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你在找谁
定价:18.00元
作者:唐卡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01
ISBN:97875404345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版《欲望城市》抢鲜上市,本书已有多家影视机构联系投拍,现面向社会公开集集男女主角、FIASH设计、漫画本及你的情感故事。
这是爱情呢!然而听说,所有的爱情终要落空的。那么我们悉悉寻找又为了什么呢?我在找谁?你又在找谁?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奇异的、惊心动魄的、魂牵梦绕的,一生一世的爱情?
“你在找谁?”这是一句问语,也是书中几位女主人公的“爱情现在时”。现实生活中婚恋观念的巨大变动,情爱追求中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都一一被生动而形象地显现出来,从而在引人人胜中启人思索、发人深省。就我的阅读所及而言,这可能是近年在惰爱题材写作上,比较“出彩”和“出色”的一部。它虽涉及到了当下情感生活的各种形态和各种表现,但有自己的尺度与分寸,并不流于媚俗。四个主要人物的际遇各各有别,又互有交叉,结构山重水复,故事环环相扣,属于典型的“好读”类作品。作者有着擅长描写情爱故事的艺术感觉,可谓情面不色,奇而不诞,丽而不纤,枝而不摹;重要的是语言也与之相匹相配,张驰有致,雅俗有度,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白烨
这是至今为止唐卡几部女性命运长篇小说中社会视野*为开阔,艺术上也*见功力的一部。四个青春女性的情爱理念,几乎包含了当代都市爱情生活的基本类型,但在一个欲望疯长,浮躁不宁的环境里,几乎都遭遇了尴尬,似乎只有游戏者得其所哉,然而又潜藏着另外的危机……所有这些,似乎都氤氲着村上春树式的孤独与迷惘。
——《小说评论》主编 李星
内容提要
《欲望城市》漂洋过海,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便入乡随俗,衍生出一部部有中国特色的《欲望城市》,譬如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譬如这部长篇小说《你在找谁》。故事框架都一样,内容各俱其异。三个女人已热闹成一台戏,何况四个单身的、的、等待爱情的女人!这戏怎么演都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你在找谁》开局就写女主角林念之被人抛弃,伤心欲绝。幸运的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她有一个铁杆哥们——英俊的电视台主持人不离不弃;在虚拟的世界里,另有一个无所不谈的网友Henry始终相伴。更幸运的是,没多久,她就遭遇了成功商人谢致南,此君有钱有情且熟通风月,总之够,但女友遍天下,这样的恋情不以失败告终才怪。
乐队贝司郭贝蕾,沉湎于感观享乐,不要爱只要性,身边男友走马灯似地换。曾经很温柔地喜欢上一位中学教师,结果人家的老婆打上门来,落个财色两空。
结婚狂兰珊,公务员,守身如玉,29岁未谈过恋爱,一次次相亲一次次失望,好不容易爱上一位小伙,处女之身却吓跑了对方。
律师卢敏秋,四位中惟一有过婚姻经历的女人。和客户发生过一夜情,又经历了半个月失败的同居,后险入网恋,却也不得善终。
四个女子不停地恋爱失恋再恋爱,忙得不亦乐乎。想嫁却找不到合适的人:一贫如洗的小年轻太嫩,事业有成的男人都结了婚,看上去不错的单身男士只想玩不想结婚……所以,与其把快乐押在虚无缥缈的爱情上,不如踏踏实实地消受平凡的日子。
爱皆缘定,不等也罢。
目录
自序
一、失恋小讨论
二、梦语
三、巧遇
四、男人的心
五、疯狂
六、三人行
七、单身俱乐部
八、不安因素
九、较量
十、惧内
十一、他还敢说
十二、爱为何物
十三、相亲派对
十四、迷失
十五、爱情测谎
十六、网恋一把
十七、游戏
十八、认真是错
十九、执著
二十、算了,算了
二十一、没有结局
附:我的朋友
大家的唐卡
作者介绍
唐卡,诗人、作家。曾学经济,后又修心理学。曾用水吉、法莲、西夏等笔名发表诗文。有诗集《沼泽地的吟唱》、长篇小说《你是我的宿命》、《荒诞也这般幸福》、《顶楼的女人》、《魔匣,别打开》出版。现居西安。
文摘
序言
坦白讲,第一次接触这类题材,我有些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之清晰,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理性,去探讨那些最感性的主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缺席”这一概念的处理,无论是人物的缺席、真相的缺席,还是情感的回应的缺席,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不在场”的力量,有时比实际的在场更具震撼力。书中的对白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人物间的言语交锋充满了张力,每一句看似平常的对话背后,都可能隐藏着精心布局的陷阱或是真诚的脆弱。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地“一口气读完”的书,它要求你停下来,去体会文字下涌动的暗流,去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时代背景的投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一层更深的迷雾,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部小说最打动我的,是它对“寻找”这一行为本身的深刻反思。它似乎在提醒我们,我们所追逐的“目标”,往往只是一个投射,真正的收获可能在于追逐的过程本身,在于沿途那些被忽略的风景和那些一同前行的人。作者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味,仿佛能从字里行间嗅到旧时光的尘埃,但主题却是极度现代和普世的。情节设置上,巧妙地运用了多重叙事者,每个人的视角都带有强烈的个人偏见,这使得我们对“真相”的把握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不确定性中。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批判性的阅读姿态,而非被动接受。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其全貌的作品,初读时惊叹于故事的曲折,再读时则会发现其结构之精妙,以及人性描摹之入木三分。它成功地避开了传统文学的窠臼,提供了一种既有深度又具可读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真实感。它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那样刻意雕琢辞藻,反而更倾向于一种近乎口语化的叙述方式,但这“口语化”绝非粗糙,而是一种高超的技巧,它让那些沉重的主题——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关于身份认同的漂泊不定——得以轻盈落地。情节推进的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在高潮迭起时,作者懂得适时按下暂停键,让人物在静默中完成内心的蜕变。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历史片段,它们不是生硬的背景板,而是与当下事件产生了奇妙的共振,暗示着某些亘古不变的人类困境。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留白”,它不把所有答案都摆在桌面上,而是邀请读者参与到这场解读的盛宴中。它更像是一面镜子,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故事,还有你自己未曾察觉的棱角和脆弱。看完后,那种久违的“意犹未尽”,是对创作者功力的最好褒奖。
评分这部作品,初读时便被其叙事的张力牢牢攫住。作者似乎拥有能将日常琐碎提炼成深刻哲思的魔力,文字间流淌着一种克制却又汹涌的情感暗流。故事的开篇总是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像是深秋清晨弥漫在山谷中的薄雾,你明明知道前方是实地,却总忍不住想伸手去触碰那虚无缥缈的质感。人物的塑造尤为精妙,没有绝对的扁平化符号,每一个“登场者”都有着复杂到令人心疼的过往,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像是被命运的丝线牵引着,在光与影的边缘徘徊。尤其欣赏作者在环境描写上的细腻笔触,那些关于光影、气味、乃至空气湿度的捕捉,构建出一个极为立体可感的空间,让读者仿佛能呼吸到故事中人物身处的那个世界。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寻找与错失的故事,更是在探讨时间对人性的侵蚀与重塑。读完后,心中久久无法平息的,是对自身生命轨迹的审视,那种被触动灵魂深处的共鸣感,是衡量一部好书的重要标尺。
评分这部作品的气质是相当独特的,带有一种疏离的诗意和锐利的社会观察。叙事视角时常在宏大叙事和个体私语间自由切换,这种跳跃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宿命感。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失重”的氛围,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线索。不同于那些直抒胸臆的作品,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精密的仪器,用冷峻的笔调剖析着人性的幽微之处——那些我们试图掩盖、甚至自我欺骗的部分。结构上,作者似乎非常钟爱“循环往复”的母题,使得故事读起来有一种宿命般的悲凉,但这种悲凉并不令人绝望,反而激励人去思考如何打破既定的藩篱。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咀嚼那些富有哲理性的短句,它们像是散落在书页间的珍珠,需要耐心拾起才能体会其光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