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材料与器件

热电材料与器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立东刘睿恒史迅 著
图书标签:
  • 热电材料
  • 热电效应
  • 热电转换
  • 能源材料
  • 新能源
  • 半导体材料
  • 材料科学
  • 物理学
  • 器件物理
  • 热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4344
商品编码:27178546767
包装:平脊精装
出版时间:2018-03-01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热电材料与器件
曾用价 9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开本
作者 陈立东,刘睿恒,史迅
装帧 平脊精装
页数 0
字数 250000
ISBN编码 9787030564344


内容介绍
本书比较全面地梳理和总结了热电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新的发现,同时基于作者过去20余年从事热电材料研究所积累的创新科研成果,并结合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系统阐述了热电材料的多尺度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策略,总结了器件设计集成与应用技术的*新研究成果。本书特别注重基本物理效应与高性能热电材料设计合成的融合,并且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和挑战提出了作者的基本思考,利于启发读者的创新思维。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热电转换基本原理 1
1.1 引言 1
1.2 热电转换物理效应 1
1.2.1 泽贝克效应 1
1.2.2 佩尔捷效应 3
1.2.3 汤姆孙效应 4
1.2.4 热电效应间的关系 5
1.3 热电转换效率与热电材料性能优值 6
1.3.1 热电发电器件性能参数 7
1.3.2 热电制冷器件性能参数 11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热电材料性能优化策略 16
2.1 引言 16
2.2 热电输运基础理论 17
2.2.1 载流子输运的能带模型 17
2.2.2 载流子的散射 21
2.2.3 固体材料中的热传导与声子散射 22
2.2.4 因子与优异热电材料的基本特征 26
2.3 热电材料性能优化典型策略 27
2.3.1 多能带简并 27
2.3.2 电子共振态 29
2.3.3 合金固溶 29
2.3.4 声子共振散射 31
2.3.5 类液态效应 32
2.4 纳米结构热电输运理论与纳米热电材料 34
2.4.1 纳米尺度的电输运 34
2.4.2 纳米尺度的热输运 37
2.4.3 纳米晶与纳米复合热电材料 38
参考文献 39
第3章 热电输运性能的测量 43
3.1 引言 43
3.2 块体材料热电性能测量 43
3.2.1 电导率 43
3.2.2 泽贝克系数 44
3.2.3 热导率 46
3.3 薄膜材料热电性能测量 51
3.3.1 薄膜材料热导率测量 51
3.3.2 薄膜材料电阻率测量 54
3.3.3 薄膜材料泽贝克系数测量 55
3.3.4 纳米线电导率和泽贝克系数测量 58
3.3.5 纳米线热导率测量 60
3.4 总结 62
参考文献 62
第4章 典型热电材料体系及其性能优化 65
4.1 引言 65
4.2 Bi2Te3基合金 66
4.3 PbX(X=S,Se,Te)化合物 70
4.4 硅基热电材料 75
4.4.1 SiGe合金 75
4.4.2 Mg2X(X= Si,Ge,Sn) 78
4.4.3 高锰硅化合物 80
4.4.4 β-FeSi2 82
4.5 笼状结构化合物 85
4.5.1 方钴矿与填充方钴矿 85
4.5.2 笼合物 90
4.6 快离子导体热电材料 92
4.7 氧化物热电材料 95
4.8 其他新兴热电材料体系 97
4.8.1 半Heusler合金 97
4.8.2 类金刚石结构化合物 100
参考文献 103
第5章 低维结构及纳米复合热电材料 110
5.1 引言 110
5.2 超晶格薄膜热电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10
5.2.1 超晶格热电薄膜的制备 110
5.2.2 超晶格结构的声子输运特征与热导率 112
5.2.3 超晶格的载流子输运特征与电性能 114
5.3 纳米晶热电薄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17
5.4 热电材料纳米线的制备与结构调控 119
5.5 热电材料纳米粉体的制备 120
5.6 纳米复合热电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调控 125
5.7 典型纳米复合热电材料的结构调控与性能优化 126
5.7.1 CoSb3基方钴矿纳米复合材料 126
5.7.2 PbTe基材料的多尺度结构调控 128
5.8 总结 129
参考文献 129
第6章 导电聚合物及其纳米复合热电材料 137
6.1 引言 137
6.2 导电聚合物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电性能调控 137
6.2.1 导电聚合物热电性能概述 137
6.2.2 掺杂程度调节 141
6.2.3 聚合物分子链有序化 142
6.2.4 有机/无机界面效应 146
6.2.5 电荷迁移架桥 149
6.2.6 纳米插层超晶格结构 150
6.3 导电聚合物基纳米复合热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153
6.3.1 粉体混合法 153
6.3.2 溶液介质混合法 153
6.3.3 原位聚合法 155
6.3.4 层层自组装法 157
6.4 总结 158
参考文献 159
第7章 热电器件设计集成与应用 163
7.1 引言 163
7.2 热电器件基本结构与制备方法 163
7.2.1 热电器件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163
7.2.2 热电器件的典型制造工艺 165
7.3 热电器件设计与评价 168
7.3.1 器件设计原理与方法 168
7.3.2 单级/多段器件结构设计 170
7.3.3 器件评价方法 173
7.4 界面设计与连接技术 176
7.4.1 电极材料的选择与电极连接技术 176
7.4.2 热电材料/电极过渡层与界面结构 178
7.4.3 界面电阻和界面热阻的测量 180
7.5 微型热电器件的设计与集成 182
7.5.1 微型器件基本结构与制造技术 182
7.5.2 微型热电器件性能与优化方法 183
7.6 器件应用与服役性能 185
7.7 挑战与展望 186
参考文献 186
关键词索引 190

在线试读
第1章 热电转换基本原理
  1.1 引言
  热电能量直接转换的第*个物理效应——泽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于1821年被发现,这是一个由温差产生热电势的温差发电效应。此后经过30多年,佩尔捷效应*(Peltier effect)和汤姆孙效应*(Thomson effect)先后被发现,三者构成了描述热电能量直接转换物理效应的完整体系[1-3]。尽管泽贝克效应与佩尔捷效应的发现均涉及由两种不同导体组成的回路并且均发生在不同导体的接点处,但它们都不是界面效应,后来发展起来的固体物理学告诉我们,包括汤姆孙效应在内的三个热电基础物理效应均起源于导体中的载流子所携带能量的差异。
  汤姆孙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了三种热电效应间的关联性,构筑了热电能量相互转换的热力学基础理论[3]。汤姆孙理论向人们揭示,具有正负泽贝克系数的两种导体构成的回路(热电偶)是一种热引擎,它可以利用温差发电,也可以利用电流泵浦热能或制冷。然而,由于可逆的热电效应总伴随着不可逆的焦耳热效应和热传导,使热电能量转换效率难以提高,热电偶除了测量温度的应用外,作为热引擎并没有实现实际应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热引擎的设计也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直到1911年,Altenkirch第*次分析了热电能量转换效率与构成热电臂材料间物理参数(泽贝克系数、电导率、热导率)之间的关系[4],指出提高转换效率必须提高构成热电臂导体材料的泽贝克系数的绝对值和电导率,同时还需要降低两种导体的热导率,基本形成了今天我们用以判断热电材料性能的重要判据——热电优值Z(figureOf merit)或无量纲热电优值ZT(dimensionless figureOf merit)的基础框架。
  本章简要阐述热电转换物理效应与基本原理及热电能量转换效率与材料物理性质的关系。
  1.2 热电转换物理效应
  1.2.1 泽贝克效应
  固体材料中热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物理现象首先由德国科学家Thomas Johann Seebeck于1821年发现,称为泽贝克效应,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间,科学家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公布的专业术语。们又先后发现佩尔捷效应和汤姆孙效应,这三种物理效应和热焦耳效应构成了描述和解析热电能量转换过程的物理基础。
  Thomas Johann Seebeck在实验中,将两条不同的金属导线首尾相连形成回路,当对其中的一个结加热、另一个结保持低温状态时,发现在回路周围产生了磁场,如图1-1(a)所示。他当时认为产生磁场的原因是温度梯度导致金属被磁化,因此称为热磁效应(thermomagnetism)。但随后不久,于1823年,该现象的物理解释被Hans ChristianOersted的实验更正。Oersted的实验发现,这种现象起因于温度梯度在不同材料的节点间形成了一个电势差Vab,从而产生了回路电流而导致导线周围产生磁场,据此提出热电效应(thermoelectricity)的概念。但该现象是由泽贝克首先发现而被命名为泽贝克效应。
  图1-1 泽贝克效应
  如图1-1(b)所示,两种不同的导体材料a和b连接时,如果两个接头具有不同温度,其中冷端温度为T,热端温度为T+.T,在导体b的两个自由端(保持相同温度)间可以测量回路中产生的电势差Vab,Vab可由式(1-1)来表达。式中,Sab为两种导体材料的相对泽贝克系数(differential Seebeck coefficient);电势差Vab具有方向性,取决于构成回路的两种材料本身的特性和温度梯度的方向。规定当热电效应产生的电流在导体a内从高温端向低温端流动时 Sab定义为正。泽贝克系数也可称为温差电动势率(thermoelectric power或Thermal EMF coefficient)。
  泽贝克效应的成因可通过温度梯度下导体内电荷分布的变化作简单解释。如图1-2所示,以p型半导体(空穴为多数载流子)为例,当材料处于均匀温度场时,其内部载流子的分布(浓度、能量和速度)是均匀的,材料整体处于电中性。当导体的两端存在温差时,热端(温度)的空穴比冷端(温度T)的空穴获得更高的能量,在热端形成更多的空穴,由于空穴浓度差导致其从热端向冷端扩散并在冷端堆积,形成材料内部电荷浓度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在材料内部形成空间电场或电势差,同时在该电势差作用下产生一个反向漂移电荷流,当热运动的电荷扩散流与内部电场产生的漂移电荷流相等时达到动态平衡,半导体两端形成稳定的温差电动势V。
  图1-2 泽贝克效应原理示意图
  对于以上描述的温差电动势形成过程,可以定义材料在温度T的绝对泽贝克系数(S)为
  图1-1(b)回路中测量的相对泽贝克系数Sab与a、b材料的绝对泽贝克系数(Sa、Sb)间存在如下关系:
  绝对泽贝克系数与温度场方向无关,只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p型半导体中载流子是空穴,由于其热端空穴的浓度较高,空穴从高温端向低温端扩散,形成从高温端指向低温端的温差电动势,根据式(1-1)~式(1-3)的定义和规定,绝对泽贝克系数为正。相应地,n型半导体的温差电动势的方向是从低温端指向高温端的,绝对泽贝克系数为负。通常情况下,金属的泽贝克系数都很小,只有几微伏每开,而半导体材料泽贝克系数可达到几十到几百微伏每开。
  1.2.2 佩尔捷效应
  佩尔捷效应是泽贝克效应的逆过程,是用电能直接泵浦热能的现象。当在由两个不同导体连通的回路中通电流时,除了由电阻损耗产生焦耳热外,在两个接头处会分别放出和吸收热量(图1-3)。这个效应由法国科学家J.C.a.Peltier于1834年首先发现,因此称为佩尔捷效应。他将铋(Bi)和锑(Sb)两种金属线相连接并在此回路中通电流后发现,两种金属接头处变冷使水滴结冰,如果改变电流方向则接头变热,冰被融化[图1-3(a)]。
  图1-3 佩尔捷效应与机理示意图
  如图1-3(c)所示,当电子在电场作用下从能级高的导体流向能级低的导体(对于金属-n型半导体连接体系,电子从n型半导体流向金属)时,该电子在界面势垒处向下跃迁,在宏观上表现为放热;当电子从能级低的导体流向能级高的导体时,则会吸收一定热量向上跃迁,表现为吸热效应。实验表明,单位时间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与电流强度成正比,因此,当电流从a流向b时在a-b接头处单位时间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可表示为式中为电流从a流向b的相对佩尔捷系数(differential Peltier coefficient),单位为为时间;I为导体中通过的电流。当电流从金属流向p型材料(电子从能级低的导体流向能级高的导体)时表现为吸热,相对佩尔捷系数为负;如果电流反转,佩尔捷系数也相应发生正负反转从而具有方向性,即
  与泽贝克系数相同,接点的相对佩尔捷系数与构成接点的两种材料的绝对佩尔捷系数间存在如下关系:由此可见,基于佩尔捷效应可以实现热电制冷或泵浦热量。
  1.2.3 汤姆孙效应
  泽贝克效应与佩尔捷效应的发现均涉及由两种不同金属组成的回路并且均发生在不同导体的接点处,但它们都不是界面效应,运用我们现在的知识知道它们都起源于构成接点的两种导体的体性能,即均起源于不同导体中电子所携带能量的不同。热电效应间的关联性起初并未被人们认识到,直到1855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WilliamThomson,后来成为 Lord Kelvin,即开尔文勋爵)开始关注到热电效应间存在关联,他运用热力学理论解析泽贝克效应和佩尔捷效应的关联性,进而提出在均质导体材料中必然存在第三种效应,即当电流流过一个存在温度梯度的均匀导体时,在这段导体上除了发生不可逆的焦耳热外,还会产生可逆热量的吸收或放出。这种效应于1867年被后人的实验证实,称为汤姆孙效应。
  当沿电流方向上导体的温差为.T时,则在这段导体上单位时间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可表示为式中,为汤姆孙系数,单位为V/K。当电流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一致时,若导体吸热,则汤姆孙系数为正,反之为负。由于该表达式与材料比热的定义非常接近,因此汤姆孙形象地称β为“电流的比热”,汤姆孙效应的根源与佩尔捷效应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佩尔捷效应中的电势差由两种导体中不同载流子的势能差所引起,而汤姆孙效应中的势能差则是由同个导体中的载流子温度梯度所引起。与前两种效应相比较,汤姆孙效应在热电转换过程中对能量转换产生的贡献很微小,因此在热电器件设计及能量转换分析中常常被忽略。
  1.2.4 热电效应间的关系
  泽贝克效应、佩尔捷效应和汤姆孙效应均是导体的本征性质,并且存在相互关联性。汤姆孙运用热力学理论给出这三个参数的关系式:式(1-8)称为开尔文关系,昀早由平衡热力学理论近似求出[3],其严格推导需要从非可逆热力学理论求解[5]。迄今,对众多的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的实验研究证实了上述两个方程的正确性。对于单一导体,式(1-9)可改写为
  式(1-8)和式(1-9)中的泽贝克系数和佩尔捷系数都是两种导体的相对值,根据式(1-3)和式(1-6)可知,如果回路中一种材料的泽贝克系数(或佩尔捷系数)为零,另一种材料的绝对泽贝克系数(或佩尔捷系数)便可通过测量回路的相对泽贝克系数(或相对佩尔捷系数)获得。
  超导体在其超导状态下不产生温差电动势,泽贝克系数为零。在泽贝克系数的标定中,以金属铅与低温超导体构成的电偶回路中测量得到的相对泽贝克系数标定为铅的绝对泽贝克系数,其他材料的泽贝克系数便与铅构成电偶回路来测量标定。佩尔捷系数在实验上很难测量,可以根据测量的泽贝克系数和开尔文关系求出材料的佩尔捷系数。另外,由式(1-10)可以进一步推导出关系式:由此可以看出,汤姆孙效应只是在一种导体内的自发泽贝克效应,虽然宏观热电效应表现在接头处,但整个效应的作用过程贯穿材料本身,因此,它们不是表面和界面效应,而是体效应。目前没有高温下的超导材料,所以在泽贝克系数标定测量中,只要测量低温泽贝克系数,然后测量高温汤姆孙系数便可依据式(1-11)实现高温泽贝克系数的标定[6,7]。
  1.3 热电转换效率与热电材料性能优值
  热电转换器件一般由n型(nType)和p型(pType)的热电材料通过热并联、电串联的形式构成,其中一个n型热电偶臂和p型热电偶臂构成的形元件为热电器件的的基本结构,多个形元件串联或并联构成热电组件(thermoelectric module)。热电器件的发电和制冷的工作原理如图1-4所示。
  图1-4 热电发热器件(a)和制冷(b)的示意图
  根据工作环境及用途的不同,热电器件可以设计成很多种构型,如平板型器件、级联叠堆器件、薄膜型器件、环型器件等。其中,平板型器件是的为典型的热电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发电或者制冷应用中,其基本构型如图1-5所示。本章将以平板式器件为基本构型,描述器件在发电和制冷过程中的热能转换与器件结构和材料热电性能参数间的关联性。在分析过程中,材料的物理参数均视为不随温度变化的常数,以便获得器件性能与材料物理参数间的简洁关系,并且假定器件中热流单向流动,即热流从高温端通过器件的p型热电臂和n型热电臂流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现代电子封装技术与可靠性工程》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热电材料与器件”: --- 现代电子封装技术与可靠性工程 内容简介 在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电子产品的小型化、高性能化和高可靠性已成为行业追求的共同目标。电子封装作为连接芯片与外部世界的关键桥梁,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电子系统的性能边界、生命周期和环境适应能力。本书《现代电子封装技术与可靠性工程》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当代主流电子封装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材料科学基础及其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可靠性挑战与工程对策。 本书内容紧密围绕电子系统集成度提升的趋势,结合微电子、电力电子和传感器技术对封装提出的严苛要求,构建了一个从材料选择到系统级封装(SiP)的完整知识体系。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共二十章,旨在为电子工程师、材料科学家、制造工艺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著作。 --- 第一部分:封装基础理论与材料科学(第1-4章)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电子封装领域的基础理论框架。详细解析了封装结构在电、热、力学三个维度上对芯片性能的影响机制。重点讨论了热阻的计算模型、电磁兼容性(EMC)在封装层面的初步考量,以及机械应力与形变的有限元分析基础。 材料科学是封装技术的核心驱动力。本部分对封装材料进行了详尽的分类与性能剖析,包括: 1. 导电连接材料: 重点研究了无铅焊料(如Sn-Ag-Cu系)的熔点、润湿性、蠕变行为及其在不同温度循环下的疲劳寿命预测。同时,对贵金属键合线(金、铜、钯)的机械强度、电迁移风险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 2. 介电与绝缘材料: 深入探讨了环氧塑封料(EMC)、聚酰亚胺(PI)和低介电常数(Low-k)材料的特性,着重分析了它们的热膨胀系数(CTE)匹配对界面应力的影响,以及在潮湿环境下的吸湿性与电性能衰减机理。 3. 基板材料: 详细介绍了有机层压板(如FR-4的演进)、高频CCL(如PTFE、LCP)的介电损耗和信号完整性要求,并引入了陶瓷基板(AlN、Al2O3)在功率器件热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第二部分:先进封装技术路线图(第5-9章)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产业界最前沿的互连技术和封装架构,剖析了从传统引线键合(Wire Bonding)向三维集成(3D Integration)演进的关键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1. 倒装芯片技术(Flip Chip): 详细阐述了微凸点(Microbumps)的制作工艺,包括电镀凸点、无心凸点技术。对比了环氧树脂再填充(Underfill)材料的流变学特性、固化过程及其对凸点阵列的应力分散作用。 2. 系统级封装(SiP)与异构集成: 系统介绍了中介层(Interposer)技术在实现高密度I/O扩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硅中介层和有机中介层(RDL/TSV Lite)的设计与制造流程。探讨了芯片堆叠(Chip Stacking)中对准精度(Alignment)与热管理的新挑战。 3. 先进的引线键合技术: 涵盖了超声波键合、热压键合的工艺窗口优化。特别关注了铜线键合在替代金线以降低成本和提升导电性方面的技术难点,如氧化钝化层的控制。 第三部分:封装过程中的热管理工程(第10-12章) 热量是限制现代电子设备可靠性和性能的首要因素。本部分专门针对封装层面的热设计与分析提供了系统的工程方法。 1. 热阻网络建模: 讲解了如何建立从芯片结温(Tj)到环境的完整热阻路径模型($R_{th}$),并详细分析了界面热阻(TIM)在总热阻中的占比。 2. 热界面材料(TIMs): 深度评估了导热垫片、导热胶、导热膏、相变材料(PCM)以及液态金属等各类TIMs的导热系数、长期稳定性和应用场景。 3. 散热结构设计: 探讨了散热器的选型与优化(如翅片设计、热管集成),以及封装体内部的散热路径设计,包括局部热点(Hot Spot)的识别与热扩散策略。 第四部分:封装的可靠性评估与失效分析(第13-16章) 可靠性是封装技术转化为商业产品的生命线。本部分侧重于失效机理的理解、加速寿命试验的设计以及现场故障的诊断。 1. 环境应力加速测试(HALT/HASS): 详细介绍了针对温度循环(TC)、热休克(TS)、高加速应力筛选的测试规范(如JEDEC/MIL-STD标准),并阐述了如何将测试数据外推至实际使用寿命。 2. 关键失效模式: 深入分析了焊点疲劳(特别是BGA/CSP焊点的空洞化与开裂)、电迁移、静电放电(ESD)损伤、潮湿敏感性(MSL)导致的焊锡空洞(Voiding)与爆米花效应。 3. 无损检测与失效分析(FA): 介绍了X射线成像、超声波C扫描技术在检测内部缺陷(如分层、空洞、虚焊)中的应用。描述了切片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在确定最终失效机制时的关键步骤。 第五部分:面向特殊应用的封装技术(第17-18章) 本部分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探讨了封装技术在特定高要求领域(如汽车电子、功率电子)的特殊解决方案。 1. 功率半导体封装: 聚焦于大电流、高功率密度下的封装需求,探讨了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器件对封装材料、键合技术提出的耐高压、高频和高热流密度挑战。介绍了直接覆晶(Direct Bond Copper, DBC)基板在IGBT和MOSFET模块中的应用。 2. 汽车电子与高可靠性封装: 强调了AEC-Q100标准的要求,包括对温度循环范围的扩展、防潮密封的强化以及对振动和机械冲击的抵抗能力设计。 第六部分: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第19-20章) 最后一部分概述了从晶圆级封装(WLP)到最终组装线的关键制造环节和质量保障体系。 1. 晶圆级封装与再布线层(RDL): 介绍了TSV(硅通孔)的形成工艺(刻蚀、填充),以及RDL的沉积、光刻和剥离技术在实现微小间距互连中的核心作用。 2. 自动化与数字化制造: 讨论了现代封装厂中如何利用机器视觉进行缺陷检测、如何通过SPC(统计过程控制)优化回流焊、固化和塑封等关键工序的参数,以确保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 《现代电子封装技术与可靠性工程》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当代电子系统集成面临的物理与化学限制,掌握设计、制造和测试高可靠性封装体的实用工具与方法论。本书适合作为高校电子工程、材料科学、微电子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材或高级工程师的专业进修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透露出一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学术气息。我拿到书时,首先关注的就是目录结构,它给我的感觉是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从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的关联,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到位。特别是对最新研究进展的梳理,作者似乎花了不少心思去追踪前沿动态,确保内容的时效性。翻阅其中关于材料制备工艺的部分,那些详尽的流程描述和参数控制要点,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标准的实验室,对于想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研究者来说,这份细致是极其宝贵的。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在一些关键实验数据的图表呈现上能再多一些对比分析和误差讨论,或许能让读者对不同材料体系的优劣势理解得更为透彻和辩证。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版式清晰,排版考究,阅读体验是相当舒适的,看得出编辑和作者在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匠心。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其对“系统性”的强调。它不仅仅是一堆关于热电材料的知识点的集合,更是一套完整的、关于如何理解和设计热电器件的思考框架。作者成功地将宏观的热力学、微观的量子力学以及介观尺度的界面物理知识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别是关于声子散射调控部分,书中引入了类晶格结构和纳米复合结构的概念,并清晰地阐述了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来独立地降低晶格热导率而不显著损害电子输运性能,这种对物理机制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区别于普通综述文献的关键所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学习如何“看透”材料的本质。如果要说一点个人期待,那就是希望作者能在附录中增加一个常见实验设备(如测量热导率和塞贝克系数的仪器)的工作原理简介和校准注意事项,这样能让这本书从理论指导全面升级为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指南,对所有级别的研究人员都将是巨大的福音。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充满了教科书式的规范感,但又不乏一种老派学者的沉稳与自信。它很少使用过于花哨的辞藻,而是用精确的术语和无可辩驳的论据来构建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追本溯源”的叙事方式,比如在讲解热电优值(ZT)时,不是直接给出定义,而是从能量转换效率的根本限制入手,步步为营地推导出ZT的重要性,这种逻辑链条的构建,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点的可理解性和记忆深度。书中对于实验误差的讨论也体现了一种科学的审慎态度,它坦诚地指出了当前测量技术和材料表征中的局限性,这对于培养读者严谨的科研精神至关重要。如果要提出一个改进意见,或许是书中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再丰富一些,增加一些关键科学发现背后的有趣故事或学术争论,能让阅读过程稍微增添一些人文色彩,避免纯粹的技术堆砌感。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学术深度和广度的完美平衡。它不像某些纯理论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佶屈聱牙,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物理化学概念融入到实际的工程应用背景中去阐述。例如,书中对特定热电效应的微观机理分析,采用了多角度的建模方法,既有经典的半导体物理视角,也融入了近年兴起的拓扑物理在热电材料中的潜在应用探索。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对于器件优化策略的讨论,书中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能量收集或温差电制冷)来权衡塞贝克系数、电导率和热导率这“三驾马车”的相互制约关系,这对于提升工程实践中的决策能力非常有帮助。然而,我希望作者能对部分高度专业化的术语做更及时的背景补充,对于非本专业背景的初学者来说,可能在跳转阅读时会稍感吃力,需要频繁查阅其他资料来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展现出极强的实用导向性,仿佛是为实验室里的一线科研人员量身定做的工具书。我对其中关于薄膜沉积技术与体相材料处理方法的对比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对比了分子束外延(MBE)和磁控溅射等不同薄膜生长技术对载流子浓度调控的差异性影响,并将其与传统的固态反应法进行细致的性能对比,这种“技术-性能”的直接挂钩,对于指导实验设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外,书中对可靠性工程的关注也体现了作者对成果转化前景的深远考量,例如,对长期工作温度下材料稳定性和界面退化的预测模型进行了介绍,这在实际器件的寿命评估中是不可或缺的知识。美中不足的是,在涉及先进计算模拟方法,比如第一性原理计算在热电材料设计中的应用部分,内容稍显简略,如果能更深入地介绍几种主流计算软件的参数设置和结果解读范例,对于希望利用计算辅助筛选新材料的研究者来说,价值会倍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