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面的产品参数信息由天猫提供,仅作参考,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的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修订第六版) |
| 作者或编译者: | 作者:李泽厚 著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
| ISBN: | 9787108026002 |
| : | 46元 |
| 出版日期[仅参考]: | 2007年10月 |
| 装帧及开本: | 精装32开 |
| 页数[仅参考]: | 464页 |
| 其他参考信息: | 我的确很高兴看到近期西方康德研究的“路向”与我三十年前《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一书有相当接近处。这就是从传统偏重康德的先验主义、个体主义、理性主义、第二批判,转到重视康德的经验主义、集体主义、感性主义、第三批判和康德有关政治、历史、宗教的许多论说;也就是说转到重视康德的人类学和历史观并据此来解读康德。 ——李泽厚 |
|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 |
|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写成于“文革”,初版于1979年春。一读者言曰,读此书始知什么是哲学,俩们著名美国华人学者曾不约而同地认为此书乃有关康德哲学的佳中文著作。该书一扫陈陈相因的论调模式,论述了康德先验论在哲学史上的枢纽意义,谈论了认识论(真)、伦理学(善)、美学和目的论(美)三大领域中的主要哲学问题究竟何在,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实践观点逐一予以后具体剖析,径而申说了作者本人的哲学;强调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类社会的根基,以“人类如何可能“回应了康德的”的著名课题。 |
| 作者简介 | |
|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宁乡县道林人,生于1930年6月,曾就读于宁乡四中,湖南省师范,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 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 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美学三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2010年2月,美国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位中国学人。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一 时代背景和政治倾向 二 思想资料 三 牛顿和卢梭的决定性影响 四 前批判期 五 “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六 “回到康德”的现代思潮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一 所谓“批判哲学” 二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三 二元论和唯心主义 四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五 “综合”是改造对象 六 关于数学的本质 第三章 认识论:(二)空间与时间 一 时、空是“感性直观形式” 二 “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 三 现代西方哲学批判康德的时、空观 四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一 范畴作为“知性纯粹概念” 二 “先验构架” 三 “知性的先验理”:甲、“量”与“质” 四 “知性的先验理”:乙、“实体”与“因果” 五 “知性的先验理”:丙、“交互”与“经验思维三准则” 六 自然科学因果性理论中的康德主义 七 “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实验中,在劳动中” 第五章 认识论:(四)“自我意识” 一 “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 二 “主观演绎” …… 第六章 认识论:(五)“二律背反”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第八章 伦理学:(上)道德律令 第九章 伦理学:(下)宗教、政治、历史观点 第十章 美学与目的论 后记 再版后记 三十周年修订第六版后记 附录:循马克思、康德前行 |
| 精彩内容及插图 | |
说实话,很多哲学评论读起来都像是在听一场单向度的说教,缺乏互动感和思辨的火花。然而,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其鲜明的“对话性”。作者似乎不是在单方面灌输既定结论,而是在引导我们与书中的核心思想进行一场激烈的、充满张力的思想交锋。他不仅仅是介绍、梳理,更是在批判性的审视、深入地剖析,甚至不惜提出质疑和反思。这种“在思辨中前行”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能力。读完某个章节后,我经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沉思许久,试图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找到那个缺失的连接点,或者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重新构建作者提出的那个复杂结构。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反思的冲动,是判断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停留在对某个哲学家的梳理和解读上,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如何理解“理性”与“经验”之间永恒的张力。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自身认知局限性的工具,迫使我们去重新校准自己的思维刻度。阅读过程中,我几次三番地意识到,许多困扰已久的问题,其实并非是新出现的问题,而是人类思想史上反复出现的核心困境的当代回响。这本书让我对“批判”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深刻的、建设性的反思过程。读完后,我感到头脑中那些原先模糊不清的界限变得清晰了一些,虽然新的疑问也随之产生,但正是这些富有启发性的新问题,预示着下一次更深入的阅读之旅的开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触感温润,纸张的选择也透着一股雅致的气息,一看就是精心打磨过的作品。拿到手上就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厚度的象征。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深度,色彩搭配考究,很符合我心中对一本严肃哲学著作的期待。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字体和版式的处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书脊的工艺处理得非常结实耐用,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格调不凡,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智慧。每一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仿佛在准备进行一场重要的思想漫步。
评分作为一名对思想史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深知梳理和还原一个伟大思想家的完整体系是多么困难的一项工程。这本书的难度系数可想而知,但作者的表现却是超乎预期的稳健和周密。他没有采取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从不同侧面去切入和审视那个宏大的哲学体系。这种结构上的精心布局,使得即便是那些看似零散的观点,也能被有机地整合到一个清晰的脉络之中。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争议点时的论证过程,他的逻辑链条清晰有力,引用和旁征博引都恰到好处,既显示了扎实的文献功底,又保持了论证的独立性,避免了盲目崇拜或过度贬低,保持了一种学者的风范和克制。
评分我阅读哲学书籍的经历不算短,但真正能让我感到思维被拓宽、认知被重塑的佳作并不多见。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在我看来,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既有足够的学理深度,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性,又避免了晦涩难懂的行话堆砌,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姿态,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思想世界。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往往能用一些非常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比喻来加以说明,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那些原本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哲学命题变得触手可及,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继续向下探索,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这种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驾驭能力,着实令人佩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