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研究(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陈清泰作序推荐) |
| 作者: | 张永伟 纪雪洪 |
| 市场价: | 80.00 |
| ISBN号: | 9787111587125 |
| 版次: | 1-1 |
| 出版日期: | 2017-12 |
| 页数: | 264 |
| 字数: | 244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目录 | |
| 序 前言 第一章 技术变革孕育新商业模式 一、 什么是商业模式 / 001 二、 技术革命推动模式创新 / 003 三、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分类 /008 第二章 私人领域电动乘用车商业模式 一、 私人领域电动乘用车推广情况 / 010 二、 企业商业模式案例 /016 三、 私人领域电动乘用车商业模式类型 / 030 第三章 分时租赁商业模式 一、 分时租赁国内推广情况 / 040 二、 分时租赁典型企业案例 / 049 三、 影响分时租赁模式盈利和可持续的主要因素 / 065 第四章 电动公交车商业模式 一、 我国电动公交车销售及推广情况 / 068 二、 我国电动公交车技术路线 / 072 三、 我国电动公交车主要商业模式 / 074 四、 我国电动公交车未来发展建议 / 101 第五章 电动出租车商业模式 一、 我国电动出租车行业基本情况 / 104 二、 我国电动出租车商业模式分析 / 112 三、 电动出租车发展面临的问题 / 124 四、 电动出租车未来发展的建议 / 127 第六章电动物流车商业模式 一、 电动物流车应用推广情况 / 131 二、 电动物流车用户需求调查 / 139 三、 电动物流车的盈利与前景分析 / 144 四、 重庆瑞康 / 147 五、 广州中力 / 150 六、 成都雅俊 / 151 七、 未来对电动物流车的政策支持 / 154 第七章 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 一、 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156 二、 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商业模式案例分析 / 161 三、 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分析 / 175 第八章 电动汽车合作生产模式 一、 汽车行业的合作生产现象 / 178 二、 电动汽车合作生产的优势 / 182 三、 产业政策问题 / 184 四、 完善合作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 190 第九章“互联网 + 汽车 + 交通” 商业生态研究 一、“互联网 +汽车 +交通” 带来系统变革 / 193 二、“互联网 + 汽车 + 交通” 带来的技术创新 / 196 三、“互联网 + 汽车 + 交通” 带来的商业生态丛林 / 206 四、“互联网 + 汽车 + 交通” 商业生态的前景展望 / 241 第十章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总结与展望 一、 电动汽车技术变革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 / 250 二、 政策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 251 三、 出行将成为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 / 253 四、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演变与展望 / 261 致谢 / 264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结合电动汽车这一新兴行业,从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系统分析上拓展商业模式的研究。内容侧重电动汽车发展商业模式理论和相关企业的实践结合;突出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结合的特点;本书的研究将对汽车企业战略制定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具有参考价值。适合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阅读。 |
“战略”二字,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企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汽车企业战略管理》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战略思维工具箱。我一直坚信,伟大的企业并非偶然成功,而是源于清晰而有力的战略规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略管理是如何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地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决策。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分析,以及作者如何结合不同市场环境和企业资源来选择合适的战略。书中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在战略执行中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了软性因素对于战略成功同样不可忽视。我曾一度对公司在新能源转型中的战略方向感到困惑,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运用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工具,更全面地评估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从而制定出更具可行性和竞争力的战略。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略导师,引导我一步步走向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电动汽车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书籍》这本书,是我在技术学习道路上遇到的又一个宝贵的财富。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满足于对现有技术的简单介绍,而是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和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项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电池热管理技术”的详细论述,这对于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寿命至关重要。同时,书中对于“车身结构轻量化”的分析,也让我明白了如何通过材料科学和结构设计的创新,来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和操控性。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关于“智能电网互动”(V2G)技术的探讨,它不仅展示了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的潜力,也为构建更绿色、更智能的能源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严谨,但同时又注重实用性,它能够帮助我将抽象的技术理论与具体的工程实践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研究》这本书,那就是“它点亮了电动汽车行业的商业未来”。我被书中对商业模式的深入洞察所深深吸引。它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对现有模式的描述,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技术、用户需求、政策环境等多个维度的分析,勾勒出了电动汽车行业未来商业模式的多种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跨界融合”商业模式的探讨,例如,如何将电动汽车与能源互联网、出行服务、智能家居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商业价值。书中对于“可持续发展”在商业模式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电动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个人对书中关于“用户社区和社群经济”的商业模式分析非常感兴趣,这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构建用户生态,增强用户粘性,实现价值的多元化获取。这本书让我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看到了更多创新的商业机会。
评分《汽车企业战略管理》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对汽车行业战略思考的一次“洗礼”。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思想指南”。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战略管理的各种工具和模型,更重要的是理解了战略的本质——如何为企业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书中对于“颠覆性创新”的分析,以及企业如何在这种变革中找到机遇、应对挑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书中关于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的战略路径分析,就为我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参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组织变革”在战略执行中的作用的强调,这让我意识到,再好的战略,如果缺乏与之匹配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也难以实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战略管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公司在当前行业变革中的优势与劣势,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更具战略性的思考。
评分“电动汽车”这个词在我脑海里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的代名词,它更象征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电动汽车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书籍》这本书,可以说是这场变革的技术“百科全书”。我被它严谨的逻辑和详尽的技术解析所深深吸引。从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最新进展,到电机驱动技术的效率优化,再到智能网联技术在整车平台上的集成应用,这本书几乎涵盖了电动汽车研发和生产中的所有核心技术环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电池化学体系优劣势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前瞻性探讨,这让我对电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同时,书中对于功率半导体、热管理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深入讲解,也让我明白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部件,是如何影响整车的性能和续航里程的。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的讨论,这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的普及和用户体验。作者在撰写时,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和行业报告,还结合了工程实现的具体细节,使得技术描述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这本书不仅适合技术研发人员,对于我这样的市场营销和战略规划人员来说,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产品的技术壁垒和竞争优势,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市场策略。
评分我对《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研究》这本书的整体评价是“洞察先机,启发深远”。它并非简单地描述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而是通过对商业模式演进逻辑的深度剖析,引导读者去思考“未来”的可能性。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书中对“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的深入探讨,以及如何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来创造新的价值点。书中关于“平台化和生态化”的商业模式分析,让我看到了未来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通过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实现多方共赢。我个人对书中提到的“服务型商业模式”非常感兴趣,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的“产品销售”思维,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用户体验和价值创造上。例如,书中关于“电池即服务”(BaaS)模式的分析,就让我看到了其在降低用户购车门槛、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电动汽车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未来。
评分《电动汽车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书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硬核”与“前沿”。作为一名对技术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太多让我兴奋的内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实现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共同驱动着电动汽车的性能提升。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轻量化材料”和“空气动力学设计”在提升续航里程方面的作用,以及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此外,书中对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详细介绍,从传感器技术到算法模型,再到实际的场景应用,让我对未来自动驾驶的实现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之所以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极高,还在于它并没有止步于现有技术的介绍,而是积极地展望了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比如高能量密度电池、无线充电、V2X通信等,这些内容为我们指明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本书的语言严谨而专业,但又不会过于晦涩,即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评分在我看来,一套好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研究》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著作。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书中并非简单地呈现“做什么”,而是更侧重于“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它关于“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获取”的商业模式三大核心要素的阐述,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中电动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种种现象进行对照,例如,书中对“数据资产”在未来商业模式中核心地位的预测,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车企纷纷加大在软件定义汽车和智能座舱方面的投入。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商业模式的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的探讨,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生态系统构建”的章节,它让我明白,单一企业难以独立完成产业的颠覆,必须通过合作、共赢来构建一个强大的生态网络。这本书让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销售和售后模式,而是开始从用户体验、平台化、服务化等多个维度去重新审视电动汽车的商业价值。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套系统性的、深入的理论指导来梳理我所接触到的各种实践。当我翻开这套书时,那种拨云见日的感觉油然而生。《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研究》这本书,它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模式的简单罗列和分析,而是真正触及到了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和未来演进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服务型”商业模式时,那种对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的挖掘,以及如何通过数据驱动来优化服务体验。书中关于“订阅制”、“共享出行”、“能源服务”等模式的深入剖析,不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还列举了大量国内外真实案例,让我能够将书本的理论与实际工作中的痛点和机遇紧密结合。举个例子,书中对电池租赁和梯次利用商业模式的分析,就让我对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电池供应链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在当前锂资源价格波动和环保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作者在探讨商业模式的创新时,并没有回避风险和挑战,而是将其作为模式演进的重要驱动力来审视,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电动汽车行业的商业生态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有信心去探索和实践新的商业机会。
评分“汽车企业战略管理”——这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本《汽车企业战略管理》书籍,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战略思考框架。我一直认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中,没有清晰的战略,企业就如同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船只。这本书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为我打开了新的战略视野。从波特五力模型到资源基础观,从价值链分析到核心竞争力构建,书中提出的每一个战略工具和理论模型,都被作者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和详实的案例进行了阐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企业如何在颠覆性技术(比如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进行战略转型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分析了传统车企面临的挑战,更提供了多种可行的战略路径,例如跨界合作、生态构建、组织变革等。书中对标杆企业的战略决策分析,更是让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曾一度对公司当前的战略方向感到模糊,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能够更清晰地梳理出企业的核心优势,识别出潜在的竞争威胁,并找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指引企业走向成功的“行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