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定价:45.00元
售价:44.1元,便宜0.9元,折扣98
作者:方汉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300194028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叙述内容广泛,涵盖了中国自先秦两汉以迄当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涉及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和新闻传播学教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等各方面的内容,同时囊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古代史论述尤为详尽,史料丰富详实;对网络传播的历史进行了专章论述。
本次修订突出了以下特点:
◇ 融会和吸纳了近30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成果。
◇ 所记述的史实内容和相关数据的时间下限,截止于2014年3月。
◇ 章末附有学习思考题,书末开列了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学习时参考。
目录
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六节 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第二节 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第三节 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第四节 第二次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第五节 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第二节 维新运动与国人次办报高潮
第三节 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第二节 “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第二节 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四节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采访记者的诞生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
第四节 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第七章 中国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中国党的报刊
第二节 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四节 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四节 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国统区新闻传播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
第三节 沦陷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第二节 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第三节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第十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
第三节 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
第四节 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
第二节 从反右派斗争到“”运动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60年代初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主要新闻思想评价
第十三章 “”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二节 “”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回归新闻本位(1978—1992)
第二节 驶上市场化的快车道(1992—2002)
第三节 日渐开放的新闻事业(2003—2012)
第四节 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2012年底— )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十五章 网络媒体的崛起
节 网络传媒格局的初步形成(1995—2000)
第二节 网络媒体舆论影响力日增(2000—2009)
第三节 互联网的微博时代
第四节 网络媒体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第十六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方汉奇(192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清华大学等17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顾问、名誉院长、客座教授、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编委兼“中国新闻事业”部分的主编。著有《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史与报人》、《新闻史的奇情壮采》等书,主编有《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等书,发表论文200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新闻媒介在重大社会变革时期如何发挥作用的论述。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政治影响、以及其传播方式的变迁,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比如,在描述早期新闻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将全国各地的信息汇集在一起时,我仿佛能看到一张无形的网络正在逐渐形成。而到了近代,随着技术的进步,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通过作者的笔触,变得异常清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新闻史,它更是关于中国近代史、思想史、社会史的一部百科全书。每当我合上书本,都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我一直对媒体的演变很感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可能能够满足我的好奇心。阅读过程比我想象的要更具挑战性,但也因此更加引人入胜。作者在梳理信息的时候,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按照逻辑线索一一铺陈开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新闻从业人员的群体分析,书中对不同时期记者、编辑、评论员等角色的社会地位、职业素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的描述,都非常生动。我从来没有想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和作用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尤其是在一些战乱年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报道真相的情景,读来令人动容。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黑暗的、充满争议的时期,反而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进行了深入剖析,这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体现在字里行间,但又不失可读性。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在中国新闻传播的迷宫中穿梭,为我指明方向,解释每一处景致的含义。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过去,更是为理解当下的媒体生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厚积薄发”来形容。它并非一本能让你快速读完然后丢下的书,而更像是一坛需要慢慢品味的陈酿。作者的学识功底毋庸置疑,他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梳理,可谓是脉络清晰,细节丰富。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不同时代新闻传播特点时,所进行的比较分析。例如,在描述晚清时期报刊的兴起时,作者不仅仅聚焦于其内容和形式,更深入地分析了其背后涌动的启蒙思潮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而到了民国时期,面对更加复杂的政治格局,新闻媒体又是如何适应、博弈,甚至扮演“第四权”角色的,这些也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新闻”这个概念的理解,已经从一个简单的信息传播工具,提升到了一个与社会发展、思想演变息息相关的复杂系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丰富史料,更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和分析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
评分这本巨著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充满了惊喜与启发。作者在叙事上,采用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方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欣赏它对中国新闻传播如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阐述。书中关于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的论述,让我对“新闻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举个例子,在一些关键的转折时期,媒体是如何引导舆论、传播信息、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这些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甚至会产生一种“亲历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信息的洪流如何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总是能够跳出单一的视角,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个维度去解读,这种综合性的分析让我对新闻传播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时而严谨厚重,时而又充满人文关怀,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投入。
评分这本书我已经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了,真是一次深刻的学习经历。刚拿到这本书时,我被它厚实的体积和严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就知道这绝非等闲之作。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那种学术研究的厚重感,字体、排版都透着一股严肃认真的劲头。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梳理,那种条分缕析,把前因后果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的写法,让我受益匪浅。以前读历史总是零散的,看了这本书,才感觉自己对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它里面讲到报纸的萌芽和早期发展,不仅仅是罗列了几份报纸的名字和创刊时间,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以及这些报纸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又是如何受到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实堆砌,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很多细节都经过了细致考证,让人感觉非常有说服力。每当读到一个关键节点,作者都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仿佛能把我带回那个时代,亲眼见证历史的发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新闻传播跌宕起伏的百年历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