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第一卷)陈士林主编 科学出版社

正版现货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第一卷)陈士林主编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士林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中药
  • 饮片
  • 标准汤剂
  • 陈士林
  • 科学出版社
  • 中医
  • 中药学
  • 临床
  • 正版
  • 现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蛋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4574
商品编码:23242936794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518
字数:913000

具体描述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一卷)
            定价 19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开本 16
作者 陈士林主编
装帧 精装
页数 518
字数 913000
ISBN编码 9787030554574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即标准煎液)作为经典名方制剂的质量基准和衡量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参照物,是当前中医药行业关注的焦点。
  研究团队目前已对几百种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进行系统研究,所选样品代表性强,所得含量、转移率、出膏率、特征图谱数据稳定可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能够指导企业进行中药配方颗粒、中药经典名方、中成药及中药新药相应品种研发、生产,保障产品质量均一性,缩短研究周期,节约成本,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书参考了国家中医药发展相关政策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文件和精神,作为《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一卷,1批入选70个品种,分为上篇、下篇和附录三部分,具有内容新颖、数据翔实、技术实用等特点。


目录
编写说明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1章 概述 2
第2章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策略 3
2.1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相关研究进展 3
2.2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内涵与意义 5
2.3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方法 7
2.4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制定原则 10
第3章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关键问题探讨 14
3.1 研究样品代表性探讨 14
3.2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16
3.3 影响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质量的主要因素探讨 17
3.4 标准汤剂质量标准主要参数探讨 18
第4章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展望 20
下篇 各论
第5章 根及根茎类 24
5.1 白芍 24
5.2 蜜麸炒白芍 32
5.3 白术 40
5.4 百部 45
5.5 百合 49
5.6 赤芍 54
5.7 川牛膝 62
5.8 丹参 69
5.9 当归 76
5.10 党参 81
5.11 防风 86
5.12 甘草 94
5.13 炙甘草 102
5.14 葛根 112
5.15 黄连 118
5.16 黄芩 127
5.17 姜半夏 134
5.18 苦参 138
5.19 蜜麸炒苍术 146
5.20 蜜紫菀 153
5.21 牛膝 160
5.22 人参 168
5.23 山药 175
5.24 升麻 179
5.25 石菖蒲 186
5.26 太子参 192
5.27 天麻 196
5.28 土茯苓 205
5.29 威灵仙 212
5.30 川续断 220
5.31 玄参 228
5.32 远志 236
5.33 泽泻 248
第6章 种子果实类 256
6.1 燀桃仁 256
6.2 炒牛蒡子 263
6.3 川楝子 271
6.4 醋五味子 278
6.5 大枣 285
6.6 麸炒枳壳 290
6.7 瓜蒌 298
6.8 连翘 302
6.9 女贞子 310
6.10 青皮 318
6.11 桑椹 326
6.12 山楂炭 331
6.13 山茱萸 338
6.14 菟丝子 346
6.15 栀子 354
6.16 焦栀子 362
第7章 枝干皮藤类 370
7.1 白鲜皮 370
7.2 炒瓜蒌皮 378
7.3 陈皮 383
7.4 钩藤 389
7.5 桂枝 394
7.6 黄柏 402
7.7 鸡血藤 410
7.8 牡丹皮 416
7.9 竹茹 423
第8章 花叶草类 428
8.1 大青叶 428
8.2 红花 435
8.3 荆芥 443
8.4 菊花 451
8.5 麻黄 459
8.6 青蒿 467
8.7 夏枯草 472
8.8 野菊花 480
8.9 益母草 487
8.10 鱼腥草 497
8.11 紫苏梗 501
8.12 紫苏叶 506
参考文献 514
附录 516


上篇 总论  
  第1章 概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中药饮片出现了多种用药形式,除传统饮片外,还有配方颗粒、精制饮片、超微饮片、破壁饮片等,这些新的饮片用药形式具有一定积J的临床意义,是对传统饮片的有益补充,但同时也存在标准不明确、剂量不统一、临床合理性有待进一步论证等多种问题,给国家监管和使用带来了困扰。例如,不同的饮片用药形式之间剂量关系如何折算目前并没有统一标准,导致临床用药剂量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的一致性评判;而且,即使同一种用药形式,由于制备工艺不一致,也会导致其临床用药剂量出现差异。所以,急需建立某种标准用于标化不同的饮片用药形式和不同企业的产品,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保障疗效的有效性。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能够作为一种标准,标化不同的饮片用药形式,以及临床用药形式,建立相互之间的剂量换算关系,实现临床用药剂量统一,保障用药的准确性和剂量的一致性。  
  汤剂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早,也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剂型之一。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应用为基础,参考现代提取方法,经标准化工艺制备而成的单味饮片水煎剂。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也是进行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物质,作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核心样本,其制备方法标准、规范,易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代表了传统汤剂的一般情况,因此,建立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用于标化不同的临床用药形式是否与传统临床用药一致,是目前学术界,特别是配方颗粒产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以配方颗粒为例,其应用的前提是配方颗粒的质量与汤剂一致,因而才能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于临床。所以配方颗粒的质量应符合标准汤剂的质量要求。超过标准汤剂的质量范围,并不意味着配方颗粒质量的好坏,只是不再能够按照中医理论代替汤剂在临床使用,所以标准汤剂的质量范围决定了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  
  2016年4月,陈士林等发表了题为《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策略》的文章,1次给出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明确的概念和内涵。2016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了标准汤剂的概念。标准汤剂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国家相关部门把标准汤剂(或标准煎液)“作为衡量中药配方颗粒是否与临床汤剂基本一致的标准参照物”。标准汤剂既然能够衡量配方颗粒是否与临床汤剂一致,当然也能够衡量其他饮片形式是否与临床汤剂一致,所以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可以视为满足临床用药的标准剂量。  
  根据标准汤剂的定义,可以确定标准汤剂的制备方法应来自于临床实践。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颁发的《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是现代临床中药煎煮均需遵照的条例,因而标准汤剂制备方法应该以该规范为核心。如何从《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推导出合理的工艺参数,并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后文有详细的论述和实例,本书不再累述。  
  推动标准汤剂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讨论。本书的相关内容是陈士林等近期科研工作和学术观点的总结,以期抛砖引玉,促进本领域的快速发展。  
  第2章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策略  
  2.1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相关研究进展  
  标准汤剂是学界非常关心的学术概念和方法理念,但国内外详细研究较少,其内涵和外延并不明确。由于中医临床多以复方入药,单味饮片标准汤剂国内研究甚为少见。而且国内虽然有临床煎煮规范、配方颗粒地方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但是从政府监管的角度也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汤剂概念。国内还有些类似的概念如标准汤、标准煎、标准煎液、标准煎剂、标准浸膏等,和标准汤剂基本类似,并无实质的区别,都需要进行详细的论述。日本虽然提出标准汤剂的理念,但主要是复方标准汤剂,且其规定和国内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尽管如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研究和规范也能为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研究提供诸多参考。  
  2.1.1 国内外标准汤剂相关研究进展  
  1. 日本标准汤剂研究进展[5,6]  
  日本在开发研究汉方成药制剂时,选用中国名医典籍中的古方,在剂型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标准汤剂”的概念,要求制定标准汤剂的化学基准与生物学基准。  
  日本“标准汤剂”的工艺要求十分严格,如对生药选择、粉碎细度、升温速度、提取次数、浓缩方式、干燥方式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称取相当于日剂量中药制剂的标准药材,粉碎,加20倍量的水,煎煮30min,浓缩至原体积的50%,趁热过滤,即可制得标准汤剂。日本的中药饮片用量多较我国小,一剂汤剂一般用药材20g左右,用水约400mL,煎煮一次,以煎得200mL为度。  
  2. 中国台湾标准汤剂研究进展  
  台湾的标准汤剂是饮片或复方提取液经浓缩后的加工制品,提取液浓缩为固定的比例,一般控制在药材重量与所得浓缩汤液体积比为1∶5。在标准汤剂的基础上,经干燥造粒等过程,制成粉末、颗粒等剂型的产品,习称“科学浓缩中药”,简称“科学中药”,也称“免煎中药”、“中药浓缩颗粒剂”,即相当于内地的配方颗粒。“科学中药”大多为小包装粉末剂型,患者每日剂量约为12~15g(1g“科学中药”约为1钱饮片),通常撕开药包,服用药粉,再喝开水,也可泡在温水中服用。  
  “科学中药”大部分在中医院所应用,台湾中医师就“科学中药”的处方,累积了约40年的历史,已经渐渐地取代了传统饮片煎剂,中医师在遵循传统的辨证论治法则的基础上,也不断的创造、发明,处方思维呈现百家争鸣、多彩多姿的新境。  
  3. 中国古代汤剂煎煮研究  
  中国古代汤剂制法考究,工艺严谨,对煎药器具、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顺序等均有详细的规定,用具以砂锅、陶器为主,忌铁器,而煎药时间常以水量控制,并根据药材部位、方剂功效不同,灵活调整制法,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煎药的重视,也明确了方剂-功效-制法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7-11]。  
  南朝陶弘景提出了一个近似标准的汤剂煎煮时间方案:“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李时珍指出:“陶氏所说,乃古法也。今之小小汤剂,每一两用水二瓯为准,多则加,少则减之。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  
  北宋官颁的《太平圣惠方》进一步强调“凡煮汤……其水数依方多少,不得参差。”此种标准历代相沿。  
  清代徐大椿特别指出了煎药时间的重要:“煎药之法,*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其法载于古方之末者,种种各殊……其煎之多寡,或煎水减半十分煎去二三分,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药之法,不可胜者,皆各有意义。”  
  4.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为加强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保证中药煎药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在2009年印发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适用于开展中药煎药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国需遵照执行。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规定:待煎药物应当先行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min。煎煮开始时的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cm为宜,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应当酌量加水。每剂药一般煎煮2次,将2煎药汁混合后再分装。煎煮时间应当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功效确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min;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min;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60min。药剂二煎的煎煮时间应当比头煎的时间略缩短。煎药量应当根据儿童和成人分别确定。儿童每剂一般煎至100~300mL,成人每剂一般煎至400~600mL。  
  5. 深圳中药饮片煎煮规范  
  2011年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了《中药饮片煎煮规范》①,该规范与《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较为类似,但规定更为细化,加水量有所调整,为浸过药面2~3cm,依然在《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规定的范围内。  
  6. 上海中药行业零售药店中药煎药服务管理规范  
  2015年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颁布了《上海中药行业零售药店中药煎药服务管理规范》②,该标准与《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大体相同,仅对个别规定做了细化调整。  
  2.1.2 各种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相关规范的对比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是由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下发的,具有“遵照执行”的quanwei性、政策性,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煎药基本遵循这一规定。《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强调以饮片投料、用水做溶剂等都符合传统用法和国内现状。深圳《中药饮片煎煮规范》和《上海中药行业零售药店中药煎药服务管理规范》与《医疗机构中药煎室管理规范》基本类似。以陶弘景为代表的古代汤剂制法,虽与现代工艺不尽相同,但相关研究证明其参数与《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若以此为依据建立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方法,能够*大程度的贴合目前临床实际,见表2-1-1。  
  表2-1-1 国内外中药汤剂煎煮标准对比  
  注:各标准中溶剂均为水。  
  当然,应该看到《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中的工艺参数范围较宽,易受主观因素干扰,难以达成统一,不利于制备标准汤剂及相关研究。例如,“浸过药面2~5cm”,可导致加水量相差2倍以上;“头煎20~30min,二煎时间比头煎略短”,由于不同的操作者掌握的尺度不同,煎煮时间也会多样。相比而言,日本标准汤剂的制法具有明确统一的参数,易于制备标准汤剂,可操作性强,值得借鉴。  
  2.2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内涵与意义  
  2.2.1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内涵与外延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应用为基础,参考现代提取方法,经标准化工艺制备而成的单味中药饮片水煎剂,用于标化临床用药,保障用药的准确性和剂量的一致性。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综合体现了饮片和制备工艺等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与饮片相比,标准汤剂能够体现制备工艺的影响;与配方颗粒相比,标准汤剂没有辅料的干扰,没有经过干燥过程,保持与临床应用的传统汤剂一致,且标准汤剂易于通过饮片或提取液的调配实现各种理想浓度。因此,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能够作为一种标准,标化不同的临床用药形式。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遵循传统汤剂的煎煮原则,其制备流程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点,能够保证工艺的统一,进而保障其质量的稳定和统一。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既可以作为一种化学基准,同时还可作为效应基准的阳性对照药,用于评价不同饮片用药形式,解决因制备方法不同而造成的“不同质”的尴尬局面,有助于实现临床疗效的一致性,将对中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由于汤剂的携带、贮藏都不是很方便,且含有不溶性成分,多为混悬液,取样的均一性也不太好掌握。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把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成标准浸膏,以达到携带方便、易于贮藏、取样精确的目的。  
  2.2.2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作用和意义  
  1. 有利于临床用药的准确和剂量的统一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作为一种标准物质和标准体系,可以用于标化不同的饮片用药形式,建立相互之间的剂量换算关系,实现临床用药剂量统一。同时,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能够标化不同制备工艺、不同企业、不同原料所生产的产品,建立剂量当量,实现准确用药。  
  2. 有利于保障疗效的一致性  
  临床疗效的一致性取决于临床用药的一致性,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具有系统的原料鉴定体系、标准化的制备工艺和多元质量标准体系,能够确保质量的一致性,建立不同用药形式之间的剂量关系,提高临床用药的一致性,更准确传承及研究经典方剂的疗效,实现疗效的一致性,并为现代研究提供标准化“模板”。  
  3. 有利于促进用药质量提高,改变目前监管困局  
  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和生产过程的粗放性,中药产品质量监管一直是个难题。特别是由于标准的不完善,监管缺乏有力的抓手,“不完全投料”、“劣质投料”、“不按规定生产”、“指标成分添加”等问题缺乏有效地杜绝方法。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为中药产品建立了一道防火墙,形成了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集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于一体,为监管提供了有利的抓手,有效地防止了各种不良问题的发生,能够改变目前监管困局。  
  4. 为中药研究标准化提供了基础  
  在中药药理、药剂和临床研究中,常常由于汤剂制备方法及原料的不同,同样的处方药效结果却差异巨大。中药饮片标准汤剂采用标准化的生产工艺,药材-汤剂-成药制剂各工艺环节的物质传递规律清晰,质量可控,一致性好。采用饮片标准汤剂进行研究,研究数据具有可重复性,且可靠性强,有利于保障同样的处方在不同的实验室产生同样的结果,为中药研究结果的标准化提供了基础。  
  5. 有利于促进制造工艺和管理的改善和提升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重在建立标准化制备工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参考标准。基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可以制备更优质的产品,实现优质优价,也可以基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得率更高的产品,提高饮片利用率。如何制备更优质的产品、得率更高的产品,取决于制造技术的进步、管理方法的改善。而且正是由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存在,为制造工艺的进步提供了判断标准,图2-2-1。


《药王之秘:传承千年的中医药饮片精粹与现代应用》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旨在系统性地梳理、阐释和推广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知识的学术专著。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药饮片的药用价值、炮制工艺、质量控制、配伍应用以及在现代中医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共分为三个主要篇章,分别聚焦于中药饮片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与创新发展,力求为广大中医药从业者、研究人员、学习者以及对中医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权威、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 第一篇:中药饮片的基石——溯源、识别与炮制 本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将带领读者走进中药饮片的丰富世界。 第一章:中药饮片溯源与发展简史 追溯中医药的起源,探讨饮片在中医药体系中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粗加工到现代的精细化。 介绍不同历史时期对饮片质量的要求和标准的变化。 阐述中药饮片在历代本草学著作中的地位和记载。 分析现代中医药发展对饮片提出的新要求,如标准化、国际化等。 第二章:常见中药饮片的药学特征与识别 精选临床常用、药用价值高的百余味中药饮片,进行详细的药学特征描述。 形态学特征: 详细介绍每味饮片的根、茎、叶、花、果、籽、皮、根茎、全草等部位的典型外观,包括颜色、气味、质地、大小、形状、表面纹理、断面特征等。 显微学特征: 针对部分难以凭肉眼区分的饮片,介绍其关键的显微鉴定要点,如细胞结构、淀粉粒、晶体、纤维等。 理化性质: 概述饮片的溶解性、挥发性、稳定性等基本理化性质,为后续的炮制和应用提供依据。 鉴别要点与伪品辨析: 重点阐述如何通过感官(视、嗅、触、尝)和简便的理化方法来鉴别饮片的真伪、优劣,并列举常见的混淆品和伪品,教授辨别技巧,提高临床应用安全性。 第三章:中药饮片炮制的理论与实践 深入解读中药炮制的原则、方法和目的,为何要进行炮制,炮制对药物疗效、安全性、适应症有何影响。 常用炮制方法详解: 净制: 拣、簸、淘、刷、刮、去毛等,确保药材的纯净。 切制: 切片、切段、切块、剁碎、碾碎等,根据药物特性和组方需要调整药物的表面积,影响药物的溶出度和药效。 修治: 炮制过程中为改变药物的性能、降低毒性、增强疗效而进行的一些辅助操作,如去心、去核、去芦头等。 炮炙: 水制: 煮、淬、泡、洗、漂、淘、蒸、炒、燀、煨、煮、熬等。 火制: 炒(清炒、麸炒、米炒、土炒、盐炒、油炒)、煅、煨、烘、焙等。 水火共制: 蒸、煮、炒、煨等结合。 其他制法: 糖制、蜜制、醋制、酒制、盐制、姜制、制霜、发酵、发芽等。 经典炮制工艺案例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药饮片,如熟地黄、炙甘草、炮附子、酒当归等,详细介绍其具体的炮制步骤、工艺要点、注意事项及炮制后的药效变化。 现代炮制技术进展: 介绍微波炮制、超临界萃取、超声波辅助炮制等新技术在饮片加工中的应用前景。 第二篇: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精要 本篇将重点关注中药饮片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四章:中药饮片与方剂配伍原则 系统阐述中药配伍的君臣佐使理论,以及随证治宜、单方与复方、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 单味药的临床应用: 针对常用饮片,深入讲解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临床应用要点、注意事项及辨证用药。 复方组方思路与饮片选择: 分析经典方剂,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桂枝汤、逍遥散等的组成、配伍意义,以及各味饮片在方剂中的作用及其选择标准。 特殊病证的方剂与饮片应用: 探讨不同病证(如感冒、咳嗽、泄泻、失眠、痛症等)的常用方剂及其配伍的饮片特点。 第五章: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与鉴别 强调饮片质量对临床疗效的决定性影响。 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 介绍《中国药典》及相关标准对中药饮片质量的要求,包括性状、含量测定、杂质、农药残留、重金属等。 常用饮片的质量评价方法: 结合临床实际,教授如何通过简便的感官和实验方法初步评价饮片的质量,如观察颜色、质地、气味,进行简单的溶出度或显色反应测试。 不良反应与中毒的中药饮片识别: 重点提示几种易引起不良反应或中毒的中药饮片(如乌头、关木通、天仙子等)的鉴别要点及安全用药注意事项。 中药饮片储存与管理: 讲解饮片的储存条件(如避光、防潮、防虫、密封等),不同药材的特殊储存要求,以及如何建立规范的储存管理体系,保障饮片质量。 第六章:中药饮片煎煮与制剂工艺 中药煎煮的基本原则: 讲解煎煮时间、火力、水量、复煎等因素对药物有效成分溶出的影响。 不同类型饮片的煎煮方法: 针对贵重药材、解表药、滋补药、矿物类药、动物类药、挥发性药材等,介绍不同的煎煮技巧。 现代中药制剂技术概述: 介绍提取、浓缩、制粒、制片、胶囊、口服液、颗粒剂、注射剂等现代制剂技术,以及饮片在其中的应用。 标准汤剂的制作要领: 详细阐述如何按照规范要求制作标准汤剂,包括药材称量、配伍、煎煮、过滤、包装等环节,以保证汤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第三篇:中药饮片的新视野——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 本篇将探讨中药饮片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七章:中药饮片药效物质基础与现代研究 介绍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在解析中药饮片药效成分中的应用,如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波谱分析等。 选取几种代表性中药饮片(如人参、丹参、黄连等),阐述其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机制及其与传统功效的关联。 探讨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如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神经保护等。 介绍中药饮片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第八章: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与标准化 深入探讨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包括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流程。 介绍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如何实现对复杂中药体系的整体质量评价。 探讨中药饮片与现代药物监管体系的对接,如何实现中药饮片的国际化标准。 分析基因技术、代谢组学等前沿技术在中药饮片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第九章:中药饮片的未来发展展望 个性化用药与精准中药: 探讨如何结合个体基因、体质、疾病状态等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中药饮片选择和配伍方案。 中药饮片与大健康产业融合: 探索中药饮片在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化妆品、养生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中药饮片现代化与国际化: 分析中药饮片走向国际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如何通过标准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研究,提升中药饮片的国际认可度。 可持续发展与道地药材保护: 关注中药饮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道地药材的生态环境,保障中药饮片的源头质量。 中药饮片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结合: 展望信息技术在挖掘中药饮片价值、优化临床应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严谨的理论阐释,又有详实的临床指导,使读者能够学以致用。 2. 内容系统全面: 覆盖中药饮片从基础知识到现代应用的全过程。 3. 图文并茂: 大量高清图片,直观展示饮片的形态特征,辅助鉴别。 4. 专家视角: 凝聚了国内知名中医药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具有权威性。 5. 前瞻性强: 关注行业发展前沿,为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适用读者: 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师生 中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医师、药师 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生产企业技术人员 从事中医药科研的研究人员 对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本书将成为您深入了解中药饮片、提升临床疗效、把握行业前沿的不可多得的案头宝典。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上的厚重感。作为一名资深的中医从业者,我深知中药饮片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汤剂的疗效,而标准汤剂的建立,更是现代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两个核心要点,并且做得相当出色。 书中对各种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规格标准、质量控制的论述,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药材鉴别”的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饮片的性状、气味、断面特征,以及一些容易混淆的伪品辨别方法,这对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保证药材质量,避免误用、滥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书中关于“标准汤剂”的论述。它并没有将标准汤剂描述得过于僵化,而是在尊重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科学的规范化。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详细讲解了不同汤剂的配伍原则、剂量折算、煎煮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既是知识的巩固,也是新的启发。它让我看到了中医药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走向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本书,是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让我惊喜了!作为一名中医药爱好者,我一直想找一本既权威又实用的教材来深入了解中药饮片的炮制和标准汤剂的配伍。之前也看过不少书,但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内容不够系统,要么就是价格不菲。这次偶然发现了这本《正版现货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第一卷)》,简直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实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翻开扉页,陈士林主编的字样以及科学出版社的出品,瞬间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页,发现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文字清晰,图片标注也很准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中药饮片的名称和性味归经,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味药的炮制方法、规格标准,以及在标准汤剂中的应用。例如,对于一些常用的药物,书中会详细介绍其道地药材的产地、采收季节,以及不同的炮制手法会如何影响药效。这对于我这种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有价值了。我一直对辨别药材的真伪和优劣感到困惑,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让我对如何选择和使用中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不止于表面上的介绍。它更像是一本“武林秘籍”,悄悄地传授了许多中医药从业者鲜为人知的“内功心法”。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中医药学子,一直为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而苦恼。这本书的出现,像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每一种中药饮片的详细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还包含了图片、图谱,甚至是一些炮制过程中的关键点提示。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每味药的形态特征和内在品质。而关于“标准汤剂”的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总觉得汤剂的配伍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这本书告诉我,标准化的汤剂配伍,同样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依据。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范本,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和创新。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常见病症的标准汤剂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解释了组方背后的逻辑。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以及如何根据病情变化来调整汤剂。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是我之前没有预料到的。作为一名在医药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提升业务能力、拓展知识视野的优质读物。《正版现货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第一卷)》这本书,无疑成为了我近期工作中的一大助力。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药物手册,更是一本集理论、实践、标准于一体的专业指南。 书中所包含的关于中药饮片的鉴别、炮制、质量控制等内容,都做得非常细致和严谨。例如,在介绍某种饮片时,书中会详细列出其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等鉴别方法,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进行质量把关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标准汤剂”的定义和构建,提出了很多非常有见地的观点。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配伍,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配伍,以及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实现标准化生产和应用。这对于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常常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关于饮片质量和汤剂配伍的疑难问题,翻阅此书,总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评分

说实话,在入手这本书之前,我对“标准汤剂”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理解。我总觉得中药汤剂的配伍和剂量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系统地阐述了中药饮片在构成标准汤剂时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规范。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标准”二字展开,从药材的选材、炮制,到组方的原则、煎煮的方法,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我尤其欣赏它对每一种标准汤剂的详细解读,不仅仅是列出药方,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配伍,每味药在方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原来中药汤剂的“标准”并非僵化不变,而是在尊重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规范来最大化疗效,同时保证安全性。书中列举了许多经典方剂的变迁和优化过程,让我看到了中医发展的智慧。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第一卷》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他们能够在一个有章可循的框架下学习和实践。而对于有一定经验的医生或药师,这本书也能提供很多新的视角和参考,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水平。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书中介绍的几种汤剂,相信在它的指导下,我的临床疗效一定会有所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