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2010-2013年已经公开审判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错案汇编成书。主要内容包括对错案的案件简介、案情回顾、庭审过程、分析评价和深入剖析、案后追访以及附录判决书。希望通过这套书对错案的梳理与分析,对我国新时期错案冤案的基本情况、发展脉络、规律特点、发生的原因以及制度漏洞和建设等进行全面的阐释和说明,这一基础性研究将为我国该领域的司法实践和研究提供重要素材。
江国华(本书主编),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代表性著作《宪法哲学导论》。
总序 对待错案的态度
张石梭案
何世民案
裴树唐案
黄立怡案
林帝安案
王子发案
卢书敏案
时建锋案
王善升案
赵作海案
刘云超案
谭照华案
冷国权案
骆小林案
吴大全案
张盛贤案
李文禄案
后记
.....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法律从业者量身定做的!我经常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疑难杂症,需要参考过往的经典案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市面上相关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却屈指可数。《错案追踪》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拨乱反正”的意味,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拿到书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从目录的设置,到章节的安排,都能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每一篇案例分析都力求做到详略得当,既有案件的基本事实,又有对关键证据、法律适用的深入剖析,甚至对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这种“追踪”错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反思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髓,避免重蹈覆辙。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复杂案件的处理方式,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错”,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对于提升法律人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评分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和掌握司法实践的书籍。《正版》错案追踪(2010-2013)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大的收获之一。从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来看,它是一本经过正版授权的畅销书,这保证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汪国华主编的专业背景也让我对内容的质量充满信心。翻开书,我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清晰的案例逻辑深深吸引。书中对错案的追踪和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错案发生的深层原因,包括证据的收集、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等多个环节。这种“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司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疑难案件的讨论,它能够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这本书不仅能帮助我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能让我对司法实践有更深刻的认识,为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次购书体验真是太棒了!从下单到收货,整个流程都十分顺畅。我一直很关注法律领域的最新动态,尤其对一些经典的司法案例分析情有独钟。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瞬间就被吸引了,感觉它能提供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洞察。拿到手后,书的包装完好无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页,就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深入的分析深深打动。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案例的罗列,更像是对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境和解决思路的一次系统梳理。汪国华主编的名字也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充满信心,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启发。特别是它涵盖了2010-2013这几年的案例,这个时间段对于了解我国司法改革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相信其中一定蕴含着不少值得深思的教训和宝贵的经验。
评分我是一名法律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法律类的书籍来充实自己。《错案追踪》这本书,绝对是我最近读过最有分量的一本。它不只是枯燥的案例堆砌,而是将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案件抽丝剥茧,带领读者一起走进司法实践的真实世界。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2010-2013这几年的典型错案。这种“追溯”的过程,让我看到了司法体系在不断反思和进步,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挑战。汪国华主编的专业水准毋庸置疑,他带领团队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指出了错误之处,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严谨但不失温度的叙述方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法律的庄重,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这本书让我对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司法公正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评分我一直对司法公正和案件审判过程充满了好奇,所以当看到《正版》错案追踪(2010-2013)这本书时,毫不犹豫地就入手了。这本书的出版方“时代云图”也让我对它的品质有了一定的期待。拿到书后,我先快速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涵盖的案件类型非常广泛,涉及民事、刑事等多个领域。从2010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司法体系不断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反映出那个时期司法实践的一些侧重点和遇到的挑战。汪国华主编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他带领团队对这些错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不仅关注到了案件本身的事实认定,还深入挖掘了可能存在的程序问题和证据采信的偏差。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复杂案件的论述,它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在证据不足、法律条文解释存在争议的情况下,法官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判决的,以及这种判决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本书让我对司法审判的复杂性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