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蛙(套装共4册)
图书定价:179.00元
201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蛙(莫言 著)(签章版) 9787533946661 图书定价:37.00元
201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丰乳肥臀(莫言 著) 9787533946630 图书定价:49.00元
201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生死疲劳(莫言 著) 9787533946678 图书定价:48.00元
201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樟香刑(莫言 著) 9787533946647 图书定价:45.00元
作者:莫言著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月
开本:1/16开 装帧:平装
编辑推荐
《蛙》 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叙述和戏剧多文本的结构方式建构宽阔的对话空间,从容自由、机智幽默,体现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执著的创新精神。小说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几十年的回顾,在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掩藏着很多个人的私念和私心。 《丰乳肥臀》 莫言庞大、丰满的小说,记录百年中国风云变幻的恢宏“史诗”。经由一双婴儿的眼睛,目睹一个家族亲历的战争、贫穷、革命、荒淫。有爱有欲,有生有死,有人性的愚昧、贪婪,也有人情的温暖、博爱。一切无情,一切有情,一切疯癫——用一个故事看懂中国 《生死疲劳》 莫言贯彻自己写好长篇小说并展现长篇小说作为文学形式的不可替代性的伟大实践。莫言以密集的人物、事件、思想,以独特的叙述视角、魔幻的手法,展现了一个时代真实的人文图景,也建构了一部生存于土地之上的农民的史诗。本书借六道轮回撑起宏大的小说结构,用动物视角透视五十年人世悲欢。 《檀香刑》 一开腔,就把读者拉进了莫言独特的叙述世界里:荡气回肠的“猫腔”大戏,“凤头—猪肚—豹尾”的传统讲述方式,“说书人”天马行空的想象,“高密东北乡”的奇人异事。面对这个色彩斑斓的叙述世界,有人读后惊悚万分、心有余悸,有人拍案叫绝、大呼过瘾,亦有人远观而却步…… |
内容简介
《蛙》 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 《丰乳肥臀》 热情讴歌了生命原初的创造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生命的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这一幅生命的流程图中,弥漫着历史与战争的硝烟,真实,不带任何偏见,再现了一段时期内的历史。小说里,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无私,是爱,是奉献,是生命的载体,小说热情讴歌母亲的伟大,以及对生命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在这生命的流程图中,弥漫着历史与战争的硝烟。 《生死疲劳》 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这部小说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巨制;关于生命的六道轮回想象撑起了这座气势宏大的文学建筑,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檀香刑》 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故事的地基架构在1900年戊戌变法前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德国人在山东强行修建胶济铁路的大背景上,而人物间跌宕起伏的恩怨情仇、色彩斑斓的民间故事、骇人听闻的血腥酷刑,又营造了一种富有原始神秘色彩的文学叙述氛围。 |
目录
《蛙》
《丰乳肥臀》
《生死疲劳》
《檀香刑》
作者简介
| 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1955年2月生。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著有剧作、散文多部;其中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在国内外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莫言和他的作品获得过“联合文学奖”(中国台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INO(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以及中国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
| 精彩内容 | |
1953年,村民们对新法接生还很抗拒,原因是那些“老娘婆”背后造谣。她们说新法接生出来的孩子会得风症。“老娘婆”为什么造谣?因为一旦新法接生推广开,就断了她们的财路。她们接生一个孩子,可以在产妇家饱餐一顿并能得到两条毛巾、十个鸡蛋的酬劳。提起这些“老娘婆”,姑姑就恨得咬牙切齿。姑姑说不知道有多少婴儿、产妇死在这些老妖婆的手里。姑姑的描绘给我们留下恐怖的印象。那些“老娘婆”似乎都留着长长的指甲,眼睛里闪烁着鬼火般的绿光,嘴巴里喷着臭气。姑姑说她们用擀面杖挤压产妇的肚子。她们还用破布堵住产妇的嘴巴,仿佛孩子会从嘴巴里钻出来一样。姑姑说她们一点解剖学知识都没有,根本不了解妇女的生理结构。姑姑说碰上难产她们就会把手伸进产道死拉硬拽,她们甚至把胎儿和子宫一起从产道里拖出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让我选择一批可恨的人拉出去枪毙,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老娘婆”。后来,我慢慢地明白了姑姑的偏激。那种野蛮的、愚昧的“老娘婆”肯定是存在的,但有经验的、靠自身经验体悟到了女性身体秘密的“老娘婆”也是肯定存在的。其实我奶奶就是一个“老娘婆”。我奶奶是一个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娘婆”,她认为瓜熟自落,她认为一个好的“老娘婆”就是多给产妇鼓励,等孩子生下来,用剪刀剪断脐带,敷上生石灰,包扎起来即可。但我奶奶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老娘婆”,人们都说她懒。人们似乎更喜欢那种手忙脚乱、里外乱窜、大喊大叫、与产妇一样汗流浃背的“老娘婆”。 我姑姑是我大爷爷的女儿。我大爷爷是八路军的医生。他先是学中医的,参军后,跟着诺尔曼·白求恩,学会了西医。白求恩牺牲后,大爷爷心中难过,生了一场大病,眼见着不行了,说想家想娘了。组织上批准他回家养病。他回到老家时,我老奶奶还活着。他一进家门就闻到一股熬绿豆汤的香气。老奶奶赶紧涮锅点火熬绿豆汤,儿媳妇想帮忙,被她用拐棒拨拉到一边。我大爷爷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着。姑姑对我们说那时她已经记事了,让她叫“大”她不叫,躲在娘背后偷着看。姑姑说从小就听娘和奶奶唠叨爹的事,终于见到了,却觉得好陌生。姑姑说大爷爷坐在门槛上,脸色蜡黄,头发长长,虱子在脖子上爬。穿着一件破棉袄,棉絮都露了出来。姑姑说她的奶奶也就是我们的老奶奶一边烧火一边流泪。绿豆汤熬出来了。大爷爷急不可耐,不顾汤热烫嘴,捧着碗急喝。老奶奶叨叨着:儿啊,不用急,锅里还有呢!姑姑说大爷爷双手哆嗦。喝了一碗,又添了一碗。喝完第二碗后他就不哆嗦了。汗水沿着他的鬓角流下来。眼珠渐渐地活泛了,脸上有了血色。姑姑说她听到大爷爷肚子里呼噜呼噜响,好像推磨一样。一个时辰后,姑姑说大爷爷到厕所里去,拉了个稀里哗啦,似乎连肠子都拉了出来。然后就慢慢地好起来,两个月后就精神健旺生龙活虎了。 我对姑姑说,曾在《儒林外史》上看到过类似的故事。姑姑问我:《儒林外史》是什么?我说是古典文学名著。姑姑瞪我一眼,说:连古典文学名著上都有,你还怀疑什么?! 大爷爷病愈之后,就要回太行山找部队。老奶奶说:儿啊,我没几天活头了,给我送了终你再走。大奶奶自己不好说,就让姑姑说。姑姑说:爹,俺娘说了,你要走也行,但要给俺留下个弟弟再走。 这时,八路军胶东军区的人找上门来,动员大爷爷加入。大爷爷是诺尔曼·白求恩的弟子,名气很大。大爷爷说,我是晋察冀军区的人。胶东军区的人说,都是共产党的人,在哪里干不一样啊?我们这里正缺您这样的人,老万,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把您留下。许司令说了,用八人大轿抬不来,就用绳子给老子捆来,先兵后礼,老子摆大宴请他!就这样,大爷爷留在了胶东,成了八路军西海地下医院的创始人。 P11-P13 |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沉淀了岁月的重量。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微微泛黄的内页,散发着一种旧时光的醇厚气息,让人忍不住想捧着它,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细细品味每一个文字的纹理。封面设计上,虽然没有用那种过于张扬的色彩,但那种留白和意境的把握,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文字本身的力量。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本的插画风格,那种粗犷中带着细腻的线条,仿佛能把人直接拉进那个故事发生地的泥土芬芳之中。可以说,光是把它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它不只是一堆纸和墨的组合,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在如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我对即将开启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评分最近读完的一本关于历史变迁的小说,简直是颠覆了我对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认知。作者极其擅长捕捉那些细微的、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人性挣扎。故事的主线看似是某个家族的兴衰,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它其实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肌理的细致解剖。人物的塑造极其立体,没有绝对的英雄或恶人,每个人物都在特定的情境下做出了最符合当时心境的选择,他们的软弱、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妥协,都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其中关于女性角色的描写,那种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求生存的韧性,读起来让人既心疼又佩服。那位老母亲在历经沧桑后的那种近乎哲学层面的淡然,让我反复咀嚼了好几天,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江河奔流,一气呵成;时而又像山涧溪流,在某个关键节点慢下来,让你有时间去消化其中的情感冲击。
评分说实话,我对那种动辄篇幅巨大的鸿篇巨制多少有些畏惧,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一场华丽而又充满野性的舞蹈。它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甚至带有一点点粗粝感的笔触,描绘出那些最原始、最本真的生命力。那些大量的环境描写,比如风声、雨声、牲畜的叫声,甚至是气味,都通过文字被精确地“翻译”到了读者的感官中,读着读着,我仿佛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草木和汗水的味道。这种沉浸感是很多作品无法企及的。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炉火纯青,那些古老的仪式、民间传说,并非生硬地植入,而是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缠绕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故事厚重的底色,让人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本土文化的深层回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精妙得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在叙事上玩转了时间线,看似散落的片段和回忆,最终却像精密的钟表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揭示出一个完整而令人震撼的图景。我特别喜欢他那种“讲故事”的节奏感,时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家族的秘辛;时而又切换到一种近乎新闻报道的客观视角,对重大事件进行冷静的陈述。这种叙事视角的不断切换,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避免了单调。而且,即便是对那些残酷的情节进行描述,作者也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距离感,这种“远观”反而增强了情感的穿透力,因为你感受到的不是直白的煽情,而是那种深埋在骨子里的悲凉与宿命感。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完整且有价值的阅读体验,我强烈推荐给那些渴望深度文学滋养的同好们。
评分这次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内心深处的对话。书中一些关于生存、关于欲望、关于道德边界的探讨,非常尖锐,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生活的表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复杂伦理困境时的那种冷静与克制,他从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矛盾赤裸裸地摆在读者面前,迫使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比如关于“代价”的讨论,书中每个人物似乎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着沉重的代价,这种对生命厚重感的书写,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反而提供了一种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这种级别的文学作品,其价值就在于它能拓展我们理解世界的维度,让我们对“人”这个概念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纸张太差了
评分小说质量很高
评分书很好,没有任何异味
评分书很好,没有任何异味
评分小说质量很高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还不错吧,书签好小!
评分书看着相当不错,太划算了
评分本人只喜欢书,其他的都无所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