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 法醫與鑑識科學参考书 解剖学知识百科书

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 法醫與鑑識科學参考书 解剖学知识百科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薇兒·麥克德米 著
图书标签:
  • 法醫學
  • 鑑識科學
  • 犯罪心理
  • 解剖學
  • 推理
  • 懸疑
  • 科普
  • 知識百科
  • 真實犯罪
  • 醫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馬可孛羅
ISBN:9789869510332
商品编码:2441786302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9-02
页数:36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书名: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

作者:薇兒.麥克德米

出版:馬可孛羅

语种:繁體中文

页数: 360 页

装帧:平装

ISBN:9789869510332

出版日期:2017-09-02

英國犯罪小說天后薇兒.麥克德米親炙法醫與鑑識科學*前線

從調查者、被害者與加害者的多重角度,窺見犯罪偵查堂奧!

「這些科學家所分享的故事,從犯罪現場到法庭的曲折旅程,將是你聽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一。同時提醒我們:事實往往比小說更驚異。」

一直以來,英國犯罪小說天后薇兒.麥克德米都在小說中解決複雜的刑事案件,面對人性難以想像的邪惡。這一次,她把目光轉移至現實世界,研究關於鑑識科學的一切!

歷史上**個被解剖的對象是誰?發生在什麼時候?

如何從屍體上採集的蛆判斷死亡時間?

怎麼運用相當於一撮鹽的百萬分之一的DNA痕跡,將殺人犯定罪?

由美國考古學家帶領的阿根廷科學家團隊,如何揭開種族屠殺受害者的祕密?

本書各章節分別切入當今法醫與鑑識科學的各種主要技巧,從火災現場取證、血跡、DNA分析、臉部重建、人體解剖學、法醫人類學及昆蟲學的應用,到*新的電子鑑識技術等。麥克德米在各項技術發展中都觸及一個主題:「鑑識是一門在科學與人性中間遊走的學問。」在安全、控制度高的實驗室中發展出來的技術與知識,如何理解、回應被害人家屬的需求與心情;如何推測、設想加害者的動機與方法;如何在法庭交鋒中,贏得陪審團的理解與共識(但並不是百分之百保證成功)。如同科學方法是一門持續演進的知識,法醫與鑑識科學中永遠會有某些主觀成分,可能左右詮釋走向──例如,專家對於指紋是否相同一事確實可能有不同詮釋,因而導致庭審結果迥異。

麥克德米運用她一貫的明快書寫風格,融合記者多線採訪及資料並陳的銳利思考,佐以犯罪小說家述說故事的功力,切入圍繞著犯罪鑑識這門學科的種種提問與迷思、進展與挫敗。從犯罪現場如何採證、被害者遺體如何鑑別、一路到如何進入犯罪者的內心,透過剖繪人格、行為與動機以取得破案先機。在這趟奇特旅程中,我們將走過戰地、火場、停屍間,觸及超凡的勇氣與邪惡。

★ 入圍得獎紀錄 ★

2016年安東尼獎(Anthony Award)*佳非小說得獎作

2016年愛倫坡獎(Edgar Award)*佳犯罪實錄入圍作

泛科學網站2017年9月選書

★ 各方推薦讚揚 ★

杜鵑窩人(推理評論人)

洪宏嘉(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

孫家棟(台大法醫所教授)

陳浩基(推理作家)

黑米(電視劇《鑑識英雄》編劇)

──盛讚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學系副教授 陳用佛 審定

前言

第1堂 犯罪現場

第2堂 火場調查

第3堂 昆蟲學

第4堂 人體解剖學

第5堂 毒物學

第6堂 指紋

第7堂 血跡與DNA

第8堂 法醫人類學

第9堂 臉部重建

第10堂 數位鑑識

第11堂 法庭心理學

第12堂 法庭

結語

致謝

部分參考書目

插圖版權



揭秘幕后真相:深入探索现代司法鉴定与刑侦的边界 书籍名称:犯罪现场的无声证词:法医病理学、毒理学与数字取证的深度融合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视角,审视当代犯罪调查体系中,法医科学如何从微观物证中重构事件真相,并最终服务于司法公正。它并非侧重于离奇的个案展示,而是聚焦于支撑这些案件侦破背后的严谨科学方法、最新技术发展以及伦理规范的构建。 第一部分:生命的终结与科学的解读——法医病理学的基石 本部分着重阐述现代法医病理学在确定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和方式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不再仅仅关注表面的伤痕,而是深入到细胞与分子层面,解读生命消逝的每一个细微线索。 1.1 死亡的生物学边界:死后变化的动力学模型 详细剖析尸僵(Rigor Mortis)、尸冷(Algor Mortis)和尸斑(Livor Mortis)的发生机制及其受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衣物覆盖)影响的复杂性。书中将引入最新的生物化学指标,例如葡萄糖代谢产物和特定酶的活性衰减曲线,作为辅助判断死亡时间的精确工具,挑战传统经验判断的局限性。 1.2 创伤的分类与能量学分析 超越传统对钝器、锐器、射弹创的简单分类,本书引入了“冲击能量转移理论”来量化不同类型创伤的致伤机理。例如,对枪弹的弹道学分析将拓展至弹头在人体组织中的空腔效应(Cavitation Effect)及其对内部器官的继发损伤评估。对于窒息死亡,则会详细介绍组织缺氧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如细胞色素C的释放模式,以区分自杀、他杀和意外事故。 1.3 微观世界的证据链:组织病理学在定性中的作用 介绍在疑难案件(如药物过量、急性中毒、或罕见疾病导致的猝死)中,组织切片如何揭示病理变化。重点阐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IHC)如何用于识别特定蛋白标记物,辅助判断器官损伤的急性或慢性特征,为排除自然死亡提供坚实的组织学证据。 第二部分:化学的侦探术——毒理学与分析科学前沿 本部分聚焦于化学分析在犯罪现场中发现的物质的识别、定量与定性研究,特别是药物、毒物和爆炸残留物的分析。 2.1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在毒物筛查中的应用 系统讲解当前法医毒理学中的黄金标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书中将详细描述如何利用其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在极低浓度样本(如毛发、指甲或微量生物体液)中检测新型合成毒品(NPS)或微量残留的传统毒物,并讨论数据解释中的碎片离子图谱特征库构建。 2.2 挥发性物质的提取与鉴定:顶空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深入探讨血液、组织或可疑液体中酒精、一氧化碳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精确测量方法。特别关注在交通肇事或密闭空间死亡案件中,如何校正样本采集和存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代谢或挥发损失,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3 爆炸物与火灾痕迹的化学解析 介绍爆炸残留物(如硝基化合物、过氧化物)的微量分析技术,如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SEM-EDS),用于分析爆炸物颗粒的形态特征。对于火灾案件,本书侧重于对可燃液体残留物的萃取效率优化及对环境残留物的背景干扰排除策略。 第三部分:数字化的延伸——法医人类学、DNA分析与信息技术 当代法医科学已不再局限于生物实体,对身份确认和信息重构的需求,催生了跨学科的技术融合。 3.1 DNA分型与亲缘关系推断的复杂性 详述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的原理,并深入探讨在降解或混合样本中,如何应用微卫星分析和Y染色体单倍型来提高识别效率。书中会专门开辟章节讨论群体遗传学在法庭上的应用限制,以及如何科学地计算随机匹配概率(RMP)和似然比(LR)。 3.2 法医人类学:骨骼证据的重建与年龄估算 侧重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骨骼的形态特征分析。详细介绍使用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骨骼损伤进行分析,以确定致伤武器的直径和作用角度。特别关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如锶同位素)辅助确定个体生命最后阶段的地理迁移信息,为失踪人口案件提供新思路。 3.3 数字足迹的获取与解读:电子证据的有效性 探讨在移动设备、云存储和物联网设备中提取电子证据的法律与技术挑战。重点介绍取证工具链的验证,如何恢复被加密或删除的数据,以及对时间戳(Timestamps)和元数据(Metadata)进行交叉验证,以重建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确保数字证据的完整性和可采信性。 第四部分:科学与法律的交汇点——证据的呈递与专家证人 科学发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法庭上的有效沟通。本部分关注法医证据的质量保证、伦理考量以及在司法程序中的作用。 4.1 证据的质量保证与风险管理 强调ISO 17025标准在法医实验室中的实施,以及“从现场到法庭”的证据链管理协议。讨论实验室的内部和外部能力验证(Proficiency Testing)的重要性,用以量化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范围(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4.2 专家证人的角色与科学沟通的艺术 分析法庭上专家证人作证的法律要求(如Daubert标准或Frye标准)。重点指导法医科学家如何将复杂的生物学、化学或统计学概念,清晰、客观、无偏见地转化为陪审团和法官可以理解的语言,避免科学术语的滥用或过度解读。 4.3 伦理困境与未来展望 探讨在新兴技术(如面部识别、AI辅助诊断)应用中,法医科学面临的隐私保护、偏见消除和“黑箱”操作透明化等伦理挑战。最后,展望如“单细胞组学”和“宏基因组学”在未来犯罪现场重建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本书的受众包括但不限于法医专业人员、刑侦人员、律师、法学院学生以及对严谨的司法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读者。它提供的是一套严谨的科学方法论体系,而非对单一案件的戏剧化重述。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种带有强烈纪实色彩的专业书籍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喜爱。它不应该只是罗列事实,更应该传递一种价值观——对真相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我希望作者在叙述那些冰冷的技术细节时,能够时不时地触及到伦理和道德的边界。比如,当法医面对一起惨绝人寰的案件时,他们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又是如何确保科学判断不受个人情感干扰的?这种对职业精神的探讨,比单纯的技术介绍更能触动人心。如果这本书能像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那样,既有宏大的科学图景,又不乏微观的人性挣扎,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升华为一种对人类复杂性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科学的严谨和人文的关怀是如何在犯罪现场交织在一起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真是引人注目啊,“比小说还离奇的12堂犯罪解剖课”,光是这名字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是不是真的比那些悬疑小说还要刺激。我一直对法医工作充满了好奇,那种在科学与人性边缘游走的职业,总让人觉得既神秘又充满了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真实的解剖室,去看看那些冰冷的尸体背后隐藏的、活生生的故事。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既专业又易懂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医学和物证知识讲清楚,而不是一堆晦涩难懂的术语。毕竟,我们都是普通读者,不是专业的法医,所以清晰的叙述和生动的案例是关键。如果能结合一些真实的、令人唏嘘的案件来阐述,那就更好了,毕竟“离奇”才是吸引我们的最大卖点。我特别想了解,在面对那些令人不安的场景时,法医们是如何保持冷静和理性的,那种职业素养的塑造过程,一定充满了挑战和煎熬。

评分

读这类书,我最怕的就是那种为了追求“离奇”而故弄玄虚的写作手法,那样只会让人觉得肤浅。我更欣赏那种沉稳、克制的叙事风格,就像一名老练的法医,用最简洁精准的语言描述最复杂的现场。这本书的“12堂课”结构,让我感觉它像是一套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每一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希望这12堂课能够涵盖法医工作流程的完整脉络,从接收案件、勘查现场、尸体解剖,到最终出具报告,每一个环节的科学依据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我需要的是那种经过时间沉淀的、历经验血的专业知识的沉淀。如果这本书能让我看完后,对路边发生的任何微小事件都能产生更敏锐的观察力,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因为它已经改变了我看待周遭世界的方式。

评分

我总觉得,犯罪现场的还原,就像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对话,而法医和鉴识人员就是那个能听懂“尸体语言”的人。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架起读者和法医之间的沟通桥梁,那它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不同类型死亡的深入剖析,比如中毒、窒息或者锐器伤,每一种死因背后,都会牵扯出不同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证据。这本书如果能做到像一本“解剖学知识百科全书”那样全面,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读物”,而是一部可以随时查阅的工具书了。我最看重的是那种对细节的偏执,比如微量物证的采集和分析,这些在小说里往往被轻描淡写,但在现实中,可能就是案件告破的转折点。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让我对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尤其是关于生命终结的部分,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法医与鉴识科学参考书”,我首先被它扎实的学术气息给镇住了。这可不像那些只图博人眼球的科普读物,它看起来更像是大学课堂上的讲义,严谨、系统,让人感觉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良苦。我翻开目录,里面涵盖了从尸体现象到各种痕迹分析的方方面面,简直就是一本浓缩的法医知识库。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痕迹鉴定的部分,比如弹道学、足迹分析,这些细节如何在法庭上成为决定性的证据,如何将模糊的线索串联成清晰的犯罪链条,这才是真正的技术含量所在。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一样,耐心地引导我们这些初学者,一步步揭开科学鉴识的神秘面纱,让我明白,每一条伤口、每一片纤维背后,都蕴含着不容置疑的科学真理。这种对知识的深度挖掘,远比虚无缥缈的“离奇故事”更吸引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