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李鸿章:潜龙在渊 |
| 作者 | 叶曙明 |
| 定价 | 39.80元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3060298 |
| 出版日期 | 2014-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李鸿章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争议的人物。1901年他去世后,梁启超曾写道:“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路者、晚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李鸿章一生的经历对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理解今日中国现实具有的意义。《李鸿章》共分三卷,卷《潜龙在渊》从1823年李鸿章出生写起,讲述了他少年时科场得意,任曾国藩幕僚后抱负难伸,及至淮军草创,李鸿章在太平军中屡建奇功,后于1869年剿灭捻军,成为朝廷封疆大吏的经历,全面、精彩地再现了李鸿章的青年时代。 |
| 作者简介 | |
| 叶曙明,作家、学者,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成绩斐然。著有《国会现场:1911—1928》《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中国1927·谁主沉浮》《草莽中国》等几十部畅销作品。 |
| 目录 | |
| 序章 耕读传家章 潜龙在渊 初识曾国藩 天国风暴 家乡烽火连三月 殉国今日事 转战含山、巢县 无家的失群雁第二章 幕府生涯 湘军崛起 风雨故人来 埋头案牍的日子 祁门行营 筹办淮扬水师 失望出走第三章 淮军草创 峰回路转的一年 淞沪危急 淮军的诞生 鳌鱼脱却金钩去 叫花子兵在上海 一战而红第四章 秉政江苏 现代化的起步 四江口大捷 组建班底 白齐文事件 太常争夺战 血洗昆山第五章 扫荡吴越 平吴决胜年 苏州杀降 大局渐入顺境 遣散常胜军 天国灰飞烟灭 艰难的善后第六章 平定捻军 天下军 署理两江总督 病夫领军 尹隆河之战 大破东捻 肃清西捻 |
| 编辑推荐 | |
| 迄今为止*全面、*精彩、*客观的李鸿章传记,比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更贴近现代读者; 战争爆发、太平天国起义,“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看青年李鸿章如何完美蛰伏、走向腾飞; 中国十九世纪**的政治家。——蒋廷黻评李鸿章 李鸿章之用兵也,谋定后动,料敌如神,故在军中十五年,未尝有所挫衄。虽曰幸运,亦岂不以人事耶?——梁启超评李鸿章 我认为,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步的代表人物比较合适,他是十九世纪后期那个时期的开拓性人物。——陈旭麓评李鸿章 近百年中国史上只出了“两个半”外交家,李鸿章和算两个,顾维钧算半个。——唐德刚评李鸿章 |
| 文摘 |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坦白讲,我原本对这类历史人物传记抱持着一丝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会是枯燥的说教。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成见。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鲜活的人物世界,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历史课本中的名字,在这里变得有血有肉,他们的决策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圣旨或罪状,而是充满人性考量和现实妥协的产物。作者在描述家庭关系、师徒情谊等私人面向时,笔触非常柔和且富有同理心,这让人物形象更具立体感和亲切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派系之间微妙关系的描绘,那种政治上的合纵连横,写得如同精彩的权谋小说,但其根基又无比坚实地立于史实之上。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哲学课,理解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人能发挥作用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以及“成事”与“不朽”之间的艰难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酣畅淋漓,它巧妙地平衡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关系。作者没有将笔墨局限于个人恩怨情仇,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如何在一个积重难返的体制内寻求变革的努力与困境上。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不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有其局限性和时代烙印的实践者。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几次重大外交谈判的细致还原,那种唇枪舌剑、步步为营的紧张感,通过文字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仿佛能听到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和桌子底下的暗流涌动。文字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时而激昂,时而沉郁,与历史的起伏跌宕相得益彰。对于那些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走过哪些弯路,代价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大量值得深思的案例和分析,让人在阅读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考,绝非一味接受既定结论的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且踏实的感觉,很符合其内容的深度。内容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考证,很多我过去以为是定论的史实,在书中得到了更精妙、更细致的阐释,让人有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时,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既不回避矛盾,也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将所有的证据摆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度和趣味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中外文化冲突、技术引进的篇章,分析得入木三分,清晰地揭示了当时决策层在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内心挣扎与探索轨迹。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阅读流畅度和思想启发性的佳作,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营养。
评分初翻此书,便被其磅礴的气势和扎实的史料功底所折服。行文之间,透露出一种深厚的学术积淀,但绝非艰涩难懂的学院派著作。作者似乎有着高超的叙事技巧,能将繁复的政治博弈和错综复杂的外交手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尤其是在描绘国家危难之际,那些关于洋务运动的推行、海防的筹建等宏大叙事时,文字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近代中国转型史。书中所引用的档案、奏折的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避免了让普通读者感到枯燥。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史实的尊重,以及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富有启发性。读完后,对于那个时期精英阶层的思维模式和行动逻辑,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无疑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是一部极具分量的作品。
评分这本传记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书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尤其深刻,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位晚清重臣在重大决策背后的挣扎、权衡与无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保持的那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没有过度美化或丑化,而是力图还原一个复杂、多面、有血有肉的个体形象。读到某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对于理解晚清的困境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讲史,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思考如果自己身处那个位置会如何抉择。这本书无疑为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教会我,评价任何历史人物,都必须将其置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之下,方能得出相对公允的结论。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绝对值得反复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