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入瓮 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 APT攻防入门书籍 网络安全书籍 网络攻击案例分析

请君入瓮 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 APT攻防入门书籍 网络安全书籍 网络攻击案例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APT攻防
  • 网络安全
  • 网络攻击
  • 入侵检测
  • 恶意软件分析
  • 安全实战
  • 攻防指南
  • 漏洞利用
  • 威胁情报
  • 红队蓝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新脚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9787115358189
商品编码:27168697051
丛书名: 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书 名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

标准书号 ISBN 9787115358189

编目分类 TP393.408

作 者 [美]Sean Bodmer Max Kilger Gregory Carpenter Jade Jones 著

译 者 SwordLea Archer

责任编辑 傅道坤

开 本 16 开

印 张 26.75

字 数 424 千字

页 数 367 页

装 帧 平装

版 次 第1版第1次

初版时间 2014年11月

本 印 次 2014年11月

首 印 数 4000 册

定 价 79.00 元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以全新的视角为读者解释了现在(或将来)会面对的持续性攻击,融合了针对APT(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的各种实践方案、工具、技战术,以及作者多年来总结的经验智慧,旨在为网络正在遭受APT攻击或网络存在潜在攻击威胁的用户提供各种应对之策。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共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了用于网络领域的传统军事欺骗和反间谍技术,介绍了欺骗的历史、网络战与反间谍时代的兴起、反间谍工作的技战术以及重要性等概念性知识。第2部分讨论了防御威胁的技术和方法,教读者深层次地研究和应对高水平的入侵事件,使用欺骗和假情报来反击对手,化被动为主动,立即了解网络犯罪行为背后的不同动机。第3部分则通过案例来分析解读高级威胁的应对方法,以及如何验证反间谍行动的风险和效果。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涵盖知识面广泛,语言直白风趣,适合信息安全从业人员阅读。

 

 

1 网络攻击的现况 1

 

1.1 您听说过APT吗 2

 

1.2 APT定义 2

 

1.3 PT和APT的区别 4

 

1.4 APT和PT案例 7

 

1.4.1 月光迷宫 8

 

1.4.2 思加图 9

 

1.4.3 骤雨 11

 

1.4.4 风暴蠕虫 12

 

1.4.5 幽灵网络 13

 

1.4.6 Byzantine Hades/Foothold/Candor/Raptor 14

 

1.4.7 极光行动 15

 

1.4.8 震网(Stuxnet) 16

 

1.4.9 罗斯商业网络(RBN) 17

 

1.4.10 面目全非的Botnet 19

 

1.4.11 回报行动 20

 

1.5 小结 22

 

 

 

2 兵不厌诈 25

 

2.1 “网”上谈兵 26

 

2.2 军事行动的六大原则 27

 

2.2.1 目标明确 27

 

2.2.2 行动导向 28

 

2.2.3 统一指挥 28

 

2.2.4 保密到位 29

 

2.2.5 只争朝夕 29

 

2.2.6 协调行动 30

 

2.3 军事典故 30

 

2.3.1 调虎离山——考彭斯战役 30

 

2.3.2 虚张声势——多切斯特高地 32

 

2.3.3 瞒天过海——馅饼行动(已经不太可能是Glyndwr Michael的故事了) 33

 

2.3.4 偷梁换柱——黑客的虚拟攻击 34

 

2.4 为什么要欺骗 37

 

2.4.1 美国第一集团军的欺骗战术 38

 

2.4.2 俄式欺骗——Maskirovka 40

 

2.5 欺骗的准则 41

 

2.5.1 马格鲁德原则——利用COG的主观观念 41

 

2.5.2 利用死角 42

 

2.5.3 “多重惊喜”原则 43

 

2.5.4 Jones’s Deliemma 43

 

2.5.5 择善而从 43

 

2.5.6 谨行俭用 44

 

2.5.7 按步就班 44

 

2.5.8 见机行事 44

 

2.5.9 居安思危 44

 

2.5.10 祸福相依 45

 

2.6 把握全局 45

 

2.6.1 半空 46

 

2.6.2 半满 46

 

2.6.3 主观倾向性问题 47

 

2.6.4 全满 48

 

2.6.5 反思之一 49

 

2.6.6 反思之二 49

 

2.7 小结 50

 

 

 

3 网络谍战 53

 

3.1 核心竞争力 54

 

3.2 在网络对抗中应用CI思想 66

 

3.3 稽查PT和APT 66

 

3.3.1 初期规模 68

 

3.3.2 波及程度 69

 

3.3.3 风险承受力 70

 

3.3.4 时间进度 71

 

3.3.5 技巧和手段 73

 

3.3.6 行动措施 74

 

3.3.7 终目标 75

 

3.3.8 后勤资源 76

 

3.3.9 知识来源 77

 

3.4 小结 86

 

 

 

4 刑事分析 87

 

4.1 刑事分析学简史 89

 

4.2 网络刑事分析的兴起 92

 

4.3 特殊群体的研究 94

 

4.4 行为分析的作用 98

 

4.5 行为分析的本质 100

 

4.6 分析方法的分类 101

 

4.7 归纳法和演绎法 104

 

4.8 刑事分析学的信息向量 105

 

4.8.1 时间 105

 

4.8.2 地点 107

 

4.8.3 技能 108

 

4.8.4 动机 109

 

4.8.5 武器 110

 

4.8.6 人脉 112

 

4.9 小结 116

 

4.10 参考资料 117

 

 

 

5 法律行动 121

 

5.1 与律师共事 123

 

5.2 法学研究 125

 

5.2.1 网上资源 125

 

5.2.2 常见术语 129

 

5.2.3 (美)法制体系 131

 

5.2.4 法律条款的研究方法 131

 

5.2.5 自学法律的基本方法 132

 

5.3 开卷并不易 132

 

5.4 沟通有技巧 133

 

5.5 法律与道德 134

 

5.6 总结 136

 

6 威胁(攻击者)谍报技术 137

 

6.1 威胁分类 138

 

6.1.1 定向攻击 140

 

6.1.2 随机攻击 142

 

6.1.3 随机攻击转为定向攻击(Opportunistic Turning Targeted) 146

 

6.2 攻击方法的演进 147

 

6.3 揭秘网络犯罪集团 150

 

6.4 犯罪工具与技术 152

 

6.4.1 定制有效服务 152

 

6.4.2 学术研究滥用 156

 

6.4.3 信任圈 157

 

6.4.4 注入方法 159

 

6.5 小结 164

 

 

 

7 欺骗实战 165

 

7.1 骗者为王 167

 

7.2 荒诞故事1 171

 

7.3 荒诞故事2 176

 

7.4 荒诞故事3 181

 

7.5 荒诞故事4 185

 

7.5.1 蜜罐1 186

 

7.5.2 事后剖析 190

 

7.6 小结 190

 

 

 

8 工具及战术 193

 

8.1 检测技术 195

 

8.2 基于主机的工具 196

 

8.2.1 反病毒 197

 

8.2.2 数字取证 197

 

8.2.3 安全管理工具 198

 

8.3 基于网络的工具 199

 

8.3.1 防火墙 199

 

8.3.2 入侵检测/防御系统 200

 

8.4 欺骗技术 201

 

8.4.1 蜜网网关 202

 

8.4.2 蜜网:深度防御的一部分 212

 

8.4.3 研究型蜜网与生产型蜜网的对比 212

 

8.4.4 蜜网架构 214

 

8.4.5 蜜网网关认证 218

 

8.4.6 内容分段 218

 

8.4.7 内容填充 220

 

8.4.8 蜜网培训 220

 

8.4.9 蜜网目标 221

 

8.4.10 蜜网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222

 

8.5 安全贵在未雨绸缪 224

 

8.5.1 您的物理安全处于何种状态 224

 

8.5.2 您的无线网络状况如何 225

 

8.5.3 您的网络活动有哪些 227

 

8.5.4 您的主机或服务器安全吗 228

 

8.5.5 您的密码还安全吗 230

 

8.5.6 您的运行安全如何 232

 

8.6 犯罪软件/分析检测系统 234

 

8.6.1 您的机器发生了什么事情 234

 

8.6.2 这些恶意软件做了什么 235

 

8.7 小结 236

 

 

 

9 攻击鉴定技术 237

 

9.1 事后识别 238

 

9.2 另一个荒诞故事 240

 

9.2.1 追根溯源 240

 

9.2.2 恶意软件 242

 

9.2.3 尘埃落定 243

 

9.3 真实案例 244

 

9.3.1 对抗主动威胁 244

 

9.3.2 流量、目标以及聚类 253

 

9.3.3 处理结果 263

 

9.4 结论 263

 

 

 

10 攻击归因 265

 

10.1 目标呈现信息级别概述 267

 

10.2 刑事分析因素 269

 

10.2.1 时间 269

 

10.2.2 动机 271

 

10.2.3 社交网络 279

 

10.2.4 技术水平 284

 

10.2.5 刑事分析因素小结 287

 

10.3 刑事分析技术的战略应用 287

 

10.4 实例研究:黑客社区的社会结构变迁 288

 

10.5 微观及宏观层面分析 291

 

10.6 全民皆兵的崛起 292

 

全民皆兵的潜在威胁 293

 

10.7 结论 294

 

10.8 参考资料 294

 

 

 

11 APT的价值 297

 

11.1 间谍活动 298

 

11.2 网络间谍活动的代价 299

 

11.3 价值网络分析 300

 

11.4 APT与价值网络 301

 

11.4.1 RSA案例 303

 

11.4.2 “极光行动”案例 305

 

11.4.3 APT投资 308

 

11.5 APT及互联网价值链 309

 

11.5.1 一切均是商品 309

 

11.5.2 比特币的未来 311

 

11.6 结论 312

 

 

 

12 审时度势 315

 

12.1 确定威胁的严重性 316

 

12.1.1 应用程序漏洞场景 317

 

12.1.2 定向攻击场景 317

 

12.2 产生严重后果时怎么办 318

 

12.2.1 阻断还是监视 318

 

12.2.2 与问题隔离 319

 

12.2.3 区分威胁目的 320

 

12.2.4 可行动情报的响应 320

 

12.3 网络威胁采集 322

 

12.3.1 区分不同的威胁 322

 

12.3.2 处理已收集情报 331

 

12.3.3 确定可用的应对策略 331

 

12.4 威胁对抗 332

 

12.4.1 企业内部 332

 

12.4.2 企业外部 333

 

12.4.3 与执法机构合作 333

 

12.5 反击还是忍受 334

 

12.5.1 目的何在 335

 

12.5.2 了解界限(不要越线) 336

 

12.6 结论 336

 

 

 

13 实施及验证 337

 

13.1 行动审查 338

 

13.1.1 审查欺骗计划 340

 

13.1.2 审查欺骗中的认知一致性 341

 

13.1.3 实战审查 343

 

13.2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本书 346

 

13.3 如何评估成功 348

 

13.4 结束游戏 349

 

13.5 结论 359

 

术语表 361

 


《兵不厌诈:APT攻防实战指南》 序言 在这个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大战场。从国家层面的信息博弈,到企业核心数据的争夺,再到个人隐私的侵犯,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近年来,一种名为“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攻击模式,以其高度的组织性、隐蔽性、持久性和目标性,对全球网络安全格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APT组织如同潜伏在暗处的幽灵,它们精心策划、耐心部署,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手段,突破层层防御,窃取敏感信息、破坏关键基础设施,甚至影响国家战略安全。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智慧与策略的博弈。面对这些如同“兵不厌诈”般诡谲的攻防博弈,传统的防御手段显得捉襟见肘。 本书正是应运而生,旨在为网络安全从业者、技术爱好者以及对APT攻击有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详实、贴近实战的攻防指南。我们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将深入剖析APT攻击的完整生命周期,从信息收集、初始入侵、横向渗透、权限维持,到数据窃取与销毁,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详细解读。同时,本书也着重于APT防御策略的建立与实践,帮助读者构建更具韧性的安全体系,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威胁。 第一部分:APT攻击的“道”与“术”——认知与理解 第一章: APT攻击的时代背景与发展演进 数字时代的烽火: 简述互联网普及、信息爆炸以及关键基础设施数字化对网络空间安全提出的新挑战。 “兵不厌诈”的起源: 追溯APT概念的提出,以及早期APT攻击的典型案例(如Stuxnet),分析其背后所体现出的战略意图和技术特征。 APT的“孙子兵法”: 阐释APT攻击与传统恶意软件、黑客攻击在动机、手段、目标、持久性等方面的根本区别。 多维度的威胁画像: 描绘不同类型的APT组织(国家支持、政治动机、经济利益等)及其攻击模式的多样性。 APT攻击的演进趋势: 探讨APT攻击如何随着技术发展而演变,例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在攻击和防御中的应用,以及供应链攻击的兴起。 第二章: APT攻击者的思维模型与行为模式 知己知彼: APT攻击者的“心法”: 分析APT攻击者在发动攻击前所进行的周密规划,包括目标选择、风险评估、资源调配等。 “攻心为上”:社会工程学的精妙运用: 深入剖析鱼叉式网络钓鱼、商业邮件欺诈(BEC)、制造虚假身份等社会工程学手段如何成为APT攻击的突破口。 “无形之形”:隐蔽通信与命令控制(C2)的艺术: 探讨APT组织如何利用DNS隧道、HTTP/HTTPS回连、第三方云服务等技术,实现与被控主机的隐蔽通信,规避检测。 “声东击西”:混淆视听与反分析策略: 分析APT组织如何通过混淆代码、利用合法工具、伪装成正常流量等方式,降低被检测的概率。 “攻其不备”:时机选择与战术变化: 探讨APT攻击者如何选择最佳攻击时机,例如在关键时刻、节假日、系统维护期间等,以及他们在攻击过程中如何根据防御方的反应进行战术调整。 第二部分: APT攻击的“形”与“势”——技术与战术 第三章: APT攻击的初始入侵与立足点 “投石问路”:信息收集与漏洞挖掘: 侦察的艺术: 详细讲解OSINT(开源情报)在APT攻击中的应用,包括社交媒体、公司官网、招聘信息、公开数据库等信息挖掘方法。 目标网络扫描与分析: 介绍端口扫描、服务识别、指纹识别、网络拓扑绘制等技术,以及如何利用Shodan、Censys等搜索引擎。 漏洞情报的获取与利用: 分析CVE、NVD等漏洞库的利用,以及零日漏洞(Zero-day)在APT攻击中的价值和获取途径。 内部信息刺探: 探讨APT组织如何通过社工、钓鱼邮件等方式获取内部员工信息,为后续攻击做准备。 “一剑封喉”:利用已知与未知漏洞: Web应用漏洞利用: SQL注入、XSS、文件上传、SSRF等常见Web漏洞在APT攻击中的实战运用。 系统及应用程序漏洞利用: 缓冲区溢出、UAF、DLL劫持等操作系统及软件层面的漏洞分析与利用。 零日漏洞的狩猎与使用: 探讨零日漏洞的价值、获取难度以及APT组织如何储备和使用。 “兵临城下”:社会工程学与邮件钓鱼的深度解析: 鱼叉式钓鱼邮件的构造: 分析精心设计的钓鱼邮件,如何模仿合法通信,诱导目标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恶意附件。 利用特定场景: 针对特定组织或个人的业务场景,设计高度仿真的钓鱼诱饵。 BEC攻击的演变: 深入剖析商业邮件欺诈的套路,如何冒充高管进行转账指令或索要敏感信息。 “顺藤摸瓜”:供应链攻击的崛起: 软件更新的陷阱: 分析APT组织如何渗透软件开发商、服务提供商,通过篡改软件更新包实现大规模感染。 第三方服务的风险: 探讨依赖第三方云服务、SaaS平台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第四章: APT攻击的横向渗透与权限提升 “围魏救赵”:突破边界后的纵深拓展: 内部网络侦察: 介绍内部网络探测工具(如Nmap、Masscan、Responder等),如何发现内部服务器、工作站、域控制器等关键目标。 服务扫描与漏洞发掘: 在内部网络中,针对SMB、RDP、SSH、数据库等服务进行漏洞扫描和利用。 “釜底抽薪”:凭据窃取与重用: 内存抓取与破解: Mimikatz等工具如何从内存中提取明文密码、哈希值,以及Kerberoasting等攻击技术。 NTLM哈希传递攻击: 解释Pass-the-Hash(PtH)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横向移动中的应用。 Golden Ticket与Silver Ticket: 深入分析Golden Ticket和Silver Ticket的生成与利用,实现域内任意用户权限。 利用缓存凭据和弱密码: 探讨APT组织如何利用操作系统存储的凭据以及弱密码进行尝试。 “借刀杀人”:利用合法工具与脚本: Living off the Land(LotL): 详细介绍PowerShell、WMI、PsExec、Schtasks等Windows内置工具在APT攻击中的妙用,规避安全软件检测。 宏脚本与Office Exploits: 分析Office文档中嵌入恶意宏的传播方式,以及利用Office软件自身漏洞。 Bash/Shell脚本的渗透: 在Linux/Unix环境中,介绍Shell脚本在自动化任务和横向移动中的应用。 “移花接木”:权限提升的技巧: 内核漏洞与DLL劫持: 探讨利用内核漏洞或DLL劫持技术,实现从普通用户到系统管理员权限的提升。 服务配置错误与计划任务: 分析常见的服务配置错误和不安全的计划任务,如何被APT利用来实现权限提升。 SUID/GUID漏洞(Linux): 介绍Linux系统中SUID/GUID文件的权限绕过和利用。 第五章: APT攻击的权限维持与数据窃取 “养痈遗患”:持久化访问的隐秘之道: 注册表Run键与Startup文件夹: 基础但有效的自启动方式。 计划任务与服务劫持: 利用系统任务和服务实现开机自启。 WMI事件订阅与持久化: 探讨WMI在实现隐蔽持久化中的高级应用。 DLL搜索顺序劫持与进程注入: 分析如何通过DLL劫持技术实现进程层面的持久化。 Rootkit与Bootkit: 介绍更深层次的持久化技术,以及其规避检测的原理。 “吞金吐玉”:数据窃取与 exfiltration 的策略: 敏感信息识别与定位: 探讨APT组织如何通过关键词匹配、文件类型识别、数据库扫描等方式,定位目标数据。 数据压缩与加密: 分析APT组织如何压缩和加密窃取的数据,减小传输体积并增加破解难度。 隐蔽的数据外带技术: DNS隧道与ICMP隧道: 利用DNS查询或ICMP包承载数据进行传输。 HTTP/HTTPS回连: 将数据分块上传至C2服务器。 云存储与第三方服务: 利用Dropbox、Google Drive等常用服务进行数据外带。 加密通道与代理: 通过Tor、VPN等建立加密通道进行数据传输。 “无声无息”:规避数据丢失防护(DLP): 分析APT组织如何利用加密、分块、变种等方式绕过DLP系统。 “金蝉脱壳”:痕迹清理与销毁: 日志清理: 分析APT组织如何删除系统日志、安全日志,以掩盖其活动轨迹。 文件删除与覆盖: 探讨安全文件删除工具的应用。 时间戳伪造: 更改文件和日志的创建、修改时间,混淆视听。 第三部分: APT防御的“盾”与“矛”——策略与实践 第六章: APT防御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高筑墙,广积粮”:纵深防御的理念: 多层次的安全防护: 从边界安全、网络隔离、主机防护、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多个层面构建防护体系。 “零信任”架构的引入: 强调“永不信任,始终验证”的安全理念,在内部网络中也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 “以逸待劳”:风险评估与安全策略制定: 资产梳理与脆弱性评估: 明确关键资产,并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 威胁情报的应用: 建立有效的威胁情报收集、分析与应用机制,及时了解最新的APT攻击趋势。 安全意识培训: 强调人员在网络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定期进行社会工程学演练和安全意识培训。 “军令如山”:安全运维与事件响应: 安全事件管理流程: 建立清晰的事件响应计划(IRP),包括准备、识别、遏制、根除、恢复和经验教训。 日志管理与安全审计: 集中收集、存储和分析各类安全日志,建立有效的审计机制。 漏洞管理与补丁更新: 建立常态化的漏洞扫描和补丁管理流程,及时修复已知漏洞。 安全加固与配置优化: 对操作系统、网络设备、应用程序进行安全加固,遵循安全最佳实践。 第七章: APT攻击检测与分析的利器 “明察秋毫”:网络流量分析: 深度包检测(DPI): 分析流量内容,识别恶意通信模式。 异常流量检测: 利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发现与正常行为模式不符的流量。 NetFlow/IPFIX分析: 识别流量的来源、目的、协议、端口等信息,发现可疑连接。 DNS日志分析: 识别恶意域名的查询、异常的DNS记录。 “火眼金睛”:端点检测与响应(EDR): 进程行为分析: 监测进程的创建、终止、父子关系、命令行参数等,识别恶意进程。 文件访问与修改监控: 追踪文件的创建、读取、写入、删除等操作。 注册表操作监控: 监测注册表键值的读写修改,发现持久化和配置篡改。 API调用监控: 识别恶意软件调用的系统API函数。 内存分析: 检测内存中的恶意代码和注入行为。 “洞若观火”: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 日志集中管理与关联分析: 整合来自不同源的日志,通过规则引擎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复杂的攻击事件。 威胁情报联动: 将SIEM与威胁情报平台联动,实现对已知恶意IP、域名的实时检测。 告警与可视化: 提供直观的告警界面和可视化分析工具,辅助安全分析师进行事件研判。 “蛛丝马迹”:恶意软件分析: 静态分析: 对恶意软件进行反汇编、字符串提取、导入函数分析等。 动态分析: 在沙箱环境中运行恶意软件,观察其行为、网络通信、文件操作等。 行为沙箱: 自动化执行动态分析,并生成详细的行为报告。 “未雨绸缪”:威胁狩猎(Threat Hunting): 主动搜索未知威胁: 安全分析师主动在环境中搜索潜在的、未被现有安全工具检测到的威胁迹象。 基于假设的狩猎: 根据已知的APT攻击模式和威胁情报,制定狩猎假设并进行验证。 狩猎工具与技术: 使用EDR、SIEM、日志分析工具等进行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 第八章: APT攻击的遏制与根除 “斩草除根”:隔离与遏制: 网络隔离: 将受感染的主机或网段进行隔离,阻止威胁的进一步扩散。 进程终止与服务禁用: 停止恶意进程的运行,禁用可疑的服务。 账户禁用与密码重置: 禁用被窃取凭据的账户,强制重置相关密码。 “凤凰涅槃”:系统恢复与加固: 系统重装与镜像恢复: 对受感染的系统进行彻底的重装或恢复到干净的备份状态。 安全配置检查与修复: 确保系统和应用程序按照安全最佳实践进行配置。 漏洞扫描与补丁更新: 再次进行全面的漏洞扫描,确保所有已知漏洞都已修复。 “吃一堑,长一智”:事件复盘与经验教训: 深入分析攻击过程: 回顾整个攻击链,分析攻击者的技术、战术和策略。 评估现有防御措施的有效性: 识别防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改进安全策略与流程: 基于事件复盘结果,优化安全策略、技术和人员能力。 知识分享与培训: 将事件经验转化为知识,并用于提升团队整体安全水平。 第九章: APT攻防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攻防中的应用: 探讨AI在自动化攻击、智能防御、威胁预测等方面的潜力。 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探索: 分析区块链在身份认证、数据安全、溯源等方面可能带来的机遇。 全球合作与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强调国际间在APT威胁情报共享、联合打击方面的必要性。 “以武止戈”:主动防御与威慑策略: 探讨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如何通过主动防御手段增加攻击者的风险和成本。 网络空间安全生态的构建: 呼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安全厂商等各方共同努力,构建更具韧性的网络空间安全生态。 结语 APT攻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猫鼠游戏。理解APT攻击者的思维和战术,掌握有效的防御和检测技术,是守护我们数字世界安全的关键。本书不敢称得上是包罗万象的“圣经”,但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您在APT攻防领域探索过程中,一本值得信赖的“兵书”。愿您在阅读本书后,能够“知己知彼”,在网络安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重要声明: 本书内容基于公开信息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与阐述,旨在提供学习和研究参考。任何非法使用本书内容进行网络攻击的行为,均属违法犯罪,与本书及作者无关。网络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领域,本书内容仅代表撰写时的研究成果,请读者结合实际情况,持续学习与更新知识。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书名中的“兵不厌诈”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策略和智慧的书。作为一名在网络安全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 APT 攻击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攻击”层面,而是能更深入地探讨“为何攻击”以及“如何防范”。我希望书中能够剖析 APT 攻击的演变趋势,分析当前流行的攻击技术和工具,并重点解读 APT 攻击背后的“人性”和“心理”因素。例如,攻击者如何利用社会工程学来突破防线,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诱饵来让目标“心甘情愿”地落入陷阱。同时,作为一本“指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体系化的防御策略,指导我们如何构建多层次、纵深的安全防护体系,如何提升安全意识,如何进行有效的应急响应。

评分

这本《请君入瓮 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网络安全这个领域,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智力与策略的博弈。书名中的“兵不厌诈”四个字,恰恰点出了这种博弈的本质。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深入剖析 APT 攻击背后的逻辑,不仅仅是列举一些已知的攻击手法,更重要的是去理解这些手法背后的动机、目标以及决策过程。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攻击者是如何进行信息收集、漏洞挖掘、权限提升、横向移动以及最终实现其目标的。同时,作为一本“指南”,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防御框架,帮助我从宏观到微观地思考如何构建更健壮的安全体系。这本书的定位是“入门”,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不想一开始就被过于晦涩的技术细节压倒,而是希望能够循序渐进,建立起扎实的 APT 攻防基础。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我对 APT 攻击这种“高级持续性威胁”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好奇。我了解到 APT 攻击往往是由具备高度专业技能和资源的组织发起的,其目标明确且难以察觉。“请君入瓮”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会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读者引入到 APT 攻击的世界,并逐步揭示其面纱。“APT攻防入门书籍”和“网络攻击案例分析”这两个标签,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我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这样的初学者构建起 APT 攻防的知识框架,讲解 APT 攻击的生命周期、常用的攻击技术和战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防御措施。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引人入胜的真实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 APT 攻击的危害性和复杂性,并从中学习到宝贵的攻防经验。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我更多的是从一个希望能够“知己知彼”的角度来看待。网络安全领域,尤其是 APT 攻击,往往给人的感觉是“黑箱”操作,神秘莫测。而“请君入瓮”这个名字,仿佛暗示着它将揭示攻击的内部机制,让我们这些防御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攻击者的“陷阱”。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 APT 攻击的各个阶段,从最初的侦察、鱼叉式网络钓鱼,到后期的持久化、数据窃取,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智慧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反制”的思路和方法,而不仅仅是介绍攻击。例如,如何通过日志分析、流量监控、行为异常检测等手段,及时发现和响应 APT 攻击,如何在被攻击后进行有效的止损和溯源。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真实的 APT 事件,分析其攻击链和防御失误,那将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确实很吸引人,一开始就被“请君入瓮”和“兵不厌诈”这些词语勾起了好奇心。作为一名对网络安全略有涉猎的初学者,我一直想找一本既能讲解基础概念,又能让我了解一些高级攻防技巧的书籍。这本书的副标题“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和“APT攻防入门书籍”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宝藏”。我尤其期待它在“网络攻击案例分析”部分能够提供一些真实、详尽的案例,让我能够从实践中学习,理解攻击者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我知道APT(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攻击是非常复杂且难以防范的,如果这本书能用相对易懂的方式来拆解这些攻击模式,并给出相应的防御思路,那将对我理解当今网络安全形势大有裨益。我希望它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甚至是一些入门级的工具和技术介绍,这样我才能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