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研究
定价:28.00元
作者:徐能武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00488613
字数:278000
页码:3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本论著主要运用政治学、国际关系的有关理论,特别是现实建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外层空间国际关系进行较深入的基础理论性研究。从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起源和建构着手,从纵向的角度,分析了外层空间国际关系随着空间技术发展的演进实践,探讨了外层空间开发利用中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理念追求与各国实际着眼于技术性级差空租获得的基本矛盾,及其如何推动外层空间国际关系发展的问题。接着,在充分剖析了外层空间国际关系是权力建构的本质后,从横向展开的角度,剖析了外层空间国际关系中四种主要权力类型的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的方式和规律,强调把握外层空间国际关系中国际政治权力的主要功能和特征,是引导外层空间国际关系沿着良性轨道发展的关键。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运用政治学、国际关系的有关理论和现实建构主义的分析工具来研究外层空间国际关系问题,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构建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研究的分析框架。本书从外层空间的无疆域性入手,深入探讨了外层空间国际关系形成中各国追求技术性级差空租与外层空间开发利用中理念追求之间的基本矛盾,分析了外层空间国际关系权力建构的实质,探究了外层空间军事化与国际安全机制的成长,并就外层空间国际关系对人类政治社会未来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外层空间国际关系这一极为重要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探讨,为外层空间军备控制的推进和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铺垫,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化了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被誉为是本领域研究的*理论成果。
目录
序
导论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主要研究方法
二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章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社会建构的缘起
一 无疆域性与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推动
(一)无疆域性与人类共同利益的物质对象
(二)人类共同利益原则的现实要求
(三)外层空间开发利用中的技术性级差空租
(四)空间技术的效应与效能分析
二 外层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理念追求
(一)人类共同遗产原则
(二)引申出来的其他原则和制度
(三)外层空间国际关系中的产权问题
三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基本矛盾
(一)外层空间开发利用中国家的获益关切
(二)外层空间开发利用中全人类利益分析
(三)外层空间国际关系发展的动力
第二章 外层空问国际关系权力建构的实质
一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政治权力基础
(一)外层空间政治权力的来源
(二)外层空间政治权力的维度
(三)外层空间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二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权力作用方式
(一)外层空间权力的特性和要求
(二)权力与外层空间主体的行为选择
(三)外层空间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
三 权力类型与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实质
(一)外层空间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类型
(二)权力类型与外层空间国际关系建构
(三)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实质分析
第三章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现实建构的内容
一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中市场体系的形成
(一)外层空间产业与市场体系构建
(二)外层空间商业化与市场体系成形
(三)空间技术发展与市场体系拓展
二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中权力关系的强化
(一)外层空间的权力转移模式
(二)权力优势与制天权的追逐
(三)权力均衡与空间国际合作
三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有观念的建构
(一)外层空间全新的主权意象
(二)外层空间全新的合作观念
(三)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文化反思
第四章 外层空问国际关系中安全机制的建构
一 国家安全利益和外层空间安全机制
(一)外层空间国家安全利益的来源
(二)外层空间国家安全利益的内容
(三)外层空间安全利益关系和安全机制
二 国际政治权力和外层空间安全机制
(一)利益和外层空间政治权力
(二)外空权力结构与安全机制
(三)权力互动与制度博弈
三 外层空间国际安全机制的成长
(一)共同利益基础
(二)外部强制力
(三)基本理念和道义准则
(四)权力分配结构
第五章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政治逻辑与趋向
一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治理逻辑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全球化
(二)政治的逻辑服从于科技的逻辑
(三)外层空间的治理基础
二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制度秩序
(一)外层空间国际制度的理论分析
(二)外层空间国际制度的参与选择
(三)外层空间国际制度的未来视野
三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政治变革
(一)微观参量:技能革命
(二)宏一微观参量:的再定位
(三)宏观参量:空间政治的趋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徐能武,湖南平江人,1972年10月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获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研究。先后在《高校理论战线》、《武汉大学学报》、《外交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
文摘
序言
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扎实程度令人敬佩。它似乎成功地搭建了一个跨学科的分析框架,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与新兴的技术发展、法律构建乃至伦理考量紧密地结合起来。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进行分析时,并非仅仅依赖于单一学科的工具箱,而是充分吸收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养分,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复合型的审视角度。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极大地增强了其研究结论的解释力和有效性,使得它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外层空间这一复杂客体的全貌。对于那些渴望超越传统地缘政治框架、寻求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研究方法的同行和学生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在一个快速演变的领域中,构建一套稳健且富有生命力的分析工具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浩瀚的宇宙之中。拿在手里,厚实感十足,一看就知道内容量肯定非常扎实。我特别喜欢那种没有过多花哨装饰,而是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主题的设计理念,它传达出一种严肃、专业的学术态度。装帧质量也无可挑剔,纸张的触感细腻,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夜深人静的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是一本让人愿意珍藏和反复翻阅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物,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格外有分量感,彰显出作者和出版社对学术严肃性的尊重。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期待的并非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一部真正沉下心来构建理论框架的力作。 这种初次接触的体验,往往决定了读者对后续内容的心理预期和投入程度,而这本书,无疑是成功地建立了高起点和深度探索的基调。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浏览目录结构,其逻辑的严密性简直令人叹服。作者显然是经过了长期的资料积累和反复的思辨,才得以构建出如此清晰的脉络。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从宏观的理论基础构建,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再到未来趋势的预测,每一步都像是精密的齿轮咬合,推动着整个论证体系向前推进。尤其是那些看似枝微末节却又至关重要的概念界定部分,处理得极为审慎,避免了许多同类研究中常见的术语模糊和概念混乱问题。这种对基础概念的精雕细琢,为后续复杂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坚不可摧的立足点。对于一个关注细节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上的完美无瑕,远比华丽的辞藻更具吸引力。它体现了一种对学术规范的坚守,也让读者在面对晦涩难懂的议题时,能够更有信心地沿着作者铺设的轨道深入探索。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展现出一种克制而有力的学者风范。它没有采用那种过度煽情或为了迎合大众而刻意简化的笔法,而是保持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自洽性。语言精准,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每一个论断的背后似乎都能看到大量的数据支撑和文献引证的影子。尽管主题本身带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但作者在关键转折点或提出核心观点时,总会适当地穿插一些精炼的总结性陈述,使得即使是首次接触该领域复杂理论的读者,也能把握住主要的思想脉络,不至于迷失在繁复的论证细节之中。这种在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寻求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一部优秀学术专著的重要标准,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感到作者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更是知识的优秀传达者。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它并非简单地对既有理论进行复述或整合,而是敢于直面现有研究中的盲点和不足,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和质疑。在分析现有国际关系范式在解释外层空间这一新领域时的局限性时,那种抽丝剥茧、毫不留情的分析态度,展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特别是一些关于主权、管辖权和资源分配的论述,充满了对现实政治博弈的深刻洞察,绝非空中楼阁式的空想。这种敢于“破旧立新”的精神,让这本书立刻从众多文献中脱颖而出,它不仅记录了现状,更是在积极地参与和塑造未来的对话。每次读到关键性的反驳部分,总会产生一种“原来还可以这样看问题”的顿悟感,这才是学术著作的最高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