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法荷比卢四国经典建筑100例
定价:99.00元
作者:王南 黄华青 朱琳 袁牧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3024414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实用: 丰富详实的旅行好书。细心汇总地址、交通、门票等旅行信息,精彩看点一网打尽。★专业: 系统考察欧洲建筑的超强指南。建筑学者360°解析经典建筑作品的历史、风格、结构、装饰、种种细节和人物故事,辅以文献,另特别制作100例建筑作品年表,助力旅欧研习考察,随时巩固专业知识,发现创意灵感。
内容提要
本书为“欧洲经典建筑地图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深入探访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四国37座历史名城,对其中的100例经典建筑作品进行细致品评。图片丰富,另有作者亲制的城市手绘和城市地图;文字详实而有趣,专业之中融入细腻温暖的行旅感悟。无论是作为建筑考察的指南,还是作为人文旅行的参考,都是上佳之选。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南
2001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导师吴良镛院士。2009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同时对西方建筑史怀有浓厚兴趣,曾多次赴欧洲考察。著有《北京古建筑》(上下册)、《古都北京》、《万神殿堂》等专著,2013年起在《读库》连载“建筑史诗”系列。
黄华青
2008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2年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至今。先后赴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换、法国伦佐?皮亚诺事务所实习,足迹遍布欧洲及世界各地30余国,广泛考察经典城市建筑。
朱琳王南
2001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导师吴良镛院士。2009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同时对西方建筑史怀有浓厚兴趣,曾多次赴欧洲考察。著有《北京古建筑》(上下册)、《古都北京》、《万神殿堂》等专著,2013年起在《读库》连载“建筑史诗”系列。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沉浸在这些跨越千年的建筑世界中,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放松和慰藉。我常常会在工作之余,翻开这本书,仿佛瞬间就能将自己从喧嚣中抽离,进入到一个宁静而庄严的世界。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色彩的描绘。例如,书中会描述不同时期建筑外墙的色彩变化,以及教堂内部彩色玻璃窗的斑斓色彩是如何营造出神圣的氛围。这种对视觉元素的细致刻画,让我对建筑的美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形状和结构的组合,更是色彩、光影、材质共同作用下的艺术品,而这本书,恰恰将这些美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评分作为一名对旅行有着强烈渴望的人,这本书无疑是开启我下一趟欧洲之行的最佳启示录。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都能激发新的灵感。我甚至已经开始计划,等疫情过去,一定要按照书中的介绍,去亲身感受那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去触摸那些饱经风霜的墙壁,去感受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 书中对于不同地区建筑特点的细致区分,让我对法、荷、比、卢这四个国家有了更具象的认识。比如,法国的哥特式教堂那种直插云霄的尖塔和繁复的雕饰,荷兰的风车和低矮的房屋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朴实,比利时古城广场上的宏伟市政厅和教堂所代表的财富与权力,以及卢森堡依山而建的要塞所体现出的战略意义。这些鲜明的特征,在我脑海中构建了一个更加清晰的欧洲版图。
评分《法荷比卢四国经典建筑100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欧洲历史建筑的方式。它不仅仅是图文并茂的介绍,更是对建筑背后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挖掘。我发现,通过这些建筑,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欧洲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城市肌理和建筑布局的分析。例如,书中会探讨为什么某个城市会选择在某个地点建造教堂,为什么某个广场会形成现在的形状,这些都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商业活动息息相关。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解读,让我不仅仅是看到了独立的建筑,更是理解了它们是如何融入到城市整体的有机生命体中,并共同塑造了欧洲独特的城市风貌。
评分《法荷比卢四国经典建筑100例》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份建筑“景点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欧洲文化史的缩影。通过解读这些建筑,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追求、审美情趣以及社会结构。书中对一些建筑功能演变的探讨,比如一些曾经的堡垒如何被改造成了博物馆,一些古老的工厂又焕发了新的生机,都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变迁。 书中对于建筑风格演变的梳理也非常清晰。从罗马式建筑的厚重坚固,到哥特式建筑的轻盈向上,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复兴,以及巴洛克和洛可可的繁复华丽,最后到现代建筑的简洁实用,每一个阶段都由精选的案例来佐证,论述清晰,逻辑严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巴洛克建筑的描述,那种戏剧性的空间处理手法,那种强烈的动感和奢华的装饰,读来让人心潮澎湃。
评分这本《法荷比卢四国经典建筑100例》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欧洲历史文化建筑痴迷的旅行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我对法国的哥特式教堂、荷兰的风车村、比利时的古城广场以及卢森堡的峡谷要塞都充满了无限的向往。每次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总是觉得零散且不够深入,要么是泛泛而谈,要么就是技术性太强的专业论述,看得人云里雾里。直到我翻开这本书,那种被知识的洪流包裹住的感觉,真是久违了。 首先,书中对每个建筑的选例都非常考究。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名声在外的地标,而是将那些承载着时代变迁、工艺革新、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却极具代表性的建筑都一一呈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法国凡尔赛宫的介绍,不仅仅是描述了其奢华的宫殿和精致的园林,更深入地剖析了其背后所代表的绝对君主制权力象征,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欧洲宫殿建筑风格。书中对细节的描绘,比如阳光穿透大厅的折射角度,或是某个雕塑背后隐藏的故事,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历史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团队,王南、黄华青、朱琳、袁牧,在建筑领域无疑是深厚的功底。他们的文字中透露出对建筑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他们不仅仅是在介绍建筑,更是在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讲述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故事。比如,书中在描述荷兰一些水上房屋的建造时,会详细介绍当时荷兰人如何巧妙利用地形,如何与水共存,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石块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细节的关注。不仅仅是那些宏伟的主体建筑,连一些小小的细节,比如一个雕刻精美的门把手,一段古老的石板路,甚至是某个窗户的形状,作者都会给予足够的篇幅去描绘和解读。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比利时布鲁日市政厅的描述,详细介绍了其外墙上各种雕塑所代表的意义,以及那些历经沧桑的石材所留下的痕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作者团队的专业和严谨。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和编排方式非常满意。它没有采用按国别简单划分的模式,而是将四国之间在历史、文化、艺术上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书中在介绍荷兰的一些早起宗教建筑时,会追溯到法国的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对它们的影响,又在讲解比利时一些中世纪的市政厅时,会联系到法国的城市发展史。这种横跨国界的比较分析,让我能更宏观地理解欧洲建筑的发展脉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国家的孤立认知上。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建筑风格的解读,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式陈述,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比如,在描述哥特式建筑的飞扶壁时,它会将其比作“建筑的骨骼支撑,将重量巧妙地分散”,这种比喻立刻就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而且,书中对不同时期建筑材料的运用、不同时期建造技术的演变,也都有详细的介绍,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窥见建筑背后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
评分这本书的书写风格,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作者们并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博学的旅伴,带着我一同探索这些建筑的奥秘。他们会分享一些自己在实地考察中的趣闻轶事,也会表达自己对这些建筑的情感体验。这种真诚的分享,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也让我对作者团队产生了深深的信任感。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的描述。例如,书中会提到某些教堂是如何利用当地特有的石材,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手工雕刻来完成复杂的拱顶和飞扶壁。读到这些内容,我常常会惊叹于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毅力,他们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创造出如此宏伟壮观的建筑奇迹。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工匠精神的赞美,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很多建筑书籍的图片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模糊不清,甚至构图都很普通。但是《法荷比卢四国经典建筑100例》中的图片,每一张都堪称艺术品。无论是宏伟的建筑全景,还是精致的局部特写,都清晰锐利,色彩饱满,光影运用得当,将建筑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会对着图片反复揣摩,想象当时的光线是如何投射在这些石墙和彩色玻璃上的。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教堂内部空间的描写。不仅仅是空间的尺寸和比例,更重要的是对光线、色彩、声音以及整体氛围的营造。例如,书中对于法国一些哥特式大教堂内部“向上延伸的尖塔和细长的柱子,仿佛将人的灵魂引向天空”的描述,加上那些透过高耸彩色玻璃窗洒下的斑斓光线,读着读着,我脑海里就自动播放起了庄严肃穆的管风琴音乐。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任何 dry 的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优点之一,便是它在专业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不需要具备深厚的建筑学背景,就能轻松理解书中的内容。作者们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建筑理论和历史背景娓娓道来。即使是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作者也会给出通俗的解释,或者通过形象的比喻来帮助读者理解。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一些教堂建筑时,不仅仅是着重于其外部的宏伟,更深入地挖掘了其内部空间的营造,例如采光、通风、声学效果等等。对于这一点,我在很多同类书籍中都很少见到如此详尽的解读。它让我明白,一座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外表的华丽,更是内部功能的完善和使用者体验的考量,这是一种非常全面和深刻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