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描述
本教材是由卫生部组织各有关中医学院集体编写的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使用。本书采用宋林亿等诠次,明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论》为蓝本进行编写,为了保证该书原貌,仍然保留“金匮要略方论序”,并用“附录”列杂疗等三篇于书后,以供研究参考。
作者简介
李克光,四川省成都市人。1939年高中毕业后,随父李斯炽学医,颇得真传。194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于1949年悬壶为医,1956年被聘为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教师。1963年调成都中医学院任救,先后任教研室主任、学院副院长等职,1987年晋升教授。1985年调任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1987年任该院名誉院长。
目录
1.金匮要略方论序
2.绪言
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di一
4.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5.百合狐惑阴阳病毒病脉症治第三
6.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7.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8.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9.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症治第七
10.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
11.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第九
12.覆满寒疝宿食病脉症治第十
13.五脏风寒积聚病脉症治第十一
14.痰饮咳嗽病脉症治第十二
15.消渴小便利淋病脉症治第十三
16.水气病脉症治第十四
17.黄疸病脉症治第十五
18.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症治第十六
19.呕吐哕下利病脉症治第十七
20.疮痈肠痈浸淫病脉症治第十八
21.趺厥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病脉症治第十九
22.妇人妊娠病脉症治第二十
23.妇人产后病脉症治第二十一
24.妇人杂二十二
附录病脉症治第
这本书的章节设计非常符合学习的逻辑,尤其是对于那些初涉中医经典的学生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比如说,它在讲解一些非常核心的方剂时,比如“桂枝汤”或“麻黄汤”,它不会直接给你开个方子,而是会先深入分析原方剂的构成,以及每个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它会让你去思考,为什么要有“桂枝”?为什么要有“芍药”?它们的配伍有什么讲究?它会从药物的性味、归经,到它们在君臣佐使中的地位,进行详细的阐述。虽然书中不包含具体的临床应用案例,但是通过这种对组方的“剖析”,你很容易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它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情景。它让你不仅仅是记住一个方子,而是理解这个方子的“前世今生”,理解它为什么能治这个病,或者说,它能够解决哪些病机。这种“求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对于打下坚实的中医基础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别致的,一看就很有分量,封面颜色沉静,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风格,符合《金匮要略》本身的那种厚重感和经典范儿。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摸起来略带哑光,印刷清晰,没有廉价感。目录排版整洁,条理清晰,让人一眼就能抓住重点。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划分上做的细致处理,很多原著内容被拆解开来,方便我们一点点去啃。比如,像“辨脉法”这种篇章,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脉象,而是会结合一些临床案例的影子,虽然书中本身不含案例,但文字的引导会让你不自觉地联想到实际应用。书中对一些关键术语的解释也比较到位,虽然没有提供独立的术语表,但通过上下文的推敲,以及一些旁注的提示,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逐步理解。而且,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严谨,没有太多口语化的表达,这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经典是很有帮助的,能够让我们更接近原文的精神。整体来说,从这本书的“形”就能看出编撰者的用心,它不是那种一次性读完就丢的书,而更像是一个可以反复研习的“伙伴”。
评分这本书在梳理“金匮要略”脉络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是按照原著的篇章顺序来讲解,而是会巧妙地在一些关键的节点上,进行“回溯”和“预习”的提示。比如,当你读到“痰饮篇”的一些内容时,它会适时地提醒你,这与之前“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提到的某些症状有一定的关联性,让你在理解“痰饮”的成因和表现时,能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它不是那种“一锤子买卖”式的讲解,而是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引导你在不同的河段看到不同的风景,但最终又能让你感受到河流的整体流向。它会在不经意间,将不同篇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你看到“金匮要略”作为一部经典,其内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种“前后呼应”的讲解方式,对于我们这些希望能够融会贯通中医知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表述风格,给我一种非常“沉静”而又“有力”的感觉。它没有那种浮夸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说法,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严谨的语言,去解读《金匮要略》的内涵。它会让你感觉,编撰者是在非常认真地对待这部经典,并且希望能够将原著最核心的思想,最精髓的论述,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你。当你读到一些关于病机辨析的内容时,它会让你感觉,编撰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你面前娓娓道来,让你在静默中体会中医的博大精深。它不会强行灌输给你某种观点,而是通过对原文的深入解读,引导你去独立思考,去领悟其中的奥妙。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对于真正想要在中医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中医的“精神”。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金匮要略”本身的内容基础上,进行了一种“提炼”和“深化”。举个例子,比如讲到“痉湿暍篇”,虽然书中本身没有直接出现具体的病例,但它会通过对原文条文的拆解,比如“汗出解表”和“汗不出内解”的对比分析,让你深刻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它不是简单地翻译原文,而是会用一种比较“透彻”的方式去解读,让你能看到条文背后的“理”。比如,当你读到“治痉,当先除湿”这样的句子时,它会让你去思考,为什么“先除湿”?湿邪在人体内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会引导你去联想其他篇章中关于湿邪的论述,虽然这些内容可能不直接出现在“痉湿暍篇”的讲解里,但它能帮你构建一个更立体的知识网络。这种“联动”式的讲解方式,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不是把知识点孤立地摆在你面前,而是让你主动去“连接”它们,从而加深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