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汉奇 著
图书标签:
  • 新闻传播史
  • 中国新闻史
  • 传播学
  • 媒体史
  • 方汉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新闻学
  • 传媒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4028
商品编码:274025603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定价:45.00元

售价:44.1元,便宜0.9元,折扣98

作者:方汉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300194028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叙述内容广泛,涵盖了中国自先秦两汉以迄当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涉及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和新闻传播学教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等各方面的内容,同时囊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古代史论述尤为详尽,史料丰富详实;对网络传播的历史进行了专章论述。
  本次修订突出了以下特点:
  ◇ 融会和吸纳了近30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成果。
  ◇ 所记述的史实内容和相关数据的时间下限,截止于2014年3月。
  ◇ 章末附有学习思考题,书末开列了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学习时参考。

目录


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六节 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第二节 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第三节 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第四节 第二次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第五节 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第二节 维新运动与国人次办报高潮
第三节 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第二节 “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第二节 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四节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采访记者的诞生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
第四节 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第七章 中国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中国党的报刊
第二节 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四节 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四节 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国统区新闻传播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
第三节 沦陷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第二节 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第三节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第十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
第三节 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
第四节 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
第二节 从反右派斗争到“”运动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60年代初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主要新闻思想评价

第十三章 “”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二节 “”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回归新闻本位(1978—1992)
第二节 驶上市场化的快车道(1992—2002)
第三节 日渐开放的新闻事业(2003—2012)
第四节 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2012年底— )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十五章 网络媒体的崛起
节 网络传媒格局的初步形成(1995—2000)
第二节 网络媒体舆论影响力日增(2000—2009)
第三节 互联网的微博时代
第四节 网络媒体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第十六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方汉奇(192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清华大学等17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顾问、名誉院长、客座教授、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编委兼“中国新闻事业”部分的主编。著有《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史与报人》、《新闻史的奇情壮采》等书,主编有《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等书,发表论文200余篇。

文摘


序言



《百年回眸:中国新闻传播的时代印记》 序言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而新闻传播,正是这条长河中跳动着的、最富时代活力的脉搏。它记录着民族的兴衰,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也塑造着大众的认知。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更是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密相连,书写了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史诗。 本书《百年回眸:中国新闻传播的时代印记》并非对单一学术著作的简单复述,而是旨在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梳理和呈现自晚清以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轨迹、重要节点、关键人物以及深层逻辑。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影响深远的新闻事件,解析那些承载时代声音的传播媒介,探究那些推动行业发展的思想理论,并试图勾勒出中国新闻传播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独特面貌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第一章 曙光初现:西方思潮与早期报刊的萌芽 (19世纪中叶 - 20世纪初) 在中国近代化的大潮中,西方思想的传入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沉睡已久的国度。伴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西方的新闻观念和办报模式也悄然登陆。开眼看世界的进步人士,在忧国忧民的情怀驱使下,开始了中国早期报刊的探索与实践。 这一时期,“开明报刊”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报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初步革新。它们不再仅仅是官方信息的传达者,而是开始关注社会民生,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试图通过舆论唤醒民智,推动变革。从上海的《申报》到广州的《时务报》,这些早期报刊如同点点星火,在黑暗中燃起了对新知的渴求。它们或以严谨的考证,或以激昂的笔触,记录着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播下了新闻独立、舆论监督的种子。 然而,早期的中国新闻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在封建专制与外来侵略的双重压力下,报刊的生存空间异常艰难。“官报”、“官商报”与“民营报刊”的界限模糊,言论自由受到极大限制。即便如此,一些有识之士依然坚持不懈,在夹缝中求生存,为后来的新闻事业奠定了基础。他们对新闻事实的追求,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民族前途的思考,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时代洪流中的呐喊:革命浪潮与新闻的使命 (20世纪初 - 1920年代) 20世纪初,中国社会风起云涌,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不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成为了革命宣传、思想启蒙和动员民众的重要阵器。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充分认识到报刊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政体中的重要作用。大量的革命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排满兴汉”为口号,以“三民主义”为旗帜,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鼓舞革命斗志。上海的《民报》、东京的《新青年》等,成为了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走向。 五四运动的发生,更是将中国新闻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科学”与“民主”,挑战传统文化,呼唤思想解放。这一时期的报刊,尤其是知识分子创办的刊物,成为了思想碰撞的舞台。它们用犀利的笔锋,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批判,倡导白话文,传播进步思想。北京大学的《新青年》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仅是一份杂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引领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的道路。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灵魂。一批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利用报刊阵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矛盾,指明革命方向。这一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创办的报刊,如《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红色中华》等,虽然篇幅有限,影响力相对局限,但其所承载的革命理想和传播的科学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 烽火岁月里的回声:抗日战争与延安时期新闻的担当 (1930年代 - 1940年代) 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中国大地,中华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在全民族抗战的宏大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承担起了前所未有的神圣使命:凝聚民族力量,鼓舞抗战士气,揭露日寇罪行,争取国际援助。 国民党政府的官方报刊,如中央通讯社、官方报纸等,在抗战初期承担了重要的宣传任务,报道战况,稳定民心。然而,更具生命力的是那些活跃在抗战前线的进步报刊。它们冒着枪林弹雨,深入敌后,用血泪和笔墨,记录着中华民族顽强抵抗的每一个瞬间。 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解放日报》、新华社等机构应运而生,成为党领导下的新闻宣传的旗舰。它们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实事求是”为原则,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抗日根据地的成就,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一时期的报刊,其内容更贴近群众,语言更通俗易懂,形式也更加多样。从政治宣传到文化教育,从战地新闻到群众生活,无不成为报道的对象。“陕北公学”等新闻教育机构的建立,为革命新闻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者,他们身上展现出的坚定理想、不怕牺牲、深入群众、实事求是的精神,至今仍是中国新闻界的宝贵财富。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的探索与发展:社会主义新闻的构建 (1949年 - 197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新闻传播被赋予了动员和组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这一时期,党报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成为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政策,指导各项工作的核心力量。《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其权威性和影响力空前。各地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早期为数不多)也纷纷建立和发展,形成了“党政军民学”全覆盖的新闻传播体系。 新闻宣传的内容,主要围绕着经济建设、政治稳定、意识形态宣传展开。报道的重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歌颂劳动模范,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宣传的语言风格,更加注重政治性和指导性,强调“高大全”的模式。 然而,这一时期的新闻传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批判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大跃进”时期,一些媒体的报道出现了脱离实际、夸大其词的现象。“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闻传播更是被严重扭曲,沦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丧失了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在规模和覆盖面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广播电视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拓展。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其信息采集和发布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时期的探索与发展,为改革开放后的新闻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复杂性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第五章 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新闻的活力与转型 (1978年 - 20世纪末) 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转型。 思想解放的浪潮,首先冲击了新闻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锢,使得新闻报道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民生问题。《中国青年报》的《1978,我们这一代》等报道,以其鲜活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市场经济的引入,使得新闻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报刊、广播、电视开始“集团化”、“产业化”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新闻报道的视角更加多元,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从“宏大叙事”逐渐转向“生活叙事”。 新闻专业主义开始受到关注,“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指导。电视的崛起,以其直观、生动的画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焦点访谈》等栏目的出现,以其深度调查、尖锐批评,成为改革开放时期新闻监督的典范。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即将到来。尽管在20世纪末,互联网的影响力尚不显现,但它已经悄然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格局。 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做好了准备。 结语 《百年回眸:中国新闻传播的时代印记》追溯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从晚清报刊的星星之火,到革命浪潮中的呐喊;从烽火岁月里的担当,到新中国初期的探索;再到改革开放的活力与转型,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新闻传播深深的烙印。 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陈述,更是对新闻传播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社会变迁、技术革新以及价值取向的深入解读。我们试图从中提炼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新闻理念、新闻伦理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它们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指引我们在新的时代继续前行。 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理解中国新闻传播的百年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当前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也更能把握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愿本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去感受那段激昂岁月的脉搏,去理解新闻传播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新闻媒介在重大社会变革时期如何发挥作用的论述。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政治影响、以及其传播方式的变迁,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比如,在描述早期新闻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将全国各地的信息汇集在一起时,我仿佛能看到一张无形的网络正在逐渐形成。而到了近代,随着技术的进步,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通过作者的笔触,变得异常清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新闻史,它更是关于中国近代史、思想史、社会史的一部百科全书。每当我合上书本,都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我一直对媒体的演变很感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可能能够满足我的好奇心。阅读过程比我想象的要更具挑战性,但也因此更加引人入胜。作者在梳理信息的时候,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按照逻辑线索一一铺陈开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新闻从业人员的群体分析,书中对不同时期记者、编辑、评论员等角色的社会地位、职业素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的描述,都非常生动。我从来没有想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和作用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尤其是在一些战乱年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报道真相的情景,读来令人动容。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黑暗的、充满争议的时期,反而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进行了深入剖析,这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体现在字里行间,但又不失可读性。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在中国新闻传播的迷宫中穿梭,为我指明方向,解释每一处景致的含义。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过去,更是为理解当下的媒体生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厚积薄发”来形容。它并非一本能让你快速读完然后丢下的书,而更像是一坛需要慢慢品味的陈酿。作者的学识功底毋庸置疑,他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梳理,可谓是脉络清晰,细节丰富。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不同时代新闻传播特点时,所进行的比较分析。例如,在描述晚清时期报刊的兴起时,作者不仅仅聚焦于其内容和形式,更深入地分析了其背后涌动的启蒙思潮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而到了民国时期,面对更加复杂的政治格局,新闻媒体又是如何适应、博弈,甚至扮演“第四权”角色的,这些也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新闻”这个概念的理解,已经从一个简单的信息传播工具,提升到了一个与社会发展、思想演变息息相关的复杂系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丰富史料,更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和分析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

评分

这本巨著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充满了惊喜与启发。作者在叙事上,采用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方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欣赏它对中国新闻传播如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阐述。书中关于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的论述,让我对“新闻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举个例子,在一些关键的转折时期,媒体是如何引导舆论、传播信息、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这些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甚至会产生一种“亲历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信息的洪流如何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总是能够跳出单一的视角,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个维度去解读,这种综合性的分析让我对新闻传播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时而严谨厚重,时而又充满人文关怀,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投入。

评分

这本书我已经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了,真是一次深刻的学习经历。刚拿到这本书时,我被它厚实的体积和严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就知道这绝非等闲之作。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那种学术研究的厚重感,字体、排版都透着一股严肃认真的劲头。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梳理,那种条分缕析,把前因后果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的写法,让我受益匪浅。以前读历史总是零散的,看了这本书,才感觉自己对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它里面讲到报纸的萌芽和早期发展,不仅仅是罗列了几份报纸的名字和创刊时间,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以及这些报纸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又是如何受到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实堆砌,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很多细节都经过了细致考证,让人感觉非常有说服力。每当读到一个关键节点,作者都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仿佛能把我带回那个时代,亲眼见证历史的发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新闻传播跌宕起伏的百年历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