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存在与虚无(修订译本)》是根据Gallimard书店法文1981年版翻译的。
萨特(1905—1980),二十世纪法国*主要的哲学家、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文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萨特一生著述甚多,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等;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自有之路》,中篇小说《恶心》,短篇小说集《墙》,剧本《苍蝇》《恭顺的妓女》等。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964年,由于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接受。
中译本前言
中译本修订版说明
2007年中译本再版说明
导言 对存在的探索
一、现象的观念
二、存在的现象和现象的存在
三、反思前的我思和感知的存在
四、被感知物的存在
五、本体论证明
六、自在的存在
**卷 虚无的问题
第一章 否定的起源
一、考问
二、否定
三、虚无的辩证法概念
四、虚无的现象学概念
五、虚无的起源
第二章 自欺
一、自欺和说谎
二、自欺的行为
三、自欺的“相信”
第二卷 自为的存在
第一章 自为的直接结构
一、面对自我的在场
二、自为的人为性
三、自为和价值的存在
四、自为和可能的存在
五、自我和唯我性的圈子
第二章 时间性
一、三维时间的现象学
二、时间性的本体论
三、原始的时间性和心理的时间性:反思
第三章 **性
一、作为自为与自在关系类型的认识
二、作为否定的规定
三、质与量、潜在性、工具性
四、世界的时间
五、认识
第三卷 为他
第一章 他人的存在
一、难题
二、唯我论的障碍
三、胡塞尔,黑格尔,海德格尔
四、注视
第二章 身体
一、作为自为的存在的身体:人为性
二、为他的身体
三、身体的本体论第三维
第三章 与他人的具体关系
一、对待他人的**种态度:爱、语言、受虐**狂
二、对待他人的第二种态度:冷漠、情欲、
憎恨、**待狂
三、“共在”(mitsein)和“我们”
第四卷 拥有、作为和存在
第一章 存在与作为:自由
一、行动的首要条件便是自由
二、自由和人为性:处境
三、自由与责任
第二章 作为和拥有
一、存在的精神分析法
二、作为和拥有:占有
三、论揭示了存在的性质
结论
一、自在和自为:形而上学概要
二、道德的前景
附录:
萨特生平、著作年表
主要术语译名对照表(法-汉)
这本书的译文质量,简直可以说是一场文学与哲学的盛宴。我向来对那些生硬、直译的哲学译本抱有戒心,总觉得它们像隔着一层毛玻璃在看世界名画。然而,这个修订译本的处理方式,展现了译者极高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对萨特的思想脉络的深刻理解。他们似乎不是在简单地转换文字,而是在用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表现力的中文,重新“建构”起那些复杂的、有时近乎晦涩的法语概念。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个句子的结构,思绪可以相对顺畅地跟随着作者的论证链条前行。这种流畅感,对于理解一篇本身就极具挑战性的著作来说,简直是至关重要。它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望而却步的读者,也能找到进入思想迷宫的入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了一种严肃的学术氛围之中。我记得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分量,就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深度,文字的排版也十分讲究,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拿在手里,指尖触碰到微哑的纸面,仿佛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巨大思想重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章节,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能感受到译者团队的严谨和对原著精神的敬畏。这种实体书的阅读体验,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仪式感,让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郑重的思想探索。特别是对于这种经典著作而言,精心的装帧和高质量的印刷,无疑是提升阅读体验,也是对作者的致敬。
评分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几乎是颠覆性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它不仅仅是在讨论“存在是什么”,更是在追问“我们如何‘在’着”。这种存在主义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主体性”和“情境性”的理解。在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感觉到一种哲学上的“眩晕感”,因为作者不断地挑战那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二元对立,将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美感揭示出来。读完这些篇章,我发现自己看日常生活的眼神都变得不同了,那种对“选择”的焦虑感似乎被放大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必须承担自身存在的兴奋感。这本著作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让你学会用更深邃、更具重量的目光去看待生命中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个决定。
评分我得承认,在开始阅读之前,我对能够真正消化这些内容感到一丝不安。毕竟,这是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哲学巨著的作品,其理论的庞大和概念的密集度是出了名的。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作者的论证逻辑虽然层层递进,但其核心的关怀点——人的自由、责任以及与他者(the Other)的关系——却异常地清晰和富有冲击力。每一章的展开,都像是在剥开一层关于“何以为人”的皮囊,直抵存在的本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坏的信仰”(Mauvaise Foi)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犀利和不动声色的讽刺感,仿佛他正冷眼旁观着人类在自我欺骗中的挣扎。这种对个体精神困境的深刻描摹,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纯粹的形而上学思辨,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真实、最痛苦的体验。它强迫你直面自己从未想过要面对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强的学术规范性。作为“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的一部分,它的注释体系显得格外详尽和考究。我注意到了许多地方脚注的标注非常精细,不仅解释了某些德语或法语的原始术语,还引用了其他学者的相关论述或对争议点的澄清。这对于严肃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参照系,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深入探索某个特定的思想分支,而无需在阅读主体时被打断太多。这种平衡学者的严谨与读者的可读性之间的拿捏,做得非常到位。它既保证了学术的深度和准确性,又避免了变成一本只供少数专家研读的“天书”。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配套,让整本书的价值得到了倍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