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实验”,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无二的窗口,让世人可以看到荣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时期修复了他的灵魂,继续研究心理学,从而成为一代大师。不论是它在荣格一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一个里程碑。
荣格
C. G. Jung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对现代心理学甚至东西方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开创的分析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大量的心理学家以荣格分析师的名义开展工作,许多专家致力于研究他的思想、理论和生平。荣格的字词联想实验依然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他所提出的分析师必须接受分析和督导才能进行分析实践,和面对面分析的设置等,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临床心理学。荣格与弗洛伊德共同开创了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范式,共同建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荣格担任主席;设立第一份国际精神分析杂志,荣格担任主编;荣格所工作的医院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代精神分析师实习的地方,由他担任负责人和督导师。国际心理分析协会也是在荣格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荣格提出的有“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著有《无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集体无意识原型》《心理学与文学》等。
编︱者︱简︱介
索努·沙姆达萨尼
SonuShamdasani
资深荣格学者,致力于荣格及其理论研究,推动荣格所有著作的编辑出版,现就职于伦敦大学学院(UCL)人文艺术学院,任心理学历史研究中心和健康人文中心主任,被誉为“除荣格之外*了解荣格的人”。
索努教授自1997年开始阅读《红书》,2000年被荣格家族基金会委任负责编辑《红书》,到2009年将《红书》出版,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这13年中,索努教授的足迹遍布荣格曾经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广泛且深入地调查研究荣格所有的经历,熟读荣格的作品,全身心地投入到《红书》的编译中,最终使这部作品得以出版。如果没有他,《红书》将不会出版。
2003年,索努与斯蒂芬·马丁共同创立了腓利门基金会,专门致力于整理和出版荣格的所有著作(包括大量未曾面世的手稿和信札)。索努作为腓利门基金会的总编辑,主动承担起荣格的《红书》与《黑书》的编译工作,并深入探索荣格完成这些作品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将荣格的思想置于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的历史过渡进程中,同时又全面地将心理学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相结合,从而建构出完整的现代心理学史。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迫使我去质疑那些理所当然的观念,去探寻事物更深层次的含义。作者对人类心灵的解读,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他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反而将其视为构成完整人格的重要部分。这种坦诚和深刻,让我倍感钦佩。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许多人会将这本书奉为经典,因为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且具有颠覆性。那些关于“集体无意识”的阐述,更是让我对人类的共情和联系有了更深的体会。原来,我们并非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在潜意识层面,我们与祖先,与全人类都有着某种难以割裂的联系。这种连接感,既让人感到渺小,又让人感到一种强大的归属感。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智慧宝库,每一次挖掘,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它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宽广、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理解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也更能接受自己身上那些不那么完美的部分。
评分每一次拿起这本书,都感觉像是在开启一次新的探索之旅。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并非一次阅读就能完全领悟。其中关于“阿尼玛/阿尼姆斯”的论述,让我对性别认同和两性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一些行为模式。作者的理论体系是如此博大精深,每一个概念都像是一个节点,连接着庞大的知识网络。它让我意识到,人类的心灵世界是如此的复杂和神秘,充满了我们尚未完全探索的领域。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框架,帮助我去理解那些困扰我已久的心理困境,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探索的动力。它不像一些心理学书籍那样,给你简单的“是什么”,而是更侧重于“为什么”和“如何”。它提供了一种深入骨髓的理解,让你能够触及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之道。阅读它,是一场关于心灵的马拉松,需要耐心,需要毅力,更需要开放的心态去拥抱那些可能颠覆你原有认知的新思想。
评分终于下定决心,捧起这本早已听闻许久的大部头,心里既有期待,也有隐隐的忐忑。它在我书架上静静地躺了许久,厚重的封面,古朴的字体,都透着一股不容小觑的沉淀感。翻开第一页,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智慧殿堂。作者的文字并不像当下流行的那些畅销心理学书籍那样浅显易懂、直击痛点,而是充满了哲学思辨和深邃的洞察。我需要放慢速度,逐字逐句地去体会,去咀嚼,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勉强抓住其精髓。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陌生的概念而停下脚步,翻阅其他的资料,试图去理解它在整个理论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学习过程是充满挑战的,但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滋养。每一次的理解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内心深处未曾触及的角落。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那些关于原型、集体无意识、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等等概念,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抽象难以捉摸,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它们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心理地图,让我对人类心灵的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翻阅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场与自己心灵深处的对话。那些关于“阴影”的讨论,让我开始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不愿承认的部分,那些被压抑的欲望、恐惧和焦虑。作者并没有鼓励我们去消灭这些“阴影”,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去认识它,接纳它,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我觉察。但我相信,这正是通往内心和谐与完整的重要一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著作,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和自我探索的指南。它提出的概念,比如“个性化”过程,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踏上寻找自己独特人生道路的旅程。我发现,自己之前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都太过狭隘和表面化,这本书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全新视角,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更深刻的规律。它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地改变着我,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的状态。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立刻感到“醍醐灌顶”的书,而是需要时间去消化,去沉淀。那些关于“原型”的讨论,刚开始读的时候,总觉得有些玄乎,仿佛触不可及。但越往后读,越发觉得这些古老的意象和模式,其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文化和意识之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审视周围的世界,发现很多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却有着某种深刻的、共通的心理机制在运作。我开始注意到自己身上的一些重复出现的模式,一些难以解释的冲动,以及在与他人互动时,那些微妙而又强大的心理博弈。作者的视角是如此宏大,他将个体心理与人类历史、神话、宗教联系起来,展现了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人性图景。这种宏大的叙事,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承载着集体智慧和经验的一部分。有时候,读到某些章节,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一直以来困扰我的某些心理困惑,突然找到了源头和解释。这种感觉,比任何简单的鸡汤式的安慰都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