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公案簿(第四辑)——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丛书
:50.00元
作者:(荷)乐史 主编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561524763
字数:410000
页码:4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商品重量:
和(荷兰)1844年10月11日,拜五
和(荷兰)1844年10月25日,拜五
和(荷兰)1844年10月30日,拜三。妈腰府中嘧喳唠。值月公勃低甲必丹黄永绿官、雷珍兰吴昭阳官
和(荷兰)1844年11月11日,拜一。妈腰府中嘧喳唠。值月公勃低黄甲燎光官、陈甲启淮官。又,郑甲若思官、吴甲昭阳官等俱不在议
和(荷兰)1844年11月22日,拜五。妈腰府中嘧喳唠。值月公勃低甲必丹黄燎光官、雷珍兰陈启淮官不到。高甲俊杰官不到
和(荷兰)1844年11月29日,拜五。公馆设嘧喳唠。公勃低甲必丹黄燎光官、雷珍兰陈启淮官。高甲俊杰官、吴甲昭阳官俱不到。妈腰登廍,不在议
和(荷兰)1844年12月13日,拜五。妈腰府中嘧喳唠。值月公勃低郑甲若断、高甲俊杰官。陈甲启淮官不到。甲必丹黄永绿官、黄燎光官俱不到
补和(荷兰)1844年10月25日,拜五
……
这套《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丛书》之一的《公案簿》的校注、出版工作,公元2000年起列入中国厦门大学的校际交流中的合作研究项目。本书是原始档案记录的年代分别是1832年6月8日—1834年8月1日,1843年10月20日—1844年6月7日十年间的吧城华人公馆(公堂)事务。本书正文原以毛笔楷书、行楷、行草、草书汉字书写,杂以古今字、异体字、俗字、当时通行的简体字,本次校注径改为中国大陆现代规范的繁体字。档案原文中,凡公元纪年皆使用苏州码,公元纪月、纪日皆使用汉字,本次校注皆以阿拉伯数字统一之。档案原文中,钱款额、物品数额、人数等往往混用大、小写汉字或苏州码,本交校注地于几可能带小数(即整数)或位数以上的货币、度量衡数据,一律改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之;对于其中带有多级计量单位的货币、度量衡数据,本次校注一律改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之。
我最近对东南亚(或者泛指“吧城”)的区域研究非常着迷,但很多现有材料都集中在商业贸易或政治博弈上,真正深入到华人日常“治理”层面的一手资料相对匮乏。因此,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它指向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社会结构单位——华人公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档案,而是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展示出公馆的组织架构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例如,早期的互助性质如何逐渐演变为更具官方色彩的调解机构?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是怎样的?这些档案如何被保存和使用?如果能配有详细的注释和背景解释,帮助我们理解那些特定时代的法律术语和习俗,那就太棒了。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的文本,能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这份档案的重量。
评分读完手头另一本关于早期移民法律地位的书,我对当时海外华人所处的艰难境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我特别关注像“公馆”这类民间自治组织的文献记录。我设想这本《公案簿》必定充满了关于契约纠纷、财产继承乃至人身安全保障的记录。我尤其好奇的是,在缺乏母国强力支持的情况下,这些公馆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仲裁和法律框架的?这套“土法”的有效性如何?是更偏向于维护社群的团结,还是真的能做到公正无私地处理内部矛盾?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史料的堆砌,更在于它能否揭示出一种在特定环境下发展出来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华人社会治理模式。我希望翻开每一页,都能感受到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努力维持秩序与尊严的集体智慧。那种文字背后蕴含的挣扎与坚持,才是最打动人的。
评分这本《公案簿(第四辑)——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丛书》的名字真是太吸引人了,一听就让人联想到那些尘封的历史往事和那些在异国他乡披荆斩棘的先辈们的故事。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带我穿越时空,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区生活的书籍。那种带着点儿“案卷气”和“家族秘辛”的调调,总是能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通往那个特定华人社区内部世界的门,让我看到他们在异国他乡是如何组织起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又是如何应对文化冲突和生存挑战的。我期待着能从中找到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而非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那种细腻入微的档案整理和解读,往往比官方记载更能展现出真实的人间烟火气。如果能看到当年公馆处理的那些琐碎却又关乎生死的事务,对我来说就是无价的宝藏。我希望作者的挖掘工作是深入且负责任的,能还原出那个时代背景下,华人社群运作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评分从书籍的装帧和系列名来看,这套“档案丛书”显然是为深度研究者准备的。我所关注的重点在于“吧国公堂”这一特定名称所代表的地域性和历史阶段性。在不同的殖民地和不同时期,华人社团的职能和地位是截然不同的。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界定出“吧城”所指的具体地理位置,并详细说明“公堂”在当地行政体系中的模糊定位——它是在法律的灰色地带运作,还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默许甚至半官方承认?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对比性的材料,说明公馆与其他族裔社团(如果有的话)在处理公权职能上的异同,那将极大地丰富我对近代海外华人社会权力结构的理解。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份扎实、细致,能被后续研究者反复引用的基础资料集。
评分说实话,我对“公案”这个词汇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结,它自带一种悬疑和戏剧张力。我购买历史档案汇编,往往是抱着寻找“奇闻异事”的心态开始的,但最终被其中蕴含的时代缩影所吸引。我猜想,这份《公案簿》中一定记载了不少关于人口买卖、劳工合同违约,甚至是涉及帮派冲突的敏感事件。我希望作者在整理这些材料时,能够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既不夸大其戏剧性,也不回避其中可能涉及的社会阴暗面。对于这些早期华人社区内部的矛盾处理,我们今天很难用现代的眼光去完全评判,但了解当时的“规则”至关重要。这种对群体内部秩序维护机制的深入剖析,远比外部强加的法律条文更能反映出当时社群的真实生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