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描述Linux係統的總體框架和設計思想,包含很多可以直接操作的實例,目的是希望讀者對Linux係統背後的邏輯有一個全麵的瞭解。本書力求貼近實際的工作使用,在比較核心且常用的技術點有更加深入的解釋,對實際使用Linux係統工作大有裨益。這些子係統都是Linux係統運行中很好重要的領域,是深入理解Linux係統原理不可或缺的知識補充。 劉京洋,韓方 著 劉京洋,中山大學雙學士、碩士,創建中山大學嵌入式組,在嵌入式實驗室工作6年。工作早期擔任創業公司總經理,投資公司總裁助理,後來專心技術,先後就職於TP-LINK、YY直播和網易遊戲,從事內核和網絡安全研發,對Linux係統底層有深入的理解。很高興與大傢溝通探討相關學術問題。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可以說是“乾貨滿滿”,但又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它在講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時,總是能巧妙地結閤實際場景,或者通過一些形象的比喻來幫助讀者理解。例如,在講解係統調用時,它不僅僅是列舉瞭一些常見的係統調用,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用戶空間和內核空間之間的切換過程,以及係統調用是如何被內核處理的。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一些操作需要內核權限,以及用戶程序和內核之間的邊界在哪裏。另外,書中對於文件 I/O 的深入剖析,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點。它詳細介紹瞭緩衝區 I/O、直接 I/O 等不同的 I/O 模型,以及它們在性能上的差異。我以前一直以為 I/O 就是簡單的讀寫,看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背後有這麼多的復雜性和優化空間。書中還涉及瞭一些關於進程間通信(IPC)和綫程同步的底層細節,這對於需要編寫高性能並發程序的開發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知識。這本書,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循循善誘地指導你,讓你能夠更深入地理解Linux操作係統的運作原理。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它那種嚴謹的學術風格給吸引瞭。這不是一本教你敲代碼的小冊子,而更像是一本深入的學術研究報告。它探討的深度,在我看來,已經遠遠超齣瞭很多市麵上的“實戰”類書籍。比如說,它在講解中斷處理機製時,不僅僅是解釋瞭硬件中斷如何觸發,軟件如何響應,還深入到瞭中斷上下文和進程上下文的區彆,以及為什麼在中斷處理過程中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睡眠。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文件係統時,沒有止步於 ext4 或 XFS 的基本特性,而是花瞭很多篇幅去講解 VFS(Virtual Filesystem Switch)的設計,以及它如何屏蔽瞭底層文件係統的差異,實現瞭統一的文件訪問接口。這種對抽象層和設計模式的深入剖析,讓我對Linux內核的宏觀架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此外,書中對於網絡協議棧的講解,也遠比我之前看過的要深入,從 TCP/IP 的各個層級,到內核是如何處理網絡數據包的,再到一些更底層的網絡調優參數,都有涉及。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各種網絡問題,根源可能就隱藏在這些內核層麵的細節裏。這本書,確實需要你靜下心來,一點一點地去消化,但一旦理解瞭,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
評分這是一本非常“硬核”的書,讀起來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積纍。它不像一些入門級的Linux書籍那樣,告訴你怎麼用命令,怎麼配置服務,而是直擊Linux內核最核心的部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綫程模型和進程調度的部分。它不僅僅是講瞭創建綫程和進程的 API,更重要的是揭示瞭內核是如何管理它們的,比如綫程和進程在內核中的錶示,以及調度器是如何在多個 CPU 核心上分配執行時間的。作者在解釋這些概念時,經常會引用一些內核的數據結構和源碼片段(雖然不是全部代碼,但足以說明問題),這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理論知識是如何映射到實際的內核實現中的。另外,關於內存管理的部分,也是這本書的亮點。它詳細講解瞭用戶空間和內核空間如何管理內存,虛擬內存地址是如何映射到物理地址的,以及 Page Cache、Buffer Cache 這些機製在提高 I/O 性能方麵起到的作用。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程序的內存使用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更好地解釋一些常見的內存泄漏問題。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能夠讓你從“使用者”升華到“理解者”的書。
評分這本書,我大概是抱著一種“想把Linux玩明白”的心態買的。之前也看過一些零散的技術文章,但總感覺像是碎片化的信息,抓不住重點。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很不一樣,它不是那種告訴你“怎麼做”的書,而是試圖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比如,讀到關於進程調度的部分,作者沒有停留在解釋 CFS(Completely Fair Scheduler)的算法本身,而是深入剖析瞭它背後的設計哲學,比如如何權衡公平性和響應速度,以及在多核環境下如何進行調度。我以前總是覺得調度是個黑盒,看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裏麵有這麼多巧妙的設計和權衡。尤其是在講到內存管理時,關於虛擬內存、頁錶、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這些概念,這本書給齣瞭非常清晰的脈絡,不是那種枯燥的定義堆砌,而是結閤瞭實際的係統調用和內核數據結構來解釋,讓你能直觀地理解程序是如何訪問內存的,以及為什麼會有TLB這樣的硬件加速機製。甚至連那些我曾經覺得很神秘的內核同步機製,比如信號量、自鏇鎖,這本書也做瞭細緻的梳理,從它們誕生的原因,到不同的應用場景,再到可能遇到的死鎖問題,都講得頭頭是道。總的來說,這本書給瞭我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讓我對Linux內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能夠窺見其深邃的內在邏輯。
評分說實話,當初買這本書,是因為我的工作需要深入瞭解Linux底層的運行機製,尤其是那些關於性能調優和故障排查的關鍵點。這本書在這方麵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在講解進程間通信(IPC)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管道、消息隊列、共享內存等幾種方式,而是詳細對比瞭它們在效率、同步性、數據傳遞方式等方麵的優劣,甚至還提到瞭內核是如何實現這些IPC機製的。這讓我能夠根據不同的場景,選擇最適閤的IPC方式,並且在齣現性能瓶頸時,能夠找到問題的根源。另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部分是關於信號處理的。我之前一直認為信號就是簡單的通知機製,看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信號的産生、傳遞、處理,以及在用戶空間和內核空間之間的轉換,都涉及到很多精細的內核邏輯。尤其是在處理信號量和中斷時,書中給齣的深入分析,讓我對並發編程中的鎖機製和競爭條件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理解瞭為什麼在編寫多綫程程序時,要注意避免一些潛在的危險操作。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比較直接,邏輯性很強,讀起來雖然需要一定的基礎,但一旦剋服瞭初期的門檻,就會覺得豁然開朗,很多之前模糊的概念都變得清晰起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