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 : 邏輯與曆史的衝突和統一
定價:118.0元
作者:汪丁丁
齣版社:上海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208132542
字數:718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反思貫穿經濟學二百年演化的邏輯與曆史的方法論衝突
嘗試為未來的社會科學建構新的分析框架
經濟學傢、身體力行的教育傢——汪丁丁教授全新講義
直麵現代經濟學本質性的內部緊張與動態創新
相關推薦:
href='#' target='_blank'>※《經濟學思想史講義(第2版)》(經濟學傢汪丁丁課程講義,修訂版)
href='#' target='_blank'>※《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在中國思考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經濟觀察報2013年度十大好書,陳嘉映、王焱、景躍進、張靜、周濂聯袂推薦,汪丁丁長期探討中國社會基本問題的一次總結)
href='#' target='_blank'>※《行為經濟學講義:演化論的視角》(經濟學傢汪丁丁前沿北大課程講義,力促學術共同體對該學科基本概念及核心議題達成共識)
內容提要
《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是經濟學傢、身體力行的教育傢汪丁丁教授新推齣的講義。汪丁丁教授從思想史視角反思經濟學及其曆史已近十年,他認為,邏輯敘事與曆史敘事的衝突和相輔相成實為“經濟學思想史”這一原創學科貫穿始終的主題,他的方法論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套邏輯與曆史的分析框架。而未來的經濟學必然是跨學科的存量經濟學,融入社會科學以為公共政策提供理論基礎。
不同於初版於2008年麵嚮本科生的《經濟學思想史講義》,本書脫胎於作者近6年來為研究生班講授的“經濟學思想史”討論課程,內容不再圍繞經濟學中的幾大核心觀念,而是直麵現代經濟學的本質衝突,呈現對方法論的深入省思和未來展望。書中敘事結閤瞭汪丁丁教授的許多人生感悟,配以心智地圖為主的創新性教學法,希望能夠以此達到他心目中“教育”的目的——令學生們與自己的中年和老年相遇。
目錄
作者介紹
汪丁丁 中國經濟學傢。1953年生於瀋陽,成長於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師範學院數學係理學學士(1981)。中國科學院係統科學研究所數學與控製理論專業理學碩士(1984)。美國夏威夷大學經濟係經濟學博士(1990)。
曾任教於香港大學和德國杜伊斯堡大學。現為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及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東北財經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並擔任《財經》《新世紀周刊》及“財新傳媒”學術顧問。
著作包括《經濟學思想史講義》《製度分析基礎講義》《行為經濟學講義:演化論的視角》《市場經濟與道德基礎》《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在中國思索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等20多種。教學研究廣泛涉及經濟學思想史、製度分析基礎、行為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演化社會科學等重要的前沿學科領域。
文摘
思想史方法:曆史情境與重要性感受
自從有瞭文字以來,後人若要理解前人的思想,通常有兩條途徑:其一是文本分析方法(例如經典闡釋學);其二是思想史方法。文本,也包括口述史的文本。因此,在文明史階段(不是史前史階段)——或許更晚,在西方社會,“實踐智慧”的傳統中斷之後,文本成為思想傳承的主要途徑。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範圍的迅速擴張,初嵌入於具體情境的文本脫離瞭原來的情境,於是很容易誤導後人陷入懷特海所謂“錯置實境的謬誤”(thefallacyofmisplacedconcreteness),或者陷入詹姆士(WilliamJames)所謂“viciousabstractionism”(邪惡的抽象主義),總之,這些文本或概念容易誤導後人以抽象概念取代真實情境的切身體驗,因此很難獲得關於重要性的感受。可是,消失瞭重要性感受之後,哪裏可能有智慧呢?知識取代智慧,這就是文字的代價。
在一個缺乏常識的時代,我認為上述第二種途徑——就是通過思想史方法來理解前人的思想,可能更好一些,當然也更纍一些。至少,對以前的人物和他們的思想,我們通過思想史方法可以有韋伯所謂“同情的理解”。
在運用思想史方法時,我們首先試圖想象作者的生活情境(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然後試圖感受作者通過作品試圖錶達的重要性。我們常要重復這一過程,直到獲得比單純文本分析所得的更令人信服的理解。現在,第二講,這種思想史方法被用於理解古典政治經濟學傢的和他們之前的經濟學思想。
首先,請看圖2.1,取自伍曉鷹等譯麥迪森(AngusMaddison)《世界經濟韆年史》(TheWorldEconomy:AMillennialPerspective)。這張圖的標題是“中國與西歐人均GDP水平的比較,400—1998”,這是麥迪森長期經濟史證據研究匯總得到的重要的一張圖。我們試圖迴到以往時代經濟學傢們的生活情境之中,目前好的依據,是長期經濟史的公認麥迪森的這張圖。他在解釋這張圖時承認,1820年以前各世紀各國GDP定量分析,有大量的推測成分。
不論如何,從這張圖可以看到,在西歐,人均GDP在14世紀初開始中國。並且遠在14世紀之前,大約在11世紀初,那裏的人均收入已進入一個顯著增長時期。與漢唐之間數百年的亂世類似,蠻族入侵和羅馬帝國瓦解(公元5世紀中葉)導緻的經濟倒退過程大約是400年,從公元400年到1000年。但是,在公元1000年的時候,西方開始改變。
我們或許難以想象西歐5—10世紀期間的生活情境。南森·巴伯(NathanBarber)在2006年TheCompleteIdiot’sGuidetoEuropeanHistory(傻瓜係列叢書之一種)部分“爬齣中世紀”章“TheEndoftheWorldasWeKnowIt”(我們所知世界的末日)開篇就說,在中世紀歐洲人看來,公元5世紀之後的400多年如同世界末日。我們可以想象,對普通人而言這幾百年之所以特彆艱難,恐怕是因為,羅馬的皇帝和將軍們四處徵戰,或蠻族從四麵八方入侵羅馬,這些連綿不絕的戰爭,大禍害是使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完全談不上有安定之感。堪與上述情形類比的,或許是普通中國人在魏晉南北朝(220—589年)時期的生活情境。根據錢穆《國史新論》,這段亂世延續瞭00年。當時普通人的生活異常艱難,也因此而興起瞭世傢大族對普通人的保護製度,與西歐封建製度類似。
我認為,對你們這一代年輕人而言,更容易想象的是西歐19世紀以後的生活情境,有些類似中國目前迅速變遷時期的日常生活,對應於圖2.1,西歐和中國的人均收入幾乎垂直的這一時期。現在,對第二講而言,你們需要想象的,既不是羅馬帝國瓦解時期的也不是英國工業革命以後時期的西方社會生活,而是11—19世紀的西方社會生活。在大約900年的這段時間裏,如圖2.1顯示的那樣,西方經濟持續增長,終於導緻19世紀以後的加速增長(工業革命)。中國社會,如圖2.1所示,在宋代也有大約300年的經濟持續增長時期,但是隨後就陷入一段大約900年的停滯和衰退時期,直到1950年代以後纔開始爆發性增長(後發優勢)。
錢穆寫過一篇長文論述中國曆代教育得失,其中一項結論,給我印象很深,就是說,宋代的民間自由教育模式,或許是幾韆年中國教育成功的模式。西歐在這段時期的情形,藉助類比,或許也有教育和思想的持續進步。近幾十年,西方史學界不再稱“中世紀”為“DarkAge”(黑暗時代)。因為,晚近的史料研究錶明,中世紀的教育和思想十分活躍,唯其如此,纔可纍積性地理解“文藝復興”和“啓濛運動”。
我們考察經濟活動的視角,幾乎總是連續的,而不是斷裂的。也因此,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版序言裏聲稱,“連續性”原理在該書中的運用或許是使它不同於以往著作的特徵。
那麼,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它們的纍積性後果逐漸改變瞭西方人的經濟生活和思想方式呢?我容易想到的,依照時間順序是“十字軍東徵”、“遠途貿易”、“黑死病”……如圖2.2,由黑死病導緻歐洲人口減半或減三分之一,於是勞動的價格相對於土地的價格大幅增加,誘發莊園經濟的興起,又誘發王權與貴族爭奪農民支持的長期政治趨勢。時至近代,王權興起與教會爭雄,莊園主“圈地運動”,農業人口迅速轉變為工業人口,機器、工廠、工人階級形成。
……
序言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經濟學不再是冰冷的數字和抽象的模型,而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充滿著人性的考量和現實的關照。作者在講述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時,沒有止步於其字麵意義,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社會條件和道德前提,以及後人對這一概念的不同解讀和批判。同樣,在探討馬剋思的勞動價值論時,作者也力求展現其理論的深度和曆史局限性,以及它對後世産生的巨大影響。這種不偏不倚、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讓我能夠更全麵、更客觀地理解每一位經濟學傢的思想,也更能體會到經濟學研究的復雜性和多義性。
評分總而言之,《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邏輯與曆史的衝突與統一》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瞭一幅清晰的經濟學思想發展全景圖,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們如何用一種辯證的、曆史的眼光去審視經濟學理論,去理解那些看似相互矛盾的觀點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相互激蕩、相互融閤,最終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這本書讓我對經濟學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興趣,也讓我意識到,理解經濟學,不僅僅是為瞭掌握知識,更是為瞭更好地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以及這個世界未來的走嚮。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在“探索”。它沒有枯燥乏味的公式堆砌,也沒有晦澀難懂的術語羅列,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復雜的經濟學理論置於具體的曆史背景之下,讓我們看到那些偉大的經濟思想是如何在解決當時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孕育而生,又如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接受挑戰、不斷演進的。作者對於“邏輯與曆史的衝突與統一”的解讀尤其引人深思。他並沒有簡單地將經濟學理論視為一套靜態的、普適的邏輯體係,而是強調理論的産生與發展離不開具體的曆史土壤,理論之間的爭鳴和演變,恰恰是邏輯嚴謹性與現實復雜性相互作用的結果。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充滿學術氣息的書名吸引住瞭:《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邏輯與曆史的衝突與統一》。雖說書名聽起來有些“硬核”,但齣於對經濟學領域的好奇,以及對“衝突與統一”這種辯證思維的興趣,我還是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梳理經濟學發展脈絡的教科書,更像是一次深度對話,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盛宴。從早期古典經濟學傢的樸素論斷,到新古典主義的嚴謹模型構建,再到凱恩斯主義的宏觀調控思想,以及後來的奧地利學派、製度經濟學等等,每一個學派的興衰、每一位經濟學傢的智慧火花,都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生動。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位非專業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來理解經濟學是如何演變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作者在分析不同經濟學派的觀點時,常常會點齣其內在的邏輯關聯,或是對立之處,然後又巧妙地將它們置於曆史的宏大敘事中,展現齣一種“閤久必分,分久必閤”的動態平衡。比如,古典經濟學強調自由市場,新古典主義對其進行瞭數學化和形式化,而凱恩斯主義則是在對自由市場失靈的現實觀察中提齣瞭政府乾預的必要性。這種將理論的抽象邏輯與曆史的鮮活現實有機結閤的講授方式,讓我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立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