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11111111111
读完全书后,最核心的收获是重建了我对“规则”的理解。以前我把规则看作是束缚孩子自由的枷锁,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规则就失去效力了。而这本书阐述的“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的过程,简直太有启发性了。它教我如何邀请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让他们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而不是被动接受。当孩子参与制定后,他们对规则的“所有权”和责任感会大大增强。比如,关于睡前流程,我们一起讨论了“为什么需要早点睡觉”,并一起列出了“睡前清单”,而不是我单方面下达命令。这样一来,执行起来的阻力小了很多,因为那是“我们共同的决定”。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远比外在的威压有效得多。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专制的“管理者”,逐渐蜕变成一个平等的“合作者”,亲子关系也因此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和谐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大量使用了真实生活中的场景和对话示例。对我这种“实践派”家长来说,这简直是福音。它没有指责我过去做错了什么,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告诉我: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好。我特别喜欢它关于“自我关怀”的那一部分,作者反复强调,父母的状态决定了孩子的基础环境。坦白说,我过去常常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一位,导致自己身心俱疲,一点小事就容易爆发。这本书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者,让我意识到,只有当我自己的水杯是满的,我才有能力去滋养孩子。这种对父母心理健康的关注,是很多其他育儿书所忽略的,它让我明白了,成为一个好的养育者,首先要学会好好对待自己。
评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积极的替代方案”的讲解。以前我只会告诉孩子“不许这样!”,然后就陷入了无休止的拉锯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框架,它鼓励家长思考:“如果孩子不能做A,那么他可以做什么B?”这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备选项那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的是对孩子内在需求的深度洞察。比如,孩子在餐厅里跑来跑去,光说“坐下”没用。这本书会建议我们思考他跑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太无聊了?也许我们可以递给他一个安静的活动包,或者跟他约定好,吃完这顿饭可以去外面跑五分钟。这种预见性地满足孩子需求的方法,让我感觉自己从一个被动的“消防员”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建筑师”,在冲突发生前就铺设好了平坦的道路。每一次成功运用这个方法,都会给我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比单纯地维持表面的平静要持久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管教”这个词的刻板印象。我以前总觉得“管教”就等于“教育”加上“批评”,意味着我要时刻扮演一个权威的角色,指出孩子的不足。然而,这本书里强调的是“联结”先于“纠正”。一开始我还有点怀疑,孩子都快把家里翻过来了,我还要先去抱抱他、理解他吗?这会不会助长他的任性?但当我尝试用书里教的方法,先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用平静的语气询问他“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难过?”时,奇迹发生了。那种强烈的对抗情绪瞬间被稀释了,孩子仿佛得到了认可,开始愿意听我接下来的沟通。这种“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的流程,简直是育儿路上的杀手锏。它教会我,管教的真正目的是培养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让他听话。这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思路,比任何吼叫或威胁都有效得多,让我这个“老母亲”的吼叫频率直线下降。
评分天呐,最近读完一本育儿书,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它不是那种空洞地告诉你“要爱孩子,要耐心”的口号书,它更像是一个实战手册,里面有很多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关于“选择与后果”的阐述,以前我总喜欢用惩罚来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结果往往是孩子表面顺从,背地里却偷偷摸摸。这本书引导我思考,与其强硬制止,不如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体验自己选择带来的自然结果。比如,孩子非要玩水弄湿了自己,与其大吼大叫让他换衣服,不如引导他感受湿衣服带来的不适,然后由他自己决定去换。这种放手但又不失引导的方式,真的大大减轻了我的焦虑,感觉亲子关系一下子变得更和谐了,冲突少了,沟通多了。它让我深刻理解到,孩子并不是故意要惹人生气,他们只是在学习如何与世界相处,我们需要做的,是成为他们探索路上的智慧向导,而不是全方位的控制者。那种深刻的共鸣感,让我一口气读完了大半本,简直停不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