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唐晓峰 著 中信出版社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唐晓峰 著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晓峰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地理
  • 儿童
  • 科普
  • 教育
  • 唐晓峰
  • 中信出版社
  • 知识
  • 文化
  • 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书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2556
商品编码:25210714983
包装:否
丛书名: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出版时间:2018-01-25

具体描述

北大地理、历史地理学家唐晓峰
宏观讲解中国历史地理图景
带孩子从远古到
重新认识脚下的大地和中华文明
培养“时间+空间”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造就开阔的眼界和看大局的头脑

 

书名: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给孩子系列)

定价:49.80元
作者:唐晓峰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1
页码:29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2556

 


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


 

"1、 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看懂华夏文明的轨迹和成就
?1?78?1?78 华夏文明有六大源地,它们都在哪里?
九州、五服,这代表了什么概念?
为什么欧洲的城市是圆的,中国的城市都是方的?
北京城的中轴线上都有什么?
……
?1?78?1?78 从文明、地域、社会、环境、艺术、风俗、王朝、地图等八个角度,论述历史地理的看世界方式。
?1?78?1?78 在历史中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以及我们的祖先与山川河流的关系。
2、 时间+空间,才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方式
?1?78?1?75 在建立世界观的年龄,培养时空的视角。《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将地理问题与历史大事结合起来,教会孩子从多维的、互相联系的网络中观察世界。
?1?78?1?75 用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去认识世界,方能造就远大眼光和宏观视野,天下大事尽在头脑之中。

3、 轻松学地理,告别死记硬背
?1?78?1?78 孩子往往对死板的地理知识望而生畏,其实地理是活的,它就活在历史里。
?1?78?1?78 弄懂了地理的问题并不都在地上,还有一部分在人的脑子和行为里,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和鲜活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就能相互启发,豁然开朗。
?1?78?1?78 让孩子摆脱死记硬背,先明白道理,再轻松学习地理和历史。

4、 图文并茂,直观感受大千世界和灿烂文明
?1?78?1?75 近百幅插图和地图,还原历史和地理的面貌,展示一个丰富的文明世界。
?1?78?1?7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万里驰骋的历史地理,将孩子在大地上找寻人类生活的痕迹,文明发展的轨迹,安放身心的家园。
"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学家。1972-1975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习,毕业后到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工作。1978年复入北京大学,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师从我国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之后留校工作。1986年秋赴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地理系留学,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返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讲授《地理学思想史》、《中外城市建设史》等课程。著有《人文地理随笔》《文化地理学释义》等。

 


 

"序言
一,文明的空间
华夏文明,六大源地
文化网络,交织而成
文明核心区的显现
中国的“两河文明”
域外交流,三大通道,
二,大地域,大社会
翻山越岭的步伐
五岳大坐标
车轮滚滚:车与道路
快马加鞭:驿传系统
三,区分天下
九州:中国古代个大型地理分区体系
五服:事实加想象
分区而治
县,中国人的根
司马迁的经济区划
区域认同:关中
四,环境天设,人文乃成
生态:一方水土,一方人文
人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给人类预备的吗?
地名与生态
环境的缺陷
古代华北平原上的湖泊
老虎在山林,狮子在门口
五,山水艺术
南朝:歌唱自然的时代
道教环境观
山水艺术
地理书中的名胜与诗文
西洋楼,西洋景
六,千里不同俗
司马迁的描述
乡音难改
四方有佳肴
南腔北调
七,王朝都市
城市与文化
中西建筑,两样手法
秦始皇的咸阳
两个长安城
生活大变的宋代城市
北京城的中轴线
帝王陵墓
八,地图与人
空间表述
中国早的地图
地图与政治
地图不是中性的
中国地图上的长城
康熙《皇舆全览图》
"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学家。1972-1975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习,毕业后到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工作。1978年复入北京大学,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师从我国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之后留校工作。1986年秋赴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地理系留学,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返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讲授《地理学思想史》、《中外城市建设史》等课程。著有《人文地理随笔》《文化地理学释义》等。

"车轮滚滚:车与道路
对于一个大地域的社会来说, 高效的交通是十分重要的,不但统治者需要,老百姓也需要,那么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就是关键的技术问题了。现在, 我们就对与地理有关的技术问题做一番考察。关于与地理有关的交通工具, 我们从一件关键的东西说起:轮子。
轮子是征服路程、征服地理空间的得力工具。我们知道, 轮子是人发明出来的。有人说, 古人是看到圆形的蒲叶被风吹起, 在地上滚动, 于是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轮子。这只是一种推测。
无论古人怎样想到了做一个圆形的东西, 关键是他在两个圆形的东西上面安放了一个木厢, 于是成为一辆可以载物并且行走的车!这在人类历史上应当算一个惊天动地的大发明。有了轮车, 就可以承载重物, 循环滚动, 远行千里, 用古人的话说, 是“服牛乘马, 引重致远”(《周易? 系辞下》), 意思是用牛马拉车, 可以把重物送到远方。
           
试想一下, 一个用身体背负重物的人, 次看到另一个用车载重物的人, 会是多么吃惊, 多么羡慕。的确, 轮车给人类立下了巨大的功劳!现在的高铁, 不过是轮车家族中的一个晚辈。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传说是夏代的奚仲发明了轮车,奚仲因此被奉为“车神”。根据目前所得到的确切证据,轮车的先祖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在商代甲骨文里已经有了车字,就是一个轮车的图形。另外,考古学家在商代的遗址里面发现了许多轮车的遗迹, 有的还相当完整。这样, 我们对于商代轮车的样子、尺可以说是看得清清楚楚, 它们的制造水平已经相当成熟了。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ù),服周之冕(《论语? 卫灵公篇》),认为商代的大车质朴,不,可以做楷模。
县,中国人的根
县, 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老家。两个人初次见面, 彼此一定会问对方的老家, 也就是籍贯。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 如果只说了省, 是不够的, 一定会被追问“你是哪一个县呢”?县回答完了, 籍贯老家的问题才算清楚了。所以, 老家一定在县里。两个人来自同一个县,那是真正的老乡,见了才会两眼泪汪汪。
传统的县, 不但有稳定的地盘, 还有稳定的居民,可能有很多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的家族。县里居民的口音、习俗都有自己的特点。当地的人凭口音中的微小差别,往往都能分辨出“您不是俺们县的吧”?
多数人都知道, 县的普遍设立是在秦朝。很多人也会知道, 县的诞生, 是在更早的东周时期, 秦国、晋国等都是县的发明者。有的县是打了胜仗, 灭了小国而设立的, 这种县一般比较大。有的县是瓜分贵族土地所设立的县, 这种县就小多了。还有些县是把一些乡归并而形成的, 这类县也不大。后来, 县越来越正规, 一般是“百里之县”。
不过,县与县,不是比块头,而是比人口,人口是主要的指标。人口多, 密度大, 地盘会小一些。而人口少, 密度小, 地盘就会大一些。在秦汉时期, 人口多的县的县官叫“县令”,人口少的县的县官叫“县长”。
历史上, 我国行政区划制度各朝各代不尽相同, 高层政区有的叫郡或者州, 有的叫道或者省, 它们不但名称老变, 分划方法也不一样。但是, 不管上层怎么变,县始终是基本单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 自秦以来两千多年, 历代设县的辖境范围变化不大, 秦朝的县大致有一千个, 到还是两千多个, 而的疆域刚好是秦朝的一倍多些。
知道了什么时候开始设县, 就知道它所达到的开发程度, 知道新县是从哪个旧县分出来的, 就知道它的开发动力,也就是人,是从哪里来的。
县是贴近百姓的一个区域性的行政单元, 农工商学兵, 山林路关卡, 样样要管。县太爷是位全职首长,他的责任真是不小。用成百上千个这样的机构把万里江山一块块管理起来, 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原来可能是个蛮荒之地, 只要一设立县, 就会逐步开发起来。所以,县, 又成为观察某地历史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如果把一个地区设立县的过程排一个时间表, 那么这个地区的开发历史就显现出来了。
在集权的体制下, 县太爷都是朝廷委派的, 他代表皇上去做一方百姓的父母官。但是朝廷又担心县太爷们拉起地方势力,反过来要挟朝廷。于是有人出主意,委派县官的时候,尽量不用本地人,一个外地人去做官,下面的百姓没有一个是他的朋故旧, 这样他就很难集结起地方势力。这是个好主意,得到了推广。
问题又来了, 一个外地人来做官, 什么都不熟悉,怎么能拿准主意, 办好事情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又有人想出办法, 让每一个县都编写一本当地的百科全书,把历史、人物、耕地、人口、山林、湖泽、物产、民情、风俗都写清楚, 来的新官, 在“三把火”之前先通读此书, 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这也是个好主意, 也得到了推广。这样写成的地方百科全书,在古代称为“县志”。
当然, 县志的用处不光是官员参考书, 特别是后期许多文人学者主动编写的县志, 也成为地方历史文化的结晶品。中国的县志, 以及各种地方志, 因历代不断更新, 累积起来的数字是惊人的。现在还能看到的方志(不包括山水祠庙等专志),有8500 多种,十几万卷。
因为县是基本的人文地理单元, 中国的地图特别重视对县的表现, 许多分县地图在书店出售。美国也有县(county), 但他们的分县地图远没有中国普遍。在地图上,中国人找到自己的县,自己的家乡,会感觉很切的。
不过, 县, 作为乡情的传统符号, 现在却开始渐渐消退了。例如北京市所有的县都改成了区。由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 中国基层社会开始巨变, 传统农业社会特征越来越少, 而现代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的特征越来越多,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县被改成区, 比如房山县改成了房山区, 延庆县改成了延庆区。有人说这有利于它们融入北京的大都市圈, 另外, 撤县设区后, 在感觉上,离城市也更近了。
对县改区这件事倒是应该好好想一想, 县这个古老名称包含着浓浓的家乡温情、长长的历史记忆, 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考虑, 我们不必把所有县的名称改掉,还是应当保留一些县的名称吧。
"

 

 


"序言
北岛建议我写一本给孩子们读的历史地理的书。
给孩子讲一般地理的书很多,专讲历史地理的书还没有,所以北岛的建议是一个新鲜的想法。但是怎么写,却有些费心思。幸好过去几年,我曾经为地理杂志写过一些轻松的随笔,那就顺着这个路子来吧,可以再轻松一些。
这里需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历史地理学。自打我做了这个,就不断有人问:“什么是历史地理?”“是历史加地理吗?”他们接着感叹:“你又懂历史,又懂地理,真不容易!”他们讲的不大对,但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说起吧。
在上的说法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问题,就是历史地理学,可以研究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也可以研究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在学科属性上,是地理学。这其实很简单。
不过,“历史加地理”这个直观的说法也不是不能用,要看怎么加,要加的合适。比方说,卫青北征匈奴,这是历史。朔方郡、阴山山脉,这些是地理。把它们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题目:卫青大军北征的路线。这是加得合适。再比如,唐代幽州城(在今北京),是地理,安史之乱,是历史,这两者也可以加起来,说明安禄山起兵的位置。其实,许多历史事件都应该把地理加上,加上了,问题才完整,才更明白。如果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知识都认真地加问一个地理问题,却是个好习惯。比如读鸿门宴的故事,可以问:鸿门在哪里?背《登鹳雀楼》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定要问:鹳雀楼在哪里?
当然,有些大历史事件是很复杂的,那么与其相关联的地理问题也是很复杂的。比如王安石变法,这个变法不是只在朝堂上做纸上文章,还要推到社会上去,于是地理问题就来了。王安石的新法,有些是要依照地区因地制宜的,不可能全国都一样。比如方田均税法,能实行的不过是五个地势平缓的路(“路”是当时一种行政管理的区域),而均输法也只限于经济发达的东南六路。当时有很多人反对变法,也从地理上挑剔王安石。比如王安石要利用洪水淤田,反对派就问:那淤出的土田薄厚不均怎么办?王安石支持把湖水排干扩充田地的办法,反对派就挖苦讽刺说:那还要另开一个湖泊存水哟!(意思是,这边把湖水排干得了田地,那边又把田地淹水变成湖泊,这不是跟原来一样嘛。)大大小小的地理问题在历史中差不多是无处不在。
再介绍一下地理问题的研究特点。人们常用“地理知识”来理解地理学,好像地理就是知识。其实,地理不光是知识。地理这个词中还有一个“理”字,地理还要讲道理。什么是地理中的道理,简单说就是“地利”,地理中的道理,就是判断地利与地不利。诸葛亮与马谡虽然都有关于街亭的地理知识,但对地利的判断不一样,结果大为不同。
另外,地利是复杂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比如:西汉的首都长安在关中,东汉却把首都改在了洛阳。当初刘邦也想把首都放在洛阳,但是张良把关中的地利一说,刘邦就变卦了。可刘秀为什么就不认同当年张良说的地利了呢?而到了隋朝、唐朝,又把首都放在了长安。他们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要把这个地理问题讲明白,就不是几句话的事情了。
后再说一点,地理的问题都在地上吗?回答:地理的问题离不开地,但不是都在地上,还有一部分在人的脑子里。例如“街亭军事地理”这个问题,一部分是街亭的地貌地形,而另一部分,而且是更关键的部分,是在诸葛亮与马谡的脑子里。再举一个例子,修建城市,中国人喜欢修成方形的,可欧洲历史上的大城市却没有方的,这里面的原因不在地上,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问题。欧洲人一般不认为城市应该有一个整齐的轮廓,即使要,也不是方的,而是园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主义者们,就设计过圆形城市。而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只有修建代表天的建筑时,才采用园的形状,比如北京的天坛。
简单说,大地之上、环境之中的事物形形色色,是地理素材,须要由人脑提炼成系统的知识,再用知识总结出道理。人脑在这个过程中是要费一番气力的。在地理学研究中,关注人脑这个部分的,属于地理学思想研究。
这本书里的内容,是历史地理知识与道理(包括思想)的结合,为的是帮助读者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以及祖先与这片大地的关系。哪些是知识,哪些是道理,怎样用知识安排出道理,希望读者判断。如果能够把我说的东西加以修正、延伸、提高,那就更好了。

.......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一部关于世界、文明与我们的奇妙之旅 这本书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也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它是一场为小读者们量身打造的、穿越时空的宏大冒险。从地球的诞生到人类的足迹遍布五洲,从古老的文明曙光到现代世界的纷繁复杂,我们将一同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生活的关键时刻和重要地点。 旅程的开端:星球的记忆与生命的黎明 我们将从宇宙的宏大叙事讲起,看看那颗蔚蓝色的星球是如何从一片混沌中孕育而出,经历亿万年的风雨洗礼,最终承载起生命的奇迹。地球上第一个生命的出现,生命如何演化出无穷的多样性,恐龙的时代如何辉煌又如何落幕,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将为小读者们打开一扇了解我们所居住家园的全新视角。 文明的摇篮:河流孕育的辉煌 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诞生于孕育生命的河流两岸。尼罗河畔的埃及,金字塔的宏伟至今仍让我们惊叹;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记录了人类最早的智慧;印度河谷的哈拉帕,古老的城邦展现出非凡的规划能力;黄河与长江流域的中国,从遥远的史前文化到夏商周的礼乐文明,悠久的传承从未断绝。我们将跟随先民的脚步,感受他们在土地上播下的智慧火种,以及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最早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 地理的塑造:山川湖海与文明的脉络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至深的影响。高耸的山脉是天然的屏障,也孕育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浩瀚的海洋是沟通的桥梁,也带来了冲突与融合。我们会看到,阿尔卑斯山如何分隔了欧洲的不同区域,塑造了各异的文化;地中海如何成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舞台,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与交流;广阔的草原又如何孕育了游牧民族的雄浑气质。地图不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活生生的故事,记录着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迁徙与征服的壮丽画卷。 帝国的光芒与民族的足迹 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帝国如流星般划过天际,留下了耀眼的痕迹。古希腊的城邦民主、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辉煌与衰落,它们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法律与思想?波斯帝国的辽阔疆域,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蒙古帝国的崛起与扩张,奥斯曼帝国的千年盛世,大英帝国的日不落……我们将认识这些强大的文明体,了解它们的崛起、鼎盛与消亡,以及它们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民族,他们的迁徙、融合与抗争,共同谱写了人类多元文化的壮丽篇章。 变革的时代:探索、发现与新世界的碰撞 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壮举。哥伦布的远航、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时代。旧大陆与新大陆的碰撞,带来了物种的交换、文化的交流,也伴随着征服与被征服的悲歌。我们将探讨这份探索精神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如何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工业革命的蒸汽轰鸣,开启了人类生产力的飞跃,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从蒸汽机到电力,从工厂到城市,我们将看到科技的力量如何重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思想的火花与文明的传承 历史的演进,离不开思想的引领。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理性与逻辑的追求,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石;中国古代的圣贤们如孔子、老子,他们的智慧至今仍影响着东方文化。我们将触摸这些伟大的思想火花,了解它们如何启发了人类的思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宗教的诞生与传播,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它们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塑造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科学的进步,从天文学到物理学,从生物学到化学,每一次科学上的突破,都如同点亮世界的一盏明灯。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最后,我们将回到当下,回望我们走过的道路。从史前时代的石器工具,到现代的智能手机,人类的技术进步速度令人目眩。我们会思考,在今天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里,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全球合作……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地球公民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是一次全景式的世界文明考察,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它旨在点燃孩子们的求知欲,让他们看到,历史并非尘封的往事,地理也非陌生的图谱,它们是构成我们当下世界最根本的元素。通过这本书,孩子们将学会如何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世界,如何用地理的视角理解万物,最终,找到自己在宏大世界中的位置,并激发他们对未来无限的想象和探索的勇气。这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关于“现在”与“未来”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和图片都传递出一种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关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件事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常常引导孩子们思考,比如“如果当时没有这条河流,这个城市还会存在吗?”“气候变化会让古老的文明消失吗?”这种启发式的提问,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跟随作者的笔触,游历了古老的文明,见证了宏大的历史进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在给孩子讲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却又不失严谨。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概念和地理知识,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并且常常穿插一些有趣的典故和细节,让知识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和地理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重要窗口。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生硬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将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到地理环境中,让孩子们在探索山川河流、古国遗迹的同时,也理解了不同时期人类的活动与生存方式。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孩子们更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去发现和学习。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我,一看就是那种能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风格。色彩鲜艳,插画精美,仿佛一下子就打开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知识宝藏。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地图,绘制得非常细致,而且充满了故事感。不仅仅是标注地理位置,还融入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剪影,让人在看地图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变迁。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述历史事件时,特别注重地理环境对事件发展的影响。比如,在介绍某个王朝的兴衰时,会详细讲解当时的地理条件、气候变化,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农业生产、军事战略,甚至民族迁徙。这种将历史与地理紧密结合的视角,让孩子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发生和发展,打破了“孤立地看待历史”的局限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