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说实话,这套“众合专题讲座系列”在知识点覆盖的广度上是毋庸置疑的,毕竟是针对当时司法考试的“全家桶”,几乎把能考到的点都点到了。但是,知识点的“精细度”上就显得参差不齐了。比如在合同法那一块,讲义的逻辑链条有时候会突然断裂,让人感觉是把不同年份的讲义内容生硬地拼凑在一起,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突兀。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辅助资料,来填补这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黑洞”。这种体验就像是在看一部剪辑混乱的电影,演员演技再好,也救不了糟糕的叙事节奏。对于像我这样追求效率的考生来说,时间成本的增加是最大的损失。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条清晰、连续的知识主线,而不是一堆高质量但缺乏串联的知识碎片。如果能有一个总体的知识地图来指导阅读顺序,这本书的价值会翻倍。
评分我必须要吐槽一下关于“版本时效性”的问题。这本书是2018年的版本,虽然在购买时我就心知肚明,但真正面对司法实践的快速迭代时,这种滞后性带来的焦虑感是巨大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尤其是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最新变动,往往是拉开分数的关键点。例如,在学习刑诉法中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最新司法解释时,书中的内容明显跟不上节奏,有些关键的适用范围和程序细节描述得不够准确或遗漏了最新的修订。这意味着,我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去寻找最新的增补材料或者在网上搜索最新的官方文件进行“打补丁”,这完全打乱了我既定的学习计划。说实话,购买旧版教材,图的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如果核心考点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那这套书的参考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变成了一种知识的“历史参考资料”而非“备考工具”。
评分我对刑诉法那一册的内容简直是爱恨交织。陈龙老师的讲解风格我个人是挺喜欢的,深入浅出,很多复杂的程序性规定在他的梳理下变得清晰明了,尤其是在证据规则那一块,他给出的辨析和解释非常到位,对于理解司法实践中的疑难点很有帮助。但是,这本书在“串讲”和“专题突破”之间的平衡上做得不太好。有时候感觉他讲得太深入了,直接进入了法学理论的深水区,对于初学者来说,一下子吸收这么多理论推导,压力山大,需要反复研读很多遍才能勉强跟上思路。反观民法的部分,虽然李建伟老师的讲解也算扎实,但感觉案例的选取略显陈旧,很多最新的司法解释和前沿案例覆盖得不够及时,这对于志在必得的考生来说是个不小的隐患。总的来说,内容深度足够,但结构安排和案例时效性有待加强,不能完全依赖这套书做最后的冲刺。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拿到手的时候我就愣住了。虽然知道是旧版教材,但好歹也是大部头的法考用书,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能再敷衍一点吗?尤其是那些案例分析和法条引用部分,字号忽大忽小,段落之间也没有足够的留白,看着眼睛真的非常费劲。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阅读节奏,但说实话,长时间阅读下来,头疼是常有的事。他们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长时间备考的考生的视觉疲劳问题,设计者完全是闭着眼睛在排版。希望后续的出版社在出新版的时候,哪怕只是调整一下字体和行距,都能极大地提升学习体验。毕竟,法律条文本身就枯燥了,如果连阅读体验都这么差,那学习下去的动力真的要大打折扣了。我建议如果有人和我一样视力不是特别好的,最好准备一个强力的台灯,不然真的看不清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真是浪费了里面知识的价值,硬件设施拖了后腿。
评分购买这套书的初衷是冲着众合的名头去的,希望能找到一套能覆盖所有考点的权威参考书。在学习民法的时候,我发现李建伟老师的论述逻辑性很强,尤其在物权编的某些复杂问题上,他能提供一个非常稳固的分析框架。但问题在于,这本书的“专题讲座”味太浓了,更像是课堂录音的文字稿,而不是精心编写的教材。很多地方的解释都是围绕着“老师是怎么讲的”来构建的,而不是直接给出最简洁、最符合应试要求的标准答案。这意味着,你必须先“理解”老师的授课思路,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点,这对于自学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无疑增加了额外的学习负担。我更倾向于那种直击考点、少说废话的应试手册,这套书的“理论深度”有时反而成了“实战阻力”。它更像是给法学院高年级学生准备的进阶读物,而不是给广大法考新手的“通关秘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