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荷比卢四国经典建筑100例 王南 黄华青 朱琳 袁牧 9787302441472

法荷比卢四国经典建筑100例 王南 黄华青 朱琳 袁牧 978730244147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南 黄华青 朱琳 袁牧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学
  • 西方建筑
  • 欧洲建筑
  • 法国建筑
  • 荷兰建筑
  • 比利时建筑
  • 卢森堡建筑
  • 经典建筑
  • 建筑史
  • 建筑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朝远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1472
商品编码:2287996704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法荷比卢四国经典建筑100例

定价:99.00元

作者:王南 黄华青 朱琳 袁牧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3024414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实用: 丰富详实的旅行好书。细心汇总地址、交通、门票等旅行信息,精彩看点一网打尽。★专业: 系统考察欧洲建筑的超强指南。建筑学者360°解析经典建筑作品的历史、风格、结构、装饰、种种细节和人物故事,辅以文献,另特别制作100例建筑作品年表,助力旅欧研习考察,随时巩固专业知识,发现创意灵感。

内容提要


本书为“欧洲经典建筑地图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深入探访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四国37座历史名城,对其中的100例经典建筑作品进行细致品评。图片丰富,另有作者亲制的城市手绘和城市地图;文字详实而有趣,专业之中融入细腻温暖的行旅感悟。无论是作为建筑考察的指南,还是作为人文旅行的参考,都是上佳之选。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南
2001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导师吴良镛院士。2009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同时对西方建筑史怀有浓厚兴趣,曾多次赴欧洲考察。著有《北京古建筑》(上下册)、《古都北京》、《万神殿堂》等专著,2013年起在《读库》连载“建筑史诗”系列。
黄华青
2008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2年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至今。先后赴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换、法国伦佐?皮亚诺事务所实习,足迹遍布欧洲及世界各地30余国,广泛考察经典城市建筑。

朱琳王南
2001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导师吴良镛院士。2009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同时对西方建筑史怀有浓厚兴趣,曾多次赴欧洲考察。著有《北京古建筑》(上下册)、《古都北京》、《万神殿堂》等专著,2013年起在《读库》连载“建筑史诗”系列。

文摘





序言



欧洲心脏的建筑回响:穿越法兰西、低地王国与比利时的历史长卷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录,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一次深入欧洲西部心脏地带的文化探索。我们聚焦于法国、荷兰、比利时与卢森堡——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孕育了璀璨的文明,更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建筑杰作。这些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无声的叙事,它们诉说着王权的辉煌、宗教的虔诚、民众的生活、时代的变迁,以及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的独特火花。 法兰西的优雅与磅礴:从哥特尖塔到巴洛克华章 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文化中心,其建筑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本书将引领读者领略哥特式建筑的极致魅力,例如巴黎圣母院那高耸入云的飞扶壁、精美绝伦的玫瑰窗,以及亚眠大教堂那严谨的结构与空灵的空间感。这些教堂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中世纪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结晶,它们向上延伸的姿态,似乎在与上帝进行着一场永恒的对话。 随后,我们将步入文艺复兴的殿堂,感受法国国王们在卢瓦尔河谷建造的优雅城堡。这些城堡,如香波堡的宏伟体量与复杂屋顶,维朗德里的精致花园与几何布局,它们将军事防御功能与奢华生活品味巧妙结合,是当时贵族生活方式的缩影。 巴洛克时期,法国建筑迎来了其辉煌的巅峰。凡尔赛宫,这座集宫殿、花园、广场于一体的庞大建筑群,是太阳王路易十四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它严谨的对称布局、奢华的装饰细节、宏伟的景观设计,无不彰显着法兰西的绝对君主制及其艺术上的至高追求。从皇家奢华到城市生活的演变,我们还将审视巴黎等城市的规划与建筑风格,感受奥斯曼男爵改造巴黎所带来的新古典主义气韵。 低地王国的实用与创新:风车、运河与砖石的艺术 荷兰,这片与海争地的国度,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深深烙印着勤劳、实用与创新的民族精神。本书将深入探讨荷兰的民居建筑,尤其是那些沿河而建的窄高式房屋。它们简洁的立面、独特的山墙造型、实用的起重吊钩,无不展现着荷兰人对于空间利用的智慧以及对码头贸易的依赖。这些房屋,仿佛是城市肌理中最生动的线条,讲述着一个商业繁荣、生活气息浓郁的故事。 风车,作为荷兰的标志性景观,在书中也将占据一席之地。这些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工具,更是荷兰人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的象征。我们将了解不同类型风车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它们在荷兰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十七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也催生了令人瞩目的城市建筑。阿姆斯特丹等地的市政厅、商馆,虽然不像法国宫殿那样追求奢华,却在比例、材质与细节上展现出高度的成熟与品味。砖石材料的巧妙运用,简洁的线条,以及对功能的尊重,构成了荷兰建筑独特的魅力。 比利时的历史交融:罗马遗韵与哥特繁复 比利时,地处欧洲交通要冲,其建筑风格深受周边国家影响,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融合与发展。从罗马时期的遗迹,如特里尔的罗马宫殿(虽然在德国,但其影响深远),到罗马式建筑的厚重与朴实,本书将勾勒出比利时建筑发展的早期脉络。 哥特式建筑在比利时得到了广泛而精彩的演绎。布鲁日、根特等中世纪古城的钟楼、市政厅,以及圣巴洪大教堂等宗教建筑,都体现了哥特风格的宏伟与繁复。比利时的哥特式建筑往往在装饰上更为精细,尤其是在雕刻与细节处理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精致感,与法国的庄重感有所不同。 随着历史的发展,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风格也在比利时留下了印记,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的公共建筑与贵族宅邸中。本书将关注这些风格在比利时语境下的具体呈现,分析其与本地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特点。 卢森堡的坚守与现代:城堡、要塞与城市发展 卢森堡,这个被誉为“欧洲的阳台”的内陆小国,其建筑遗产同样不容忽视。本书将重点介绍卢森堡的城堡与要塞。卢森堡大公国,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其古老的城堡和坚固的防御工事,如博克炮台,是那个时代军事建筑的杰出典范。这些建筑,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其曾经的雄伟与战略意义,它们是卢森堡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除了历史遗迹,本书也将关注卢森堡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建筑景观。分析其如何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展现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欧洲机构所在地所特有的活力与国际化视野。 建筑背后的故事:文化、生活与时代精神 本书不仅仅呈现建筑的形态,更致力于挖掘这些建筑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观念的物质载体。 我们将探讨不同建筑风格的演变,分析其技术上的革新,如拱券、飞扶壁、穹顶等结构的出现如何改变了建筑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建筑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了解这些建筑在当时是如何被使用、被体验的。 本书还会触及建筑与城市肌理的关系,分析建筑如何在城市环境中形成独特的景观,以及城市规划如何塑造了建筑的整体风貌。从巴黎的林荫大道到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网络,这些城市景观的设计,都是人类智慧与对生活追求的体现。 我们还将深入理解不同国家在建筑上的文化偏好,法国的优雅与宏伟,荷兰的实用与创新,比利时的融合与精致,卢森堡的坚守与现代,这些特点如何通过建筑得以彰显。 一趟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通过对这四国经典建筑的梳理与解读,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次深刻的欧洲建筑文化体验。它将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通过精美的图片(虽然本书是以文字为主,但其描述将引导读者在脑海中构建画面),让读者得以近距离欣赏这些杰作;同时,它也将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引导读者思考建筑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理解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变迁。 本书将是一份珍贵的参考,对于建筑爱好者、历史研究者、旅行者,乃至任何对欧洲文化怀有好奇之心的人来说,它都将是一扇打开通往欧洲建筑艺术宝库的大门,一次激发探索欲与感悟的深度之旅。它将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这些建筑能够穿越时空,至今依然能够震撼人心,继续讲述着欧洲文明的辉煌与永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沉浸在这些跨越千年的建筑世界中,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放松和慰藉。我常常会在工作之余,翻开这本书,仿佛瞬间就能将自己从喧嚣中抽离,进入到一个宁静而庄严的世界。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色彩的描绘。例如,书中会描述不同时期建筑外墙的色彩变化,以及教堂内部彩色玻璃窗的斑斓色彩是如何营造出神圣的氛围。这种对视觉元素的细致刻画,让我对建筑的美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形状和结构的组合,更是色彩、光影、材质共同作用下的艺术品,而这本书,恰恰将这些美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评分

作为一名对旅行有着强烈渴望的人,这本书无疑是开启我下一趟欧洲之行的最佳启示录。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都能激发新的灵感。我甚至已经开始计划,等疫情过去,一定要按照书中的介绍,去亲身感受那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去触摸那些饱经风霜的墙壁,去感受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 书中对于不同地区建筑特点的细致区分,让我对法、荷、比、卢这四个国家有了更具象的认识。比如,法国的哥特式教堂那种直插云霄的尖塔和繁复的雕饰,荷兰的风车和低矮的房屋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朴实,比利时古城广场上的宏伟市政厅和教堂所代表的财富与权力,以及卢森堡依山而建的要塞所体现出的战略意义。这些鲜明的特征,在我脑海中构建了一个更加清晰的欧洲版图。

评分

《法荷比卢四国经典建筑100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欧洲历史建筑的方式。它不仅仅是图文并茂的介绍,更是对建筑背后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挖掘。我发现,通过这些建筑,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欧洲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城市肌理和建筑布局的分析。例如,书中会探讨为什么某个城市会选择在某个地点建造教堂,为什么某个广场会形成现在的形状,这些都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商业活动息息相关。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解读,让我不仅仅是看到了独立的建筑,更是理解了它们是如何融入到城市整体的有机生命体中,并共同塑造了欧洲独特的城市风貌。

评分

《法荷比卢四国经典建筑100例》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份建筑“景点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欧洲文化史的缩影。通过解读这些建筑,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追求、审美情趣以及社会结构。书中对一些建筑功能演变的探讨,比如一些曾经的堡垒如何被改造成了博物馆,一些古老的工厂又焕发了新的生机,都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变迁。 书中对于建筑风格演变的梳理也非常清晰。从罗马式建筑的厚重坚固,到哥特式建筑的轻盈向上,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复兴,以及巴洛克和洛可可的繁复华丽,最后到现代建筑的简洁实用,每一个阶段都由精选的案例来佐证,论述清晰,逻辑严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巴洛克建筑的描述,那种戏剧性的空间处理手法,那种强烈的动感和奢华的装饰,读来让人心潮澎湃。

评分

这本《法荷比卢四国经典建筑100例》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欧洲历史文化建筑痴迷的旅行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我对法国的哥特式教堂、荷兰的风车村、比利时的古城广场以及卢森堡的峡谷要塞都充满了无限的向往。每次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总是觉得零散且不够深入,要么是泛泛而谈,要么就是技术性太强的专业论述,看得人云里雾里。直到我翻开这本书,那种被知识的洪流包裹住的感觉,真是久违了。 首先,书中对每个建筑的选例都非常考究。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名声在外的地标,而是将那些承载着时代变迁、工艺革新、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却极具代表性的建筑都一一呈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法国凡尔赛宫的介绍,不仅仅是描述了其奢华的宫殿和精致的园林,更深入地剖析了其背后所代表的绝对君主制权力象征,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欧洲宫殿建筑风格。书中对细节的描绘,比如阳光穿透大厅的折射角度,或是某个雕塑背后隐藏的故事,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历史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团队,王南、黄华青、朱琳、袁牧,在建筑领域无疑是深厚的功底。他们的文字中透露出对建筑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他们不仅仅是在介绍建筑,更是在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讲述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故事。比如,书中在描述荷兰一些水上房屋的建造时,会详细介绍当时荷兰人如何巧妙利用地形,如何与水共存,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石块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细节的关注。不仅仅是那些宏伟的主体建筑,连一些小小的细节,比如一个雕刻精美的门把手,一段古老的石板路,甚至是某个窗户的形状,作者都会给予足够的篇幅去描绘和解读。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比利时布鲁日市政厅的描述,详细介绍了其外墙上各种雕塑所代表的意义,以及那些历经沧桑的石材所留下的痕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作者团队的专业和严谨。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和编排方式非常满意。它没有采用按国别简单划分的模式,而是将四国之间在历史、文化、艺术上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书中在介绍荷兰的一些早起宗教建筑时,会追溯到法国的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对它们的影响,又在讲解比利时一些中世纪的市政厅时,会联系到法国的城市发展史。这种横跨国界的比较分析,让我能更宏观地理解欧洲建筑的发展脉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国家的孤立认知上。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建筑风格的解读,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式陈述,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比如,在描述哥特式建筑的飞扶壁时,它会将其比作“建筑的骨骼支撑,将重量巧妙地分散”,这种比喻立刻就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而且,书中对不同时期建筑材料的运用、不同时期建造技术的演变,也都有详细的介绍,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窥见建筑背后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

评分

这本书的书写风格,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作者们并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博学的旅伴,带着我一同探索这些建筑的奥秘。他们会分享一些自己在实地考察中的趣闻轶事,也会表达自己对这些建筑的情感体验。这种真诚的分享,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也让我对作者团队产生了深深的信任感。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的描述。例如,书中会提到某些教堂是如何利用当地特有的石材,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手工雕刻来完成复杂的拱顶和飞扶壁。读到这些内容,我常常会惊叹于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毅力,他们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创造出如此宏伟壮观的建筑奇迹。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工匠精神的赞美,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很多建筑书籍的图片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模糊不清,甚至构图都很普通。但是《法荷比卢四国经典建筑100例》中的图片,每一张都堪称艺术品。无论是宏伟的建筑全景,还是精致的局部特写,都清晰锐利,色彩饱满,光影运用得当,将建筑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会对着图片反复揣摩,想象当时的光线是如何投射在这些石墙和彩色玻璃上的。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教堂内部空间的描写。不仅仅是空间的尺寸和比例,更重要的是对光线、色彩、声音以及整体氛围的营造。例如,书中对于法国一些哥特式大教堂内部“向上延伸的尖塔和细长的柱子,仿佛将人的灵魂引向天空”的描述,加上那些透过高耸彩色玻璃窗洒下的斑斓光线,读着读着,我脑海里就自动播放起了庄严肃穆的管风琴音乐。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任何 dry 的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之一,便是它在专业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不需要具备深厚的建筑学背景,就能轻松理解书中的内容。作者们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建筑理论和历史背景娓娓道来。即使是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作者也会给出通俗的解释,或者通过形象的比喻来帮助读者理解。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一些教堂建筑时,不仅仅是着重于其外部的宏伟,更深入地挖掘了其内部空间的营造,例如采光、通风、声学效果等等。对于这一点,我在很多同类书籍中都很少见到如此详尽的解读。它让我明白,一座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外表的华丽,更是内部功能的完善和使用者体验的考量,这是一种非常全面和深刻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