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船舶 9787504486226

中国古代船舶 97875044862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俊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船舶
  • 船舶史
  • 航海史
  • 古代科技
  • 中国历史
  • 文化遗产
  • 海洋工程
  • 造船技术
  • 古代交通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联文化传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9787504486226
商品编码:2624720122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船舶

定价:25.00元

作者: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6226

字数: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舟船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各地形成了很多地方特色的船俗。舟船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及特定的文化意义。因而,船文化是我国宝贵的一种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船舶》通过对中国历代各类型船舶发展演进史的回顾,总结了古代先进的造船、用船、行船技术,介绍了各地特色的船业习俗风尚,科学地总结和评价了中国古代船舶事业的杰出成就及其兴衰荣辱的经验教训,完整地再现了一幅中国古代船舶扬帆远航、驰骋水面的巨幅画卷。

目录


章 船舶发展简史
节 舟船出现以前的原始渡水工具
远古时期的浮具
腰舟:绑在身上的浮具
皮囊:远古时代的游泳圈
第二节 船舶的产生
新石器时代独木舟的出现
船舶制造工具——有段石锛的出现
木桨的出现
与木板船有关的甲骨文字
第三节 船舶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船舶发展简史
木帆船的发展与演变
机器船的发展与演变
第四节 近代造船与航运业的衰落
影响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因素
明朝以后我国造船和航海落后的原因
历尽沧桑谱新篇

第二章 船舶的类型与行驶工具
节 船舶的类型
筏:简易的船舶雏形
独木舟:一根横木水上漂
舢板:无甲板小船
画舫:浆声灯影秦淮河
客船
渔船
农船
货船
渡船
海船
战船
第二节 船舶推进工具
篙:早简便的推进工具
桨:实用的划水工具
橹:键橹飞如插羽翰
帆:孤帆远影碧空尽
桅:张帆驭风
舵:大海航行靠舵手
披水板和中插板
第三节 船舶停泊工具
系石为碇
木爪石碇
双爪木碇
多爪铁锚

第三章 古代造船技术
节 古代造船技术演进简史
先秦时的船舶制造
秦汉时期的造船技术
隋代的船舶建造
唐宋时期的造船业
元代的造船业
明代造船业
清代的造船与海外造船
第二节 影响深远的造船技术
减摇龙骨
水密舱
平衡舵
车轮舟
船坞

第四章 古代漕运与航海活动
节 古代漕运的发展
古代漕运发展简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内河航运
秦代的漕运活动
汉代漕运
三国两晋南北朝漕运
隋唐漕运
宋代漕运
元代漕运
明代漕运
清代漕运
第二节 古代航海活动
中国古代航海简史
夏代的航海活动
商代的航海活动
西周时期的航海活动
春秋战国沿海航路与海上运输
汉代航海活动
隋代海上交通的发展
唐代广州通海夷道及海舶
宋朝的航海业
元代航海业
明代航海业
清代航海业
第三节 古港沧桑
广州港
扬州港
明州港
泉州港
上海港

第五章 古彳弋航海知识与航海技术
节 历代航海科学的发展
春秋战国航海科学的发展
夏商周航海科学的发展
秦汉航海科学的发展
隋唐时期航海科学的发展
宋元时期航海科学的发展
明朝时期航海科学的发展
清朝航海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航海技术
逆风调戗术
过洋牵星术
指南针
多桅帆技术
其他航海技术

第六章 船业信仰与习俗
节 船神信仰与禁忌
四渎神信仰
海神信仰
湖神信仰
船业禁忌
第二节 船业习俗
造船习俗
设置船灵魂的习俗
海船两侧的船眼睛

第七章 古代船舶文化
节 丰富多彩的船舶文化
独特而丰富的船文化
船饰文化
随风飘舞的船旗
文化意味的船联
船票与货单
船业行话
漕运谣谚
渔歌与船歌
第二节 龙舟文化
我国悠久的龙舟历史
龙舟的起源
源远流长的龙舟运动
赛龙舟的演变
赛龙舟的分类和用途
传统赛龙舟活动
我国少数民族的赛龙舟活动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古代船舶》:
  早的帆可能是方形的,而且是正装式样,固定在船桅上,因此只能利用顺风,要求一帆风顺。但是自然现象是纷繁复杂的,风向也是飘忽不定的,一帆风顺的机遇比起侧风、斜风、顶风等来要少得多,因此正装方形帆对风力的利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人们就逐步改变了帆幕的装置方式,首先是使两边对称的正装方式改变为两边不对称的斜装方式。这种不对称的斜装方式,由于两侧的受风面积不同形成一个压力差,可以接受侧后方的来风,推动船只前进。以后,更发展成为性能良好的中国式梯形帆。
  帆的装置也在演化过程中逐步改进。人们通过帆索结构的改进,使原来只能作固定方向张挂的帆幕可以随着风向的改变而变化张挂方向。因此,帆从只能利用顺风或侧后风逐步发展为“风有八面,唯当头不可行”,并且进而发展到能够“船驶八面风”。
  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利用风力,人们相应增加了船桅和船帆的数量,从单桅船发展为双桅船、三桅船、四桅船,甚至五桅以上的多桅船。在我国宋元时期的海船中,一般都是三四桅,在一根桅上还经常挂有多张帆幕。帆幕既有利用顺风的方形帆,也有利用其他风向的梯形帆。在风小的时候,还在桅顶高处设置“野狐飘”(俗称“头巾顶”)用以招风,在沿海便流传有“头巾顶可以提吊船身”,使船行轻快的说法。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所描绘的客舟上,就有“大桅樯高十丈,头桅樯高八丈,顺风的时候张挂50幅帆幕,风稍偏的时候就使用‘利篷’,像鸟翼左右张开,以利用风势。大桅樯的顶部另外还有小帆幕10幅,称作‘野狐飘’,在风停息的时候可以用它来招风。”为了观测风向,在桅杆一般都设有三角形小旗——“定风旗”,从而可以由风旗飘扬的方向来判断风向。
  ……

序言



《中国古代船舶》 ISBN: 9787504486226 中国古代船舶,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生动写照。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到秦汉时期的大型战船,再到宋元时期精巧的海上巨舶,这部史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辉煌成就。 本书 meticulously 梳理了中国古代船舶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船舶形态、建造工艺、动力系统以及航海技术。读者将了解到,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利用天然材料制作简易舟船的能力,为后来的造船技术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需求,战船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如楼船、艨艟等能够适应复杂水战的舰船。秦汉帝国时期,强大的国力催生了规模宏大、结构精密的舰船,为统一国家、拓展疆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尤其是海军力量的崛起,对海上贸易和国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海上贸易的活跃,造船技术更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平底船、沙船等适应内河和近海航行的船型被广泛应用,指南针等导航技术的成熟,更是极大地提升了航海的可靠性和效率,开启了远洋航行的崭新篇章。《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繁华景象,离不开当时发达的水运和精良的船舶。 元朝时期,造船技术在继承宋代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大型海船的建造能力得以延续,为郑和下西洋等壮举奠定了基础。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技术之先进,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中国古代船舶制造业的巅峰实力。 本书不仅关注船舶的整体构造和技术细节,更深入探讨了不同船型在军事、运输、渔业、交通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和国家发展。例如,漕运对国家财政的意义,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离不开远洋海船的支撑,渔船的发展如何养活了沿海居民等等。 通过对大量史料、考古发现和文物实物的细致研究,《中国古代船舶》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真实、详尽的古代船舶世界。从木材的选择与处理,到龙骨、隔舱等关键结构的建造,再到帆、桨、舵等推进与操控技术的演变,本书层层深入,细致入微。 本书还特别关注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制造出适应不同水域、满足不同需求的船舶。这些智慧和技艺,是中国古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中国古代船舶》,不仅仅是了解一种技术,更是走进一段历史,感受一种精神。它让我们看到,在古老的东方,曾经孕育出如此发达的航海文明,我们的祖先如何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驾驭着精巧的舟船,劈波斩浪,书写了辉煌的海洋篇章。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经济史、军事史以及世界航海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著作。对于普通读者,它也是一次穿越历史、了解民族根源的精彩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的船舶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一些大概的印象。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古代造船史的宝库。书中的内容非常扎实,不仅有对各种船型结构的详尽介绍,还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地区造船特点的对比分析,比如江南水乡的轻巧画舫,北方沿海的坚固海船,这些地域性的差异让古代船舶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很多都是根据史料复原的精美图纸,配合文字的解读,让我对古代船舶的构造和用途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说明,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再现。当我看到书中关于古代战船的描述时,不禁想象起古代水战的激烈场面,那些庞大的战舰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摧毁敌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古代的船舶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军事、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解读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船舶本身的介绍,而是更注重船舶与历史、文化、社会的深度融合。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代表性船舶的剖析,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水上丝绸之路”的论述,它将古代船舶的意义提升到了连接世界、传播文明的高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饱经风霜的船只,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在大洋上劈风斩浪,将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商品传播到世界各地。书中对于船舶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也有详细的描写,从水军的组成到攻防策略,都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海洋力量的运用和认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船舶的发展,是与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的。它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它用一种充满激情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古代人民在海洋探索道路上的艰辛与辉煌。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古代造船大师们精湛技艺的描写所深深打动,他们凭借着对木材的熟悉、对风浪的理解,创造出了一艘艘令人惊叹的船舶。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从早期简陋的舟筏到后来复杂的巨型帆船,每个阶段的演变都清晰可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代航海技术的介绍印象深刻,例如罗盘、天文导航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读到书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篇章时,我更是热血沸腾,想象着那些庞大的船队如何在浩瀚的大海上远航,将中国的声威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对我们祖先智慧的崇敬。

评分

这本《中国古代船舶》我真是爱不释手,翻开它的那一刻,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航海时代。书中的图文并茂,从早期的木筏、独木舟,到精巧的帆船、楼船,再到象征着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宝船,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造船技术的描述所吸引,那些古代工匠们如何巧妙运用榫卯结构,如何利用风力与水流的智慧,将一艘艘庞然大物送上海洋,真是令人惊叹。那些对船体结构、桅杆、帆布、舵等部件的细致讲解,让我对古代船舶的科学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并没有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还深入探讨了船舶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从军事、贸易到文化交流,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载体。读着读着,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郑和下西洋的壮丽景象,那些远洋舰队如何劈波斩浪,将中国的文明远播四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船舶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与勇气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船匠娓娓道来,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对先辈的敬意。作者对中国古代造船史的研究可谓是深入骨髓,每一艘船的背后都有详实的历史考据和精美的插图,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期船舶的演变和特色。从内河的小舟到远洋的大舰,从早期的简陋到后期的精湛,这本书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船舶制造业的辉煌发展脉络。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龙骨、隔舱等关键技术的介绍,这些看似简单的设计,却蕴含着古人对力学和航海的深刻理解,极大地提升了船舶的稳定性和载货量。当我读到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章节时,那些繁盛的贸易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无数的商船满载着丝绸、瓷器,在茫茫大海上穿梭,连接起东西方的文明。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实力和海洋探索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为中华民族的智慧而感到无比自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