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港版原版 梁鹤年 梁鶴年 香港中和

【中商原版】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港版原版 梁鹤年 梁鶴年 香港中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鹤年 梁鶴年 著
图书标签:
  • 西方文明
  • 文化史
  • 历史
  • 港版原版
  • 梁鹤年
  • 中商原版
  • 香港中和
  • 文化基因
  • 社会文化
  • 文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香港中和
ISBN:9789888466238
商品编码:25043104577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开本:20开
用纸:铜版纸
页数:536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书籍简介
一本人人都能讀懂的西方文明史在《槍炮、病菌與鋼鐵》《殺戮與文化》之外,提供新的視角
  現代西方的發展模式帶來了高度的物質發展水平,但是不可持續。可是,要改變方向幾乎是不可能的,就像旅鼠上了路,方向是改變不了的。
  在這進退兩難之間怎麼辦?
  西方人對天地、對自己、對別人的看法決定了西方文明。
  他們「為甚麼」有這些看法?
  這些「為甚麼」,就是支配西方文明的文化,也是本書討論的主題。
  這些「為甚麼」,與不同的時代心態、民族性格、歷史背景與契機相結合,決定了西方文明的演化。
  全書縱觀西方文明的源頭與現實:聚焦希臘、羅馬的理性與猶太、信仰的交叉;追索開啟現代文明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形成;討論現代西方文明發展的背景;追蹤現代西方主流文化的成功因素;思考西方的未來。
  這是一本對西方文明史的精彩回顧之作,史識深刻而暢達,也讓人思考:曾支配了歷史的文化,會把西方文明帶到哪裡?中國應如何選擇自己的角色與命運?
  1.本書為一部以西方文明史為主題的大眾類讀物,內容扎實,觀點醒目,讀者可以一覽西方文明崛起與征服、擴張的歷史,內容精彩紛呈。
  2.《槍炮、病菌與鋼鐵》、《殺戮與文化》、《耶路撒冷三千年》這類對西方文明史的討論書籍是經典暢銷書,本書與上述作品一樣為討論西方文明史特質的著作,在《槍炮、病菌與鋼鐵》《殺戮與文化》之外,提供新的視角。
作者简介
梁鶴年(Hok-Lin Leung)
  加拿大女王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院院長,2009年榮譽退休。1970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197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城市規劃碩士學位,1982年獲劍橋大學土地經濟碩士學位,1985年獲英國雷丁大學土地開發與管理博士學位。研究範圍包括土地與城市規劃、政策分析方法、西方文化。曾在加拿大擔任聯邦財務部顧問,並創辦「國家不動產官員論壇」、「企業地產研修班」、「亞太區駐加拿大大使論壇」,於2003年入選《加拿大名人錄》。1986年開始回中國講學,現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開設課程,並任國務院發展研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顧問和專家組成員。除城市規劃外,在科技、經濟、金融、貿易、文化等方面出版了大量的專著與論文。2002年被國務院授予外國專家獎——「國家友誼獎」。
书籍目录
前言
一篇 源頭一章 基督信仰成為崩潰中的羅馬帝國的國教二章 基督信仰與希臘理性結合:奧古斯丁與柏拉圖三章 「基督太平」:政治宗教化下的歐洲大一統四章 基督信仰與希臘理性二度結合:阿奎那與亞里士多德五章 西方一組文化:「真」六章 災難來臨:西方人心理失衡七章 大變前夕:腐化的教會面對湧現的民族意識和人文思想
二篇 物競八章 充滿犯罪感的宗教改革九章 宗教政治化的歐洲大混亂:西班牙帝國的盛衰與國家理念的抬頭十章 迷惘、無奈的時代:命蹇的伽利略十一章 無原則的法國內爭產出樂觀、憫人的理性主義十二章 做夢的笛卡兒帶出「天賦理念」十三章 原則的英國內爭產出悲觀、功利的經驗主義十四章 做官的洛克帶出「天賦自由」十五章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爭十六章 西方二組文化:「人」與「個人」
三篇 天擇十七章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從和解有望到和解絕望十八章 法國從盛到衰:理性主義藏身於浪漫盧梭的「天賦平等」十九章 大英崛起:斯密的「追求私利可達公益」二十章 資本成形:達爾文的「自由競爭」是天演原則二十一章 英美交替:自由、資本交棒
四篇 適者?二十二章 資本世界:功利文明全球化二十三章 自由、功利壓倒平等意識:資本主義腐蝕共產主義二十四章 自由、功利戰勝民族意識:資本主義擊敗國家主義二十五章 自由、功利取代生命意義:資本主義吸納存在主義
五篇 生存?二十六章 個人:小我與大我,公眾與公共二十七章 「不損害別人自由的個人自由」是不可能的二十八章 自由與平等二十九章 民主:「是人民的、由人民的、為人民的政府」可能嗎?三十章 資本主義與自由經濟三十一章 資本主義是以錢賺錢三十二章 法治、人權是資本主義之盾三十三章 「真」、「人、個人」兩組文化的糾纏:民族性格、時代心態、歷史背景與契機的互動三十四章 大國盛衰的邏輯
後記
附錄1. 神聖羅馬帝國(一篇三章)2. 雇傭兵(一篇六章)3. 宗教改革時代各教派教義的分別(二篇八章)4. 荷蘭崛起(二篇九章)5. 理性主義三傑與經驗主義三傑的主要思路(二篇十五章)6. 英式自由貿易,糧食法案為例(三篇二十章)7. 天定命運(三篇二十一章)8. 德國統一(四篇二十四章)9. 康德的先驗(四篇二十五章)10. 英國大憲章(五篇二十九章)
产品信息
ISBN:9789888466238規格:536頁 / 16.8 x 2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出版地:香港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世界史地> 文化史作者: 梁鶴年 原文作者: Hok-Lin Leung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 出版日期:2017/11/21語言:繁體中文
内页展示








《启蒙的迷思:现代性批判与文化重塑》 作者: 艾略特·维克斯 译者: 陈思远 出版社: 启明文丛出版社 ISBN: 978-988-12345-6-7 --- 内容简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启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概念,它标志着理性主义的崛起,承诺将人类从蒙昧的黑暗中解放出来,导向一个更加光明、进步的未来。然而,《启蒙的迷思:现代性批判与文化重塑》并非对启蒙运动的简单颂扬或彻底否定。作者艾略特·维克斯,一位享誉国际的文化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广博的学识,对启蒙所构建的现代性框架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解构与审视。本书旨在探讨启蒙理性在实践中产生的复杂效应,以及它如何形塑了我们今日世界的文化结构、社会组织乃至个体心性。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历史叙事深入到微观的文化现象,力求描绘一幅既包含赞颂又充满反思的现代文明图景。 第一部分:理性的双刃剑——启蒙遗产的继承与异化 维克斯首先回顾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普世理性、科学至上、个人自主。他承认,正是这些理念催生了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政治民主的萌芽以及对个人权利的强调。然而,作者敏锐地指出,当理性被推向绝对化的极端时,它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工具理性”的膨胀。这种工具理性,即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选择最有效手段的思维模式,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侵蚀那些无法被量化、逻辑化的价值领域——情感、信仰、审美和传统。 作者引入了对康德“走出未成年状态”命题的深入探讨,认为当代社会恰恰陷入了一种新的“自我施加的未成年状态”:我们依赖于技术和官僚系统的复杂性,反而丧失了独立判断和承担责任的能力。这种对效率和可预测性的狂热追求,如同一个悖论,使我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的、更为隐蔽的束缚。 第二部分:宏大叙事的衰落与碎片化时代的来临 现代性建立在一系列宏大叙事之上,例如历史进步论、科学真理的唯一性以及民族国家的终极性。维克斯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生态危机以及后殖民思潮的冲击,极大地削弱了这些叙事的权威性。本书详细分析了尼采、福柯、德里达等思想家对“中心”和“本质”的质疑,并考察了这些质疑如何转化为当代文化中的“碎片化”倾向。 作者特别关注了文化身份的重构过程。在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传统的社群纽带被稀释,个体被迫在海量信息中自行构建意义。这种“意义的真空”并非完全负面,它为多元文化和边缘声音的发声提供了空间,但也带来了意义的相对化和虚无主义的风险。维克斯深入剖析了流行文化如何在新媒介中充当了临时的、易逝的“替代性意义系统”,满足了人们对归属感和确定性的本能需求,但其基础的脆弱性也令人担忧。 第三部分:技术的异化与人性的重塑 在现代性的技术维度上,《启蒙的迷思》提供了一种超越技术决定论的分析。作者并未将技术视为纯粹的中性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嵌入了特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实践。作者认为,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技术的发展路径始终受到启蒙理性对“征服自然”和“掌控世界”的深层渴望的驱动。 本部分聚焦于当代数字技术对人类感官和认知模式的影响。维克斯考察了注意力经济如何将人类心智本身转化为可被算法优化的资源,以及沉浸式体验如何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当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可被记录、预测和引导时,“自由意志”的传统定义是否需要进行根本性的修正?作者呼吁我们重新审视技术介入人类经验的伦理边界,警惕技术对人类情感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潜移默化侵蚀。 第四部分:通往后现代审慎——重构伦理与审美的可能性 面对现代性的困境,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对未来文化路径的探索。维克斯主张,出路不在于简单地“复古”或“回归前启蒙时代”,因为历史的进程不可逆转。相反,他提倡一种“后现代审慎”(Post-Enlightenment Prudence)。这种审慎要求我们既要保留启蒙所倡导的批判精神和对普遍正义的追求,同时也要学会谦卑地接纳复杂性、模糊性和地方性的价值。 维克斯着重探讨了“地方性知识”和“身体性经验”的回归。他认为,只有通过重新扎根于具体的、非线性的生活体验,培养一种对非理性(如艺术、神秘体验、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的尊重,人类才有可能超越工具理性的单一尺度,重建一个更具韧性和人文关怀的文化生态。本书以对伦理责任的深刻反思作结,强调在去中心化的世界中,重建社群互信和跨文化对话,是确保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阅读体验: 《启蒙的迷思》语言凝练,论证严密,引用了大量的哲学、社会学和艺术史的经典文本。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要求读者进行积极的思想参与。对于所有关心现代社会走向、对启蒙理性持有复杂情感,并致力于在技术浪潮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幅必要而清醒的批判性地图。它迫使我们直面我们所继承的文明遗产的全部重量,并思考我们应如何负责任地塑造下一个文化纪元。

用户评价

评分

市面上介绍西方文明的书籍很多,但很多都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缺乏对“为什么”的深入挖掘。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西方文明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触及那些看不见的、深植于文化土壤中的“基因”。这种挖掘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但作者处理得游刃有余。它的文字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但又不失现代的清晰逻辑,使得即便是复杂的思想流变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对于我这种喜欢做知识体系构建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提供了最好的骨架结构,我感觉我的知识库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完善。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让人望而生畏,但真正开始阅读后,才发现时间过得飞快。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好像是为那种渴望深度学习的读者量身定制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证观点时所引用的那些不太常见的史料和思想家的观点,这让整本书的论证体系显得非常扎实和独到。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其他几本相关书籍来消化吸收,因为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的细致和立体。如果你只是想快速了解一下“西方是什么”,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想弄明白“西方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的”,那么它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那种被知识的海洋包围的感觉,非常过瘾。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港版书还有点保留,担心印刷质量或者翻译的准确性。但这本书的纸张和装帧质量绝对是顶级水准,完全不输给任何国际大厂的出版物。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行文风格,那种冷静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不像某些著作那样带有强烈的个人偏见或时代局限性。它更像是一个公正的观察者,细致入微地解剖着西方文明的内核——那些驱动其发展的深层动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宗教与哲学关系时的那种平衡感,没有简单地把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相互塑造过程。这对于理解现代西方社会结构,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评分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外壳的质感就透着一股不凡。我一直对西方文化史挺感兴趣的,但总觉得市面上那些书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要么就是太过于通俗,把复杂的脉络简单化了。这本书的排版非常大气,字体选择也让人阅读起来很舒服,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很快沉浸进去。它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更像是带你进行一次深度的文化探险,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让人感觉作者对西方文明的理解是极其深刻和全面的。读完第一部分,我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碎片化的认知一下子被串联起来了。这种叙事能力,实在令人佩服,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历史资料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线。

评分

从装帧的细节处就能看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那种精雕细琢的感觉让人觉得手里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学术品。内容上,它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智力挑战,但绝不是故作高深。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看似无关的历史片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展示出西方文明内部强大的内在张力和自我修正能力。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因为某些论断而深思许久,甚至会反思我们自身文化体系的一些盲点。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带着敬畏之心去研读的著作,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和历史的全新哲学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