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精)+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 共2册

东晋门阀政治(精)+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 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晋
  • 门阀政治
  • 政治史
  • 秦汉魏晋南北朝
  • 政治文明
  • 历史
  • 学术
  • 研究
  • 波峰与波谷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04351
商品编码:22791965134
出版时间:2012-05-01

具体描述

东晋门阀政治(精)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ISBN:9787301204351
  • 作者:田余庆
  • 页数:348
  • 出版日期:2012-05-01
  • 印刷日期:2012-05-01
  • 包装:精装
  • 开本:16开
  • 版次:5
  • 印次:1
  • 字数:260






  • 《东晋门阀政治(精)》由田余庆所著,本书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虽不是全面的东晋政治史,但从东晋门阀士族的兴替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以至消亡,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它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进行考察,但也不同于各个士族门户的个案研究。书中亦旁及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诸问题,却也只限于阐明门阀政治的需要。

  • ?《东晋门阀政治(精)》由田余庆所著,本书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虽不是全面的东晋政治史,但从东晋门阀士族的兴替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以至消亡,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它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进行考察,但也不同于各个士族门户的个案研究。书中亦旁及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诸问题,却也只限于阐明门阀政治的需要。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本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 ?释“王与马共天下”/1
    一 西晋诸王与王国士人/1
    二 司马越与王衍/6
    三 司马睿与王导 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16
    四 关于“不与刘、石通使”问题/26
    论郗鉴
    ——兼论京口重镇的形成/37
    一 小 引/37
    二 郗鉴的密谋/40
    (一)东晋初年的兵力状况/40
    (二)流民与流民帅/43
    (三)用流民帅平王敦之乱/49
    三 郗鉴与王导/52
    (一)郗、王家族的结合/52
    (二)苏峻乱平后的江州/59
    (三)郗鉴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62
    四 郗鉴与京口经营/70
    (一)三吴的战略地位/70
    (二)会稽——三昊的腹心/74
    (三)建康、会稽间的交通线/78
    (四)京口和晋陵地区的环境与流民/84
    (五)京口在政治、军事上的作用/88
    (六)郗氏家族在京口的影响/92
    五 余论/96
    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100
    一 庾氏之兴庾亮巩固门阀政治/100
    二 庾亮出都以后的政治形势/107
    三 庾、王江州之争/112
    四 襄阳的经略/123
    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132
    一 桓温先世的推测/132
    (一)桓温先世的隐情/132
    (二)桓温是桓范后裔/133
    (三)桓范的郡望问题/139
    (四)旁证/142
    (五)小 结/145
    二 桓彝事迹杂考/147
    (一)中朝桓彝无令誉/147
    (二)桓彝过江后跻身“八达”而又志在立功/149
    (三)桓彝族单势孤/152
    (四)桓氏家族不为时人所重/155
    (五)小 结/157
    三 永和政局与永和人物/159
    四 桓温北伐与东晋政争/169
    五 简文帝遗诏问题/176
    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189
    一 谢鲲、谢尚与谢安/189
    二 北府兵/202
    三 淝水之战前后的陈郡谢氏/208
    四 淝水之战与灭吴之战的比较/219
    五 北方民族关系与淝水之战性质问题/228
    门阀政治的终场与太原王氏/244
    一 小 引/244
    二 “齄王”世家/245
    三 孝武帝与皇权政治/251
    四 主相相持与太原王氏/259
    (一)主相相持的开端。太元九年至十四年(384—389)/260
    (二)上下游的争夺——王忱与王恭。太元十四年至十七年(389—392)/262
    (三)殷仲堪入荆与孝武帝得势。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392—396)/265
    (四)孝武帝死后王恭、殷仲堪连兵叛乱——两藩与中枢之争。太元二十一年至隆安二年(396—398)/267
    (五)太原王氏的覆灭。隆安二年至三年(398—399)/270
    五 小结/272
    刘裕与孙恩
    ——门阀政治的“掘墓人”/278
    一 晋末的北府兵/278
    二 北府将乐安高氏/287
    三 道术与政治/293
    四 孙恩、卢循、徐道覆的家族背景/300
    五 孙恩、刘裕与次等士族/307
    后 论/315
    一 旧族门户和新出门户/315
    二 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320
    三 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变态/324
    四 门阀政治和流民/331
    五 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333
    六 门阀士族的文化面貌/338
    七 门阀政治的暂时性和过渡性/343
    改版题记/347
  • ?释“王与马共天下” 一 西晋诸王与王国士人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① 《南史》卷二一史臣论曰:“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 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 琅邪王氏诸兄弟与晋琅邪王司马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成密切关系。王导以他所居司马睿左右的关键地位,艰苦经营,始奠定东晋皇业和琅邪王氏家族在江左的根基,因而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语。王与马的结合, 开启了东晋百年门阀政治的格局。
    东晋初年诸帝,待王导以殊礼,不敢以臣僚视之。《世说新语·宠礼》: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 ‘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①元帝对王导,素以“仲父”相尊。成帝给王导手诏,用“惶恐言”、“顿首”、“敬白”;中书作诏则用“敬问”。成帝幸王导宅,拜导妻;王导元正上殿,帝为之兴②。
    “王与马共天下”,这并不是时人夸张之词,而是一种确有实际内容的政治局面。《晋书》卷六《元帝纪》,永昌元年(322 年)王敦兵入石头, 元帝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邪,以避贤路。”同书卷九八《王敦传》记元帝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元帝此时不敢以君臣名分责王敦,只得委曲求全,企图维持与王氏的共安。他请求王敦不要擅行废立之事,不要破坏“共天下”的局面。如果王敦执意独吞天下,破坏共安, 元帝无以自持,就只有避住琅邪国邪这一条路可走。
    徵之历史,“共天下”之语,古已有之,并不始于两晋之际的王与马。
    《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不韦为子楚谋秦王之位,子楚感激,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子楚允诺吕不韦共有秦国,这就是后来子楚得立为庄襄王,并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的缘由。《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汉五年刘邦击楚,诸侯约而不至。
    张良曰:“楚兵且破,〔韩〕信、〔彭〕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汉书》卷一《高祖纪》记此事,“共分天下”即作“共天下”,师古注曰:“共有天下之地,割而分之。”这就是刘邦发使割陈以东傅海之地与韩信,割睢阳以北至谷城之地与彭越的缘由。
    由于时代的推移变化,裂土以“共天下”的情况,西汉以后已经不存在了。“王与马共天下”,不再是指裂土分封关系,而是指在权力分配和尊卑① 《通鉴》太兴三年(320 年)录“王与马共天下”之语,谓其时“敦总征讨,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云云,得实。“王与马共天下”局面的形成,王敦所起的实际作用不比王导小。本文从中枢政局着眼,只论王导。
    ① 《晋书》卷六五《王导传》略同,“元帝正会”作“帝登尊号”,无“中宗引之弥苦”句。
    ② 分见《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卷三九荀奕、卷七八孔坦等传,卷一二《天文志》以及《太平御览》 卷三九五引《晋中兴书》。参看《十七史商榷》卷四八《敬司徒王导下》条。

********************************************************************************************************************************************************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ISBN:9787301281482
  • 作者:编者:阎步克
  • 页数:213
  • 出版日期:2017-04-01
  • 印刷日期:2017-04-01
  • 包装:平装
  • 开本:32开
  • 版次:2


  • 印次:1
  • 字数:160

  • 阎步克编著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叙述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官僚政治在夏商周时代的萌发,秦汉时代的蓬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衰弊进行了追源溯流、一气贯通而且脉络清晰的叙述,对三省制、察举制的进步等萌芽于南北朝丽勃兴于隋唐的政治制度,也有极具洞见的见解。本书原作为《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之一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深受好评,被视为关于中国古代政治进程的**参考书。
  • ?阎步克编著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 政治文明第2版)》采用“制度史观”,着重从“政治 制度”与“政治势力”两方面叙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 政治历程。阐述了战国至秦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体制 的创立,入汉之后的各项制度发展,魏晋以下的政治 “变态”,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兴等等;阐述了此 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门阀、军人、寒 人、部落贵族等各种势力的此起彼伏。对“制度”与 “势力”的相互关系亦予提示,如文法吏与律令体制 的关系,儒生与复古改制的关系,士族门阀造成的制 度变态,鲜卑军功势力对官僚体制的振兴等。对“政 治文化”也给予了充分关注,阐述了法家、儒家、黄 老、玄学及北朝的“功绩制的政治文化”的政治影响 。
  • ?第二版前言
    序言
    一 官僚帝国体制的观察视角
    二 波峰与波谷
    三 常态、变态与回归
    **章 从王国到帝国
    一 从王国到帝国
    二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三 皇帝——官僚统治阶级
    第二章 官僚行政体制的完善
    一 决策权力与执政资格
    二 行政组织的进化
    三 军政与边防
    第三章 文法与文书
    一 刀笔吏治天下
    二 律令秩序
    三 “以文书御天下”
    第四章 爵禄与吏禄
    一 “庶人之有爵禄”
    二 禄秩的渊源和性格
    三 从禄秩到官品
    第五章 儒?法与儒?吏
    一 从法术、道术到儒术
    二 “奉天法古”与王莽改制
    三 儒法合流与儒吏融合
    第六章 官吏的选任
    一 吏道与功能
    二 任子与内侍
    三 察举与四科
    四 阳嘉新制和以文取人
    第七章 官僚阶级的士族化
    一 乡里与豪右
    二 官场与官族
    三 东汉的士林
    四 学门与士族
    第八章 动荡时代的皇权与门阀
    一 黯淡失色的皇权
    二 东晋门阎政治
    三 南朝:“主威独运”及其限度
    第九章 士族特权及其政治理念
    一 门阀的选官特权与品位特权
    二 官僚政治的扭曲变态
    三 玄学清谈的政治理念
    第十章 集权官僚政治的维系和进展
    一 空话不空:官僚政治话语
    二 冰层下的潜流:官制和法制的进化
    三 选官中央化和考试制度的进展
    第十一章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一 胡汉杂糅与胡汉分治
    二 异族皇权?国人武装——军功贵族
    三 胡化、汉化的摇摆波动
    第十二章 从北朝到隋唐:帝国复兴与历史出口
    一 青出于蓝:官僚行政的全面复兴
    二 等级安排与身份管理的进化
    三 北朝政治文化风尚:重军功、重吏治、重法制
    四 北朝:走出低谷的历史出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