的三世因果观:解释人在生来死去之中就是解脱自在。共六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四、菩萨的境界:这是解脱自在好的范例。共八句:“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五、佛道:这是菩萨的理想和目的,也就是解脱自在的圆满。共三句:“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后一段是“流通分”,即一般所称的“结论”。共十四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在所有的佛经之中,是文字精简、组织严密、内容丰富的一部经,我们既可以因它而理解佛法,深造自得,也可以把它当成修行的法门来用功,更可以为求感应而虔心持诵。原因是这部经主在开显大乘的“空”义,深广而微妙,我们可以由此而理解深究佛法。而我们自己若能了解“空”义,信受奉行,也可离却烦恼;而且持诵本经,使鬼神了知“空”的道理,又能度鬼神得解脱,所以,持诵《心经》可以自利利他,冥阳两利。
下面简单介绍《心经》的来历。根据印顺老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说:“此经本是《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心要,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里,有《学观品》,此品有与本经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句,不过不是观自在菩萨说的,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说的。此经应该是《大般若经》里的精要部分,古德为了易于受持,特地摘出来单行流通,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东初老人著的《般若心经思想史》也说:“《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也是《大般若经》的结晶体。《心经》虽不摄于《大般若经》内,但在《大般若经》第二会第二分《观照品》第三之二,其异译为《大品般若?习应》第三的一段,颇与《心经》类似。有说这段原文该为《心经》的原型,或说《心经》是根据这段文而组成独立的经典。于此不特可观见《大般若经》的精要,亦可窥见《心经》组织的来源。”
历来《心经》的译本很多,自姚秦鸠摩罗什翻译之后,一直到宋朝的施护为止,可以查考的,一共经过十一次的汉译工作,前后经过的时间约六百年。现在我们一般讲诵流通的是由唐朝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全部为二百六十个字。心经的内容
现在我就前面所分的段落,依次来讲述《心经》的内容。
序论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在中文佛经中的译名则有好几种,大家熟悉也常称的就是鸠摩罗什的旧译——观世音,玄奘则新译为观自在。
前面说过,《心经》的原型,在《大般若经》里本来是佛陀向舍利子说法,可是到了公元四五世纪《心经》成立之时,密教正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各地,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广大灵感,应化无碍的威神之力,早已成为密教信仰的中心,所以就把观世音,即观自在菩萨,奉为《心经》的说法主了。
菩萨是依德立名的,依般若观慧而已得自在的菩萨,即名观自在菩萨。这位菩萨以甚深的般若(智慧)来观照五蕴,知道五蕴本就是空的。由于证悟了空性,一切的苦难对这位菩萨而言都了。我们佛教徒有很多人会念《白衣大士神咒》,此咒的后面是这样说的:“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怎么有这样大的力量呢?是因为咒中称念了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缘故。本经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我们一心念《心经》也能够“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念的人未能彻底了悟空义,那么灾难只是暂时离开,以后难保不会再来。
观自在,观什么自在?只要用修行的方法观照,就能够得自在。从《楞严经》里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耳根圆通,也就是因听声音而入三昧,因听声音而解脱自在。这个“观”,可以用耳朵、眼睛、鼻子,也可以用身体。不过从修行的方法来讲,用耳朵来“观”,容易让我们去烦恼证菩提。
我在指导禅七的时候,如果有人打坐着魔,不由自主地哭笑吵闹,通常我都教他躺下来,把眼睛合上,心里什么都不要想,只用耳朵静静地听,听四周的声音,远处近处各种声音,不需多久,他就会安静下来。所以用耳朵听,是容易使心安定的修行方法。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中文的意思是“觉有情”,又译为“大道心众生”,即“已发了大菩提心的众生”。菩提心有大有小,发小菩提心是但求自了,只求自己解脱的小乘人;而发大菩提心,则是发广度一切众生的愿心,以助众生得解脱、成佛道为目标,并非是只求个人解脱的大乘行者。
事实上,唯有不顾自己,只关心别人,只度众生,不为自利,才是真正自在解脱的法门。为什么呢?因为他去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人的烦恼都是从自我中心的意识而产生的。真正发大菩提心,不为己而为众生的人,才能真正得到解脱,而且是得大解脱。所以诸位要学佛,就要发大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两句经文是说:修行甚深的般若法门之时,照见我及我所的五蕴法,毕竟是空的。梵语“波罗蜜多”,是“超度”、“到彼岸”的意思,用现代语来讲,就是“”。“般若”也是梵语,中文译为“智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以深广的智慧来烦恼的障碍。
智慧可分三等:1.世间的智慧,2.出世间的智慧,3.世出世间的智慧。
世间的智慧,系指凡夫的聪明才智,亦即以自我为本位而发展出的各种学识经验和价值判断。这种出于“我执”的产物,不能彻底究竟,也无法获得解脱。
出世的智慧,是指小乘圣者的智慧。能证人无我,能出三界苦,已得解脱乐;不过尚未证得法无我,所以执著离世间而入涅槃,只能自求了脱,不能普度众生。
至于世出世间的智慧,乃是大乘菩萨的智慧。既证人空(即人无我),也证法空(即法无我),得大解脱而不离世间,这才真是大智慧、深智慧,这也才能称之为“般若”。
菩萨修行,有所谓“六度”法门,又称作“六波罗蜜多”。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这六度里,若无智慧度(即般若波罗蜜多)贯串其间,其他五度便不得究竟,所谓“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就是此意。故智慧为菩萨修行的目标,唯有修得智慧,才能度脱一切苦厄,而这个智慧的着眼处,就是先要把五蕴看空。
什么是“五蕴”呢?简单地说,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吾人身心的总和。色蕴是指生理的、物质的现象,受、想、行、识四蕴是指心理的、精神的活动。
五蕴皆空的“空”是什么意思呢?中国人常把佛门叫做“空门”,出了家就叫“入空门”,但许多人不了解“空”的意义。
就如一首《醒世歌》,开头是“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冥在其中”,然后说什么“夫也空,妻也空,大限来时各西东”,“母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末了说:“人生好比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场空。”这样子看人生是多么失望,多么空虚啊!
佛法的“空”绝不是教人消极、逃避和否定一切的;相反地,它是从空性中教人正视生命的意义,不断地努力向上。以下从三个不同层次的比较来说明大乘佛法的“空”:
一、顽空:虚无主义者认为世间没有真实的事物,没有因,也没有果;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一切都是现成,所以不需要努力,也不必害怕,反正有的一定会有,没有的就算再努力也不会有;而该来的一定会来,即使不努力也一定会来。而且有与无,来与不来,皆无实在的价值,生时感到空虚,死后一切归于幻灭。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思想。
二、偏空:是指小乘的圣者所证的“空”。他们观察思维世间所有的现象,都是暂生暂灭,不停地迁流变化,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绝没有什么不假因缘、永恒不变的事物,特别是对人的身心现象——五蕴的无常、苦、空、无我体证深刻,所以舍离五欲,勘破自我而得到了解脱。由于他们对世间有着很强的厌离心,认为世间充满颠倒、污浊与苦痛,不愿留下来受苦,证人空而未达法空,便急急趣入涅槃,了生脱死。这种偏空的思想中,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是对立的,离了生死才能证得涅槃,断了烦恼方可获得菩提,明显表现“独善”、“出世”的精神。
三、毕竟空:是指大乘菩萨所证的“空”。已发菩提心的菩萨,虽知道世间是无常、空幻的,可是他们不忍心任由广大无边的众生贪著五欲,沉沦于生死苦海,所以发愿度众生。这些菩萨,本身对于世间的五欲已不执著、不贪求,所以对这世间也无须逃避,依然生生世世留在世间关怀众生、帮助众生,让所有众生都能证得无余涅槃。这种“空”,是空去对自己身心的执著,也空去了对一切现象的执著,转生出救济众生、无我无私的悲心与愿力。
度一切苦厄
菩萨用甚深的般若智慧来观照五蕴,如实证见自己的身心是空的,当下就能够度脱一切苦厄。
何谓“一切苦厄”?我们先说“苦”。苦有三大类:一是身体的苦,二是心理的苦,三是身心交织的苦。身体有生、老、病、死四种苦,这是从生到死之间的四个现象。人,出生了以后就会病、会老、会死,过去生我们记不得了,今生我们还没有死,可能不知道死苦是什么滋味,但当我们看过别人死的情况,就可明白死亡不会是一件快乐的事。
至于心理的苦也有三种:即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例如世人求升官发财、求婚姻美满、求子孝孙贤等,能有几人如愿以偿?这就是求不得苦。再如世间的事很奇怪,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人,在甲地避不见面了,偏在乙地碰了头,而且常因情势所逼,非在一起不可。俗话说“冤家路窄”,这便是怨憎会苦。至于爱别离苦也是人间常有,其中痛苦的,莫过于亲子之爱、夫妻之情,因为生离死别而肠断心碎,魂牵梦萦。由于凡夫众生把身心的现象与活动执著为我,在自我意识的驱动下,生生世世地造业,再生生世世地受报。这种生命轮回,不断地造业、受报,称为“五蕴炽盛苦”,这是身心合起来的苦。
总计上述有八种苦,我们叫它作“八苦”。
至于“厄”,则是执著五蕴所招感的一切灾难。例如:水灾、火灾、风灾、地震、毒虫猛兽等天灾以及刀兵、盗贼、恶政等人祸。刀兵是指战争,恶政是指昏暗残暴的政治,像中国历史上的夏桀、商纣、秦始皇以及西方的罗马皇帝尼禄等所施行的暴政。古人说:“苛政猛于虎”,苛暴的政治比老虎还可怕,以致在乱世里,许多人宁可冒着被老虎吃掉的危险而躲到深山里,也不愿意留在平地受官吏的迫害。我们把身心的现象计执有我,就难免要受这些天灾人祸的恐惧和痛苦。
但愿大家能常念“观世音菩萨”,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得身心放空,念得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观念不再生起,那么就一定可以“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了。
本论
一、人类观——五蕴→五蕴皆空——人的本身即解脱自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即《阿弥陀经》里面所称的“舍利弗”。“弗”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儿子”的“子”。“舍利”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鸟,这种鸟眼睛非常明锐,舍利弗的母亲眼睛明锐得像舍利一样,所以取名为“舍利”。她这个儿子从母得名,所以叫“舍利子”。
人是由五蕴所成,我们若能如实观照五蕴本空,那么,虽有身心的现象,也能够生活得解脱自在。然而要把五蕴看空,必须用智慧。用智慧看五蕴怎么看法呢?观世音菩萨对释尊的弟子,被称为智慧的舍利弗尊者说:“舍利子啊!色之于空,并没有不一样;空之于色,也没有不一样。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
这里的“色”,就是五蕴中的“色蕴”,属于生理的、物质的现象。其余受、想、行、识四种,是属于心理的、精神的活动,它们与空的关系,和色蕴完全一样。也就是在本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下依式写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不过为免繁赘,只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句概括了。何谓“色不异空”呢?“色”在这里是指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互为因缘和合而成。一般不懂佛法的人,听到“四大”就以为是指酒、色、财、气,其实这是牛头不对马嘴。四大乃指地、水、火、风,是物质界的四种特性,因为这四种特性在世间极普遍而作用又极大,所以称为“四大”。
地大表现的是坚硬性,如身上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皮肤、毛发、指甲等;水大表现的是湿润性,如血液、淋巴液、唾液、汗、尿等;火大表现的是温热性,就是我们的体温了;风大表现的是流动性,如呼吸和血液循环。
由这四种特性的物质和合而成的色身,必须每天摄取食物、补充水分,经过消化、分解、吸收以维持体力,而体内的废物则以粪、尿、汗水的形态排出体外;这些新陈代谢的活动都是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根据生理学者的研究报告:每六至七年,我们身上总数约六十兆个细胞就全部更换一次。也就是说六七年之间,我们身上的所有细胞至少经过一次生死。像这样刹那刹那不停地变化,几十年之间,身体组织就变老了,今天生这个病,明天闹那个痛。当有一天,救治不了,这条命便报销了。所以凡夫众生执为实有的这个身体,殊不知从因缘的观点来看,它是四大和合,一息不停地变化,根本没有独存性、不变性与实在性,只是“假有”——暂时的有,空幻而不真实,一旦和合的关系结束了,身体也就随之死亡、朽坏、消失。这就是“色不异空”的道理所在。
可是,倘若仅仅抱持一味“色不异空”的观念,三世论者会流于小乘声闻的“偏空”思想,而一世论者则会堕入可怕的虚无主义了。因此下文要紧接上一句“空不异色”。前句以因缘灭故,色不异空;后句以因缘生故,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所以能见有如空,在生死不异,住解脱自在;空不异色,所以能住解脱自在,但不离现实生死界,这就是大乘菩萨了。
这里我们要注意到,“空”是因为有“色”才知道有“空”,离开了“色”来说“空”,不是真的“空”。例如农禅寺的大殿,本来空无一人,现在却有这么多人。农禅寺真的有这么多人吗?其实本来没有,待会儿又不见了。也就是说,本来没有人,而现在却有人了,当它有人的时候,的确是真的有人。但是我们知道,等一会儿这些人会散去不见的,由此可见,“色”与“空”本来就是相即而不相离的。同理,我们的色身在母亲怀我们之前是没有的,是在“空”中,而现在是活生生的躯体,其实它本不自有,而将来死了,又消失不见了,像这样即“色”而显“空”,才是“真空”。
如果只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可能有些人听了,以为色与空虽不相离,可是色是有,空是没有,色与空毕竟是有别。所以观世音菩萨接着告诉舍利子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说:我们的色身,无非是以四大为因缘而起生灭变易的延续现象,真观色身的本身就是无常(非不变的)、是无我(非独存的),合而言之就是空的(非实在的)。反过来说,这无常、无我的空相,绝非一无所有的空,而是因缘而生,宛如存在的身体。如此,色与空,空与色,只是一体两面的说法,彼此是没有分别的。
可惜世俗凡夫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执“色”为有,亦即执著自己实有这个身体,因而缠缚了种种的烦恼不得自在。为什么呢?例如:我的太太跑掉了、我的钱被盗了、我的房子被烧了、我患了高血压、我挨了别人一拳、我被毁谤了、我要死了……也许有人认为毁谤是名誉受损,与身体无关,其实人的名誉还是需要有身体作为对象。总之,如果你执著这个身体,放不下、看不透,这些就成了你的烦恼和痛苦。所以这种人被称为“具缚凡夫”。
至于小乘行者也是未了达即色即空、即空即色的大乘空慧,固然体证了色身是空,放下了对色身的执著,却没有放下对法的执著。所以急欲出离世间,趋入涅槃,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再也无须也不想接受另一个色身。这种一味“耽空滞寂”,我们称之为“偏空”。
讲完了“色蕴”,接着我们讲另外四种属于心理的精神活动,即“受、想、行、识”四蕴。这四蕴也莫不一一皆如色蕴,是如幻不实,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的。
受蕴——“受”是领纳的意思,是我们身体的官能,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与外在的环境(色、声、香、味、触)接触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可分三种:苦、乐、舍。苦受是不舒服的感觉;乐受是舒服的感觉;舍受则是不苦不乐,纯粹是感觉而已。
想蕴——是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认识作用,即对于外境的了解、联想、分析和综合等心理活动。
行蕴——是与外境接触之后,心理所起的对策。例如你搭乘公车,车内很拥挤,突然被人踩了一脚感觉很痛,这个痛觉,就是“受”。于是你赶紧抬起头看是谁踩了你,噢!是个急着想找座位的胖妇人,这是“想”。这时,你决定瞪她一眼,还是埋怨她一句了事,或者向她说:“对不起!我的脚把你吓了一跳。”这种决定处理事情的意志、意愿,叫做“行”。
识蕴——是指对外境(色)以及因外境而起的感觉(受)、认识(想)、意志(行)等活动能起了别识知作用的心之本体。所以“识”统摄了一切心理的活动。由于无明所覆,凡夫对于身心自体以及身心所依的外境,有着强烈的爱执染著,而造作种种善恶行为,积聚成为业识,由是依业受报,生死死生不得解脱。所以这个“识”是连贯凡夫生命之流的主体,这个主体绝非如一般神徒所相信的那种永恒不灭的“灵魂”。它不停地积聚业种,也不停地随缘现行,好比栈房一样,货物搬进搬出,变动不已。不仅前生与今世,今生与来世识蕴质量彼此不同,即使一念之间也前后不一了。所以,凡夫众生的心理的、精神的活动——受、想、行、识四蕴,也和色身—样是如幻不实,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的。
因此,经文的“色不异空……亦复如是”,也可以并写成四句,即“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既然五蕴是空,五蕴非我,那么其他的人,乃至一切众生,也都无非是缘起幻现,了无真实的自性可得。从如此甚深的空慧之中即能发起大菩提心。
一位大乘菩萨持一切净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且如《金刚经》上所说的:“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造作如此大的功德,却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功德,为什么?就是因他具备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般若智慧。总而言之,心理的活动在凡夫来说叫做“受、想、行、识”,在佛、菩萨的境界则叫做“后得智”,是“大用现前”,是大慈悲、大智慧。而构成身心的“五蕴”在佛、菩萨的境界,就成了化身、神通、慈悲与智慧。
或许有人以为:我又不是菩萨,听这些做什么?诸位居士,我们虽然不是大菩萨,但是既然信仰了三宝,希望将来成佛,就一定要先从学做菩萨开始,晓得菩萨是怎么看待五蕴的,对自己时存惭愧之心,对菩萨常生仰慕之心,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生做不到像贤位圣位菩萨那样,只要愿心不失,来生还可以继续努力。所以我们要发愿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毕竟成佛的心。

........


《佛光普照——现代人修心养性之道》 内容简介 在喧嚣纷繁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到迷失与疲惫,内心深处渴望着一份宁静与指引。《佛光普照——现代人修心养性之道》并非仅仅是一本阐述佛经的通俗读物,更是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一次对人生真谛的探索。本书精选古今中外诸多智者的智慧精华,融合了东方禅意与西方哲思,旨在为每一位在生活中挣扎、寻求意义的灵魂,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落地性”。它不拘泥于高深的佛学理论,而是将那些古老而深刻的智慧,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人生经验和处世哲学。我们相信,真正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融入生活的点滴,体现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选择之中。因此,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藩篱,聆听先贤的心语,感受他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不平凡的意义;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安稳与力量。 第一篇:照见内心——认识真实的自己 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却忽略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一篇,我们将邀请你一同踏上认识自我的旅程。 “心”的探索: 我们将从“心”的本质出发,理解“心”是如何运作的。我们会探讨,为什么我们的心会起烦恼,为何会产生执着?通过对“心”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开始真正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思绪。本书将引用如“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的智慧,并非要求你完全断绝情感,而是要理解情感的虚幻性,不被其奴役。我们会用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让你明白,放下并非失去,而是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的真相: “我”是谁?我们执着的“我”,究竟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幻象?本书将通过对“无我”思想的浅显解读,帮助你剥离那些不必要的自我束缚,放下对名誉、地位、物质的过度追求。这并不是要让你否定自己的价值,而是让你明白,真正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外界的定义,而是源于内心的丰盈。我们会探讨,如何从“分别心”和“执着心”中解脱出来,拥抱一个更广阔、更包容的自己。 洞察欲望: 欲望是人类生存的驱动力,但过度的欲望却会成为痛苦的根源。本书将深入分析各种欲望的本质,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复杂的心理渴求,让你清晰地认识到,哪些欲望是滋养生命的,哪些又是消耗生命的。我们将学习如何与欲望和谐相处,而不是成为欲望的奴隶。例如,我们会借用“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意境,来反思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贪婪,从而培养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 第二篇:与世界和解——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然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往往充满了摩擦与误解。 倾听的力量: 很多时候,冲突的产生并非因为意见不合,而是因为缺乏真正的倾听。本书将强调“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教你如何放下预设的立场,用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他人。我们会从“慈悲”的视角出发,理解每一个众生都可能面临自己的困境,而我们的善意倾听,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宽恕与包容: 怨恨和记仇只会让自己的心背负沉重的包袱。本书将探讨“宽恕”与“包容”的智慧,教你如何放下对他人过失的怨怼,从而释放自己的内心。我们会从“忍辱”的精神出发,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伤害,往往源于无知和业力,而我们的宽容,则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开始。 沟通的艺术: 有效的沟通能够化解矛盾,增进理解。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沟通技巧,教你如何在表达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感受。我们会借鉴“善言”的理念,让语言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而不是制造隔阂的工具。我们将学习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化解冲突,实现双赢。 第三篇:生命的智慧——应对生活的挑战 人生并非坦途,我们都会经历风雨和挑战。如何在这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韧性,是本书将要探讨的重点。 接受无常: 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无常”是生命的本质。本书将引导你理解并接纳“无常”的规律,让你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定力。我们会用“诸行无常”的智慧,来安抚我们对失去的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从而学会活在当下。 苦与乐的转化: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我们并非必须被痛苦所定义。本书将教你如何从痛苦中汲取力量,将苦难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我们会探讨“苦集灭道”的四圣谛,并非让你回避痛苦,而是让你理解痛苦的根源,并找到解脱之道。我们会学习如何培养“乐”的品质,让幸福感不再仅仅依赖于外在条件。 顺境与逆境的智慧: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蕴含着生命的智慧。本书将教你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谦卑,在逆境中保持坚韧。我们会从“随缘”与“精进”相结合的理念出发,让你懂得,如何在不强求,不放弃之间找到平衡,活出精彩。 感恩的力量: 感恩之心能够净化心灵,带来真正的喜悦。本书将引导你发现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恩”,并学会用感恩的心去回馈世界。我们会探讨,生命中每一个遇见,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缘”,而感恩,则是对这份“缘”最美的回应。 第四篇:觉醒与自在——实现人生的意义 当我们照见内心,与世界和解,掌握了生命的智慧,便能一步步走向真正的觉醒与自在。 奉献与利他: 真正的快乐并非仅仅来自于索取,而是来自于奉献。本书将探讨“利他”的精神,让你明白,帮助他人,也是成就自己的最佳途径。我们会从“菩萨行”的理念出发,让你在每一次的付出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超越小我: 当我们能够放下对“小我”的执着,便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本书将引导你超越个人的局限,将视野投向更宏大的生命图景。我们会探讨“空性”的智慧,并非让你虚无,而是让你看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拥有更深刻的慈悲与智慧。 活在当下,活出真我: 真正的自由,在于活在每一个当下,真实地展现自我。本书将鼓励你放下过去,放下未来,全身心地投入当下的生活,活出生命最真实的光彩。我们会借鉴“禅”的智慧,让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份最简单的、最纯粹的快乐。 《佛光普照——现代人修心养性之道》是一本能够陪伴你一生的书。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脱离现实的“出世者”,而是帮助你在纷繁的世界中,成为一个内心安定、智慧通达的“入世者”。无论你是初次接触心灵成长,还是在修行路上有所求索,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发和力量。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心灵之旅,点亮生命之光,活出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开这本《大藏经精华》,就被圣严法师那温和而有力的声音所吸引。虽然我并非佛学专业人士,但法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将古老经文的智慧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让我这位初学者也能感受到佛法的魅力。书中的许多段落,都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关于“无常”的阐述,我一直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读到法师的讲解,才明白接受无常,反而能让我们更珍惜当下,更能放下执着。还有关于“慈悲”的智慧,让我反思自己与人相处的方式,学习如何用更宽容、更理解的心去对待他人。张国立老师的推荐也是我购买的重要原因之一,感觉他选择的书籍一定有其独到之处。然而,在我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偶尔会觉得一些章节略显过于理论化,虽然道理深刻,但若能结合更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或者提供更具象化的引导,或许会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实践。我期待的是,当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能够翻开这本书,找到直接的慰藉和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佛学概念的理解层面。这本书无疑打开了我认识佛学的大门,但它也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索更深层次智慧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设计都相当不错,很有质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好。我当初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宣称是“大藏经精华”以及“人生生活智慧”的结合。我一直对佛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又苦于无从下手,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地、且不枯燥地介绍佛法精髓的书籍。圣严法师的讲解确实功不可没,他的语言风格十分平易近人,许多复杂的佛学概念在他的阐述下变得清晰明了。例如,关于“空性”的理解,我之前一直觉得非常抽象,但通过书中的讲解,我似乎抓住了一些脉络。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在对佛学理论的介绍和阐述,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具体运用到解决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生活难题上,着墨不多。我希望读到的,不仅仅是对佛法概念的理解,更是如何将佛法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方法和指导。当我在面对工作压力、情感困惑时,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直接的启示和力量。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佛法知识的梳理和普及,但对于我来说,它所能提供的“压书”力量,即深刻地改变我思维模式和生活态度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非常高,毕竟是圣严法师讲解,而且还有张国立老师的推荐,再加上“人生生活智慧”、“宗教哲学哲理”这些标签,我以为会是一本能够让我醍醐灌顶、改变人生的宝典。读完之后,感觉有些失望。书中的内容很多都停留在对经典名相的解释上,虽然字字珠玑,但作为一本“入门”书籍,它似乎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读者的背景知识。我希望看到的,是更贴近生活、更能够指导日常行为的智慧。例如,当生活中遇到人际关系冲突时,我希望书中能有明确的指导,告诉我要如何运用佛法来化解,而不是仅仅泛泛地讲“因果”、“慈悲”。“压书”这个词,在我看来,意味着这本书应该有足够的分量,能够沉甸甸地压在心头,成为思考的基石。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虽然内容丰富,但缺乏一种能够深入灵魂的触动。我更希望读到那种能够引发我主动去思考,去实践,甚至去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文字。目前的感受,更像是在知识的海洋边浅尝辄止,而我渴望的是潜入深海,去探索那些真正能滋养心灵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我确实看了,但说实话,它没能触及到我内心真正想找的东西。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帮助我梳理人生方向、解答内心困惑的深刻洞见,是那种能让我停下来,静心思考“我是谁?我为何而来?”的哲学引导。这本书虽然提到了“人生生活智慧”,但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困境中,也没有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我读完一段,会觉得“嗯,道理我都懂”,但当我想把这些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时,却发现它们显得有些空泛,像是隔岸观火,无法真正地温暖到我。我渴望的是那种能够直击人心,让我产生共鸣,甚至泪流满面的文字,是那种读完后,哪怕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细微之处,都能感受到积极改变的启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知识的罗列,而不是智慧的传递。虽然张国立老师的推荐让我满怀期待,但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本合格的佛学入门读物,但离我心中那本能够“压书”——即深刻影响、改变我人生观的著作,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希望能读到那种能让我反复品味、每一次阅读都有新领悟的书。

评分

读完《大藏经精华——圣严法师讲佛经》,我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佛法入门视角,尤其适合那些对佛学完全陌生的读者。圣严法师的讲解风格非常温和,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智慧和对众生的关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基本佛学概念的解释,比如“业力”、“轮回”等,法师的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让我在宏大的佛学体系中找到了初步的立足点。张国立老师的推荐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相信他选择的书籍一定有过人之处。然而,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我更期待的是一种能够与我个人生命经验产生更强烈的碰撞和连接的内容。这本书虽然讲解了许多佛法道理,但很多时候,我感觉它更像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而我希望能够找到那种能够引导我深入反思自我,甚至挑战我固有观念的文字。所谓“人生生活智慧压书”,在我看来,是那种能够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记,甚至在关键时刻给予我力量和方向的书。这本书无疑打开了我的视野,但它似乎还没有触及到我内心深处那些最 the most 根本的困惑,也未能给我提供足够强有力的“压书”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