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教材共14本,包含会计独立本科段的公共课+必考课。
书名:自考教材 会计独立本科段01B0203 公共课+必考课英语二 全套14本
定价:488.6元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 2015年版 李捷 王顺生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大学 2015年版 卫兴华 赵家祥
3 线性代数(经管类) 武汉大学 2006年版 刘吉佑 徐诚浩
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武汉大学 2006年版 柳金甫 王义东
5 资产评估 财政经济 2006年版 刘玉平
6 高级财务会计 财政经济 版2016
7 审计学 财政经济 2009年版 丁瑞玲
8 财务报表分析 财政经济 2008年版 袁淳 吕兆德
9 市场营销学 人民大学 2015年版
10 会计制度设计 财政经济 2008年版 王本哲 王尔康
11 金融理论与实务 财政经济 2010年版 贾玉革
1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外研社 2012年版 周山芙 赵苹
1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外研社 2012年版 冷柏军 张玮
14 自考教材 英语(二)自学教程 2012年版 外研社
财务会计核心理论与实务精解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现代财务会计核心理论与实务的专著。全书以严谨的逻辑框架,由浅入深地阐述了会计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程序,并重点聚焦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扎实的财务会计知识体系,帮助其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如何生成、如何解读,以及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分析。 第一章 会计概述 本章将引领读者进入财务会计的世界,首先对会计的定义、本质、职能和目标进行界定。我们将探讨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它如何作为一种“经济语言”,记录、反映和控制经济资源的流动,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会计基本假设(如主体假定、持续经营假定、会计分期假定、货币计量假定)的阐述,为后续章节的会计处理奠定理论基础。此外,本章还将区分会计的种类,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等,并重点突出财务会计的特点及其服务对象。最后,我们将介绍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如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理解这些要求对于评价会计信息的质量至关重要。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本章将聚焦于构成财务会计基础的五大核心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我们将详细解释每个要素的内涵、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资产被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则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收入则代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而费用则代表为产生收入而消耗的经济利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此基础上,本书将引入并深入分析会计等式——“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揭示了企业财务状况的根本平衡关系。同时,我们将探讨收入和费用的变动如何影响所有者权益,并引入“收入 - 费用 = 利润”的利润表核心关系,为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奠定基础。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本章将进一步细化会计信息的记录工具——会计科目和账户。我们将解释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活动的性质进行分类核算的“名称”,而账户则是记录特定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发生额的“场所”。本书将系统介绍账户的结构,包括账户的名称、借方和贷方、余额等。我们将基于借贷记账法原理,详细讲解账户的对应关系,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通过丰富的实例,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选择恰当的会计科目,并在相应的账户中进行记录。我们将分类介绍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等主要账户的设置原则和记录方法,使读者能够熟练运用账户来反映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第四章 会计凭证与账簿 本章将深入讲解会计信息的原始记录载体——会计凭证,以及汇总和归类会计信息的载体——会计账簿。我们将详细介绍会计凭证的种类,包括原始凭证(如发票、收据、报销单等)和记账凭证(如付款凭证、收款凭证、转账凭证等)。我们将阐述会计凭证的填制要求、审核程序和保管规定,强调其作为合法、有效的会计记录的证据作用。接着,本章将介绍会计账簿的种类,包括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我们将讲解总账的系统性、明细账的详细性以及日记账的及时性,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勾稽关系。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到相应的账户中,并掌握账簿的登记方法、结账和对账程序,确保账簿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五章 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本章将重点深入讲解财务会计中最核心的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我们将系统阐述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通过清晰的图示和大量的实例,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判断其对会计要素的影响,并正确地将业务记录到借方或贷方。本章将详细讲解各类账户的借贷方向和余额方向,例如,资产类和费用类账户借增贷减,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贷增借减。我们将演示如何进行原始分录、复式记账,以及如何通过试算平衡来检验记账工作的准确性。掌握借贷记账法是进行准确会计核算的关键,本章将帮助读者熟练运用这一工具。 第六章 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本章将聚焦于财务会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收入的确认与计量。我们将深入探讨收入的定义,以及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们将详细阐述收入确认的五步法: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确定交易价格、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以及在履行了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收入,如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和利息收入等,并针对每种收入类型的确认时点、计量方法进行详细解释。例如,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通常发生在商品所有权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时;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则可能按照完工百分比法或在提供劳务完成时确认。本章还将讨论合同变更、预期返利、折让等对收入确认的影响。 第七章 费用与利润的确认与计量 与收入的确认相对应,本章将深入解析费用的确认与计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润。我们将明确费用的定义,它代表着为获得收入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本章将按照成本与收入配比原则,深入讲解各类费用的确认时点和计量方法。我们将分类讨论:销售成本的确认,即与已售商品相关的成本;期间费用的确认,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些费用通常在其发生的会计期间确认为费用;以及所得税费用的确认。我们将详细阐述各项费用的具体构成和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章将回归利润的生成,即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我们将介绍利润表的结构,以及毛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不同层级的利润指标,并分析这些指标对于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 第八章 资产的确认、计量与核算 本章将系统阐述企业资产的确认、计量与核算。我们将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对于每类资产,我们将详细介绍其确认条件、初始计量方法(如历史成本)、后续计量方法(如成本模式、公允价值模式)、以及相关的折旧、摊销、减值等会计处理。例如,对于固定资产,我们将详细讲解其取得成本的构成,以及直线法、工作量法等不同折旧方法的计算和账务处理。对于存货,我们将讲解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计价方法。本章还将重点关注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的计提与核销,以及资产减值的迹象和会计处理。 第九章 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核算 本章将系统阐述企业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核算。我们将按照负债的偿还期限,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大类。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预计负债等。对于每类负债,我们将详细介绍其确认条件、计量方法以及相关的会计处理。例如,对于应付账款,我们将讲解其发生、归还的会计处理;对于应付债券,我们将讲解其发行、付息、到期兑付的会计处理。本章还将深入探讨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和计量,如产品质量保证、环境恢复费用等,以及或有事项的披露要求。 第十章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与核算 本章将聚焦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即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所享有的剩余权益。我们将详细介绍所有者权益的构成,主要包括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我们将阐述每项权益的来源和性质。例如,股本(或实收资本)是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资本公积来源于股票发行溢价、接受捐赠等;盈余公积是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或转增资本的准备;未分配利润则是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减去提取的盈余公积和分配的股利后剩余的部分。本章还将讲解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包括利润的形成、股利分配、资本的注入与减少等,以及相关的会计处理。 第十一章 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本章将重点讲解财务会计信息输出的最终形式——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我们将详细介绍财务报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对于每张报表,我们将阐述其基本结构、编制依据、以及所反映的财务信息。例如,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情况。本章还将介绍财务报表的附注,它提供了对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信息。在报表编制的基础上,我们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运用财务比率分析等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初步的分析,从而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 第十二章 成本会计基础 本章将为读者引入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核算方法。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企业为了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而发生的经济资源的耗费。我们将解释成本、费用、支出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本章将介绍成本的分类,如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等。我们将阐述成本核算的基本对象,如产品、工序、部门等。此外,本章还将介绍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方法,包括如何将各项成本费用合理地分配到成本核算对象上,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第十三章 纳税会计与所得税 本章将介绍纳税会计的基本原理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处理。我们将解释税收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以及纳税会计如何确保企业依法纳税。本章将重点讲解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包括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以及税率的适用。我们将阐述税务调整的概念,即根据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从而得出应纳税所得额。本章还将介绍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它反映了企业未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对未来税款的影响。我们将通过实例演示,帮助读者理解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以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第十四章 特定行业会计处理的初步介绍 本章将对一些特定行业或特定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初步介绍,以拓展读者的会计视野。例如,我们将简要提及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进销存核算,以及服务性企业的收入确认特点。此外,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和会计准则的更新,我们可能还会对一些新兴业务领域的会计处理进行简要的概述,如金融工具的计量,或者数字化转型对会计信息系统可能带来的影响。本章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到,会计处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行业特征和业务性质进行调整和细化。 总结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财务会计的核心理论与实务,从会计的基本概念出发,层层递进,深入讲解了会计要素、账户、凭证、账簿、记账方法,以及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计量与核算。最后,本书还介绍了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成本会计基础、纳税会计以及特定行业会计处理的初步内容。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一个全面、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体系,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