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侯中军 著 社科文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侯中军 著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中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外交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国家社科基金
  • 侯中军
  • 社科文献
  • 历史学
  • 国际关系
  • 战争史
  • 近代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9017
商品编码:2347106755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本书简介

 

本书围绕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展开论述,系统阐述了一战爆发后中国从中立到参战的历史过程,并首次详细论证了中国走向一战的一些关键节点。一战爆发后,北京政府虽抱定了中立的态度,但在何时宣布中立问题上,有其自身的考虑。在未能达到佳外交局势的情况下,北京政府于191486日宣布中立。某种程度上,中国的中立主要是为了防日。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中,日本放弃在后通牒中写入第五号,固然存在英国方面的原因,但与北京政府所透露出来的不惜一战的决策存在莫大关系。北京政府为以中立国身份出席和会做了大量外交调研,并同时派遣华工出国,出兵西伯利亚。出兵西伯利亚是中国政府被动局势下的主动作为,其目的是争取战后中国的国家地位,在战后和会中获得较有利的席位。本书还从理论上探讨了“国民外交”的概念,认为围绕“国民外交”的活动并不一定是国民外交运动,只能说是与国民外交有关的运动。


作者:侯中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出版日期:201711


导言

 

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中,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间节点,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新文化运动,相比后两次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一战似乎黯淡了许多,或许这也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关注较少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将一战的研究置于北洋军阀史研究的框架内,未能客观阐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应有的地位。中国在一战中的外交,也很容易被简单视为北洋卖国外交。一战外交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相对较少的领域,虽然主要的线索和节点都已经存在不少的研究成果,如对中国参战的研究,对巴黎和会的研究,对“二十一条”的研究等,但与一战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相比,其研究仍然相对薄弱。

 

学界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认为,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中国不应该在美国特别是日本的威胁利诱下参加这场战争。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也成了帝国主义分赃政策的牺牲品。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状况逐步得到改观,开始肯定中国的参战,认为中国的参战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也是有失有得。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出,可以认为,参加欧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到积极的一个重大转变,北京政府后期的积极外交可以说由此发端。在参战问题上,改变了以往从府院之争等国内政争的角度对中国参战问题的考察,开始从中国参战的外交决策本身去思考这一问题。这种跳出国内政治史研究框架而重新思考一战外交的思路,正逐步为学界所关注,并开始吸引更多学者反思北洋外交。有的研究已经跨出了区域史的视角,提出了国际史研究的口号,以中国参战华工为主体,探讨一战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本研究以中国在一战时期的外交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考虑国内政治斗争的大环境下,主要关注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及执行者对一战中国外交方针的设想及运用。在全面爬梳外交档案的基础上,弥补以往研究的缺失,整体考察中国的一战外交。具体而言,在充分吸收借鉴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从一战爆发后中国的中立,到中国内部关于参战问题的讨论、中国以工代兵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德绝交与宣战的讨论与终决定、中国出兵西伯利亚、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筹议等重要节点进行系统论述。

 

本研究重点在于系统梳理中国一战外交的脉络,在国内政局急剧动荡的情形下,面对协约国与同盟国两大阵营时,中国外交如何取舍,多大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利益。尽可能将对美、俄、英、法、日、德等国微妙而复杂的关系综合起来进行论述。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内政与外交的互动关系。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内政与外交是如何互相影响的,这也是本研究的难点之一。

 

作为内政与外交互动的案例之一,列出专门章节探讨国民外交运动。国民外交运动在此时期蓬勃发展,普通民众是如何参与国民外交运动的,其对中国的一战外交发挥了一种什么样的影响,这将是本研究的另一个难点。

 

在具体论述中国与不同国别的外交时,特别关注对日外交。中国的一战外交,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日。一战时期是日本侵华政策形成的重要节点之一,考察一战时期日本侵华方针的渊源与变化,有助于从长时段认识日本的侵华政策,剖析其本质。

 

本研究依照一战发展的历史脉络展开,以中立、宣战、参会为三个关键节点,构成研究的基础框架。在上述三个节点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具体外交方针的出台,考察其背后内政与外交之互动关系。在研究中注意不同的外交方针因国别不同、实施人不同而出现的变化。外交史研究首先要注重一手外交档案的收集和整理,中国的一战外交涉及美、英、法、德、日等国,尽可能收集这些国家事涉中国的外交档案属于本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中国自身的外交档案虽然便于利用,但由于数量浩繁,前期的阅读和筛选亦属基础性工作之一。

 

目录

 

绪论

一章   一战爆发前的中国外交

 一 争取列强承认

 二 与俄、英两国围绕西藏、外蒙古的交涉

 三 国际银行团与民国初年的财政借款


第二章   一战爆发与中国的初因应

 一 北京政府宣布中立

 二 寻求中立保证的尝试

 三 日本对德后通牒前后中国的外交努力


第三章  日本对德宣战与侵占山东

 一 中国划定交战区

 二 日本侵占胶济铁路及山东

 三 取消战区之交涉


第四章  “二十一条”交涉

 一 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二 英国等列强得悉“十一条要求”后的外交应对

 三 二十五次谈判及交涉

 四 日方修正案的提出及后通牒

 五 袁世凯称帝及外交交涉


第五章  中立国身份下的预筹与会

 一 参会问题的初构想

 二 选派人员赴欧调研

 三 一次外交调研:刘式训欧洲之行

 四 教皇调停之传闻及夏诒霆欧洲之行

 五 保和会准备会的参会讨论

 六 华工赴欧


第六章  对德绝交与宣战

 一 初的试探:1915年协约国促使北京政府对德绝交的努力

 二 “抗议预言绝交”:对德绝交问题的提出

 三 抗议之后北京政府内部围绕绝交的争论

 四 对德宣战

 五 出兵西伯利亚

 六 出兵外蒙古及外蒙古撤销自治


第七章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一 中国筹备出席巴黎和会

 二 山东问题的交涉及失败

 三 拒签和约

 四 和会善后问题


第八章   一战外交的落幕:北京政府参加华盛顿会议

 一 华盛顿会议之拟议及中国的筹备

 二 中国提出十项原则及会外交涉山东问题之确定

 三 各项原则之讨论

 四 鲁案之解决及大会之闭幕


第九章   一战时期国民外交运动的发展

 一 国民外交的起源及其在清末的发展

 二 五四运动后国民外交的对内转向

 三 全国国民外交大会与国民外交运动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