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再现了左翼作家郁达夫的前妻王映霞的传奇一生,她的人生跌宕起伏,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感情生活上,她先是与郁达夫结婚,后因两人的误会又离婚,数年后又与钟贤道结婚,两次婚姻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其情感历程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也展现了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一面。作为知识女性,王映霞还与胡适、鲁迅、丁玲、徐志摩、陆小曼等文化名人多有来往,对此本书都有详细的讲述。全书语言流畅简洁,情感细腻真实,不失为一幅生动的民国生活图卷
王映霞(1908—2000),浙江杭州人,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在新式学校中,王映霞始知郁达夫,并对郁的文才十分倾倒。1927年的一次偶识,已有家室的郁达夫深深迷恋上这位才女。经不住郁的苦苦追求,两人于1928年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轰动杭州。但到了1940年,两人因为误会而z终离婚。1942年,王映霞又与钟贤道在重庆举行了盛大的结婚典礼。
在王映霞去世之前,她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男人都早已逝去: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郁达夫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杀害;1980年,与王映霞度过几十年平静生活后,钟贤道病逝于上海。王映霞晚年曾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于2000年病逝,终年92岁
1.中国现代史的丰富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完整呈现!
目前已出版《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民国三大校长》《我们的朋友胡适之》《从甲午到抗战》《十四年:从1931到1945》《冯玉祥传》《蒋廷黻回忆录》《一个女人的自传》《亦云回忆》等!
新一辑《赵元任早年自传》《自由的人:民国文坛忆往》《少帅春秋》《问学谏往录》《王映霞自传》《陈布雷回忆录》《富有意义的人生》再续佳作!
2.王映霞一生经历了清朝、北洋政府、民国、新中国,一生跌宕起伏,其口述自传和传奇性。
3.作为知识女性,王与胡适、鲁迅、徐志摩等多有来往,先与郁达夫结婚,后因传闻与军统局长戴笠有染而与郁离婚,她的情感历程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也展现了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一面
前言
正文
1.彩霞映天
2.到外祖父家去
3.搬进新房子
4.我是个幸运儿
5.我改姓王,叫王映霞
6.进女子师范附属小学
7.到温州去
8.初见郁达夫
9.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0.返杭后收到的di一封信
11.苦恋
12.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13.郁达夫笔下的定婚之夜
14.“日记九种”的风波
15.结婚的波折
16.我们的小家庭
17.掌勺,喝酒,散步
18.内山完造
19.我记忆中的鲁迅
20.阳春和静子的诞生
21.收版税和做护士
22.裂痕的出现
23.他又出走了
24.我家的常客
25.多病的白薇
26.略谈徐志摩和胡适
27.为蒋光慈介绍女友
28.参加赵景深的婚礼
29.林语堂和鲁迅的一次争吵
30.移家杭州
31.到青岛等地避暑
32.三儿之殇
33.风雨茅庐
34.到福州去
35.日本之行
36.避难富阳
37.在丽水又见到许绍棣
38.我为孙多慈与许绍棣做媒
39.气死人的启事
40.到湖南汉寿之后
41.去新加坡
42.我在新加坡写的文章
43.大风刮走了z后情结
44.终于离婚
45.在重庆
46.一个忠厚善良的伴侣
47.囹圄生活二十天
48.我又当了教师
49.文革中的遭遇
50.他虽去犹在
51.我是文史馆里的小妹妹
52.我的儿孙们
53.胡健中先生
54.他去了,他也去了
附录
1.我与陆小曼
2.我与鲁迅许广平夫妇
3.记丁玲
4.我与女作家白薇
5.我与女明星王莹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毫不留情的剖析。这不是一本塑造完美偶像的传记,而是一份坦诚得近乎残酷的自我审视报告。作者毫不回避自己曾经的迷茫、冲动,甚至是那些不太光彩的瞬间。这种真实感是极其罕见的,它打破了传统自传中常见的“美化滤镜”。我特别喜欢她处理冲突关系时的笔法。她对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人,并没有采用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压力。这种复杂的、多维度的视角,使得书中的人物,无论正邪,都显得立体而有血有肉。读到那些关于选择与妥协的部分时,我忍不住会对照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这本书成功地将读者的个人经验与作者的人生轨迹连接在了一起。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卓越的灵魂在历史洪流中如何挣扎、成长和最终定型的过程。
评分读完这本厚厚的书卷,我的脑海里留下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斓、却又带着时代烙印的画面。这本书的叙事技巧简直可以称得上教科书级别,它巧妙地运用了不同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作者在讲述某一个决定性的人生转折点时,会突然插入一段童年的回忆作为铺垫,这种手法非但没有打乱叙事的连贯性,反而极大地增强了事件的张力和读者的代入感。例如,当她描述自己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学习时,作者会穿插一段对祖母庭院里某株植物的描写,那株植物的顽强生长仿佛成了她内心坚韧的象征。这种隐喻的运用,含蓄而有力,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知力去解读。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段文字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成熟作家的心血结晶,它拒绝平铺直叙,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法,解构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人生轨迹。
评分如果说,文字有气味,那么这本书的味道便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略带涩味,但回味无穷。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但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对于历史语境的把握。她没有将自己的人生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紧密镶嵌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之中。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的描摹,细致入微,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她不是在写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在通过一个人的眼睛,记录一个时代的侧面。我尤其欣赏她描述集体记忆时的那种冷静的疏离感,既不盲目歌颂,也不过度批判,而是忠实地记录下当时的集体情绪是如何影响个体决策的。这使得本书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年代的复杂光影,让人在阅读个人命运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历史课。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像是从一个沉静的湖面泛起的涟漪,不疾不徐,却能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克制,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讲述往昔,没有夸张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一切都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我尤其欣赏她对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琐碎的日常,在她的笔下却闪烁着不易察觉的光芒。比如,她描述童年时一次家庭聚餐的场景,重点不在于吃了什么山珍海味,而在于母亲在饭桌上无声的眼神交流,以及父亲因劳累而微微颤抖的双手。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片段,却构筑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和人物的复杂性。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她人生中的那些重要时刻,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像一个亲近的听众,默默地感受着岁月的重量。这本书的节奏感极佳,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它不追求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专注于个体生命的微观体验,这使得它的力量更加持久和深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非常大胆且令人印象深刻,它摒弃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时间轴,转而采用了一种“主题式拼贴”的结构。每一章似乎都在探讨一个独立的主题——比如“等待”、“背离”、“重塑”——然后作者会从她漫长的一生中抽取最能诠释该主题的片段进行组合。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非常考验读者的心智,因为它要求读者必须自己去构建故事的时间线索。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它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哲思深度。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个复杂的解谜游戏,每找到一个时间锚点,都会对作者的人生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这种阅读体验是主动的、充满探索感的,远超一般传记的被动接收。最后,书的收尾处理得极其高明,没有做任何总结性的陈词,只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意象,让读者带着各自的感悟继续前行,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