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章和第二章集中讨论了密集行为治疗(intens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的方法,第三章讨论了强化问题,第四章至第七章运用强化原理,分析了孤独症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的成因及解决方法,第八章至第十二章分别讨论了如何运用强化原理培养孤独症儿童在睡眠、大小便、饮食、游戏和社交方面的适应性行为。 本书既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也适用于其他发展性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既适用于正式的结构化行为训练,也适用于较为生活化的行为训练;既可为孤独症康复训练的专业人士所采用,也可为一般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和教师所采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应用行为分析(ABA)的基本原理和程序。作者根据多年 的工作经验,在总结应用行为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训练课程 与教学案例。
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 是家长、教师、训练师及特殊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必 备的参考读物。
约翰·麦克伊钦(John McEachin):临床心理学家,从事孤独症和广泛性发育障碍行为治疗工作25年以上。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LICIA)获得博士学位,并在伊瓦·洛瓦斯(Ivar Lovaas)的指导下,参与“幼儿孤独症研究计划”(Young Autism Project)的研究。他对接受密集行为治疗的孤独症儿童进行过长期的追踪研究,于1993年发表研究成果。约翰·麦克伊钦博士在世界各地做过讲座,提供咨询,帮助制订治疗计划,培训家长、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教学人员。1994年,他与罗恩·里夫(Ron Leaf)一起创办并共同领导孤独症治疗机构“孤独症伙伴”(Autism Partnership)。 罗恩·里夫(Ron Leaf),持证心理学家,从事孤独症治疗工作25年以上。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曾与伊瓦·洛瓦斯密切合作过。里夫博士广泛参与了“幼儿孤独症研究计划”(Young Autism Projeet)的调查研究,参与撰写《我的书》(The MeBook),并参与制作该书的配套录像带。他还为**外孤独症家庭和孤独症治疗机构提供咨询。里夫博士不仅服务于“孤独症伙伴”,还担任了“行为治疗和学习中心”(Behavior Therapy and Learning Center)执行主任,这一机构主要从事孤独症的治疗和咨询工作,也为孤独症家长、治疗人员和学校教师提供相关服务。
导言
伙伴
一位家长的故事
孤独症儿童行为改进策略
**章 密集行为治疗
历史基础
课程
我的孩子应该接受多少个小时的治疗
家人起什么作用
治疗安排
教学模式
教学环境
治疗阶段
评估
课程的有效性
**课程共有的要素
第二章 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和青少年的方法
对年龄较大的孩子进行治疗
教育安置
第三章 强化
反对强化的意见
确定和开发强化物
强化物的种类
选择强化时间的间隔
强化法则
第四章 破坏性行为
哪些行为是有害的
创设*佳环境
环境和压力
治疗要自然、有趣、可泛化
第五章 理解破坏性行为
如何处理破坏性行为
加剧周期
**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后阶段
所有阶段
具体的行为管理方法
第六章 行为课程
破坏性行为
培养孩子挫折承受力的课程
压力等级
不服从
促使服从的要点
训练服从的课程
服从的等级
及时进行处理的方法——积极的
及时进行处理的方法——缩减的
第七章 自我刺激行为
自我刺激的功能
及时进行处理的方法
积极处理的方法
实用性
第八章 睡眠问题
形成夜间常规活动
潍坯;舌当的静疤时问
发展“助眠”物体
让孩子待在床上
不要让孩子睡在父母的床上
午睡时间
第九章 排便训练
准备
设备!!!
按时排便训练
延长排便的时间间隔
引导独立排便
检查裤子的干湿
独立排便的强化训练
提示还是不提示
大便困难
使用尿布的刻板行为
夜间排便
午睡时间
第十章 饮食问题
选择食物
选择教学时问
引进新食物
其他饮食问题
第十一章 游戏和社交技能
促进语言发展
零星学习
社会性强化
对教授社交和游戏技能的抵制
选择要教的游戏技能
单独游戏
教授游戏
有效的教学成分
培养独立性
第十二章 社交游戏
抖杏活云h禾兀游始活动空倒
举办游戏聚会
选择同伴
社交发展阶段
孤独症伙伴的分解式尝试教学课程
教学指南
分解式尝试教学
泛化检核表
服从
非言语模仿
积木仿搭
动作技能
配对
绘画
游戏
唱歌
独立活动和游戏
游戏脚本
理解指令
理解事物名称
实用的非言语沟通技能
诱发沟通
言语模仿
说出事物名称
交谈——初级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是/不是
否定
共同注意
情绪
手势及肢体语言
特征
事物的甩途或作甩
分类
常识和推理(一)
常识和推理(二)
相同与不同
介词
代词
扩展语言
我不知道
交谈——中级
提问
排序
**/*后
之前/之后
故事
原因与结果
理解(一)
理解(二)
同伴交往
交谈——**
交谈评估表
社交意识
观察学习
社交技能
什么不见了
回忆
数量概念
阅读
书写
自理技能
排便训练
学校行为评估表
附录
附录一:课程评估
附录二:日常资料汇编
附录三:分解式尝试资料
附录四:课程概要
附录五:成绩评估
附录六:课程说明
附录七:追踪表格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关于“同理心”和“耐心”的修炼。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尤其是那些有着特殊需求的孩子的家长,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这本书恰恰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我精神上的支持和实际的指导。它让我看到了,即使面对看似棘手的行为问题,也总有办法去化解,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尝试。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发现,很多时候,我自己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行为。当我焦躁不安时,孩子们也容易变得烦躁;当我平静放松时,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份安宁。书里介绍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放松技巧,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效果显著。而且,书中提到的“正向沟通”方式,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温和、更有建设性的语言与孩子交流,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场“控制”的战争,而是一场“合作”的旅程。它让我更加珍视与孩子之间的每一次互动,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闪烁的光芒。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那些“不寻常”的行为。我一直认为,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某些行为贴上“问题”的标签,而是要尝试去探究这些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需求和原因。这本书就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居高临下地教训,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引导者,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行为背后的动机”的深入剖析,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孩子们的行为是他们表达自己、寻求连接、或者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书中提到的“行为干预”方法,也不是简单粗暴的“制止”,而是强调循序渐进、正面强化。我尝试书中介绍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在孩子出现某种不适应的行为时,先观察,然后用平静的语气给予引导,而不是立刻批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孩子似乎更容易接受,并且愿意配合。这本书让我明白,管理行为的关键不在于压制,而在于理解和疏导。它让我看到了希望,也给了我勇气去面对挑战。我之前常常感到无助和焦虑,现在我感觉自己更有底气了,也更能体会到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喜悦。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让我很感兴趣,我一直觉得,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行为的引导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时,我们往往需要更系统、更科学的方法。这本书听名字就有一种“干货满满”的感觉,它承诺提供“策略”和“课程”,这让我期待能够获得一套可以直接应用到实践中的工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解析不同类型行为问题的成因,并且给出针对性的应对方案。例如,孩子为什么会固执地重复某些动作?在公共场合突然爆发情绪该如何安抚?如何帮助他们建立日常的生活规律?这些都是我作为家长或老师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难题。我希望书中不仅能告诉我们“是什么”,更能深入地讲解“为什么”,以及“怎么做”。如果这本书能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提供清晰的步骤、具体的案例,甚至是可供参考的对话脚本,那就太棒了。毕竟,教育孩子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有一本可靠的指南在手,会让我们更有信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因为很多时候,沟通不畅是导致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这些孩子,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管理”孩子们的行为,更是关于“如何理解”他们。我之前常常觉得,孩子们的一些行为是“故意的”或者“不听话”,但这本书记让我明白,很多时候,这些行为是他们表达内在需求的一种方式。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解读那些在旁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行为。书中对于“发展阶段”的分析,让我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行为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有些行为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我尝试着书中介绍的“沟通策略”,例如在孩子表达情绪时,先倾听,再回应,而不是立刻打断或否定。我发现,当孩子们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时,他们反而更能平静下来,也更愿意接受我们的引导。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陪伴者”的角色,我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更加注重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爱与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评分我一直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更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为管理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行为塑造”的科学讲解,它让我明白,行为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统性的训练和持续的引导。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生动,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行为模式。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积极强化”的论述,它强调了通过奖励和鼓励来促进积极行为的发生,而不是一味地惩罚消极行为。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掘和培养孩子的优点上,而不是一味地纠结于他们的不足。这本书让我对教育孩子有了更科学、更系统的认识,也让我更有信心去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发挥潜能。它就像一位智慧的导师,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