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2018-2019

【2018年】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2018-20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大学排名
  • 高考志愿
  • 志愿填报
  • 学科专业
  • 大学评价
  • 2018高考
  • 2019高考
  • 升学指导
  • 教育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葫芦弟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TZD15135H
商品编码:26802058556
品牌:葫芦弟弟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名: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2018—2019【2册】

ISBN:TZD15135

作者:邱均平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2月

印刷时间:2018年02月

开本:16开

册数:2册

定价:98.80元

内容简介

《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2018—2019》包括四大部分内容。一是近三年高考分数线。《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2018—2019》在对**控制分数线、一本线、二本线等各种高考分数线的含义进行解释的基础上,提供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2017年各批次录取分数线和全国主要高校2015-201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取分数线。二是专业介绍及**学科排名。详细介绍了92个招生专业类的内容,并给出12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排名情况。三是高考志愿填报解疑和技巧。以问答的形式,对高考学生及其家长*关注的40余个涉及政策、专业、填报和录取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解析,使《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2018—2019》更具指导意义。四是重要的附录资料。收录部分参考价值较高的资料作为附录,特别是由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研制的2018年中国大学及学科竞争力排行榜,对考生了解和选择高校、专业大有裨益。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本书以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CASEE,杭电)为主,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大)和中国科教评价网参与共同研发,由邱均平、汤建民、赵蓉英、王碧云等编著。全书共分三部分:*部分为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工作概述及评价结果的简要分析,包括了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100强)、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100强)、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300强)、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前50%)、中国独立学院竞争力排行榜(前50%)、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500强)、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100强)、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100强)、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前20%)。第二部分为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前20%)和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前20%)。第三部分为中国本科院校各类排名结果、专业等级分布、优势专业及联系方式。

目录

前言

阅读说明

**部分 近三年高考分数线

高考分数线解析3

2017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考录取分数线 8

201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考录取分数线 9

201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考录取分数线 10

全国主要高校2015-201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分数线 11

北京市11

天津市17

河北省24

山西省33

内蒙古自治区41

辽宁省49

吉林省57

黑龙江省65

上海市73

江苏省79

浙江省87

安徽省95

福建省104

江西省112

山东省120

河南省129

湖北省138

湖南省147

广东省155

广西壮族自治区162

海南省170

重庆市177

四川省185

贵州省194

云南省202

西藏自治区210

陕西省214

甘肃省222

青海省230

宁夏回族自治区23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42

第二部分专业介绍及**学科排名

0101 哲学 251

0201 经济学 251

0202 财政学 252

0203 金融学 253

0204 经济与贸易 254

0301 法学 255

0302 政治学 256

0303 社会学 257

0306 公安学 257

0401 教育学 260

0402 体育学 261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263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264

0503 新闻传播学 270

0601 历史学 272

0701 数学 273

0702 物理学 274

0703 化学 274

0704 天文学 275

0705 地理科学 275

0706 大气科学 276

0707 海洋科学 277

0708 地球物理学 277

0709 地质学 278

0710 生物科学 279

0711 心理学 280

0712 统计学 280

0802 机械 282

0803 仪器 283

0804 材料 284

0805 能源动力 285

0806 电气类 286

0807 电子信息 287

0808 自动化 288

0809 计算机 289

0810 土木 290

0811 水利 291

0812 测绘 292

0813 化工与制药 292

0814 地质 293

0815 矿业 294

0816 纺织 295

0817 轻工 295

0818 交通运输 296

0819 海洋工程 297

0820 航空航天 298

0821 兵器 299

0822 核工程 300

0823 农业工程 300

0824 林业工程 301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 302

0826 生物医学工程 303

0827 食品科学与工程 303

 


洞悉未来,规划人生: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升学路径解析 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升学道路,关乎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呈现出哪些新的趋势?各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又有何亮点?哪些专业更具发展潜力?为帮助广大考生和家长们更清晰地认识当前的高等教育格局,科学合理地规划高考志愿,本书将深入剖析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份全面、权威、实用的升学指南。 第一章: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宏观图景 本章将聚焦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态势,从国家政策、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我们将回顾过去一年中,国家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出台的重要政策,例如“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方向、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等。这些政策不仅为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我们将重点分析2019年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几个关键热点: “双一流”建设的深化与动态调整: 2019年,“双一流”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各地高校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优势,聚焦关键领域,力求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本章将分析“双一流”建设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以及考生如何理解和利用“双一流”高校的优势。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的不断演进,社会对人才的期望也在不断变化。2019年,如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议题。我们将探讨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以及这些改革如何与社会需求对接。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与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资源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章将梳理不同区域在高等教育发展上的特点,分析一些区域性高校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为填报志愿提供区域性参考。 国际化办学与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随着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日益受到重视。2019年,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出国深造。本章将探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如何利用国际化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力。 第二章:2019年中国高校综合实力与学科发展洞察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分析2019年中国高校的整体实力排名,并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对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将不仅仅是罗列排名,而是力求探究排名背后的原因,分析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综合实力评价体系解析: 我们将介绍当前主流的高校评价体系,分析其评价维度和指标,帮助读者理解高校综合实力的构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呈现2019年中国高校的综合实力排名概况,并对排名靠前的高校进行重点分析,挖掘其在办学理念、资源投入、学术声誉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现状: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章将重点关注在2019年国家“双一流”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学科领域,分析这些学科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优势。我们将涵盖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多个门类,力求覆盖考生可能感兴趣的重点学科。 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同时,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催生出一系列极具潜力的交叉学科。本章将重点介绍2019年在中国高校中崭露头角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分析其研究方向、就业前景和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特色与办学优势的挖掘: 除了综合实力和重点学科,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例如,一些高校在工科领域享有盛誉,一些高校在人文社科方面独树一帜,还有一些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贡献突出。本章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帮助考生找到与自己兴趣、特长相匹配的学校。 第三章:2019年中国高校优势专业分析与未来职业前景展望 选择一个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是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本章将聚焦2019年中国高校中具有较高声誉和发展潜力的专业,从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就业前景、薪资水平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国家战略导向下的热门专业: 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我们将重点分析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背景下涌现出的热门专业。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工程、临床医学、应用心理学、国际关系等。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培养目标,以及它们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传统优势专业的升级与转型: 并非所有新兴专业都适合每一位考生。许多传统优势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也在进行升级和转型。本章将探讨这些传统专业如何在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下保持其活力,以及学生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专业方向来提升竞争力。 就业市场需求分析与职业发展路径: 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是选择专业的重要依据。我们将基于2019年及未来的就业市场数据,分析哪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好,职业发展空间广阔。同时,我们也会探讨不同专业毕业生可能面临的职业发展路径,帮助考生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的价值: 除了普通本科,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在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章将对这些类型的院校和专业进行介绍,分析其培养特色和就业优势,为不同分数段的考生提供多元化的升学选择。 跨学科学习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未来人才。本章将探讨跨学科学习的意义和方式,以及选择这类专业的优势。 第四章:2019年高考志愿填报策略与风险规避 本章将从实操层面出发,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志愿填报策略,帮助考生在了解自身情况和高校专业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志愿填报的第一步是认识自己。本章将指导考生如何评估自己的分数、兴趣、特长、性格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从而为选择学校和专业打下基础。我们将提供一些自我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理性分析高校与专业信息: 了解高校的办学实力、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地理位置、学费标准等信息至关重要。本章将指导考生如何有效地搜集和分析这些信息,并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侧重点。 梯度设置与冲稳保的科学搭配: 志愿填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梯度设置的合理性。我们将详细讲解“冲、稳、保”的志愿填报策略,指导考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分数和目标,科学地设置志愿梯度,最大化被理想院校录取的可能性。 专业服从调剂的利弊分析: 对于分数不太理想或有特定专业偏好的考生,是否选择“专业服从调剂”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本章将深入分析“专业服从调剂”可能带来的机会和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决策建议。 特殊类型招生政策解读: 除了普通高考,艺术类、体育类、自主招生、强基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政策也为考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升学途径。本章将对2019年及近期国家出台的各类特殊招生政策进行解读,帮助考生了解 eligibility 和申请流程。 志愿填报中的常见误区与风险规避: 志愿填报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例如盲目追求名校、只看专业名称不看具体内容、受他人意见影响过大等。本章将剖析这些误区,并提供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法,帮助考生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第五章:2019年考生心理调适与升学规划 高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考验,也是对其心理素质和规划能力的一场大考。本章将关注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的心理调适,以及如何将志愿填报融入长远的升学与职业发展规划。 缓解高考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经历了高考的洗礼,考生往往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本章将提供一些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考生放松心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志愿填报。 与家人有效沟通,共同做出决策: 志愿填报是一个需要家庭共同参与的过程。本章将指导考生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平衡各方意见,共同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 放眼未来,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志愿填报并非终点,而是人生新征程的起点。本章将引导考生跳出填报志愿的短期视角,思考未来的学业发展、职业规划,以及如何利用大学资源为实现人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能力培养: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然。本章将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为考生提供如何在大学阶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建议。 本书力求成为2019年广大考生和家长在面对高考志愿填报时最信赖的伙伴,通过深入的分析、详实的资料和实用的建议,帮助每一位考生洞悉高等教育的未来趋势,规划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深度挖掘”能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分数线,而是分数线背后的逻辑和趋势。举个例子,它对近几年“大小年”现象的成因分析,就比网上流传的那些简单归纳要复杂得多,引入了招生计划调整、招生政策变动等多个变量进行交叉验证。对于我这种比较追求细节和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干货”密度非常高。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干货”密度,使得它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对于那些只想要一个“今年我这个分数能上哪五所大学”的简单答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因为它要求读者自己去构建答案,而不是直接喂给你成品。我不得不承认,我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跳回目录,确认某个数据点是基于哪一年的统计口径得出的,这说明作者在数据来源的透明度上可以再做加强,让读者更加放心大胆地使用。

评分

从内容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是偏向学术研究式的,它没有采取那种“手把手教你填报流程”的叙事方式,更多的是提供“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度剖析。我尤其欣赏它对“学科评价”这一块的着墨。毕竟,现在的教育趋势已经从“学校名气”导向逐渐转向“专业实力”导向。书中对于一些新兴交叉学科的介绍,以及它们在不同高校的布局情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没有盲目推崇那些传统的热门工科,而是深入分析了国家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人才需求侧重点,这种前瞻性是很多只看历史数据的指南所不具备的。我记得我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了其中关于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数据,虽然是2017年左右的追踪数据,但其方法论的严谨性让我愿意相信它的指向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坐下来,泡上一壶茶,慢慢研读的参考书,而不是可以随手翻阅的零食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信息量有点饱和,各种标题和副标题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虽然我知道这是为了突出内容的全面性,但视觉上确实需要花点时间去梳理。我当时在书店里翻阅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是“2018年”这个时间戳,毕竟高考志愿填报这种事情,时效性是王道,去年的数据或者前年的经验,参考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记得我当时着重对比了一下不同高校的排名变化,特别是那些近年来发展势头比较猛的“双一流”院校,看看它们在不同榜单上的表现是否一致。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试图做一个大而全的资料库,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数线堆砌,还加入了学科专业的评价体系,这点是比较实在的。我当时翻到关于一些冷门但未来前景不错的工科专业的介绍时,觉得作者在信息搜集上还是下了功夫的,不像有些指南只是草草带过热门专业。不过,对于一个初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的新手家长来说,这么厚一本,密密麻麻的表格和复杂的图表,可能需要一个“翻译器”才能完全消化。整体感觉是,它提供了海量的原始材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去从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策略。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沉稳且扎实,它散发着一股严肃对待教育决策的专业气息。它避开了太多煽情和焦虑的语言,完全是用数据和报告说话。我最看重的是它对“大学综合实力”和“具体学科竞争力”的并重处理。很多指南只关注哪个学校排名高,但这本书会告诉你,某大学的A专业虽然整体排名不高,但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却排名前三,这对于目标明确的学生至关重要。我当初在比对不同高校的城市吸引力时,也参考了书中关于城市生活成本和产业集聚度的附录信息,这体现了作者试图将教育选择融入更广阔的人生规划考量中。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是一流的,字体清晰,图表排版工整,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这点在厚重的参考书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保证了信息的有效传递。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动机,是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找到一个相对权威且集中的参考源,避免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搜索,被各种真假难辨的“内幕消息”所迷惑。这本书的体量确实非常可观,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本身就给人一种“内容扎实”的心理暗示。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不同省份之间的院校录取分数线对比分析部分。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在尝试建立一个跨区域的比较模型,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省份的录取情况,这一点非常具有实操价值。比如,它对比了同样的分数在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地区能进入的院校层级差异,这对于那些犹豫不决是否要“背井离乡”去外地上大学的考生家庭来说,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决策依据。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数据庞大,我对某些细节的检索效率不是特别高,如果能有一个更清晰的索引或者更智能的目录结构,体验会更上一层楼。这本书更像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工具书,而不是给焦虑的家长准备的快速阅读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