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 第二版 建筑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技术书籍 筑垃圾填埋场选址总体设计 环境工程评价

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 第二版 建筑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技术书籍 筑垃圾填埋场选址总体设计 环境工程评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垃圾
  • 资源化利用
  • 建筑废弃物
  • 再生技术
  • 填埋场选址
  • 环境工程
  • 环境评价
  • 固废处理
  • 循环经济
  • 土建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马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
ISBN:9787122298393
商品编码:27561636669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第二版) 
作者:  王罗春、蒋路漫、赵由才 等编著  
市场价:    80.00
ISBN号:   9787122298393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 16   语种:中文
  印刷时间:2018-04   版次:1   页数:

  编辑推荐
(1)本书与上一版相比,补充了2004年后与国内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密切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  (2)本书结合国内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的现状,有针对性地介绍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 (3)本书包含的建筑垃圾种类丰富。 (4)理论与实例相结合,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5)作者在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经验丰富。

  内容简介
本书以建筑垃圾的处理与资源化为重点,全面描述了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全书共分五章:*章概括介绍了建筑垃圾的来源、分类、组成以及建筑垃圾管理的技术经济政策;第二章介绍了建筑垃圾的破碎与分选,并包含了建筑垃圾机械分选系统的比选实例;第三章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包括废木材、废旧混凝土、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剩余混凝土、废旧混凝土砂(渣)、废旧砖瓦、废旧屋面材料、旧沥青路面料、石棉废物、废石膏、建筑垃圾微粉的资源化,以及建筑垃圾作桩基填料加固软土地基,此外还包括建筑垃圾作再生原料的相关规定和固定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的设计;第四章介绍了建筑垃圾的填埋处置,包括填埋场的选址、设计、工艺、设备、运行与管理,以及填埋场的污染控制,并介绍了美国有关建筑垃圾填埋场的规定;第五章分析了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介绍日本的管理经验,对我国建筑垃圾的管理提出建议。本书可供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环卫、环保企业的技术及管理人员,环卫和环保部门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

  目录

第**章概论/1

**节建筑垃圾1

一、建筑垃圾的特点1

二、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2

第二节建筑垃圾管理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3

一、建筑垃圾管理的技术政策3

二、建筑垃圾管理的经济政策4

第三节建筑垃圾分类与组成5

一、建筑垃圾的分类5

二、建筑垃圾的组成6

三、建筑垃圾的产量分析8

四、建筑装潢垃圾产量分析9

五、旧建筑物拆除垃圾产量分析9

第二章建筑垃圾的破碎与分选/10

**节建筑垃圾的破碎10

一、建筑垃圾破碎的基本方式和破碎机的类型10

二、建筑垃圾的破碎理论12

三、颚式破碎机14

四、圆锥式破碎机22

五、锤式破碎机23

第二节建筑垃圾的分选25

一、物料分选的一般理论25

二、筛分27

三、重力分选32

四、磁力分选35

五、其他分选方法38

第三节建筑垃圾机械分选系统的比选实例40

一、建筑垃圾分选设备的集成原则40

二、破包机41

三、振动筛41

四、垃圾烘干装置42

五、滚筒筛46

六、风力分选设备47

第三章建筑垃圾资源化/50

**节建筑垃圾的减量化50

一、建筑垃圾减量化存在的问题50

二、建筑垃圾减量化对策51

三、国外建筑垃圾管理——以法国为例55

第二节废木材、木屑的资源化58

一、废木材作为木材重新利用58

二、废木料用于生产黏土-木料-水泥复合材料58

三、经防腐剂处理木材的资源化59

四、废旧木材的可持续处理工艺60

第三节废旧建筑混凝土的资源化65

一、概述65

二、再生骨料的制造过程及其特性66

三、废旧建筑混凝土作粗骨料拌制再生混凝土68

四、废旧建筑混凝土作细骨料拌制再生混凝土74

五、废旧建筑混凝土作粗骨料应用于喷射混凝土74

六、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的改性75

七、废旧建筑混凝土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82

八、废旧建筑混凝土其他资源化途径82

第四节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的资源化84

一、概述84

二、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作骨料拌制路面混凝土86

三、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作路面基层材料95

四、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的其他资源化途径97

第五节废旧特种混凝土的资源化98

一、废旧高铝水泥混凝土的再生98

二、废旧硫铝酸盐混凝土的再生98

第六节剩余混凝土的资源化和剩余水的回用99

一、剩余混凝土与剩余水的概念99

二、剩余混凝土的分离和回收99

三、剩余混凝土和剩余水的资源化103

第七节废旧混凝土砂(渣)的资源化107

一、混凝土工厂淤渣(或废旧混凝土砂) 水淬矿渣 石膏生产再生水泥107

二、废弃混凝土作生产水泥的部分原料生产再生水泥109

第八节废旧砖瓦的资源化111

一、碎砖块生产混凝土砌块112

二、废砖瓦替代骨料配制再生轻骨料混凝土113

三、破碎废砖块作骨料生产耐热混凝土114

四、废砖瓦其他资源化途径115

第九节废旧屋面材料的资源化115

一、回收沥青废料作热拌沥青路面的材料116

二、回收沥青废料作冷拌材料116

第十节旧沥青路面料的资源化117

一、概述117

二、沥青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118

三、再生沥青混凝土的**变形和低温特性及其评估模型122

四、沥青混凝土再生利用实例124

第十一节建筑垃圾石棉废物的回收处理与再生利用128

一、石棉废物的处理和资源化129

二、发展趋势132

第十二节 建筑垃圾中废石膏问题132

一、建筑垃圾中废石膏的来源133

二、减少建筑垃圾中石膏含量的方法133

三、含废石膏建筑垃圾的处理及资源化135

第十三节建筑垃圾作桩基填料加固软土地基136

一、建筑垃圾作建筑渣土桩填料加固软土地基136

二、建筑垃圾作复合载体夯扩桩填料加固软土地基148

第十四节 建筑垃圾微粉的资源化153

一、建筑垃圾微粉的概念153

二、建筑垃圾微粉的资源化154

第十五节我国对建筑用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的相关规定155

一、对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的规定155

二、对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的规定157

三、对道路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的规定159

四、对砌块和砖用再生骨料的规定160

五、对混凝土实心砖用地震损毁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的规定161

六、对混凝土砌块(砖)用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的规定161

第十六节固定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设计163

一、厂址选择163

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规模163

三、建筑垃圾资源化生产工艺及设施164

第四章建筑垃圾的填埋处置/167

**节建筑垃圾填埋场建设的必要性167

一、建筑垃圾的渗滤特性及其危害性167

二、建筑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73

三、建筑垃圾填埋场建设的社会意义和必要性173

第二节美国有关建筑垃圾填埋场规定175

一、选址要求175

二、地下水监测176

三、地下水污染的补救176

四、其他方面176

第三节建筑垃圾填埋场的选址176

一、填埋场的选址176

二、环境影响评价180

三、经济评估181

第四节填埋场总体设计182

一、设计规模182

二、项目构成183

三、建设用地与建筑185

四、填埋工艺装备设计186

五、行政、生活管理区工程186

第五节填埋场的工艺设计187

一、填埋场的类型187

二、填埋工艺的确定原则187

三、填埋场的主体工程和辅助设施188

第六节填埋场的机械设备194

一、推土机195

二、挖掘机195

三、压实机196

四、铲运机197

五、起重机197

六、装载机198

七、运送机198

第七节建筑垃圾填埋场的运行与管理199

一、填埋作业管理199

二、封场后的管理200

第五章建筑垃圾的管理和相关法规的制定/204

**节 我国建筑垃圾的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204

一、我国建筑垃圾的管理现状204

二、我国有关建筑垃圾的法律法规209

三、我国有关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的标准、规程及导则210

四、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现状及发展前景212

五、我国建筑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4

第二节日本建筑垃圾的管理215

一、日本建筑废弃物管理概况215

二、日本建筑废弃物管理的法律法规216

三、日本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217

第三节 我国建筑垃圾管理建议218

一、建筑垃圾源头分类管理218

二、加强建筑废物回收利用和处置过程中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的技术标准和使用规范219

三、有计划地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219

四、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220

五、提高建筑垃圾排放收费标准220

六、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221

附录/222

附录Ⅰ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222

附录Ⅱ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试行)224

附录Ⅲ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 134—2009)228

参考文献/234

 

 

  作者简介
王罗春,上海电力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1)教学:主讲本科生课程《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和研究生课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工程》。(2)获奖:200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老港填埋场垃圾稳定化工程研究”。(3)著作: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负责3项科研项目。

 


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探讨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理论、前沿方法以及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具体实践与案例分析。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空间布局的艺术,更是关乎生态安全、社会公平和经济活力的复杂系统工程。本书着眼于宏观战略指导与微观技术实施的结合,力求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环境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石与时代挑战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城市规划学的理论演变及其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第一章 城市化的历史轨迹与规划范式演进: 回顾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发展的关键阶段,重点分析了现代主义规划、后现代主义规划及适应性规划等主要范式的理论内核、实践成效与局限性。探讨了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对城市形态和功能产生的结构性影响。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视域下的城市规划: 详细阐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对城市规划的约束与指引。分析了韧性城市、低碳城市、紧凑城市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强调了生态承载力在规划决策中的基础性地位。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与治理创新: 探讨了城市空间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如“空间隔离”与“机会获取”的差异。重点讨论了公众参与机制的设计、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构建,以及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规划决策的透明度和包容性。 第二部分: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的精细化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城市内部空间要素的科学配置和功能整合,是规划技术实施的关键环节。 第四章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动态模型与评估: 引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介绍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等决策支持工具在确定最佳土地适宜性分析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混合土地利用(Mixed-Use Development)的理论优势及其在提高城市活力方面的实践路径。 第五章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多模式整合与效率提升: 本章侧重于以人为本的交通规划理念。详细分析了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TOD)的实施策略、步行友好型社区的设计标准以及慢行交通网络的构建。探讨了智能交通系统(ITS)在缓解拥堵、优化信号控制方面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优化布局。 第六章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与人居环境品质: 研究城市公园、广场、滨水空间等公共要素的结构优化。提出了衡量和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关键指标体系,包括绿色基础设施的渗透率、蓝绿空间的可达性分析。讨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与活化利用策略。 第七章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韧性与前瞻性: 关注水务、能源、通讯等生命线工程的规划。引入“冗余设计”和“分布式系统”的理念,以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在极端事件下的抗风险能力。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雨洪管理中的技术集成应用。 第三部分:规划实施的技术工具与科学决策支持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支撑现代规划实践所必需的先进技术手段和评估体系。 第八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规划中的深度应用: 超越基础制图功能,重点介绍如何利用GIS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网络分析(如服务半径分析、可达性分析)以及三维城市模型(3D City Model)的构建与应用,服务于复杂规划方案的可视化与评估。 第九章 城市计算与大数据驱动的规划决策: 探讨如何整合手机信令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物联网(IoT)传感器数据等“城市大数据”,以量化分析居民的出行OD(起讫点)、功能活动热点和空间交互模式。强调数据驱动下的规划方案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第十章 规划方案的风险评估与环境容量分析: 聚焦于规划决策的科学论证。系统介绍了城市人口承载力、环境噪声敏感区划定、以及非线性规划模型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应用。强调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潜在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第四部分:区域协调与跨尺度规划实践 城市规划已从单一城市单元扩展至区域层面,本部分探讨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复杂性。 第十一章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与增长边界划定: 分析了都市圈、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和功能梯度分布规律。探讨了如何通过划定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 UGB)有效控制“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促进存量土地的集约利用。 第十二章 跨行政区划的规划协调机制: 探讨了在多重行政主体管辖的区域内,如何通过建立协同议事平台、制定共同的生态红线和基础设施标准,实现规划目标的一致性。案例分析集中在区域交通一体化和生态廊道的共管共享模式。 第十三章 规划的法定程序、监督与后评估: 详细阐述了各国(或地区)城市规划从编制、审批、公示到实施的全过程法律框架。强调规划实施后的绩效评估机制(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POE),确保规划目标得以实现,并为下一轮规划修编提供反馈数据。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高度的系统性、对前沿技术的吸收以及对可持续性和社会公平议题的持续关注。它不仅是技术手册,更是指引未来城市健康发展的战略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学者,我很少见到能将“选址设计”和“资源化技术”结合得如此完美的著作。这本书对填埋场选址的原则性探讨,尤其值得称道。它不仅考虑了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还引入了社会接受度(NIMBY效应)和现有基础设施承载力等社会经济因素,这在很多传统环境工程书籍中是很少被深入探讨的。这种多维度的考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参与了一次高规格的专家研讨会,作者层层剥开了选址决策背后的权衡艺术。对于任何希望推动地方性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决策框架和评估工具,无疑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它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让我感受到了出版方的专业态度。虽然内容本身可能略显深奥,但作者通过大量清晰的流程图和参数对比表,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尤其赞赏它在环境影响评价(EIA)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法规要求,而是深入剖析了建筑垃圾处理项目在生态敏感区域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并提供了多套风险规避和减缓方案。这对于我们进行前期可行性研究至关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项目,其环境友好性是不可或缺的基石。从设计阶段的源头减量,到末端处理的能源回收,这本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让我意识到建筑垃圾处理远不止是简单的清运填埋,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工程技术,但我很快发现自己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巧妙地将技术问题融入到了更宏大的环境治理和社会责任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资源化”时所体现出的前瞻性思维,不仅仅关注如何把垃圾变成可用的建材,更深入地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内在逻辑和未来趋势。书中对于新材料研发的跟踪也做得非常到位,提到了不少前沿的生物基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潜力,这对于我们做未来趋势预测非常有帮助。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如何将这些先进理念融入到我们正在进行的项目评估中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而富有启发性,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前辈对话,总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思考角度。

评分

我是一名刚入行的项目管理人员,接手了几个老旧小区的改造项目,面对浩如烟海的建筑废弃物头疼不已。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指明了方向。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对实际操作细节的关注,特别是关于临时堆场设置和运输路径优化的章节。那些关于场地安全、噪音控制和粉尘治理的条款,写得极其细致,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制定施工方案时的重要参考依据。我立刻就用书里提到的一个小型移动破碎站的选型标准,对比了一下我们现有的设备,发现我们在效率和环保合规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本书不是那种光说不练的理论书,它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充满了可以立即转化落地为行动的指导方针。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快速掌握行业规范和最佳实践的新人来说,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我最近在研究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手头上的资料都比较零散,这本书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建筑垃圾的处理与再利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技术路线时的严谨性,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大量的国内外实际案例,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比如,书中对不同类型建筑垃圾(混凝土、木材、钢筋等)的分离技术,以及后续的再生骨料应用,都有非常详尽的论述。光是看这部分,我就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又上了一个台阶。它让我对“变废为宝”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从宏观的政策导向到微观的工艺流程,层层递进,非常适合需要系统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工程师和规划师。对于想要在这一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值得反复研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