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內科學(五版教材) | ||
| 定價 | 35.00 | |
| 齣版社 |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1985-10-1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張伯臾 主編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298 | |
| 字數 | 468000 | |
| ISBN編碼 | 9787532302260 | |
暫無相關內容,請您諒解
這套書簡直是中醫學習的寶典,我從拿到它開始,就被它清晰的脈絡和嚴謹的論述所吸引。特彆是對於一些復雜的病癥,比如痙證或者痹證的辨證論治,作者沒有簡單羅列條文,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病機變化,讓我對中醫的整體觀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每種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特點、診斷要點以及治療原則都做瞭詳盡的闡述,每一個知識點都像一塊塊拼圖,最終構成瞭一幅完整的內科疾病圖譜。舉個例子,講到“虛勞”時,書中不僅細緻區分瞭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的細微差彆,還結閤瞭現代研究成果,給齣瞭非常實用的加減方思路,而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說教。每次復習遇到睏惑時,翻開這本書,總能找到豁然開朗的感覺。它真的不是那種束之高閣的理論著作,而是真正能在臨床上指導實踐的工具書,那種踏實感是其他教材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感覺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符閤一個學習者從宏觀到微觀,再到融會貫通的認知規律。一開始會對整個內科係統進行一個基礎框架的搭建,比如五髒六腑的功能與病變總綱,這為後續具體疾病的學習提供瞭導航地圖。接著,纔會逐一深入到具體的病種。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每一章節的末尾都設置瞭“知識點迴顧”或者“與現代醫學的聯係”等欄目(雖然是老版本,但這種設計思路很明顯)。這種設計迫使讀者在學完一個知識模塊後,必須進行自我檢驗和橫嚮聯係。它教會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為什麼”以及“如何應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你構建瞭一個堅實的知識體係,讓你在麵對變幻莫測的病情時,能夠迅速定位到病機核心,從而開齣最恰當的方藥,而不是被各種零散的知識點搞得暈頭轉嚮。
評分我個人認為,這本教材在對經典方劑的解析上下瞭極大的功夫,這點非常值得稱道。很多其他教材隻是簡單地把方劑列齣來,配上主治和用法,但這本書不同,它會追溯到方劑的原始齣處,比如《傷寒論》裏的原文,然後結閤曆代醫傢的注疏進行深入解讀,這使得我們理解方劑的配伍思路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真正理解瞭“君臣佐使”的精妙之處。比如學習到“承氣湯”係列時,作者不僅講解瞭它們攻下熱結的機製,還非常細緻地區分瞭大小承氣的適應癥,甚至連煎服法中的“先煎、後下”對藥效的影響都做瞭提示,這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避免瞭將來用藥時的盲目性。這種對細節的把控和對傳統的尊重,讓這本書的專業性得到瞭極大的提升,讀起來讓人感覺非常可靠。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在臨床一綫摸爬滾打的老中醫(當然,現在是以學生的身份嚮它學習),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對常見病,尤其是慢性病的論治經驗總結得尤為精闢。例如,在處理“慢肝”和“肝硬化腹水”這類棘手問題時,書中不僅提供瞭針對不同階段的治法,還非常實際地指齣瞭哪些活血化瘀藥在肝病患者中需要慎用,或者哪些健脾祛濕方劑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靈活調整。它不是那種隻停留在病機階段的理論,而是非常貼近臨床實際的“怎麼辦”。我發現很多我過去在老師那裏零散聽到的經驗之談,都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係統的理論支撐和文字化的總結。它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在你身邊循循善誘,告訴你如何將書本知識轉化為救死扶傷的實際能力。
評分相比於市麵上一些過於追求“新潮”或者“科普化”的中醫書籍,這套教材保持瞭一種令人敬佩的學術定力。它的語言風格是那種非常紮實、內斂的教科書式錶達,沒有花哨的辭藻,每一個字都似乎經過瞭精心的推敲和打磨。這種嚴謹性對於打基礎階段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中醫的根基在於對傳統理論的精準把握。我尤其欣賞它在病證鑒彆診斷部分的處理方式,比如濕溫病與暑溫病的區分,書中通過對比神誌、舌苔、脈象等多個維度,用錶格的形式清晰地呈現齣來,這種條理分明的對比,極大地降低瞭辨證的難度,也幫助我們建立起清晰的思維導圖。這種“穩”的風格,正是中醫藥教育最需要的品質,它確保瞭我們學到的知識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硬通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