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精神的魅力2018》(一)(二)
定價:120元
作者:蔣朗朗
ISBN:9787301293508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簡介:
蔣朗朗,學者,副教授。祖籍江蘇,1964年生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82年考入北京大學。1986年起在北京大學中文係任教。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研究,偏重颱灣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2012年3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北京大學新聞中心主任(兼)、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兼)。
內容簡介:
2018年,北京大學將迎來雙甲子華誕。作為北大傑齣的老師、校友,迴顧個人經曆,講述北大曆史,弘揚北大精神,對於傳承北大乃至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學校黨委宣傳部特組織紀念文集,作為北大120周年校慶的重點書推齣。本書中包含瞭北京大學近70餘位著名學者、校友的文章,這是他們與北大密切相關的奮鬥史,有成功、喜悅,也有寂寞、艱難、苦澀,這種經曆與感悟,既是個人的迴顧,也是對年輕後學的激勵,更是北大精神傳承*好的載體。
章節目錄:
序
袁行霈/1
北大人與中國文化夢 許淵衝/1
勇於創新
——迎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 張世英/9
我是北大法律人 蒲 堅/12
不忘初心,從一而終 韓濟生/20
縈繞平生北大情 郭應祿/28
關於中國股份製改革的迴憶 厲以寜/35
慶賀北大雙甲子華誕 王理嘉/44
北大感悟 馬剋垚/53
琴韻書香悠遠
——北京大學120周年 謝 冕/59
我的北大情 嚴文明/67
未名湖的靈氣 楊芙清/72
我在新北大早年的那些事 鬍壯麟/80
我與北大俄羅斯學 李明濱/87
在我記憶中的慧修師 嚴傢炎/96
從教學和基礎研究到工業開發
——自發單層分散現象的發現和
北大先鋒公司的創辦 謝有暢/101
從沙灘北大廣場起步 楊應昌/106
從教60年敘懷 王陽元/113
教育樹人 活力永續
——銘謝北大母校的教育培養 王 穎/121
感恩北大 陳堃銶/126
赴美進修記事 應隆安/133
我對『圖書館學』的幾點思考 吳慰慈/139
從北大到敦煌 樊錦詩/145
捕捉火花
——陪蘇先生聊天 郭大順/150
懷念恩師張龍翔教授 居乃琥/159
我在北大聽講座 蔣廷瑜/164
我考古生涯的北大情懷 陳振裕/171
走在追求『閤格』的路上 黃宗良/179
北大人 蔣紹愚/187
北京大學6206生活迴憶 趙殿增/192
北大生活迴憶 任光宣/197
我是如何走進金融領域教學和科研的 曹鳳岐/203
微斯人,吾誰與歸?
——懷念張冠堯先生 羅 芃/210
英雄氣 君子風 燕園情
——紀念北大120周年華誕 袁 明/216
北大圖書館的變與不變 葛曉音/224
我的北大60年記憶 王緝慈/230
傳承與創新
——執教燕園 李孝聰/236
在北大,英雄不問來路 蔡運龍/242
北大與我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關世傑/247
一本四十多年前的講義 唐曉峰/253
黃枬森先生的*後鬥爭和精神魅力
——晚年拼搏與哲學遺願 王 東/260
甘甜的責任 王思斌/272
戊戌而立 今又戊戌 王 迅/279
網絡世界的樂和煩 趙敦華/283
我所認識的一位北大人
——潘乃穆老師和她整理齣版的潘光旦先生遺著 馬 戎/291
北大往事及兩篇作業 高洪波/300
北大的魅力和我的兩個北大導師 辜正坤/309
迴首往事 感念北大 仝 華/321
永遠的北大 倪曉建/328
北大學術傳統是中華文化瑰寶
——為母校校慶120周年而作 王小甫/334
我的北大情結 曾 毅/340
北大憶往 張學智/349
時代精神的豐碑 李 強/357
北大:一座驛站 曹文軒/364
我與北大的結緣 何懷宏/376
我來北大教書 牛 軍/381
在燕園做片紅葉也幸福 平新喬/387
北大的先生和學生 韓茂莉/393
未名湖是有靈魂的 王嶽川/404
精神的源泉 永遠的學堂
——寫在北大120周年華誕之際 陳十一/412
憶俞偉超 林梅村 /420
嚮大師緻敬 孫祁祥/4281978年我的北大記憶 吳誌攀/435
我在北大寫《華夏主義》 葉自成/442
我的北大歲月
——人口健康交叉學科研究的求索之路 鄭曉瑛/450
《走進北大》畫冊背後的故事 王恩哥 /458
跳躍的記憶:北大—劍橋—北大 周力平/464
擦亮北大這盞燈 劉震雲/475
思想之鄉 王一川/478
騁懷學海記 王餘光/488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關 平/496
我與北大:精神的魅力 水 濤/501
尋根京師大學堂 饒 毅/508
我在北大參加的三個專書讀書會 孫玉文/512
夢想的啓航與歸程
——北大和我的故事 謝曉亮/522
沐浴在燕園的春風裏 袁毓林/531
成長中的感悟 梅 宏/535
為還我一個美麗的故鄉 俞孔堅/545
燕園與靜園
——我們北大的校園 孔慶東/553
雜憶我的北大生活 蘇彥捷/564
北大的樓和北大的人 姚 洋/569
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
——我與北大天文 劉曉為/577
像未名湖一樣寜靜 陸紹陽/586
師恩無期德永恒
——追念我的本科“導師”成漢昌教授 臧運祜/591
數學人的情懷 張平文/596
無處不在的北大
——兼賀北大120年校慶 董 強/605
我在北大學考古 韓建業/611
我眼中的北大天文賽先生 張 冰/619
我的北大 田曉菲/624
堅守與淡泊
——為慶祝母校北京大學120周年而作 王曙光/627
記靳公 吳增定/638
我和我的老師 吳 飛/644
從激光加速到激光加速器
——寫在北京大學校慶120周年之際 顔學慶/651
我們這一代的愛國錶達 陳 鵬/656
定價:120元
作者:蔣朗朗
ISBN:9787301293508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簡介
蔣朗朗,學者,副教授。祖籍江蘇,1964年生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82年考入北京大學。1986年起在北京大學中文係任教。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研究,偏重颱灣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2012年3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北京大學新聞中心主任(兼)、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兼)。
內容簡介
2018年,北京大學將迎來雙甲子華誕。作為北大傑齣的老師、校友,迴顧個人經曆,講述北大曆史,弘揚北大精神,對於傳承北大乃至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學校黨委宣傳部特組織紀念文集,作為北大120周年校慶的重點書推齣。本書中包含瞭北京大學近70餘位著名學者、校友的文章,這是他們與北大密切相關的奮鬥史,有成功、喜悅,也有寂寞、艱難、苦澀,這種經曆與感悟,既是個人的迴顧,也是對年輕後學的激勵,更是北大精神傳承*好的載體。
目 錄
序
袁行霈/1
北大人與中國文化夢 許淵衝/1
勇於創新
——迎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 張世英/9
我是北大法律人 蒲 堅/12
不忘初心,從一而終 韓濟生/20
縈繞平生北大情 郭應祿/28
關於中國股份製改革的迴憶 厲以寜/35
慶賀北大雙甲子華誕 王理嘉/44
北大感悟 馬剋垚/53
琴韻書香悠遠
——北京大學120周年 謝 冕/59
我的北大情 嚴文明/67
未名湖的靈氣 楊芙清/72
我在新北大早年的那些事 鬍壯麟/80
我與北大俄羅斯學 李明濱/87
在我記憶中的慧修師 嚴傢炎/96
從教學和基礎研究到工業開發
——自發單層分散現象的發現和
北大先鋒公司的創辦 謝有暢/101
從沙灘北大廣場起步 楊應昌/106
從教60年敘懷 王陽元/113
教育樹人 活力永續
——銘謝北大母校的教育培養 王 穎/121
感恩北大 陳堃銶/126
赴美進修記事 應隆安/133
我對『圖書館學』的幾點思考 吳慰慈/139
從北大到敦煌 樊錦詩/145
捕捉火花
——陪蘇先生聊天 郭大順/150
懷念恩師張龍翔教授 居乃琥/159
我在北大聽講座 蔣廷瑜/164
我考古生涯的北大情懷 陳振裕/171
走在追求『閤格』的路上 黃宗良/179
北大人 蔣紹愚/187
北京大學6206生活迴憶 趙殿增/192
北大生活迴憶 任光宣/197
我是如何走進金融領域教學和科研的 曹鳳岐/203
微斯人,吾誰與歸?
——懷念張冠堯先生 羅 芃/210
英雄氣 君子風 燕園情
——紀念北大120周年華誕 袁 明/216
北大圖書館的變與不變 葛曉音/224
我的北大60年記憶 王緝慈/230
傳承與創新
——執教燕園 李孝聰/236
在北大,英雄不問來路 蔡運龍/242
北大與我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關世傑/247
一本四十多年前的講義 唐曉峰/253
黃枬森先生的*後鬥爭和精神魅力
——晚年拼搏與哲學遺願 王 東/260
甘甜的責任 王思斌/272
戊戌而立 今又戊戌 王 迅/279
網絡世界的樂和煩 趙敦華/283
我所認識的一位北大人
——潘乃穆老師和她整理齣版的潘光旦先生遺著 馬 戎/291
北大往事及兩篇作業 高洪波/300
北大的魅力和我的兩個北大導師 辜正坤/309
迴首往事 感念北大 仝 華/321
永遠的北大 倪曉建/328
北大學術傳統是中華文化瑰寶
——為母校校慶120周年而作 王小甫/334
我的北大情結 曾 毅/340
北大憶往 張學智/349
時代精神的豐碑 李 強/357
北大:一座驛站 曹文軒/364
我與北大的結緣 何懷宏/376
我來北大教書 牛 軍/381
在燕園做片紅葉也幸福 平新喬/387
北大的先生和學生 韓茂莉/393
未名湖是有靈魂的 王嶽川/404
精神的源泉 永遠的學堂
——寫在北大120周年華誕之際 陳十一/412
憶俞偉超 林梅村 /420
嚮大師緻敬 孫祁祥/4281978年我的北大記憶 吳誌攀/435
我在北大寫《華夏主義》 葉自成/442
我的北大歲月
——人口健康交叉學科研究的求索之路 鄭曉瑛/450
《走進北大》畫冊背後的故事 王恩哥 /458
跳躍的記憶:北大—劍橋—北大 周力平/464
擦亮北大這盞燈 劉震雲/475
思想之鄉 王一川/478
騁懷學海記 王餘光/488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關 平/496
我與北大:精神的魅力 水 濤/501
尋根京師大學堂 饒 毅/508
我在北大參加的三個專書讀書會 孫玉文/512
夢想的啓航與歸程
——北大和我的故事 謝曉亮/522
沐浴在燕園的春風裏 袁毓林/531
成長中的感悟 梅 宏/535
為還我一個美麗的故鄉 俞孔堅/545
燕園與靜園
——我們北大的校園 孔慶東/553
雜憶我的北大生活 蘇彥捷/564
北大的樓和北大的人 姚 洋/569
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
——我與北大天文 劉曉為/577
像未名湖一樣寜靜 陸紹陽/586
師恩無期德永恒
——追念我的本科“導師”成漢昌教授 臧運祜/591
數學人的情懷 張平文/596
無處不在的北大
——兼賀北大120年校慶 董 強/605
我在北大學考古 韓建業/611
我眼中的北大天文賽先生 張 冰/619
我的北大 田曉菲/624
堅守與淡泊
——為慶祝母校北京大學120周年而作 王曙光/627
記靳公 吳增定/638
我和我的老師 吳 飛/644
從激光加速到激光加速器
——寫在北京大學校慶120周年之際 顔學慶/651
我們這一代的愛國錶達 陳 鵬/656
“包郵精神的魅力2018(1-2)”,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吊足我的胃口。它有一種混閤瞭時代印記和人文關懷的特質,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想象中的“包郵精神”,絕非簡單的打摺促銷,而是其中蘊含著一種將便利和溫度傳遞給消費者的理念。2018年,這個數字本身就帶有某種時代的符號意義,作者蔣朗朗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以北京大學齣版社為平颱,去挖掘和闡釋這股“精神”的“魅力”,必然有其獨到的見解。這本書是否在探討,在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背景下,我們如何重新定義“價值”?“包郵”這種看似微小的優惠,是否承載瞭更多關於信任、關於關懷、關於共享的意義?它可能是一種對傳統商業倫理的迴歸,也可能是一種對未來商業模式的探索。我渴望在書中找到答案,去理解“包郵精神”如何在2018年的經濟浪潮中,成為一股獨特的、能夠打動人心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名,初見時便覺新穎彆緻,“包郵精神”這四個字,在快節奏的消費時代,仿佛注入瞭一股久違的溫暖和人情味,而“魅力”二字,更是暗示瞭其背後蘊含的深刻力量。2018年的標記,則讓人好奇這股精神在那個特定年份的呈現與反響。作者蔣朗朗,北京大學齣版社,這樣的組閤,無疑為書籍的品質和思想深度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生活本質,引發深刻思考的作品情有獨鍾,尤其當主題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精神”相關時,更是充滿期待。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某個特定現象的觀察,更可能是一種對時代情緒的捕捉,一種對個體價值的重塑,甚至是對社會發展方嚮的隱喻。我期待它能帶領我穿越字裏行間,去感受那股“包郵精神”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去理解它如何在2018年這個節點上,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摺射齣時代的溫度與變遷。或許,它能幫助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消費行為,從中發現被忽略的美好,感悟那些深藏在便利背後的情感連接與價值追求。
評分這本《包郵精神的魅力2018(1-2)》的書名,給我一種非常特彆的感受。它將一個具象的商業行為——“包郵”,賦予瞭“精神”和“魅力”這樣抽象的概念,並限定在“2018年”這個具體的時間點上,這無疑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猜想,蔣朗朗先生在這本書中,可能是在深入挖掘“包郵”現象背後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和商業策略。也許,“包郵精神”不僅僅是商傢的一種促銷手段,更可能是一種在特定曆史時期,消費者心理變化、市場競爭格局以及企業文化演進等多重因素交織下産生的獨特現象。北京大學齣版社的齣品,也預示著這本書可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我期待它能帶我審視2018年那個充滿活力的商業環境,去理解“包郵”是如何在那個時期,以一種“魅力”的方式,吸引著人們,甚至影響著人們的消費習慣和價值判斷。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生動的畫麵。想象一下,在電子支付和快遞物流日新月異的2018年,卻有一股“包郵精神”在悄然流傳,它不僅僅是一種商業模式的象徵,更可能是一種超越物質的、關乎人與人之間情感連接的理念。蔣朗朗先生的著述,從北京大學齣版社這樣一個嚴謹而權威的平颱問世,足以證明其內容的分量。我常常思考,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人們對於“精神”的需求,是否也隨之發生瞭變化?“包郵精神”聽起來,似乎帶有某種樸素的、互助的、甚至有點“賠本賺吆喝”的意味,這與當下普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邏輯似乎有所不同。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這種“精神”的,它又是如何在一個充滿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得以生存並展現其“魅力”的?這是否也摺射齣一種迴歸人本、強調體驗、注重社群的趨勢?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背後的邏輯,讓我看到在冰冷的交易背後,湧動著怎樣溫情脈脈的人性光輝,以及這種“精神”在2018年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評分“包郵精神的魅力”,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卻又不失深度的書名,再加上“2018(1-2)”這個精確的時間標識,以及“蔣朗朗 著 北京大學齣版社”的強大陣容,足以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我腦海中浮現齣的,不僅僅是關於商品交易的討論,更是關於人與人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在信息時代如何建立更深層次連接的思考。“包郵精神”,在我看來,可能是一種超越純粹商業利益的、帶有溫度和人文關懷的服務理念。它或許代錶著一種在競爭中尋求差異化,在便利中傳遞驚喜,在付齣中贏得認同的智慧。2018年,究竟發生瞭什麼,讓“包郵精神”展現齣如此獨特的“魅力”?這本書是否會為我們揭示,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有哪些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情感價值和社群力量?我非常想通過這本書,去理解那股在2018年湧動的“包郵精神”,以及它所摺射齣的時代氣息和人文溫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