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简介:朱春先,资深媒体人,曾先后在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电视集团以及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工作,曾担任《东方新报》首席记者,时政要闻部主任,《法制周报》首席记者、深度报道部主任等职务。所创作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颁发的全国法制好新闻深度报道类及系列报道类各种奖项若干;《艾滋少女万里追凶》《为了69名矿工兄弟》《长沙地沟油流向大调查》、《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系列报道等近百件作品,获得过湖南省新闻学会颁发的一二三等奖,新闻作品累计达数百万字。现为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金鹰报系《法制周报》编辑中心副主任。
内容简介:本书的基本结构分为“读《论语》”“讲《论语》”“品《论语》”“练《论语》”四个部分。其中,“读《论语》”环节每6句《论语》为一课,其体例参考《论语》传统分章方式,在章以下形成节,并以首两字为节标题,以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阅读的顺畅性。“讲《论语》”环节,立足当代社会的现实背景,用现代语言解构论语中的核心思想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品《论语》”环节,则以作者独特的视角,寻找与《论语》经典句段对应的新闻素材,让读者在阅读该新闻素材的同时,加深对经典句段的理解,同时为其作文积累写作素材。“练《论语》”环节共分三个小的部分,其一为作文题干:以中高考作文的出题形式设计当课作文材料,让练习者明确作文的题意,并训练其审题能力;其二为真实范文;其三为名师点评,这一环节将邀请长沙四大名校的部分初高中知名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点评,以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
编辑推荐:《跟着论语写作文》,是作者利用业余时间深耕传统文化的一次应用尝试。作者曾多年联系教育新闻的采访报道,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和文化学习方面存在的短板有所了解,尤其是作文学习方面所存在的立意不准,素材不足,结构不正等具体问题感同身受。基于此,作者结合自己研读《论语》的切身体会和从事新闻报道的社会实践,从中高考作文母题所涉及的人生态度,理性认知、理想信念、道德追求等角度,将《论语》中的经典句子引申发展成作文话题,并以《读论语》《讲论语》《品论语》《练论语》四个环节形成若干作文主题,每个作文主题均附有名师点评,进一步深化了传统经典与现实应用之间的对应关系。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共涉及49个作文主题,涵盖初中和高中学生的日常作文练习。
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但我更在乎的是,它是否提供了一种可以持续发展的学习路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完成”一篇作文,而是教会我如何“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写作思维体系。换句话说,当我合上这本书,面对一个全新的作文题目时,我是否能从中学到一种分析问题、梳理素材、组织结构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具有普适性的,而非仅仅针对书中所举的那些特定案例。如果它能在每一章末尾,都留有拓展阅读的方向,或者提供一些“更高阶的思考练习”,那将是极大的惊喜。这意味着作者已经将眼光放到了读者的长期发展上,将这本书视为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这种对读者未来能力的远见和布局,体现了一位教育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专业水准。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易读性”是一个关键指标。很多时候,好的内容被糟糕的表达方式所拖累,让人望而却步。我关注这本书在章节过渡和案例呈现上的流畅度。是否能在讲解完一个理论点后,立刻跟进一个清晰明了的范例,用以佐证和示范?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于实际操作层面的提升至关重要。我尤其看重那些引导性的提问或者小结,它们是否能够像一个耐心的导师一样,在你读完一段文字后,适时地拍拍你的肩膀,让你停下来思考:“那么,你自己的看法是什么?”如果它能营造出一种双向的、互动的学习氛围,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思维习惯的塑造。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力量,远比死记硬背的招式来得更有用。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我格外关注作者在处理经典文本时的态度——是机械地引用,还是灵动地阐释?阅读一些关于经典的作品时,最怕的就是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牵强附会,把一句本来平白如话的话,解读得玄之又玄,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保持对经典的尊重,不妄加臆测,又能勇敢地站在当代读者的视角,去捕捉那些可能被时光蒙尘的、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火花。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应试技巧的书,而更像是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那些历久弥新的道理,能够以一种新鲜、可感的方式,重新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这种深度挖掘的潜力,是吸引我翻开下一页的最大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一抹沉稳的墨绿,配上烫金的标题,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又雅致的书卷气,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沉下心来能读出滋味的厚重之作。我尤其欣赏它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行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书脊的处理也相当扎实,即便是频繁翻阅,也能保持平整,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拿到书后,我特地感受了一下纸张的质感,那种略带哑光的触感,使得油墨的附着力很好,读起来声音都像是沉稳的沙沙声,而非廉价纸张的刺耳摩擦。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捧着书本阅读的“老派”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陈列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的致敬。这种外在的精致,也让我对内部的内容抱有了更高的期待,它似乎在无声地承诺:内里的文字,定然也如这外表般,经过了精心打磨。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封面上那个“下册”的标注,这暗示着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构建,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号称能提升写作水平的指南,大多虎头蛇尾,或者过于理论化,读起来像是听枯燥的讲座。而这本书,从它那富有节奏感的标题中,我仿佛已经能嗅到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它不像是在教你如何“套用”模板,更像是在搭建一个思维的脚手架,让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逐步向上搭建起属于自己的逻辑大厦。我好奇它在“下册”里是如何处理那些更复杂、更需要深度思辨的议题的,比如如何将抽象的哲理转化为具象的、富有画面感的叙述。这种期待,源自于对作者能否真正吃透原著精髓,并以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转译的信任。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既有古人风骨,又不失今人活力的文字,能够真正激活读者脑海中沉睡的表达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