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增订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叶喆民,字丹枫,1924年生于北京,满族,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离休教授。自幼随父叶麟趾教授学习陶瓷,后在故宫博物院从陈万里、孙瀛洲二位先生,赴全国各大窑址考察,鉴定博物馆藏瓷。1960年著书提倡科学研究中国古陶瓷。1977—1985年首先发现并认定汝窑窑址。曾受聘为轻工业出版社编审,主编《中国名窑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撰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全部“中国古陶瓷”条目。八九十年代兼在北京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中国陶瓷史”、“中国书法史”课,并赴日、英、美、意、印尼、香港等地十所著名大学讲学,同时考察所藏中国古陶瓷、书画藏品。现受聘担任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委员会顾问、中国古陶瓷学会顾问、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顾问等职务。被国家民委评选为“民族优秀艺术家”,2008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选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多年来,除在校培育中外学生外,还多次为国家文物局培训中心、文博单位及社会培育了大批古陶瓷与书画研究人才。自1960年始著有《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中国陶瓷史纲要》、《中国古陶瓷文献备考》、《寻瓷访古漫记》、《汝窑聚珍》、《隋唐宋元陶瓷通论》、《中国书法史通论》、《饮流斋说瓷译注》等十余部专著及论文百余篇,迄今未断写作。八十岁后仍主编《中国磁州窑》(2009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翌年荣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负责《中华大典·艺术典》副主编工作,并为美术院校研究生及中、青年学者们举办专题讲座,敬业乐群,老而弥笃。
老实说,我之前对“考古”这个词,总带着一种距离感,觉得那是一门非常专业且枯燥的学科。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书中,并非单纯地罗列出出土文物的清单,而是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社会文化紧密结合,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生动立体的陶瓷世界。他会详细描述考古学家是如何在茫茫黄土中,一点点挖掘出被埋藏千年的秘密,如何通过对器物细节的观察,推断出当时的生产技术、社会结构,甚至是人们的饮食习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窑址的介绍,比如,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汝窑,浙江的龙泉窑,作者会带领读者“亲临”这些地方,感受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孕育出别具特色的陶瓷。他会分析不同地区陶瓷风格形成的原因,是气候、水源,还是当地的矿产资源?这些细致的分析,让我对中国陶瓷的地域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像一个小小考古学家,在字里行间,挖掘着中国陶瓷的无穷魅力。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智慧。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中国陶瓷,绝不仅仅是“烧土”这么简单,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融合了地质学、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甚至经济学。作者在书中,非常细致地剖析了陶瓷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的选择,到釉料的配方,再到烧制的温度和气氛控制,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会功亏一篑。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时期陶瓷烧制技术的演变所吸引,比如,如何从简单的土窑发展到复杂的龙窑、馒头窑,如何掌握精准的温度控制来烧制出不同色彩的釉料,如何运用氧化焰、还原焰来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往往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的工匠们,他们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世界留下了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和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钦佩那些默默奉献的古代匠人。
评分我必须说,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收藏”这件事的书。之前总觉得收藏是件遥不可及的事情,需要巨额的财富和专业的眼光。但这本书,虽然内容详实,却并非枯燥的考古报告,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文关怀的视角,引导读者去理解陶瓷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物质本身,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我开始注意到,原来陶瓷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其工艺的精湛、釉色的独特、器形的优美、纹饰的寓意,甚至是窑址的传承。作者在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窑口的特点,比如景德镇的青花,德化的象牙白,龙泉的梅子青,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充满诗意。更重要的是,他会解释为什么这些瓷器能够流传至今,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出独特的韵味。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尝试去留意身边一些看似普通的陶瓷制品,尝试去感受它们的手感,观察它们的细节,甚至去了解它们的产地和年代。虽然我离真正的收藏家还很远,但至少,我拥有了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一颗对传统工艺充满敬畏的心。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收藏,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而不仅仅是金钱的堆砌。
评分这本书简直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古老文明的艺术形式充满好奇,而中国陶瓷,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我之前对陶瓷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中见的碗碗碟碟,或者博物馆里那些遥不可及的古董。但这本书,用一种极其生动和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勾勒出了中国陶瓷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萌芽,到商周的青铜文明如何影响陶器的纹饰,再到汉代的陶俑栩栩如生,唐代的彩陶争奇斗艳,宋代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各领风骚,元代的青花瓷走向世界,明清的彩瓷技艺登峰造极……作者简直是把一本厚重的历史文献,变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视觉盛宴。书中丰富的图片资料,配合详实的文字讲解,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伟大的窑址,触摸到那些凝聚着匠人心血的釉色。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审美,一种技术革新。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不同时期陶瓷美学风格的解读,那种含蓄内敛的宋瓷之韵,与明清时期浓墨重彩的华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思潮。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陶瓷的知识普及,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创造力和智慧的深刻致敬。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震撼”的书。我之前一直觉得,历史,尤其中国历史,总是在讲述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或者是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但这本书,却从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面。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昂的口号,但它所展现出来的,却是中华民族最朴实、最持久的创造力。从最古老的陶器,到精美的瓷器,这背后蕴含的,是千百年来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是他们的审美情趣,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陶瓷生活化应用的描述,比如,汉代的陶器如何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唐代的彩陶如何装点人们的居所,宋代的瓷器如何成为文人雅士案头清供。这些器物,不仅仅是冰冷的物品,它们是有温度的,是有故事的。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风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器物之中。它让我对“中国制造”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现代工业的代名词,而是承载着几千年传承的工艺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