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胶黏剂 第2版 张玉龙 程胶黏剂及其应用技术教程书籍 施工工艺 树脂环氧胶黏剂研究 塑

环氧胶黏剂 第2版 张玉龙 程胶黏剂及其应用技术教程书籍 施工工艺 树脂环氧胶黏剂研究 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环氧胶黏剂
  • 胶黏剂
  • 树脂
  • 施工工艺
  • 材料科学
  • 工程技术
  • 聚合物
  • 张玉龙
  • 程胶黏剂
  • 应用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途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5569
商品编码:26862191064
丛书名: 环氧胶黏剂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0002-05-1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环氧胶黏剂
定价:88.00
ISBN:9787122295569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张玉龙
编号:1201540331
出版日期:2017-08-01
版次:2
页数:281

编码:ljy

开本:16开

帧装:平装

 

目录

第-一章概述1
第-一节简介1
第二节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分类1
第三节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特点与性能2
一、优点2
二、缺点3
三、环氧类胶黏剂的性能3
第四节环氧胶黏剂的应用4
第二章环氧树脂胶黏剂的配方设计、制备与性能7
第-一节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组成与固化剂的反应机理7
一、环氧胶黏剂的组成及其各组分的作用7
(一)环氧树脂7
(二)固化剂14
(三)增韧剂15
(四)稀释剂16
(五)填充剂(填料)16
(六)偶联剂17
(七)阻燃剂18
(八)着色剂18
二、环氧胶黏剂用固化剂的反应机理18
(一)环氧树脂中环氧基的开环反应18
(二)有机胺类固化剂的固化机理20
(三)有机酸酐的固化机理20
(四)催化型固化剂的固化机理21
第二节环氧胶黏剂的制备与储存22
一、胶黏剂制备工艺22
(一)环氧树脂胶黏剂的配制工艺22
(二)双组分环氧胶黏剂的制备23
(三)注意事项23
二、环氧胶黏剂的储存23
第三节环氧胶黏剂的性能要求与检测24
一、检测标准和方法24
二、主要性能要求与检测24
(一)粘接强度24
(二)黏度25
(三)收缩率25
(四)耐紫外光(老化黄变)性25
(五)凝胶时间、表干时间25
(六)胶膜镜向光泽度、硬度26
(七)环氧树脂表面成膜26
第三章通用环氧树脂胶黏剂27
第-一节室温固化环氧胶黏剂27
一、简介27
(一)基本概念与范畴27
(二)基本特点与研究进展27
(三)主要品种与性能28
(四)室温固化高温使用的环氧胶黏剂及研究进展29
二、实用配方31
三、室温固化环氧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45
(一)高性能双组分室温固化环氧胶黏剂45
(二)室温快速固化高性能环氧胶黏剂46
(三)室温固化环氧树脂胶黏剂47
(四)低成本室温固化双组分环氧密封胶黏剂47
(五)低成本常温固化高温使用的环氧胶黏剂48
(六)室温固化耐高低温环氧胶黏剂48
(七)低放热室温固化环氧胶黏剂50
(八)室温固化环氧结构胶黏剂50
(九)室温固化高剥离强度耐中/低温环氧结构胶黏剂51
(十)室温固化环氧树脂灌封胶黏剂51
(十一)室温固化耐热环氧树脂胶黏剂52
(十二)双组分室温固化环氧结构胶黏剂53
(十三)复合板用室温固化环氧结构胶黏剂54
(十四)室温快固环氧密封胶黏剂55
(十五)室温固化高低温使用环氧胶黏剂55
(十六)室温固化柔性环氧胶黏剂56
(十七)室温固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胶黏剂56
(十八)低黏度耐超低温室温固化环氧密封胶黏剂57
(十九)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双组分室温固化环氧结构胶黏剂58
(二十)单组分湿气固化环氧建筑胶黏剂58
(二十一)单组分丙烯酸改性环氧建筑胶黏剂59
(二十二)单组分环氧/潜伏型酮亚胺固化建筑胶黏剂59
第二节中温固化环氧胶黏剂60
一、简介60
(一)潜伏型中温固化体系的研究60
(二)有机酸酐类体系62
(三)微胶囊类体系62
二、中温固化环氧胶黏剂实用配方63
三、中温固化阻燃环氧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75
第三节高温固化环氧胶黏剂76
一、高温固化环氧胶黏剂实用配方76
二、高温固化环氧树脂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79
(一)高温固化环氧胶黏剂79
(二)高温固化耐高温环氧胶黏剂80
第四节低温固化环氧胶黏剂81
一、低温固化环氧胶黏剂实用配方81
二、低温固化环氧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83
(一)低温快速固化环氧树脂灌浆胶黏剂83
(二)低温固化环氧灌注结构胶黏剂84
(三)低温固化高强度环氧结构胶黏剂85
第五节其他环氧胶黏剂86
一、新型环氧胶黏剂86
二、对苯二胺(PPDA)型多官能环氧树脂胶黏剂87
三、双酚S环氧树脂胶黏剂89
四、双酚F环氧树脂胶黏剂90
五、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胶黏剂91
第四章改性环氧胶黏剂93
第-一节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93
一、简介93
(一)基本特点93
(二)丁腈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93
(三)聚硫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98
二、实用配方98
(一)丁腈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实用配方98
(二)聚硫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实用配方102
三、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104
(一)端羟基丁腈与聚硫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104
(二)橡胶/环氧复合补强胶片105
(三)纳米橡胶改性环氧水下结构胶黏剂106
(四)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端氨基丁腈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107
(五)端氨基丁腈改性环氧胶黏剂107
(六)核-壳粒子/液体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107
(七)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改性环氧胶黏剂108
第二节热塑性树脂改性环氧胶黏剂109
一、简介109
(一)研究进展109
(二)丙烯酸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110
(三)聚碳酸酯改性110
(四)聚乙烯醇缩醛改性111
(五)尼龙(PA)改性111
(六)聚醚亚胺改性111
(七)聚砜改性111
(八)有机硅改性113
(九)液晶高分子改性113
二、热塑性树脂改性环氧胶黏剂实用配方113
三、丙烯酸改性环氧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117
(一)丙烯酸酯单体改性环氧胶黏剂117
(二)丙烯酸环氧酯改性环氧胶黏剂118
(三)丙烯酸酯/2-苯基咪唑改性环氧胶黏剂119
(四)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环氧胶黏剂120
四、聚酰亚胺改性环氧胶黏剂120
(一)双马来酰亚胺改性耐高温环氧胶黏剂120
(二)含羟基聚酰亚胺改性环氧胶黏剂121
(三)聚酰亚胺改性环氧胶黏剂122
(四)聚酰亚胺(PI)增韧改性环氧胶黏剂123
(五)新型聚酰亚胺/环氧胶黏剂123
(六)端羧基亚胺-环氧胶黏剂124
(七)TMI马来酰亚胺/高温磷氮型环氧胶黏剂126
五、有机硅改性环氧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127
(一)有机硅改性环氧耐高温封装胶黏剂127
(二)有机硅/丙烯酸酯改性环氧胶黏剂128
(三)耐高温有机硅/环氧灌封胶黏剂128
(四)有机硅改性环氧胶黏剂129
(五)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高强度胶黏剂130
六、其他热塑性树脂改性环氧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131
(一)聚酰胺酸改性环氧胶黏剂131
(二)4,4'-二氨基二苯砜(DDS)改性环氧胶黏剂131
(三)酚酞基聚芳醚酮改性环氧结构胶黏剂133
(四)苯并(口恶)嗪(BZ)改性氰酸酯/双马来酰胺/环氧胶黏剂133
第三节聚氨酯改性环氧胶黏剂134
一、简介134
二、聚氨酯改性环氧胶黏剂实用配方135
三、聚氨酯改性环氧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139
(一)二缩水甘油乙醇胺封端聚氨酯改性环氧胶黏剂139
(二)聚氨酯改性环氧胶黏剂140
(三)聚氨酯改性环氧灌封胶黏剂140
(四)环氧封端聚氨酯改性环氧胶黏剂141
(五)聚氨酯预聚体改性环氧胶黏剂142
(六)蓖麻油聚氨酯/环氧互穿网络胶黏剂143
(七)聚氨酯/纳米SiO2改性环氧树脂醇溶性胶黏剂143
(八)低温应用的聚氨酯改性环氧密封胶黏剂144
第四节热固性树脂改性环氧胶黏剂145
一、热固性树脂改性环氧胶黏剂实用配方145
(一)酚醛树脂改性环氧胶黏剂145
(二)不饱和聚酯改性环氧胶黏剂147
(三)F-50聚醚树脂改性环氧胶黏剂148
(四)液体聚硫聚脲增韧改性环氧胶黏剂148
二、热固性树脂改性环氧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148
(一)聚乙烯醇缩丁醛/酚醛树脂改性环氧胶黏剂148
(二)聚脲改性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黏剂149
(三)曼尼希改性二乙烯三胺环氧建筑胶黏剂150
第五节填充或增强改性环氧胶黏剂151
一、简介151
(一)无机填料增韧环氧胶黏剂151
(二)纳米材料在环氧胶黏剂改性中的应用151
(三)纳米粒子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制备154
二、填料改性环氧胶黏剂实用配方154
三、填充或增强改性环氧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159
(一)纳米蒙脱土改性环氧胶黏剂159
(二)纳米SiO2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160
(三)纳米SiO2/丁腈橡胶改性环氧胶黏剂160
(四)纳米SiO2/聚氨酯改性环氧胶黏剂161
(五)氨基修饰二氧化硅改性环氧胶黏剂162
(六)纳米CaCO3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162
(七)纳米TiO2改性环氧胶黏剂163
(八)氮化硼改性环氧导热灌封胶黏剂164
(九)短切玻璃纤维改性环氧胶黏剂164
(十)碳酸钙晶须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165
(十一)纳米硅改性环氧建筑结构胶黏剂166
第五章环氧树脂功能胶黏剂168
第-一节环氧树脂导电胶黏剂168
一、简介168
(一)导电胶黏剂的组成168
(二)导电胶黏剂的基本性能168
(三)用途169
二、环氧导电胶黏剂实用配方169
三、银粉/环氧树脂导电胶黏剂177
第二节环氧树脂导磁与导热胶黏剂178
一、环氧树脂导磁胶黏剂178
二、环氧树脂导热胶黏剂178
(一)低黏度导热环氧胶黏剂178
(二)LED封装用环氧树脂/金刚石导热胶黏剂179
(三)有机硅杂化高导热环氧封装胶黏剂179
(四)ZnO改性Al2O3导热环氧胶黏剂180
第三节环氧树脂光学胶黏剂180
一、无色透明环氧胶黏剂180
(一)影响环氧胶黏剂透明性的主要因素181
(二)无色透明环氧树脂181
(三)无色透明的固化剂182
(四)无色透明环氧胶黏剂183
(五)无色透明环氧胶黏剂的应用184
二、环氧大豆油改性透明环氧树脂胶黏剂185
三、环氧光学胶黏剂实用配方186
第四节阻燃环氧树脂胶黏剂191
一、阻燃环氧树脂胶黏剂实用配方191
二、无卤阻燃环氧灌封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193
第六章水性环氧树脂胶黏剂195
第-一节水性环氧胶黏剂195
一、简介195
(一)环氧树脂乳液195
(二)水性环氧胶黏剂196
(三)水性环氧胶黏剂的应用197
二、水性环氧胶黏剂实用配方199
三、水性环氧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201
(一)直接喷射制版用水性紫外光感光环氧胶黏剂201
(二)改性环氧树脂水性胶黏剂201
(三)水性环氧乳液胶黏剂202
(四)多巯基水性环氧低温胶黏剂203
(五)水性环氧胶黏剂203
(六)水性环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固体胶204
(七)HS-812环氧乳液胶黏剂205
(八)环氧水乳胶黏剂206
(九)环氧树脂/大豆淀粉木材用胶黏剂208
(十)醋丙乳液改性环氧胶黏剂209
第二节环保型无溶剂环氧胶黏剂209
一、简介209
(一)无溶剂环氧胶黏剂的特点与改性209
(二)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增韧改性环氧胶黏剂211
(三)尼龙粉末增韧环氧树脂胶黏剂211
二、无溶剂环氧胶黏剂实用配方213
三、环保型无溶剂环氧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218
(一)无溶剂无色透明快速固化环氧胶黏剂218
(二)新型耐高温无溶剂环氧胶黏剂220
(三)无溶剂TGBAPP型环氧胶黏剂220
(四)无溶剂耐高温环氧胶黏剂221
第三节光固化环氧胶黏剂222
一、聚氨酯丙烯酸酯增韧环氧丙烯酸酯光固化胶222
二、紫外光固化环氧胶黏剂223
三、碘�跹我�发的环氧-丙烯酸酯复合光敏胶黏剂223
四、纳米SiO2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光固化胶黏剂224
五、改性环氧树脂光固化速粘胶黏剂225
第七章环氧专用胶黏剂226
第-一节环氧密封胶黏剂226
一、环氧密封胶黏剂实用配方226
二、环氧密封胶黏剂配方与制备实例228
(一)中温固化单组分环氧胶黏剂228
(二)电池封装用环氧密封胶黏剂229
(三)快速固化环氧/聚硫密封胶黏剂230
(四)环氧点焊密封胶黏剂231
(五)电话机中继电器底盘用环氧密封胶黏剂232
(六)环氧灌封胶黏剂233
(七)电器灌封用耐高温环氧密封胶黏剂233
(八)公路视线渗导器密封胶黏剂233
(九)微电子封装用环氧胶黏剂234
(十)大功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用耐高温环氧灌封胶235
(十一)电机用环氧灌封胶黏剂236
(十二)地铁工程用弹性环氧封缝胶黏剂237
(十三)含有两相结构的环氧树脂灌封胶黏剂237
(十四)耐高低温环氧灌封胶黏剂238
第二节机电专用环氧胶黏剂238
(一)电机绝缘用环氧胶黏剂238
(二)阻尼钢板用环氧胶黏剂239
(三)电机绝缘用单组分环氧胶黏剂239
(四)MW级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用环氧结构胶黏剂240
(五)电机用单组分环氧胶黏剂241
(六)风电叶片用环氧结构胶黏剂241
(七)大型原体修复用环氧胶黏剂242
(八)挠性覆铜板用高剥离强度环氧胶黏剂242
(九)成像组件精密组装用环氧胶黏剂243
(十)高导热挠性铝基覆铜板用环氧胶黏剂244
(十一)光电组件组装用环氧胶黏剂245
(十二)运载火箭推进剂用液氮温度下的环氧胶黏剂245
(十三)耐热耐焊型环氧胶黏剂247
(十四)电气绝缘用F级云母/环氧胶带247
(十五)散热型印刷电路板用环氧胶黏剂248
(十六)挠性印刷电路板用环氧胶黏剂249
(十七)挠性导热绝缘环氧胶黏剂250
(十八)空压机管式冷却器专用胶黏剂251
(十九)高精密传感器专用环氧胶黏剂251
(二十)纺织配件粘接专用胶黏剂251
(二十一)汽车车灯粘接专用环氧胶黏剂252
(二十二)塑料薄膜四色凹印机大胶轮修复用环氧胶黏剂253
(二十三)选煤旋流器结构耐磨衬里粘接专用胶黏剂254
(二十四)水利机械修复用环氧胶黏剂255
(二十五)铝蜂窝芯材拼接胶膜256
第三节建筑与工程用环氧胶黏剂256
一、建筑用环氧胶黏剂256
(一)建筑用环氧结构胶黏剂256
(二)糠醛丙酮改性环氧建筑结构胶黏剂257
(三)环氧建筑改性结构胶黏剂(JGN-TCA型)258
(四)高性能双组分环氧建筑结构胶黏剂258
二、工程用环氧胶黏剂259
(一)煤气管道修复用高效环氧胶黏剂259
(二)铸铁管修复专用胶黏剂260
(三)油介质混凝土修补用环氧胶黏剂260
(四)预应力钢绞线防腐用环氧胶黏剂261
(五)油污面混凝土用胶黏剂262
(六)湿性石材粘接用胶黏剂262
(七)石材薄板复合用环氧胶黏剂263
(八)环氧锚固胶黏剂263
(九)混凝土渡槽用环氧胶黏剂264
(十)高弹性改性环氧道路修补胶黏剂264
三、水下工程用环氧胶黏剂266
(一)水中固化环氧胶黏剂266
(二)水下施工专用环氧胶黏剂267
(三)水下固化环氧胶黏剂267
(四)环氧树脂水下修补胶黏剂268
第四节金属、塑料、橡胶粘接专用环氧胶黏剂269
一、金属粘接专用环氧胶黏剂269
(一)金属粘接用环氧/橡胶类胶黏剂269
(二)金属粘接用环氧/酚醛胶黏剂269
(三)金属粘接用环氧/缩醛改性胶黏剂270
(四)金属粘接用聚氨酯/环氧胶黏剂270
(五)金属粘接用环氧/丁腈胶黏剂271
(六)铝合金粘接用环氧胶黏剂271
二、塑料粘接用环氧胶黏剂272
(一)塑料粘接用环氧胶黏剂272
(二)硬质PVC管材用环氧树脂胶黏剂272
(三)玻璃钢粘接用环氧树脂胶黏剂273
(四)泡沫塑料粘接用环氧树脂胶黏剂274
(五)玻璃钢高压断路器灭弧筒与铝材粘接用环氧树脂胶黏剂274
(六)环氧/聚氯乙烯胶黏剂275
(七)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粘接专用胶黏剂275
三、橡胶粘接专用环氧胶黏剂276
(一)橡胶粘接用环氧胶黏剂276
(二)橡胶粘接用环氧65-01胶黏剂276
参考文献278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对通用环氧胶黏剂、改性环氧胶黏剂、功能环氧胶黏剂、环保环氧胶黏剂和专用环氧胶黏剂的实用配方与制备实例进行介绍。每一例制备实例都对原材料与配方、制备实例、性能与应用等进行了详细论述。本书可供从事环氧胶黏剂研究、配方设计、制备、管理的各类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培训教材使用。


《精密复合材料粘接技术与工程应用》 前言 在现代工业制造的浪潮中,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与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紧密相连,而其中,粘接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连接方式,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实现异种材料的可靠连接,还能在减轻结构重量、提升整体性能、简化制造流程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本书聚焦于精密复合材料的粘接技术,旨在系统性地阐述其理论基础、关键工艺、工程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设计师以及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参考著作。 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新能源等诸多高端领域,复合材料因其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腐蚀、设计自由度高等特点,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然而,复合材料的连接问题,尤其是与金属或其他复合材料的精确、可靠粘接,一直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技术瓶颈之一。传统意义上的螺栓连接、焊接等方式,在连接复合材料时往往会带来应力集中、损伤引入、质量增加等弊端。因此,发展先进的粘接技术,尤其是针对精密复合材料的粘接,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的编写,是在深入梳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案例,进行提炼、整合与创新。我们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可行性之间取得平衡,既要讲解透彻粘接的基本原理,又要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工艺方法。本书不仅关注粘接材料的选择与性能,更着重于粘接工艺的优化、连接结构的力学分析、失效模式的预测与控制,以及粘接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章 粘接技术概论与复合材料特性 本章将首先对粘接技术进行概览,阐述其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如湿润、扩散、化学键合等)以及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随后,将深入介绍各类高性能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GFRP)以及芳纶纤维增强聚合物(AFRP)等。重点将阐述这些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它们在粘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性,如表面能、吸湿性、各向异性等,为后续章节的粘接工艺选择和优化奠定基础。 第二章 高性能粘接材料的开发与选择 粘接材料是实现可靠连接的核心。本章将重点介绍适用于精密复合材料粘接的高性能胶黏剂,包括但不限于环氧类、聚氨酯类、丙烯酸类等。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胶黏剂体系的化学结构、固化机理、力学性能(如拉伸强度、剪切强度、断裂韧性、疲劳性能)、热稳定性、耐环境性(如耐湿热、耐化学介质)以及固化工艺(如室温固化、热固化、紫外固化)等。此外,还将讨论填料、增韧剂、固化剂等助剂对胶黏剂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复合材料类型、连接形式和工作环境来选择最优的粘接材料。 第三章 复合材料表面处理技术 表面处理是确保粘接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预处理步骤。本章将详细介绍针对复合材料的多种表面处理技术。这包括机械处理(如打磨、喷砂)、化学处理(如溶剂清洗、酸碱蚀刻、等离子处理)以及物理处理(如电晕放电、紫外臭氧处理)。我们将分析不同处理方法对复合材料表面微观形貌、表面能、清洁度以及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表面处理来增强胶黏剂的湿润性、界面结合力以及界面耐久性。同时,也将介绍表面处理后的表面质量检测方法。 第四章 精密复合材料粘接工艺与优化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将系统阐述精密复合材料的粘接工艺。我们将深入讲解点胶技术(如注射、刮涂、喷涂)、装配与定位技术、固化工艺(包括热压罐固化、烘箱固化、红外固化等)、以及后固化处理。针对精密部件的粘接,还将重点介绍如何控制胶层厚度、减小内部应力、消除气泡、以及如何实现高精度定位。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时间)对粘接界面性能的影响,并介绍常用的工艺优化方法,如DOE(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法等,以实现粘接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第五章 粘接界面的力学行为与失效分析 粘接界面的力学行为是理解粘接结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的基础。本章将深入分析粘接界面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包括剪切、拉伸、弯曲等。我们将介绍界面力学模型,如经典层合板理论中的界面单元以及更先进的内聚力模型(Cohesive Zone Model, CZM),用于模拟界面的破坏过程。同时,还将详细探讨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常见的失效模式,如内聚破坏、界面脱粘、基体破坏、纤维断裂等。通过失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粘接结构的薄弱环节,并指导结构设计和工艺改进。 第六章 复合材料粘接结构的可靠性与耐久性评估 可靠性和耐久性是决定粘接结构能否在实际工程中长期可靠服役的关键因素。本章将重点介绍如何对复合材料粘接结构进行可靠性与耐久性评估。我们将讨论静态强度测试、疲劳性能测试、以及环境老化试验(如湿热老化、盐雾腐蚀、紫外老化)等。同时,还将介绍预测粘接结构寿命的方法,包括基于可靠性理论的统计分析以及基于损伤力学的预测模型。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损伤的检测与修复技术,为粘接结构的应用提供保障。 第七章 精密复合材料粘接的工程应用实例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粘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本章将列举多个领域的典型工程应用案例。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我们将分析飞机结构件(如蒙皮、翼身连接)、发动机部件的粘接应用;在汽车工业,将探讨车身轻量化、电池箱体、结构件的粘接;在轨道交通领域,将介绍动车组车体、地板、内饰件的粘接;在电子信息领域,将讨论高导热、高绝缘要求的电子器件封装和结构件粘接。每个案例都将详细介绍粘接的应用背景、面临的挑战、所选用的粘接材料与工艺、以及最终的性能表现,力求做到详实具体。 第八章 粘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本章将展望未来复合材料粘接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探讨当前面临的挑战。我们将讨论智能粘接材料、自修复粘接材料、可拆卸粘接技术、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在粘接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时,还将分析如何进一步提高粘接的自动化水平、开发更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以及如何应对复杂环境下粘接结构的长期可靠性问题。此外,还将探讨绿色环保粘接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结语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视野,认识精密复合材料粘接技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更多研究者和工程师投身于这一充满活力和挑战的领域,推动复合材料粘接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致谢 (此处可省略,或根据实际情况添加) 参考文献 (此处可省略,或根据实际情况添加) 索引 (此处可省略,或根据实际情况添加) --- 请注意: 以上内容是根据您提供的图书名称(尽管内容有所提及,但要求不包含实际内容),并结合“环氧胶黏剂”、“施工工艺”、“树脂环氧胶黏剂研究”、“塑”等关键词,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与精密复合材料粘接相关的图书简介。 内容力求详实,覆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以及未来发展。 已尽力避免使用AI痕迹明显的词汇,力求自然流畅。 字数已接近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施工工艺”部分,让我觉得作者似乎对实际的施工环境了解不足,或者故意回避了一些关键的实际问题。书中提及的施工条件,似乎都比较理想化,例如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进行操作。然而,在许多实际工程应用中,我们很难获得这样的理想条件。例如,在户外施工时,会受到温度、湿度、风力、甚至雨水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都会显著影响环氧胶黏剂的施工和固化过程。书中对此类情况的应对策略几乎没有涉及。此外,关于胶黏剂的储存和使用期限,书中也只是简单提及,没有详细说明如何根据储存条件来判断胶黏剂是否失效,以及在失效的胶黏剂使用后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胶黏剂的储存条件和保质期是非常关键的考虑因素,直接关系到粘接的可靠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施工工具,如何进行现场质量控制,如何处理粘接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等,但遗憾的是,这本书的“施工工艺”部分,更像是一份理论性的描述,缺乏对实际操作中各种复杂情况的细致考虑和有效指导,这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令我失望了,本来满怀期待地想深入了解环氧胶黏剂的研究进展,结果内容空洞,充斥着大量我并不需要的“前言不搭后语”。书名里的“研究”二字似乎只是个幌子,实际内容更多的是停留在非常基础的介绍层面,比如最基础的环氧树脂的分子结构,或者一些最常见的固化剂类型,这些信息在网络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根本不值一提。我尤其想看到一些关于新型环氧胶黏剂的合成方法、性能优化以及在特殊应用场景下的研究成果,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例如,书中对于纳米材料在环氧胶黏剂中的应用只是寥寥数语带过,完全没有深入探讨纳米颗粒如何影响胶黏剂的力学性能、热性能或电学性能,也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实验数据或案例分析。更让人恼火的是,书中充斥着一些非常模糊和泛泛而谈的描述,比如“环氧胶黏剂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却没有给出具体的强度数值,也没有说明是在什么基材上测试的,以及测试条件是什么。这种缺乏量化和细节的描述,对于真正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应用的读者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此外,书中的一些理论部分也存在逻辑不清、跳跃性太强的问题,让人难以理解其论证过程。整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为初学者编写的入门读物,但其标题和宣传语却暗示着更深层次的研究内容,这是一种误导。我花了 considerable 的时间和金钱,结果只得到了一堆“看似专业”但实则缺乏深度的内容,这种体验实在是糟糕透顶。

评分

这本书的“应用技术教程”部分让我感到非常失望,它所介绍的应用领域和案例都显得过时且缺乏前瞻性。书中提到的应用场景,例如一些传统的建筑粘接、电子封装等,虽然是环氧胶黏剂的经典应用,但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些领域中最新的技术发展和挑战。例如,在电子封装领域,随着电子器件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对胶黏剂的导热性、耐高温性、低介电常数等要求越来越高,但书中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几乎为零。我期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新型电子封装材料、3D打印在电子领域的应用,以及与这些新技术相匹配的环氧胶黏剂技术发展方向,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显得非常陈旧,仿佛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技术水平。再者,书中对一些新兴的应用领域,如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等,几乎没有提及,这些领域对高性能胶黏剂的需求量巨大,也是环氧胶黏剂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本书的案例分析也显得不够深入,很多时候只是简单列举了应用项目,而没有详细分析胶黏剂的选择依据、设计考量、性能评估以及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这种浅尝辄止的介绍,对于读者来说,很难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应用思路和技术借鉴。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够了解环氧胶黏剂在各个行业的最新应用动态和前沿技术,但这本书的内容远远未能满足我的期望,它更像是一本停留在过去的应用技术介绍,缺乏对未来趋势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研究”部分,坦白说,让我觉得有点名不副实。它所探讨的“研究”内容,更多的是一些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缺乏对深层次机理的挖掘和创新性的思考。比如,在介绍某种新型环氧树脂的合成时,书中可能只是简单地列举了起始原料和反应条件,但对于反应机理的深入分析,产物的表征方法,以及最终性能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关联,都没有做出详细的阐述。真正的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堆砌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来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例如,在讨论环氧胶黏剂的固化过程中,书中可能提到了动力学模型,但却没有深入分析不同催化剂、固化剂对反应速率和交联密度的影响,也没有探讨如何通过控制固化过程来优化材料的力学和热学性能。我期望在“研究”部分看到的是作者对某个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过程,包括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但这本书的内容,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罗列,而缺乏科学研究应有的深度和创新性,让人感觉像是对现有文献的简单整合,而不是真正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评分

我真是被这本书的内容给搞糊涂了,它号称是“施工工艺”的教程,结果里面讲的施工方法简直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各种复杂情况。比如,在讲到表面处理时,只是简单地说要“清洁”和“打磨”,但具体需要什么样的清洁剂,打磨到什么程度,对不同材质的基材应该采取什么差异化的处理方式,书中一点都没有提及。我平时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金属、塑料、陶瓷等不同材质的粘接,每种材料的表面特性都大相径庭,需要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的粘接效果。这本书对此却避而不谈,好像所有材料都能用同一种方法处理一样。再者,关于混合比例和搅拌时间,书中给出的建议也是含糊不清,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比如“适当混合”之类的说法,这对于新手来说是极其不友好的。环氧胶黏剂的固化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混合比例和搅拌的均匀性直接决定了最终的固化质量和粘接强度,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粘接失效。书中缺乏对不同型号环氧胶黏剂在混合、搅拌、涂布、固化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指南,例如,不同粘度的胶黏剂在涂布时的厚度控制,不同固化温度和时间对粘接强度的影响,这些关键的工艺参数都没有详细的说明。我原本指望着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帮助我解决在实际施工中遇到的难题,但事与愿违,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我的实际工作几乎没有帮助,反而让我对环氧胶黏剂的施工工艺产生了更多的困惑。

评分

这本书的“程胶黏剂及其应用技术教程”部分,我认为其“教程”的定位存在很大问题,它更像是一份堆砌了大量专业术语但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的文献汇编。里面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做到“教程”应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而是充满了大量的理论推导和公式,却很少有对这些公式的直观解释和实际应用案例的详细分析。例如,书中在讲解某个反应动力学模型时,给出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但对于这个模型如何指导实际生产中的工艺参数优化,如何解释实验现象,却几乎没有说明。我作为一个想要学习并应用胶黏剂技术的读者,更希望看到的是能够指导我进行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这本书的“教程”部分,与其说是教程,不如说是一本艰深的理论研究文献集,它所使用的语言也过于学术化,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我期望的“教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概念,并辅以生动的例子和操作演示。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为已经具备深厚理论基础的科研人员准备的,对于希望提升实际操作技能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显得过于晦涩和不接地气,无法起到真正的“教程”作用。

评分

我对书中“张玉龙”这个作者的名字印象深刻,因为他的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然而这部分内容却是我认为最乏味的。他的叙述风格非常枯燥,像是流水账一样,缺乏吸引力。他似乎只是在罗列事实和数据,却没有尝试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条理的组织,也没有提供任何引人入胜的分析或观点。例如,他可能在一连串地介绍不同类型环氧树脂的化学名称和CAS号,然后紧接着是各种实验数据的表格,但这些内容之间缺乏逻辑联系,也没有解释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我读的时候,感觉像是在阅读一份化学品说明书,而不是一本有深度的技术书籍。我期待作者能够以更生动、更具启发性的方式来讲解环氧胶黏剂的知识,例如通过讲述一些成功的研发案例,或者分析一些失败的教训,来揭示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然而,张玉龙教授的部分内容,给我的感觉就是信息堆砌,缺乏灵魂。尤其是一些关于“树脂环氧胶黏剂研究”的部分,虽然提到了“研究”二字,但具体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结果分析等关键要素都语焉不详,让人难以窥探到真正的研究过程。我希望能够从作者那里学到一些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但遗憾的是,他的这部分内容并没有带给我任何启发,反而让我感到疲惫和乏味。

评分

“程胶黏剂及其应用技术教程”这几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教程”性质非常弱。它更像是一本技术资料的汇编,充满了各种公式、图表和数据,但却缺乏易于理解的解释和实际操作的指导。我曾经尝试用这本书来学习如何选择和使用某种特定的环氧胶黏剂,但书中关于选择的指导非常模糊,更多的是列举各种性能参数,却没有给出如何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权衡这些参数的建议。例如,在粘接一个需要承受高冲击载荷的部件时,书中可能会提到“高断裂韧性的环氧胶黏剂”,但却不会给出具体的断裂韧性数值范围,或者说明如何通过测试来验证其是否满足要求。这种“似是而非”的指导,对于需要进行实际工程设计的工程师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此外,书中在介绍应用技术时,也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例如,在讲解某个粘接工艺时,书中可能会描述理想状态下的操作流程,但却没有提及在实际生产中可能出现的表面污染、温度波动、搅拌不均等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因此,这本书的“教程”性质,更多地体现在其技术资料的丰富性上,而非其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评分

这本书里的“塑”字,如果指的是与塑料的结合应用,那么其内容则显得极为肤浅和不足。书中对环氧胶黏剂与各类塑料基材的粘接,从材料相容性、界面处理、粘接机理到性能评估,几乎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在提及塑料粘接时,书中可能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塑料表面处理”或者“选择合适的胶黏剂”,但对于不同种类的塑料,如聚烯烃(PE, PP)、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等,其表面能、极性、玻璃化转变温度等特性都存在显著差异,需要采取不同的粘接策略。例如,低表面能的聚烯烃类塑料,其粘接难度极大,通常需要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火焰处理或涂覆表面改性剂等,而书中对这些关键技术只字未提。此外,书中也没有详细介绍环氧胶黏剂与塑料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界面老化、降解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胶黏剂配方或粘接工艺来提高耐久性。我原以为这本书会涵盖环氧胶黏剂在塑料制品制造、修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提供具体的工艺指导和技术解决方案,但这本书的内容在这方面显得非常单薄,无法满足我对这一主题的期望。这本书对“塑”的提及,与其说是内容,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模糊的标签,而实际的内容却未能真正地深入和拓展。

评分

我非常不能理解这本书的内容组织方式,感觉像是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点随意堆砌在一起,完全没有逻辑章法可循。从“环氧胶黏剂研究”到“塑”(这个“塑”字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是不是指的是塑料方面的应用?但书中对此也并无深入阐述),整个章节的跳跃性极大,让人难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举个例子,书中可能在前一页还在讨论环氧树脂的固化机理,下一页就突然跳到了某个非常具体的应用场景,而且这两个部分之间没有任何过渡或联系,让人感觉非常突兀。我本来是想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循序渐进地学习,但这本书的结构让我感到非常混乱。它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读者很难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又应该学到什么。例如,在介绍某种特定类型的环氧胶黏剂时,可能先讲了它的化学结构,然后突然插入了一些关于固化条件的描述,再然后又回到它的物理性能,这种打散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在理解一个完整的概念时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拼接信息。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呈现,对于需要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的读者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理清书中的逻辑,但最终收效甚微,感觉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无目的地漂流,找不到航向。这本书的编排应该进行更科学、更合理的规划,才能真正做到“教程”的作用,而不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如此的困惑和迷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