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沈醉回忆录:我的特务生涯 | 作者 | 沈醉 口述,沈美娟 整理 |
| 定价 | 32.80元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ISBN | 9787503424045 | 出版日期 | 2010-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2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22Kg |
| 内容简介 | |
| 18年前,他是天真淳朴的热血青年;18年后,他是精明冷酷的军统巨头。 从“魔王”戴笠的得意部下,到党的阶下囚,国民党军统宿将沈醉自曝18年曲折离奇的军统生涯,披露不为人知的军统秘闻及国民党特务的累累罪行。 |
| 作者简介 | |
| 沈醉(1914—1996),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深得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信任,28岁任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在军统局素以年纪小、资格老著称。1949年12月被卢汉扣押,参加云南起义,时任保密局云南站站长。1960年被人民民特赦,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1980年, |
| 目录 | |
| 章 误入歧途 第二章 十里洋场 第三章 小刀初试 第四章 多行不义 第五章 初恋情人 第六章 分道扬镳 第七章 抗日烽火 第八章 喜得娇妻 第九章 稽查处长 第十章 一家 第十一章 有恃无恐 第十二章 晋升少将 第十三章 提心吊胆 第十四章 歌乐山下 第十五章 抗战胜利 第十六章 戴笠身亡 第十七章 另寻靠山 第十八章 接收大员 第十九章 返乡省亲 第二十章 西安之行 第二十一章 初访延安 第二十二章 军统内江 第二十三章 兔死狗烹 第二十四章 发配云南 第二十五章 学运 第二十六章 《挺进报》案 第二十七章 姐夫教诲 第二十八章 “九九整肃” 第二十九章 旧恨新仇 第三十章 被迫起义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读这本书,我被那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所吸引。作者似乎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抛出最能触动人心的细节。他不会长篇大论地去解释背景,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小故事、一些人物的对话,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到那个特定的大时代中。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生活化场景的描绘,比如在某个隐蔽的据点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食物,聊着天,那种在紧张氛围中难得的温情,反而更让人体会到人物内心的脆弱和对普通生活的渴望。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片段,却极大地丰富了书的层次感,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在那个充满危险和不确定性的年代,人们也依然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追求,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最终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他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也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宏大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仅在于它所揭示的那些“秘密”,更在于它所展现的“人性”。作者并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特殊职业中的种种困惑、无奈,甚至犯过的错误。他对于自己内心的剖析,那种自我反思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和可贵。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如果换做是我,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特务”这个群体背后,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他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样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它让我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多了一份审慎和同情,少了一份简单的标签化。这本书所传递出的关于责任、关于牺牲、关于信仰的思考,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古朴的纸张质感,上面印着泛黄的书名,仿佛从尘封的往事中挖掘出来的珍宝。当我翻开它,扑面而来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种时代的呼吸,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气息。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那些隐秘场景时的笔触,那种不动声色的冷静,却又暗藏着巨大的张力,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跟着他一同进入那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世界。每一次的潜行,每一次的周旋,都仿佛发生在眼前,我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能听到心跳在胸腔里擂鼓。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遥远而抽象的“特务生涯”变得如此真实可感,让人体会到其中人物的挣扎、抉择,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牺牲。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情节时,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想象着人物所处的困境,那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跌宕,更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滴水珠,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特务”的书,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历史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感受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忠诚”与“背叛”之间界限的描绘。在那个信息不对称、人心难测的年代,每一次的接触,每一次的合作,都可能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口吻,讲述了他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在扑朔迷离的局面中保持清醒。他所描写的那些斗智斗勇的场景,虽然没有电影中那样火爆的枪战场面,但那种无形的较量,那种心理上的博弈,却更加令人心惊胆战。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每一次呼吸的凝滞,每一次眼神交汇的试探。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在历史的幕后,有无数的眼睛在观察,有无数的耳朵在倾听,而那些真正的“战士”,往往是在最寂静的角落里,用最隐秘的方式,书写着历史的篇章。它让我对那些曾经为国家做出贡献,却鲜为人知的名字,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戏剧性的冲突,反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强大的力量。他的语言朴实无华,但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准确地传递出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信息。在描述一些复杂的事件时,他总能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来梳理,即使牵涉到多方势力和错综复杂的关系,读者也能够轻松跟上他的思路。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们内心的挣扎、恐惧、甚至偶尔闪现的希望,都被他捕捉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人身边,听他讲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没有丝毫的夸张和虚饰,却充满了智慧和沧桑。它让我思考,在历史的某个特定时期,普通人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又是如何承受这些选择带来的后果。这本书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那些为国家默默付出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