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冤录》是我国古代第X部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也是上X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后,《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是刑、法官必读之书,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本书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各国重视,在法医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书底本采用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元刻《宋提刑洗冤集录》,对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一探中国古代科技之谜。
四时变动①
春三月,尸经两、三日,口、鼻、肚皮、两胁、胸前,肉色微青。经十日,则鼻、耳内有恶汁流出,胖(匹缝切,胀臭也。)胀②。肥人如此,久患瘦劣人,半月后方有此证。
夏三月,尸经一、两日,先从面上、肚皮、两胁、胸前肉色变动。经三日,口鼻内汁流,蛆出,遍身胖胀,口唇翻,皮肤脱烂,疱疹起。经四、五日,发落③。
暑月罨尸,损处浮皮多白,不损处却青黑,不见的实痕。设若避臭秽,据见在检过,往往误事。稍或疑处,浮皮须令剥去,如有伤损,底下血荫分明。更有暑月九窍内未有蛆虫,却于太阳穴、发际内、两胁、腹内,先有蛆出,必此处有损。
秋三月,尸经二、三日,亦先从面上、肚皮、两胁、胸前肉色变动。经四、五日,口鼻内汁流,蛆出,遍身胖胀,口唇翻,疱疹起。经六、七日,发落。
冬三月,尸经四、五日,身体肉色黄紫,微变。经半月以后,先从面上、口、鼻、两胁、胸前变动。
或安在湿地,用荐席裹角埋瘗,其尸卒难变动。更详月头月尾,按春秋节气定之。
盛热,尸首经一日即皮肉变动,作青黯色,有气息。经三、四日,皮肉渐坏,尸胀,蛆出,口鼻汁流,头发渐落。
盛寒,五日如盛热一日时,半月如盛热三、四日时。
春秋气候和平,两、三日可比夏一日,八、九日可比夏三、四日。
然人有肥瘦老少,肥少者易坏,瘦老者难坏。④
又南北气候不同,山内寒暄不常,更在临时通变审察。
【注释】
①四时变动:指尸体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变化。
②胖胀:肿胀。
③发落:尸体腐败,毛发脱落。
④然人有肥瘦老少,肥少者易坏,瘦老者难坏: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性。
验未埋瘗尸
未埋尸首,或在屋内地上,或床上,或屋后露天地上,或山岭、溪涧、草木上,并先打量顿尸所在四至、低,所离某处若干。在溪涧之内,上去山脚或岸几许,系何人地上,地名甚处。若屋内,系在何处,及上下有无物色盖簟。讫,方可尸出验。
先剥脱在身衣服,或妇人首饰,自头上至鞋袜,逐一抄劄;或是随身行李,亦具名件。讫,且以温水洗尸一遍了,验。未要便用酒、醋。
剥烂衣服,洗了,先看其尸有无军号①,或额角、面脸上所刺大小字体,计几行或几字,是何军人。若系配隶②人,所配隶何州。军字亦须计行数。如经刺环③,或方或圆,或在手背、项上,亦计几个;内是刺字或环子,曾艾灸或用药取,痕迹黯漤及成疤瘢,可取竹削一篦子,于灸处挞之,可见。辨验色目④人讫,即看死人身上甚处有雕青⑤、有灸瘢,系新旧疮疤,有无脓血,计共几个;及新旧官杖疮疤,或背或臀;并新旧荆杖子痕,或腿或脚底;甚处有旧疮疖瘢,甚处是见患,须量见分寸;及何处有黯记之类,尽行声说。如无,亦开写。打量尸首,身长若干,发长⑥若干,年颜若干。
【注释】
①军号:宋代在士兵手背或脸上刺的军队番号。
②配隶:配役。犯人被发配至边远地服役。
③刺环:视犯人罪行程度在其特定部位刺字或刺环,永远无法去除。
④色目:职业、身份。
⑤雕青:即文身。
⑥发长:估量头发的长度。
验已殡尸①
先验坟系何人地上,地名甚处。土堆一个,量及长阔,并各计若干尺寸,及尸见殡在何人屋下,亦如前量之。
次看尸头脚所向,谓如头东脚西之类;头离某处若干,脚离某处若干。左右亦如之。对众爬开浮土,或取去砖,看其尸用何物盛簟。谓棺木,有无漆饰?席,有无沿缘②及篑簟之类?出开拆,取尸于光明处地上验之。
【注释】
①殡尸:待葬的尸体。
②沿缘:这里指席子的边饰。
宋慈,字惠父,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家朱熹同乡,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南宋法医学家。其祖上为唐朝宰相宋璟。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法医学鼻祖。
洗冤集录序
卷一
一、条令
二、检复总说上
三、检复总说下
四、疑难杂说上
卷二
五、疑难杂说下
六、初检
七、复检
八、验尸
九、妇人
十、四时变动
十一、洗罨
十二、验未埋瘗尸
十三、验已□殡尸
十四、验坏烂尸
十五、无凭检验
十六、白僵死瘁死
卷三
十七、验骨
十八、论骨脉要害去处
十九、自缢
二十、打勒死假自缢
二十一、溺死
卷四
二十二、他物手足伤死
二十三、自刑
二十四、杀伤
二十五、尸首异处
二十六、火死
二十七、汤泼死
二十八、服毒
二十九、病死
三十、针灸死
三十一、劄口词
卷五
三十二、验罪囚死
三十三、受杖死
三十四、跌死
三十五、塌压死
三十六、压塞口鼻死
三十七、硬物瘾店死
三十八、牛马踏死
三十九、车轮拶死
四十、雷震死
四十一、虎咬死
四十二、蛇虫伤死
四十三、酒食醉饱死
四十四、筑踏内损死
四十五、男子作过死
四十六、遗路死
四十七、仰卧停泊赤色
四十八、虫鼠犬伤尸
四十九、发冢
五十、验邻县尸
五十一、辟秽方
五十二、救死方
五十三、验状说
附录
说明
检验总论
验伤及保辜总论
尸格
验尸
洗罨
复检
辨四时尸变
辨伤真伪
验妇女尸、胎孕、孩尸
白僵
验已烂尸
验骨
检骨
检骨辨生前死后伤
说实话,刚开始我只是抱着“了解一下”的心态购买的,毕竟历史文献类的书籍很容易读着读着就睡着了。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性和条理性出乎意料地强。作者(宋慈)的写作风格,虽然是公文性质,但却带着一种现代人都能理解的“破案”节奏感。这本书的注释工作做得极为细致,它成功地将原本晦涩的“卷宗”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疑难杂症的案例解析,那些关于如何辨别他杀与自杀、如何通过尸斑和气味判断死亡时间的细节,读起来比很多现代推理小说还要过瘾。这些注释清晰地指出了每一个检验步骤背后的逻辑支撑,让读者不仅知道“怎么做”,更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实在是一次绝佳的国学启蒙。
评分翻开这本《洗冤集录》,首先震撼我的是它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完全符合“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这个定位。那种沉甸甸的手感,配合着典雅的字体排版,让人在捧读时就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感。我过去买过不少国学经典的小开本,拿在手里总觉得少了点“仪式感”,但这本的开本和装帧,非常适合在书房里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注释的选取上非常考究。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解释,更像是融入了对整个宋代社会背景、官僚体系乃至古代医学常识的深度理解。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伤情的描述,注释者会引经据典,指出这与当时的验伤标准有何关联,而不是生硬地套用现代的概念去评判古人。这种尊重历史语境的注释方式,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田野调查,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宋代司法实践的认知,远超我预期中一本普通注释本的水平。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对法学、历史或者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古代的司法手册,更是一部承载着古代社会伦理与技术水平的百科全书。我欣赏它对细节的执着,书中的许多注释都对古代的度量衡、植物药理甚至是地理环境做了补充说明,这些细微之处,极大地还原了宋代案件发生时的真实场景。我甚至觉得,光是研究这本书中的注释体系,就能对古代文人的治学态度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它的纸质印刷质量稳定可靠,即便是经常翻阅,文字和图表也不会模糊不清,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次物超所值的购买体验,它不仅是书架上的镇物,更是随时可以打开汲取古代理性光辉的源泉。
评分这本精装版的《洗冤集录 原文+注释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一直对古代的司法制度和刑侦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大多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选本的编排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原文,而是巧妙地将原文与详尽的现代白话注释穿插在一起。对于那些佶屈聱牙的古代法律术语和医学描述,注释部分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即便是初次接触宋慈这部伟大著作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领会其精髓。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尸体检验、痕迹比对等关键环节的描述,注释者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不仅解释了古人的做法,还常常会对比现代法医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可以说,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读者的桥梁,让这部古代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的细节之中,最让我感到佩服的是它对“实证精神”的保留和强调。虽然我们现在拥有更先进的科技,但宋慈在《洗冤集录》中表现出的那种严谨的观察、细致的记录和逻辑推理,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是无可挑剔的案例研究范本。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似乎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原文和注释的对比阅读非常方便,我常用一支铅笔在页边做笔记,标注出那些我认为是“石破天惊”的推理步骤。例如,关于水试、火试等早期检验方法的描述,注释部分并未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它们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可能起到的作用和局限性。这种平衡且批判性的解读,使我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有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它不再是教科书里被简单定义的“落后”,而是充满着早期理性光芒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