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写作应用成语大词典 | ||
| 作者: | 孙栋 | 开本: | |
| YJ: | 65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4-02-01 |
| 书号: | 9787513804431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华语教学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个“应用”二字吸引的,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文章更具实操性呢?拿到书后,我发现它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库,更像是一本“风格转型手册”。我个人偏好现代白话文,但偶尔需要模仿古典韵味来写一些序言或祭文,过去我需要翻阅大量的古籍选段才能找到那种“感觉”。现在,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巧妙地将成语按照“意象群组”进行划分,比如“描绘山水气象”、“表达人际哲思”、“刻画内心挣扎”等等。这样,当我需要某种特定的氛围时,可以直接跳转到那个章节,瞬间获得一打风格高度统一的成语备选。这种分类法比传统的按拼音或笔画查找要高效得多,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我的创作意图。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从未听闻,但意境绝佳的“冷门雅词”,它们被放置在最合适的情境描述下,让我如获至宝。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成语的理解边界,让我体会到古人语言的精妙和弹性。
评分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成功地将“陈旧的知识”与“前沿的写作需求”进行了高效的对接。很多老一辈的成语书,虽然权威,但其例句和语境往往停留在几十年前,对于我们现在处理网络文化、商业文案、跨文化交流等新兴写作场景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写作应用成语大词典》则非常巧妙地做到了“古为今用”的范例展示。它不仅收录了经典的引经据典,更在应用部分加入了大量符合现代语境的例句,比如如何用一个雅致的成语来包装一个科技产品的发布会文案,或者如何用一组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词汇来撰写一篇关于社会变迁的评论。这种“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对我这种需要频繁在不同文体间切换的自由撰稿人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它教我如何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的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我的文字既有底蕴,又不失时髦感。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待成语的态度,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变成了一种创作的工具箱。
评分我是一个对版面设计和阅读体验有洁癖的人。很多工具书,内容再好,排版得跟电话簿似的,看着就头疼,根本提不起翻阅的欲望。然而,《写作应用成语大词典》的装帧和内文设计绝对是业界良心。它的纸张选择了那种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长时间阅读眼睛非常舒适,这对于需要长时间伏案工作的我来说太重要了。更值得称赞的是字体和留白的处理。每一个成语的释义、出处、例句,都用不同的字号和粗细进行了清晰的层级划分,信息密度高,但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和混乱。特别是它的“反向索引”设计——虽然不太常见,但对深度使用者太友好了。它允许你根据一个核心概念,反向追溯到所有相关的成语,这在进行主题写作时,能够帮助作者保持逻辑上的连贯性和词汇上的丰富性,避免重复使用。这本词典无疑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者团队显然在细节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使得查阅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
评分我对市面上大部分的成语词典都持保留态度,无非是把《新华成语大辞典》的条目重新排版一遍,没什么新意。但《写作应用成语大词典》给我的感觉是,它彻底理解了“写作”这个动作的痛点。它不是为语言学家准备的,而是为每一个想让文字“活”起来的写作者准备的。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成语搭配禁忌”的详尽梳理。我们都知道,成语是有其固定的使用规范的,用错了不仅贻笑大方,还会破坏整体的语感。这本书专门辟出一块内容,细致讲解了哪些成语不宜用于修饰人名,哪些不宜用于形容抽象概念,哪些在现代语境下已经被边缘化甚至有歧义。这种“避雷指南”式的设计,对于我们这些追求精准表达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曾经因为一个搭配上的失误,被读者在评论区指出,那次经历让我深感需要一本“保险”工具书。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自己的遣词造句多了一份笃定和自信,那些曾经让我犹豫不决的复杂长句,现在也敢于大胆落笔了。
评分这本《写作应用成语大词典》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之前写文章,尤其是需要那种文采斐然、辞藻华丽的段落时,总是感觉脑海里那些成语像散落的珍珠,怎么也串不起一条像样的项链。网上查阅效率太低,而且很多时候查到的成语虽然意思对,但用在特定的语境下就是感觉“差点意思”。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成语-解释”,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海量的应用场景示例。比如,我需要描述“一个人不屈不挠地努力”,它不仅列出了“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还会详细分析在记叙文、议论文、甚至是散文小品中,用哪一个更具画面感和力量感。我尤其喜欢它对同义成语的细微差别辨析,这一点是其他工具书望尘莫及的。有时候,两个成语意思相近,但一个偏向于精神意志,一个偏向于行动上的坚持,这本书把这种“形神兼备”的差异解释得清清楚楚。自从有了它,我的文章在不经意间就多了几分古韵和深度,投稿时编辑的反馈也明显积极了许多。它已经不再是工具书,更像是我的私人国学顾问,随时待命,助我一臂之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