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历史中学会的,是很难吸取历史教训;我们从股市中学会的,是不变的贪婪与恐惧。
【叶檀金句·股市篇】
说永远对的话=废话。
泡沫就像暧昧,早晚叫你崩溃。
泡沫源于人性,每一次股灾都伴随贪婪。
菜鸟玩股票,庄家开口笑。
一面不看好经济,一面忍不住剁手。
明知风险多,偏在股市作。
风吹猪亦起,风停猪必落。
有毒理念横行股市,正念之人也变烈士。
股市扩容如同洗衣,洗完一波还有一轮。
政策底3000点,政策顶6000点。
中国股市*的危险不是泡沫,而是信用。
无退市就无股市。
中国股市还在拯救过程中。
长期来说,99%的人会在股市亏钱。
股市的钱大部分被大股东赚了,散户被割了韭菜。
看懂银行股才懂中国股市。
《股市真面目:揭开中国股市成长之谜》(上下册)是叶檀二十余年财经观察的匠心沉淀之作,内容紧紧围绕中国股市近十二年(2006-2017)的观察与思考,对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深度的盘点、分析和研判,尤其对中国股市改革、创业板、新三板、大小非、新股发行、融资融券等有深刻的见识和解读。这些原创内容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价值,既有温暖的人性关照又有个性的鲜明表达。于宏观,国家和行业层面,于微观,民众和精英视角,都非常有益、有利。
叶檀,历史学博士,财经专栏作家,财经评论家,叶檀财经创始人。著有《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战争》。
一部 危机四伏
一章 疯狂时代(2006-2007 大牛市)
2006年:华丽转身戏剧性的一年
【看时局】
中国股市是否会成为寄生市场?
【小趋势】
从崩溃到辉煌,瞬间转身
2007年:百年不遇疯狂之年
【看时局】
涨也怕跌也怕,中国股市如何治疗分裂症?
......
这套书让我对“价值投资”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并非直接告诉你哪些股票是“好股票”,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优秀企业是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以及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书中涉及了很多关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知识,比如市盈率、市净率、现金流等等,但它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数字解读,而是将这些数字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例如,在分析某家科技公司时,作者会详细梳理其研发投入、产品创新、市场份额的变化,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最终体现在其财务数据和股价走势上。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宏观经济环境对个股选择的重要性。比如,在某个经济周期下,哪些行业更有可能出现长期的增长机会,以及投资者应该如何规避风险。我发现,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耐心”和“长期视角”,这与很多追求短期暴利的投资理念截然不同。读完之后,我不再急于寻找下一个“妖股”,而是更关注那些基本面扎实、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并且愿意给它们足够的时间去成长。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教你如何“看懂”公司,而不是“猜中”股价。
评分我得说,《股市真面目》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硬核”。它更像是一部学术研究著作,而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经济学模型、统计学图表,以及密集的学术论文引用。作者在里面试图建立一套能够解释中国股市长期趋势的理论框架,这一点非常吸引我。他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分析人口结构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解读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甚至会触及地缘政治对全球资本流动和中国股市的间接作用。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回避复杂性,而是试图用系统性的方法去揭示股市的运行规律。例如,在解释 A 股市场为什么会出现“牛短熊长”的现象时,作者会从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监管政策的有效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辅以大量的实证数据来支撑他的观点。阅读过程中,我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尝试将其与我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这本书对投资者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如果你想真正深入理解中国股市背后的逻辑,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股市的很多认知。我原本以为股市就是一个“零和游戏”,你赚的钱就是别人亏的钱。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一个健康发展的股市,其核心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并为投资者提供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平台。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那些优秀的企业是如何通过股市获得发展资金,最终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投资者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书中并没有提供“秘籍”式的投资技巧,而是着重于培养投资者的“大局观”。他会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未来哪些行业有潜力,哪些领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比如,他会详细分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并探讨这些产业对股市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投资,是对企业未来价值的判断,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信心。它鼓励我们跳出短线的股价波动,去关注那些能够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和行业。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从一个“投机者”变成了一个“价值投资者”,对股市的看法变得更加理性、长远。
评分我原本以为《股市真面目》会是一本讲如何“炒股”的书,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史”的番外篇。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在宏观经济层面,从改革开放初期讲到现在的经济新常态,每一段历史时期中国股市的走向都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国际环境紧密相连。你会看到,很多时候股市的波动并不是市场自身在“表演”,而是整个国家经济大棋局下的一个缩影。书中大量引用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以及一些重要的政策文件,通过这些“官方”的视角来还原股市的真实面貌。比如,在讲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作者不仅仅描述了股市的暴跌,更是深入分析了当时政府出台的刺激内需政策对股市和实体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中国特色”股市的论述,作者从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分析了中国股市为何会有一些独特的现象,比如散户比例高、情绪化交易多等等。这让我在看待中国股市时,不再仅仅是从技术分析或者个股层面入手,而是能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理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跳出短期的涨跌,去审视中国股市的长期演进和内在逻辑。
评分这套书我前段时间读完了,虽然题目是《股市真面目》,但感觉它更像是给股市“打了一针镇定剂”。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宏观分析,讲的是中国股市从几十年前发展到现在的每一个节点,包括政策的变动、经济周期的影响、全球市场的联动等等。你会看到作者非常细致地剖析了每一次牛市和熊市背后的驱动因素,不是那种告诉你“明天涨还是跌”的直白预言,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会涨,为什么会跌”的底层逻辑。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和经济学理论,比如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等等,通过这些来解释股市的波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一堂扎实的经济史和金融学公开课,知识密度非常高,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消化。特别是关于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比如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或者加入WTO后股市的扩容和转型,作者都给出了非常深入的解读,让我对中国股市的复杂性和韧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学术性和严谨性,缺点可能在于它对一些初学者来说会有些晦涩,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