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心理学 科普 原生家庭 亲密关系 内向 社交恐惧 完美主义 过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发表于2025-01-10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心理学 科普 原生家庭 亲密关系 内向 社交恐惧 完美主义 过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媒体排行榜"心理健康类公号KnowYourself首度结集,专业、犀利、直戳人心。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
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
那些你在困惑时向自己提出的疑问,都可能在这本心理学科普书中,找到答案。
直面真实,永远是改变的D一步。
为什么说原生家庭不是决定人格的wei一因素?
父亲在家庭中的投入,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在感情中的表现?
内向是一种性格缺陷吗?
明知自律有益,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为什么经常感到空虚?
于千万人之中,真的存在一个"对"的人吗?
分手后,应不应该迅速开始新恋情?
……
探讨原生家庭、亲密关系、心理困境;
关于完美主义、自卑情结、性格内向、反弹式关系、恐婚……
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生命中的疑问与困惑。
看清它们,接纳自己,再大步向前。
KnowYourself主创们
以帮助青年人自我探索为己任。成员有海内外名校临床心理、社工、精神卫生专业背景,以及国内知名媒体经验。坚持一切都是开放和未完成。希望联结力量,支持青年人的心理健康、自我发展与福祉。
2015年7月,创办KnowYourself微信公众号(id:knowyourself2015),致力于引导青年人自助互助,共同建造一个秘密的、只有理解没有伤害的小世界。话题涉及原生家庭、亲密关系、心理困境等,一年内吸引百万读者。
插画师:曹鸽子
作家,画家,陶瓷爱好者。北京人在纽约,曾创建"纽约女孩孤独"项目,出版小说《我要全世界的爱》。目前专注写字画画和摔泥巴。曹鸽子说,文字,艺术,爱情和火,都只是获得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
Chapter1认识家庭: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是什么决定了你在感情中的表现?
"妈宝"男是怎么形成的?
父亲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机能不全的家庭,会如何影响身在其中的你?
为什么说原生家庭不是决定你的wei一因素?
一个人要如何才能走向独立?
Chapter2认识自己: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
这3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是你吗?
为什么自负可能是自卑的一种伪装?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真实感受?
什么是内向者专属的"社交宿醉"?
为什么有些人比大多数人更敏感?
明知自律有益,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如何提高对不确定的容忍度?
你为什么总是感到空虚?
你有"彼得·潘综合征"吗?
为什么说有些付出是"过度"的?
如何更科学地拒绝别人?
人格是可以被改变的吗?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失败与遗憾?
为什么说我们应当主动选择脆弱?
如何过上更高效的人生?
女性为何很难只属于自己?
Chapter3认识伴侣: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
真的存在一个"对"的人吗?
被伴侣情感忽视怎么办?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4种高压型控制?
这4种背叛,你经历过哪一种?
分手后,应不应该迅速开始新恋情?
为什么会无法对前任释怀?
当恐惧婚姻时,你在恐惧什么?
是什么决定了你在感情中的表现?
有些人在亲密关系中总是容易感到不安、焦虑,渴望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有些人却恐惧与伴侣过度亲密,希望凡事都能独自解决;还有一些人能够与伴侣相互支持,在需要的时候接受对方的帮助,也能与对方彼此独立,不过度依赖伴侣。
心理学家们认为,伴侣之间的这些互动模式,事实上是人们对早年与照顾者(主要是父母)之间互动模式的一种"投射"。也就是说,在婴幼儿时期,我们与父母之间形成的对彼此的信任与爱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我们成年之后处理亲密关系的一种"框架"。
在这种框架中,我们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熟悉的、令自己感到安全的方式,我们与父母原有的互动方式,来与伴侣相处。比如,在儿时为了应对忽冷忽热的父母,我们会变得紧张焦虑、渴望控制对方,在成年之后,我们也会继续以这种焦虑、渴望控制的方式与亲密关系的伴侣相处。
不仅如此,由于这个框架的存在,我们还总会不自觉地被特定的人所吸引。比如,童年时期,父母对自己忽冷忽热的人,往往在成年之后也会不自觉地被对自己忽冷忽热的人所吸引,尽管他们对对方的忽冷忽热感到不安,但这种熟悉的焦虑感又会让他们感到安全,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总是不断与不同的伴侣陷入"相似"的纠葛之中的原因。
那么,这种"框架"与投射机制的存在,是否意味着我们终究只能不断重复童年的经验,即便那可能是令自己感到痛苦的?我们是否有能力去改变或者调整既有的"框架"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框架究竟是什么?
依恋类型:自幼形成的影响亲密关系的"框架"
其实,从人们幼年时与父母互动中形成,并影响成年后亲密关系的"框架",又被称为人与人之间的"依恋",指的是关系中双方的情感联结,以及在这种联结中所反映出的彼此的信任与安全感。
英国心理学家基姆·巴塞洛缪(KimBartholomew)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人们在关系中的焦虑程度与对关系的回避程度,将成年人之间的"依恋"划分为了四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安全型、痴迷型、疏离-回避型和恐惧-回避型。
安全型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关系中能够适度依赖伴侣,也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去探索更大的世界。他们不会过分担心失去对方,也不会惧怕向对方做出承诺。他们通常能有效地与伴侣沟通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也能够及时回应对方的需求。因而,安全型依恋被认为是"Z理想""Z健康"的依恋类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安全型的人遇到伴侣未接听自己电话的情况时,他们通常会想:"啊,那Ta应该在忙,过会儿再联系Ta吧。"
痴迷型
痴迷型依恋的人,总是表现出一种"情感上的饥渴",以及对依赖和承诺的强烈渴望。他们常常过度担心自己会失去对方,也害怕当自己需要的时候,对方不在身边或不能及时回应,因此他们总希望能时刻掌握对方的去向、和谁在一起、在做什么等。他们无法真正相信伴侣是爱着自己的,也常常需要在关系中反复确认这件事。
在上文的例子中,遇到未接电话的伴侣,痴迷型的人可能就会怀疑"Ta是不是不爱我了",也会夺命连环call,直到对方接到电话并答复自己。
恐惧型
恐惧型的人一方面总是担心被伴侣抛弃、被拒绝(认为自己不够好),但另一方面却在感到这种焦虑和不安的时候,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变得疏远和冷漠(其他情绪的表达因为羞耻感的存在而被抑制)。于是,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常常容易陷入戏剧化的、大起大落的、分分合合的关系中。
对于未接电话的伴侣,"恐惧型"的人虽然也会像痴迷型的人一样立马怀疑对方,但他们却不动声色,甚至开始疏远对方。而当伴侣回电时,他们会表现得很冷漠,即使被问及是否生气的时候,也立马会矢口否认。
疏离型
疏离型的人通常既不向伴侣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希望伴侣对自己产生情感上的依赖或向自己寻求安慰。他们甚至不会花太多时间去关心彼此关系的进展,更不会担心被抛弃。他们常被伴侣认为是不坦诚的、难以亲近的,也更容易陷入一种"假性亲密关系"。
疏离型的人对于伴侣不接电话,则抱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若他们发现伴侣经常性不接自己电话时,他们不会怀疑对方忽视自己,而是会怀疑对方是不是在试图以此操控自己、博取关注,于是很可能再也不主动联系对方。
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依恋类型的形成呢?
研究者们认为,人们儿时的照顾者如何对待自己,是其成年之后依恋类型形成的关键因素。
o安全型。若父母在孩子年幼时能够一以贯之、及时有效地回应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在成年之后会更少对亲密关系感到焦虑,也不排斥与人保持亲密,即更可能成为"安全型依恋"的人。
o痴迷型。在儿时偶尔得到父母对自己需求的回应的人,会逐渐发展为"痴迷型依恋者"。父母时而满足他们的需求,时而又对他们的需求熟视无睹,于是,他们便会对父母是否在身边,什么时候会回应自己的需求感到焦虑,十分渴望父母能时时刻刻满足自己的需求、亲近自己,也害怕被抛弃和忽视。
o恐惧型。通常,在童年时期始终都得不到父母的回应,总是被忽视和冷落的人,就会发展出害怕与人亲近、回避亲密的特点。而这其中,将这种经历以"羞耻"的感受记忆下来--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好好对待,才会被忽视的人,在成年之后,便会成为"恐惧型"依恋者。他们一方面总是担心被伴侣抛弃或拒绝,但感到焦虑和不安的时候,不直接表达,而是变得疏远和冷漠。
o疏离型。而还有一些同样遭到父母冷落和忽视的人,则将这段经历以"愤怒"的感受记忆下来--认为是因为父母不够好,自己才遭到忽视的。并且他们还在成长过程中,彻底抑制了这种情绪的产生,凸显出自己的独立、无所谓。渐渐地,他们在意识层面彻底"封锁"了这些感受。即他们的防御机制不是在体会到感受之后才发挥作用的,而是在此之前就彻底抑制了以至于自己根本感受不到。
后记:KnowYourself主创们mini访谈
Q:为什么会建立这个叫KnowYourself的微信公众号呢?初衷是什么?简单介绍下团队吧!
A:一开始没想那么多,我们几个的年龄都处在成年初显期,那段时间我们自己思考自我探索的问题就比较多,像:自己为什么会成长为今天的样子?自己到底喜欢/适合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能够看到社会上存在各种不同的价值观,那自己究竟要选择信仰哪一种?
当时身边做公众号的女朋友很多,大家鼓励我把自己的思考与更多人分享。我就怀着"不能等想好了再做,不如边做边想"的心情,开了一个公众号。这个公众号就像一个小信号发射器,很快和我有类似想法的人就注意到了这个公众号,找到了我。
我们团队的背景比较多元,有不少都有海内外名校临床心理、社工、精神卫生专业背景,也有之前就在国内大型媒体集团负责新媒体和市场方面工作的,还有曾经在公关公司、4A广告公司工作的。这种多元性给我们的公众号带来了它独特的气质。一方面我们在论述问题时,会采用专业的逻辑和角度;但另一方面也希望它们容易阅读、有趣好玩,这样才符合新媒体的传播规律;Z后我们注重有品位的审美。
专业,有趣,还要美。公众号要这样,生活也要这样。
Q:你觉得目前在中国,大家对心理学的认知情况是怎么样的?大家往往对心理学抱着一个怎样的态度?大家比较普遍的心理困惑又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现状呢?
A:首先D一个误区是,国内很多人混淆"心理学"和"临床/咨询心理"的概念。心理学有很多的分支,不是所有学心理学的人,都是做心理咨询师的。他们可能是研究取向的,平时主要是做实验、搞研究,研究的内容也可能是大脑神经、社会组织心理等等,而只有临床/咨询心理方向,才会学习心理咨询的技术伦理,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等。
第二个误区是混淆心理学和神秘学。我在生活里听到过一些人说,认为星座也是心理学。以及把心理学和一些"修行"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虽然仍然有一部分心理学理论是非实证的(例如学界一直还有精神分析是不是科学的争论),但总体来说,现代的、主流的大部分心理学都是基于实证主义存在的。神秘主义/玄学有它存在的道理,但它并不是心理学。
以前我以为国内大家普遍的心理困惑比较单一,和父母之间的问题、和伴侣之间的问题。比起国外还有很多成瘾物质、帮派、人种、性身份探索的问题,感觉多元化程度有差异。但随着我自己在国内咨询工作的开展,我发现其实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存在,只是这个社会没有给他们空间被看见、被听见。
要说如何形成了现在国人心理状态的现状,就不能不说到TheDevelopmentLifeCoursePerspective(DLC)。这一理论指出,人是由他自身、环境以及过去的重要经历共同型塑的。中国人有一些共同的时代经历,例如文化大革命,也包括改革开放,这些重大的社会事件给那一个时代的人带来了很多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而其中一些创伤性的部分,又会通过代际传承下来(通过父母照养孩子的方式等)。另外,现在年轻一代人正受到各种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的冲击,这些东西和上一代人所相信和熟悉的东西有极大的不同。代际创伤的传承,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对这一代人有普遍的影响,也是因此,自我探索--认清自己身上哪些是不良的传承,多元价值观中又是哪种Z适合自己--在这个时代被人需要的程度,又比以往要高得多。
但心理学在中国起步较晚,临床/咨询方向心理学的学校教育尤其不成熟。这个方面我就不多谈啦,也没有那么了解其中的历史原因。
Q:话说你们的一些文章中透出了女性主义观点,你们是怎么看待临床/咨询心理学与性别平权等问题的关系的?
A:一切忽视社会因素的临床工作都是耍流氓。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特权/压迫的语境中。如果我们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一些维度中享有着更多的特权,而在一些维度中更加处于劣势:男性/女性,大城市/小县城,壮年/儿童或老年,富裕/贫穷……你在这些维度上受到的特权/压迫,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现在的处境以及心理状态。
另外,我自己做心理咨询第三、第四年的时候,我越来越感受到一些系统性的问题给我的临床工作带来的影响。比如一个来访,她非常需要面对面的咨询和支持,但当地(小城市)却没有几位接受过正规训练和督导的咨询师。一些受到家暴的来访,其实需要庇护所,但中国没有完善的反家暴保护。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临床工作者,同时一定也会是一个维权呼吁者。
我觉得平权是所有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无论此刻你觉得自己离被压迫多么遥远,总有一天你会在某一个维度上成为被压迫的一方(你起码会老)。这事儿归根结底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自己。
Q:为什么想要出这本书呢?想要给读者带来什么?想和读者说什么?
A:因为粉丝厚爱,想要买我们的精选集,哈哈。不敢说我们能给读者带来什么,肯定是给不了什么答案,只希望能够提出"对的问题"就够了。
想和读者说,不要盲信任何人的观点,但是首先还是要吸收足够多的他人的观点。看见世界,然后才能看清自己。祝我们和你们都能找到能够yin领我们过好这一生的价值观和信念--归根结底,幸福是精神的。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Z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心理学 科普 原生家庭 亲密关系 内向 社交恐惧 完美主义 过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心理学 科普 原生家庭 亲密关系 内向 社交恐惧 完美主义 过度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心理学 科普 原生家庭 亲密关系 内向 社交恐惧 完美主义 过度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心理学 科普 原生家庭 亲密关系 内向 社交恐惧 完美主义 过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心理学 科普 原生家庭 亲密关系 内向 社交恐惧 完美主义 过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