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西方美學史(全兩捲)
定價:80.00元
作者:硃光潛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10008629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999kg
編輯推薦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內容提要
硃光潛是當代美學傢,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西方美學史》是硃光潛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國學者撰寫的部美學史著作,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代錶瞭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
全書由序論和三個部分組成,部分,古希臘羅馬時期到文藝復興;第二部分,17、18世紀和啓濛運動;第三部分,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後對全書四個關鍵性美學問題專題研究。對該書的主要流派中主要代錶的選擇是根據代錶性較大,影響較深遠,公認為經典性,可說明曆史發展綫索,有積極意義因而足資藉鑒的。而在具體評述每一位美學傢時,先介紹總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淵源,再分析和評價其具體美學觀點,總結其得失。
目錄
上捲
序論
一 美學研究的對象;美學由文藝批評,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附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
二 研究美學史應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南;它的艱巨性和光明前途
部分 古希臘羅馬時期到文藝復興
章 希臘文化概況和美學思想的萌芽
一 希臘文化的概況
二 畢達哥拉斯學派
三 赫拉剋利特
四 德謨剋利特
五 蘇格拉底
六 結束語
第二章 柏拉圖
一 文藝對現實世界的關係
二 文藝的社會功用
三 文藝纔能的來源——靈感說
四 結束語
第三章 亞理斯多德
一 亞理斯多德——歐洲美學思想的奠基人
二 摹仿的藝術對現實的關係
三 文藝的心理基礎和社會功用
四 亞理斯多德的美學觀點的階級性
五 結束語
第四章 亞力山大理亞和羅馬時代:賀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
一 賀拉斯
二 朗吉弩斯
三 普洛丁
第五章 中世紀:奧古斯丁,托瑪斯亞昆那和但丁
一 奴隸社會的解體與封建製度的奠定
二 基督教的傳播和基督教會對歐洲的封建統治
三 中世紀文化的落後,教會對文藝的仇視
四 聖奧古斯丁和聖托瑪斯的美學思想
五 中世紀民間文藝對封建製度與教會統治的反抗
六 但丁的文藝思想
第六章 文藝復興時代:薄迦丘,達芬奇和卡斯特爾維屈羅等
一 文化曆史背景
二 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的領導地位
三 意大利的文藝理論和美學思想
第二部分 十七八世紀和啓濛運動
下捲
第三部分 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
作者介紹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文摘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序言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像極瞭一位技藝精湛的雕塑傢,在打磨一塊上好的璞玉。它行文老辣,邏輯嚴密,但在嚴謹的學術框架下,卻又流淌著一股溫潤而富有生命力的文氣。讀起來絲毫沒有傳統教科書那種枯燥乏味之感,反而處處可見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西方文明的由衷熱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跨文化、跨時代的美學思潮時的那種超然與審慎,既不盲目崇拜西方古典主義的完美無瑕,也不對現代性的解構趨勢抱持過度批判的態度。他似乎總能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去理解不同曆史階段人們對“美”的不同詮釋,這體現瞭一種極高的學術良知和人文關懷。許多關鍵轉摺點,比如從康德的先驗美學到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作者都能用精準且富有洞察力的語言點明其核心差異和曆史必然性,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這種對復雜思想體係的梳理能力,是衡量一部優秀學術著作的關鍵標準,而此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真正做到瞭“化繁為簡,深入本質”。
評分初捧此書,猶如走進一座宏偉的曆史殿堂,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哲思與藝術的交織。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曆代美學傢的觀點,而是以一種近乎史詩般的敘事,將西方思想脈絡的演變清晰地勾勒齣來。從古希臘的“理”與“形”的和諧統一,到中世紀神學對“美”的界定,再到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迴歸與對古典的緻敬,每一步都踩在瞭曆史的節拍上。尤其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在闡述晦澀的哲學概念時,總能找到恰到好處的切入點,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感受到那種思想碰撞的火花。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迴味那些關於“崇高”與“優美”的辯證關係,那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對人類精神追求的深刻洞察。那些關於感覺、情感與理性在審美體驗中的互動,被分析得絲絲入扣,讓人對美的本質有瞭更立體、更豐滿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知識的積纍,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審視藝術與生活、曆史與當下的全新視角。它像一位老朋友,循循善誘,引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些偉大靈魂對“美”的執著探索,那種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力量,至今仍在激勵著我。
評分這本書最令人贊嘆之處,在於它對“審美經驗”的捕捉和描繪,那是一種超越瞭純粹智力分析的感性理解。當作者談到啓濛運動後期對“趣味”(Taste)的探討時,那種對社會階層、文化教養如何塑造個體審美判斷的細緻剖析,讓人警醒。美,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於特定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之中。這種將美學置於人類學和社會學背景下的考察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我過去常在感性的層麵被一幅畫或一段音樂打動,但看完此書後,我開始能夠追溯這份感動背後的文化基因和曆史邏輯。它教會我如何去“有意識地”欣賞,如何去解構那些看似自然而然的美感判斷背後的復雜力量。閱讀的過程,就是不斷自我審視和文化反思的過程,每一次都像進行瞭一次深度的精神對話,這種高質量的閱讀體驗,在當代學術著作中實屬難得。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這部巨著的某些篇章時,我感受到瞭思想上的“重負”,但這並非貶義,而是指它所承載的知識密度和深度帶來的震撼。它不僅僅是在介紹美學史,更是在展示西方哲學史的側麵剪影。比如,在探討浪漫主義美學如何與工業革命的衝擊相互作用時,作者將藝術傢的內心掙紮與社會變遷緊密結閤,那種張力感讓人印象深刻。你仿佛能聽到貝多芬的交響樂中蘊含的對舊秩序的抗爭,也能看到席勒筆下“遊戲衝動”的深刻哲學意涵。這種對理論與實踐、個體與時代的緊密耦閤的分析,使得美學不再是象牙塔裏的空談,而是與人類生存境遇息息相關的根本問題。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冒齣來,就像剝開一個洋蔥,總有更核心、更辛辣的味道留待發現。對於想深入研究藝術批評或哲學史的同仁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其紮實且不可或缺的奠基性文本,它的價值在於能夠構建起一套穩固的知識體係。
評分從裝幀和齣版質量來看,商務印書館的版本本身就代錶瞭一種對經典的尊重與敬畏。紙張的質感、排版的疏密得當,都為這段漫長而深邃的閱讀旅程提供瞭極佳的物質保障。但這終究是“內功”的襯托。真正讓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行文間那種清晰可見的脈絡梳理能力。特彆是全兩捲的設計,使得作者可以從容不迫地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之間進行跳轉和對比,而不必擔心篇幅的限製而草草收場。比如,對古希臘悲劇美學的梳理和對尼采“酒神精神”的呼應,那種跨越兩韆年的對話,被處理得流暢自然,毫無違和感。這本書的偉大,在於它不僅記錄瞭“美”的曆史,更在於它展現瞭人類精神如何在不同的曆史睏境中,不斷地嘗試定義和捕捉那稍縱即逝的“理想之境”。它像一個全景地圖,讓你清楚地知道,我們今天的審美睏惑,在曆史上早已有人苦苦思索過,這給予瞭我極大的安慰和前行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