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霞自传 自传书籍 传记图书

王映霞自传 自传书籍 传记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映霞著 著
图书标签:
  • 王映霞
  • 自传
  • 传记
  • 影视明星
  • 香港电影
  • 名人回忆录
  • 个人成长
  • 八十年代
  • 经典港片
  • 女性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五缘图书音像旗舰店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7553
商品编码:2622355895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296
字数:246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再现了左翼作家郁达夫的前妻王映霞的传奇一生,她的人生跌宕起伏,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感情生活上,她先是与郁达夫结婚,后因两人的误会又离婚,数年后又与钟贤道结婚,两次婚姻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其情感历程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也展现了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一面。作为知识女性,王映霞还与胡适、鲁迅、丁玲、徐志摩、陆小曼等文化名人多有来往,对此本书都有详细的讲述。全书语言流畅简洁,情感细腻真实,不失为一幅生动的民国生活图卷




作者介绍

王映霞(1908—2000),浙江杭州人,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在新式学校中,王映霞始知郁达夫,并对郁的文才十分倾倒。1927年的一次偶识,已有家室的郁达夫深深迷恋上这位才女。经不住郁的苦苦追求,两人于1928年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轰动杭州。但到了1940年,两人因为误会而z终离婚。1942年,王映霞又与钟贤道在重庆举行了盛大的结婚典礼。
在王映霞去世之前,她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男人都早已逝去: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郁达夫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杀害;1980年,与王映霞度过几十年平静生活后,钟贤道病逝于上海。王映霞晚年曾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于2000年病逝,终年92岁



关联推荐

1.中国现代史的丰富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完整呈现!
目前已出版《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民国三大校长》《我们的朋友胡适之》《从甲午到抗战》《十四年:从1931到1945》《冯玉祥传》《蒋廷黻回忆录》《一个女人的自传》《亦云回忆》等!

新一辑《赵元任早年自传》《自由的人:民国文坛忆往》《少帅春秋》《问学谏往录》《王映霞自传》《陈布雷回忆录》《富有意义的人生》再续佳作!

2.王映霞一生经历了清朝、北洋政府、民国、新中国,一生跌宕起伏,其口述自传和传奇性。

3.作为知识女性,王与胡适、鲁迅、徐志摩等多有来往,先与郁达夫结婚,后因传闻与军统局长戴笠有染而与郁离婚,她的情感历程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也展现了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一面



目录

前言

正文
1.彩霞映天
2.到外祖父家去
3.搬进新房子
4.我是个幸运儿
5.我改姓王,叫王映霞
6.进女子师范附属小学
7.到温州去
8.初见郁达夫
9.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0.返杭后收到的di一封信
11.苦恋
12.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13.郁达夫笔下的定婚之夜
14.“日记九种”的风波
15.结婚的波折
16.我们的小家庭
17.掌勺,喝酒,散步
18.内山完造
19.我记忆中的鲁迅
20.阳春和静子的诞生
21.收版税和做护士
22.裂痕的出现
23.他又出走了
24.我家的常客
25.多病的白薇
26.略谈徐志摩和胡适
27.为蒋光慈介绍女友
28.参加赵景深的婚礼
29.林语堂和鲁迅的一次争吵
30.移家杭州
31.到青岛等地避暑
32.三儿之殇
33.风雨茅庐
34.到福州去
35.日本之行
36.避难富阳
37.在丽水又见到许绍棣
38.我为孙多慈与许绍棣做媒
39.气死人的启事
40.到湖南汉寿之后
41.去新加坡
42.我在新加坡写的文章
43.大风刮走了z后情结
44.终于离婚
45.在重庆
46.一个忠厚善良的伴侣
47.囹圄生活二十天
48.我又当了教师
49.文革中的遭遇
50.他虽去犹在
51.我是文史馆里的小妹妹
52.我的儿孙们
53.胡健中先生
54.他去了,他也去了

附录
1.我与陆小曼
2.我与鲁迅许广平夫妇
3.记丁玲
4.我与女作家白薇
5.我与女明星王莹



在线试读
  《王映霞自传》:
  彩霞映天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的家乡杭州是个美丽的城市。她拥有赏月胜地的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有建于北宋时代的六和塔,有“天下di三泉”的虎跑,有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瑰宝:灵隐,还有孤山、玉皇山、九溪十八涧、龙井、烟霞三洞、紫云洞、黄龙洞等,我简直数也数不过来。每天,杭州总是带着微笑、张开双臂,迎接国内外的朋友前来观光旅游。
  有多少名人雅士,为杭州西湖吟诗作赋,又有多少画家,将她引入画中。
  我出生在杭州的余官巷中一所高大而古老的宅di中,周围是极高的风火墙。院内除了住房以外,还有花园、竹园,以及几十问住房。祖父金沛珊,他老人家生了五子两女,女儿出嫁后,有时也和已成家立业的儿子住在一起。
  我父亲名金冰孙,排行di四,祖父上代也是老四,老四房与小四房,所以相父就特别喜欢我父亲。
  父亲长到十七岁,就和十八岁的王家小姐我母亲成了亲。金家祖上是盐商,就是坐在家中收钱的行商。到我父亲一代,家道已中落。我的母亲叫王守如,出身书香门di。外祖父就是王二南,从前南社的成员,在当地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读书人。在从前,商人家和读书人家结成亲家,在一般人眼中,是属于高攀的。父母结婚后,一直过了六年,母亲才怀孕有我,养下我,大家都欣喜万分。
  丁未年,前清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一九〇七年的阴历十二月二十二日,窗外晶莹的雪花飞飞扬扬,屋内通红的火焰在舔着炉膛,院子里的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特别是祖父和祖母,屏着呼吸,简直觉得钟摆停住不走了。终于,屋内传出了响亮的哭声,那就是我向世界喊出的di一声:我来了!父亲迫不及待地冲了进来。他di一眼看的不是母亲,而是我!他们的爱情结晶。
  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正好是阴历新年。过了元宵节,家中上上下下张罗着为我办满月酒,桌上堆满了亲戚们送来的礼品,有红色的小衣服、金锁、银圈、玉镯、响铃等。我z喜欢的是那顶小红帽,宽宽的帽檐上有五尊菩萨,当中一个z大,两边几个稍小一些。那时办满月酒,一般不请朋友,只请亲戚,为了助兴,祖父还请了京剧戏班来唱堂会,唱戏的人都住在我们家里,演了一个星期,演的都是些吉利喜庆的剧目。人们喝着、吃着、笑着、看着,轮流地抱我、亲我。外祖父为我取了个小名叫“琐琐”,“琐”,是由“王、小、贝”三个字组成的。拆开来,就是王家的小宝贝。金家祖父又为我取了学名,叫金宝琴,“宝”是宝字辈,“琴”是小女孩名字中常用的词。至于我又怎么会叫王映霞的呢?此是后话,在此先不提。
  金家是大户人家,在杭州城里是有名气的。家中小孩一出生就交给奶妈,但我母亲却是亲自喂奶,直喂到我五岁才不喂。因为那时她又怀孕了,就是我weiyi的弟弟金宝垌,又叫金右谭。如果不怀弟弟的话,也许母亲还会继续喂我。
  我出生的房间就是我父母结婚时的新房,有二十多平方米大,家具并不多,只有一个方桌,四边各有一张靠背椅,椅背上都有绣花椅罩。一个茶几,两三个玻璃大橱。旁边有一个小房间,房门上都挂着绣花门帘,看上去很漂亮。我总喜欢用小手摸摸它、用鼻子闻闻它,好像上边的花是真的一样。
  大人们都说我乖、文静,整天待在屋里,和母亲、佣人玩,从不到院子里去乱蹦乱跳、爬高爬低的。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我伏在窗台上,看着天井里盛雨水的大水缸,想水缸里是不是藏着田螺姑娘?太阳落山时,我会盯着后花园的竹林子,想里面也会不会飞出白娘娘和小青青?透过多彩的晚霞,我仿佛看到许多长着翅膀、美丽的仙女在嬉笑玩耍,晚上我梦见自己也长出一对小翅膀,飞到天上,和仙女们在一起
  ……
风云变幻中的求索与坚守:一部关于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深度纪实 书名:《江海潮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百年缩影》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叙事和细腻笔触相结合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了二十世纪初至新世纪之交,一个特定地域知识分子家庭——“林氏”——在国家经历剧烈社会变革、战争洗礼、思潮更迭背景下,其几代人所经历的命运沉浮、精神挣扎与文化传承的复杂历程。全书不聚焦于某位单一的公众人物的生平叙事,而是以家族的绵延为主线,深入挖掘了时代洪流对知识阶层结构、家庭伦理乃至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重塑。 第一部:旧梦与新芽 (1900s - 1930s) 故事的开端,追溯至清末民初,林家祖辈是江南某个书香门第的代表。他们既是传统士绅的最后一代,也是最早接触西方教育和新思潮的先驱者。本书细致描绘了家族中第一代知识分子如何挣扎于“学贯中西”的身份认同危机。 彼时,传统科举的废除使他们失去了既有的社会价值锚点,而新的教育体系又尚未完全成熟。林家老太爷,一位在传统经史上有极高造诣的学者,面对儿子们热衷于物理、化学、法律等“新学”时的矛盾心态,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我们看到,在那个“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价值不再仅仅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而是转化为对科学救国、教育启蒙的痴迷与投入。 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早期现代教育机构——教会学校、私立大学——如何成为知识分子思想碰撞的熔炉。林家第二代成员,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从书斋走向街头,从“独善其身”转向“兼济天下”。他们的爱情观、婚姻观、政治立场,都在革命思潮的冲击下被彻底颠覆和重构。这里没有宏大的政治宣言,只有知识分子在面对新旧交替时,内心深处对真理、对国家命运的真诚追问与探索。书中甚至收录了对早期白话文运动中,林家成员参与地方性文学社的活动记载,展现了他们如何以笔为武器,参与文化革命的实践。 第二部:烽火与坚守 (1937s - 1950s) 抗日战争爆发,是林家命运的第一次重大转折点。知识分子不再是象牙塔中的旁观者,而是必须做出抉择的行动者。本书选取了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分裂与融合:一部分人南迁,参与到后方艰苦的教育和抗战研究中;另一部分人则选择坚守沦陷区,以隐晦的方式保存文化火种,甚至从事地下工作。 重点描写了抗战期间,林家几位学者在条件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如何坚持完成学术著作的抢救与写作。例如,一位研究古典文学的成员,如何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用最原始的方式校对和誊抄珍本,确保文化遗产不失于战火。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精神风貌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林家迎来了新的考验——思想改造运动。这一部分着重于描绘知识分子在新的政治语境下,如何学习、适应,以及在内心深处保留对独立思考的坚持。书中展现了他们对新社会的热切期盼,以及在面对集体化思潮时,个人学术追求与组织要求之间的微妙张力。例如,一位年轻的社会学教授,如何努力将自己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相结合,试图在夹缝中找到学术研究的立足点。 第三部:曲折与重光 (1960s - 1980s) 这是林家乃至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经历最动荡的时期。本书以极大的克制和冷静,记录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家庭所遭受的冲击。着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保护、对知识的秘密传承,以及在逆境中对人性的坚守。 不同于简单控诉,本书的叙事视角更侧重于“失落的十年”里,知识分子如何以迂回的方式延续“读书”的传统。比如,老一辈的成员如何将晦涩的经典知识,通过“讲故事”、“编歌谣”的方式,传授给在田间劳作的下一代。家庭书房被清空后,知识是如何被藏在饭桌上的谈笑间,藏在缝纫机下的旧布料里。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林家迎来了“重光”的时刻。重返校园的知识分子们,不再仅仅是学术的追求者,更是社会重建和文化复兴的急先锋。书中详述了他们如何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如何参与到学科的重建中,如何面对西方学术思潮的涌入,重新定位中国学术在世界的位置。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拨乱反正”,更是整个国家知识生产体系的涅槃重生。 第四部:传承与未来 (1990s - 新世纪) 最后一部分,视角转向林家的第三代、第四代,即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面临的挑战不再是生存和政治审查,而是全球化、信息爆炸下的专业化分流和价值多元化。 他们如何看待祖辈的牺牲与坚守?他们是选择继续深耕传统学术,还是投身于新兴的技术和商业领域?书中通过对几位年轻后辈的选择的对比,探讨了新一代知识分子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他们不再需要面对意识形态的剧烈冲突,但却面临着“意义的稀释”和“学术商业化”的诱惑。 《江海潮涌》试图通过这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百年变迁,回答一个永恒的问题: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知识分子的角色是什么?他们的价值依托于什么?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知识的韧性、文化的脉络、以及在历史的巨浪中,知识分子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时代,并最终被时代铭记的深刻历史画卷。它呈现的不是个人的功过得失,而是一个阶层在近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体精神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毫不留情的剖析。这不是一本塑造完美偶像的传记,而是一份坦诚得近乎残酷的自我审视报告。作者毫不回避自己曾经的迷茫、冲动,甚至是那些不太光彩的瞬间。这种真实感是极其罕见的,它打破了传统自传中常见的“美化滤镜”。我特别喜欢她处理冲突关系时的笔法。她对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人,并没有采用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压力。这种复杂的、多维度的视角,使得书中的人物,无论正邪,都显得立体而有血有肉。读到那些关于选择与妥协的部分时,我忍不住会对照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这本书成功地将读者的个人经验与作者的人生轨迹连接在了一起。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卓越的灵魂在历史洪流中如何挣扎、成长和最终定型的过程。

评分

读完这本厚厚的书卷,我的脑海里留下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斓、却又带着时代烙印的画面。这本书的叙事技巧简直可以称得上教科书级别,它巧妙地运用了不同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作者在讲述某一个决定性的人生转折点时,会突然插入一段童年的回忆作为铺垫,这种手法非但没有打乱叙事的连贯性,反而极大地增强了事件的张力和读者的代入感。例如,当她描述自己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学习时,作者会穿插一段对祖母庭院里某株植物的描写,那株植物的顽强生长仿佛成了她内心坚韧的象征。这种隐喻的运用,含蓄而有力,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知力去解读。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段文字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成熟作家的心血结晶,它拒绝平铺直叙,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法,解构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人生轨迹。

评分

如果说,文字有气味,那么这本书的味道便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略带涩味,但回味无穷。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但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对于历史语境的把握。她没有将自己的人生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紧密镶嵌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之中。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的描摹,细致入微,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她不是在写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在通过一个人的眼睛,记录一个时代的侧面。我尤其欣赏她描述集体记忆时的那种冷静的疏离感,既不盲目歌颂,也不过度批判,而是忠实地记录下当时的集体情绪是如何影响个体决策的。这使得本书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年代的复杂光影,让人在阅读个人命运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历史课。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像是从一个沉静的湖面泛起的涟漪,不疾不徐,却能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克制,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讲述往昔,没有夸张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一切都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我尤其欣赏她对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琐碎的日常,在她的笔下却闪烁着不易察觉的光芒。比如,她描述童年时一次家庭聚餐的场景,重点不在于吃了什么山珍海味,而在于母亲在饭桌上无声的眼神交流,以及父亲因劳累而微微颤抖的双手。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片段,却构筑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和人物的复杂性。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她人生中的那些重要时刻,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像一个亲近的听众,默默地感受着岁月的重量。这本书的节奏感极佳,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它不追求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专注于个体生命的微观体验,这使得它的力量更加持久和深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非常大胆且令人印象深刻,它摒弃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时间轴,转而采用了一种“主题式拼贴”的结构。每一章似乎都在探讨一个独立的主题——比如“等待”、“背离”、“重塑”——然后作者会从她漫长的一生中抽取最能诠释该主题的片段进行组合。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非常考验读者的心智,因为它要求读者必须自己去构建故事的时间线索。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它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哲思深度。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个复杂的解谜游戏,每找到一个时间锚点,都会对作者的人生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这种阅读体验是主动的、充满探索感的,远超一般传记的被动接收。最后,书的收尾处理得极其高明,没有做任何总结性的陈词,只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意象,让读者带着各自的感悟继续前行,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