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工业文化
定价:98.00元
售价:55.86元,便宜42.14元,折扣56
作者:王新哲、孙星、罗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21289033
字数:488000
页码:5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工业文化》一书,从概念、演进、价值、产业、实践等方面,对工业文化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是工业文化领域的一次理论创新与实践总结,对于弘扬工业文化、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待《工业文化》的出版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启发和参考,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研究、推动工业文化建设。——苗圩,工业和信息化部 部长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新哲管理学博士,工业文化领域的专家之一,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出版著作5部。
文摘
序言
《工业文化》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在阅读之前,我可能只是简单地将工业看作是生产和制造,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工业文明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塑造了我们对效率、秩序、进步的理解。作者们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探讨了工业化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城市面貌、交通系统,甚至是我们对自然的态度。我开始注意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生活便利,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基因。书中对“工业消费主义”的分析,也让我对自己的消费习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是否过度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滋养?这种思考并非是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对工业文明发展方向的冷静审视。我特别欣赏书中提出的“后工业时代的挑战”,它让我意识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正面临着新的文化转型和价值重塑。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探索工业文化在我们未来生活中的意义。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启发我们思考未来的方向。
评分初次翻开《工业文化》,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作者们以一种极为细腻和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了工业文明从萌芽到繁盛的漫长轨迹。我惊叹于他们对那些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的捕捉,比如早期蒸汽机的轰鸣声如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又比如工厂的出现如何重塑了家庭结构和社会阶层。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技术的发展,更是在探讨技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是情感表达。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想象着那些身着粗布工装的工人们,他们在巨大的机器旁辛勤劳作,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一点点地浇灌出这个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工业世界。这种代入感是如此强烈,让我仿佛能听到车间里此起彼伏的敲打声,闻到煤炭燃烧的气息。书中的案例分析也相当精彩,从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亚洲的新兴工业化进程,作者们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特别喜欢关于“工业美学”的章节,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冰冷、粗糙的工业产品,发现了它们内在的秩序、力量和独有的韵味。这本书让我对“工业”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名词,而是一种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现象。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们没有枯燥地罗列数据和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历史事件,将工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亲历者,看到了那些伟大的发明家们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工作,听到了工厂里机器运转的交响乐,也感受到了工人阶级在变革时代中的挣扎与希望。书中对工业发展中的关键人物的刻画尤为出色,他们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巨匠,更是具有独特个性和思想的引领者。我常常会因为他们的勇气、智慧或坚韧而受到鼓舞。同时,作者们也毫不回避工业化进程中的阴暗面,比如剥削、污染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这种写实的笔触,让整本书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工业地景”的描写,那些拔地而起的烟囱、绵延不绝的厂房,在作者们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类梦想的特殊风景。这种叙事的力量,让我对工业有了更深的情感连接。
评分《工业文化》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宽广的理解。我以往对文化的认知,大多集中在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工业生产本身,揭示了其内在的文化基因。作者们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跨文化比较,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工业发展的独特面貌。我发现,即使是面对相似的技术挑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对方式和产生的文化影响也大相径庭。比如,书中对比了东西方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对“人”的定位,一种强调个体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另一种则更侧重于集体的和谐与秩序。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生产组织方式上,也渗透到社会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上。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工业革命的文化遗产”的梳理,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乃至伦理观念的颠覆。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无数的文化元素在工业化的熔炉中被重塑、被融合、被创造。这本书让我明白,工业并非是独立于文化而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塑造着我们的世界,也塑造着我们自己。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我一直以为工业文明不过是物质的堆砌和效率的提升,但《工业文化》却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和价值观。作者们深入剖析了工业化进程中所伴随的社会变革,比如个体在流水线上的异化,以及集体的力量如何被放大。我开始反思,在追求极致效率和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牺牲了某些珍贵的东西?书中关于“时间观念的工业化”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描绘了时间如何从一种流动的、自然的节律,转变为一种被分割、被量化的、充满压力的资源。这种转变,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工作,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休闲方式和人际关系。读到这里,我常常会感到一丝不安,思考着我们是否已经被工业逻辑所裹挟,失去了自主选择和自由体验的能力。但同时,作者们也并非一味地批判,他们也指出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解放,比如技术的进步如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整体的福祉。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这本书在批判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探索。它促使我更深入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思考如何在拥抱工业进步的同时,保留人性的温度和精神的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