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朱子大传--“性”的救赎之路(增订版)(本书曾获第七届中图书奖、届图书奖提名奖、第二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世界太极科学金奖(比利时)等。) | ||
| 作者 | 束景南 | ||
| 定价 | 128.00元 | ||
| ISBN号 | 9787309118858 |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6-02-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束景南所*的《朱子大传(性的救赎之路增订版 )(精)》全面系统地挖掘搜集到了关于朱熹的上千 种史料,考明众多历史事件的真相,对朱熹的一生及 其思想发展历程作了全面深入的新研究,破除历来的 误说、错案、悬案、谜案,把朱熹由“神”还原为“ 人”,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朱熹,从中 揭示出了朱熹人本的“”思想体系的本质及其价 值所在,也活画出了一幅南、北宋交替时代风云突变 的历史画卷。 此次增订一是补充了朱熹的新资料,对原来一些 写得比较含混或写错的地方作了补充或改写;二是写 进了三十年来作者对朱熹的新思考、新认识,如认为 朱熹的理学体系应称为“”的思想体系,朱熹是 从体用关系来构建自己的“理一分殊”的哲学体系, 朱熹的“性即理”的是一个人性救赎(复性)的 思想体系等;三是全面校改了错字错句、漏字漏句、 错误标点、错误引文等。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触感都透露出一种沉稳而考究的气息,与书名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相得益彰。初翻开时,那种带着淡淡墨香的复古感,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排版布局的处理也极为用心,字里行间留有的空白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易产生视觉疲劳,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关键概念的引文部分,往往会使用不同的字体或加粗处理,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层次感,引导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构建起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上。整体来看,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那种厚重感和细节处的精致,让人在捧读之余,更能感受到出版人对“朱子学”这一文化瑰宝的敬畏之心。这种对外在形式的重视,无疑为内容本身增添了强大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我被作者在梳理庞大知识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百科全书式的广博所深深折服。面对朱熹这位集大成者的复杂思想脉络,许多研究者往往会陷入对某一特定分支的过度钻研,而这本书却展现出了一种宏观的掌控力,它将理学、心学、格物致知乃至当时的政治哲学,都如同精密的齿轮般巧妙地嵌入了一个整体框架之中。作者似乎拥有化繁为简的魔力,能够将晦涩难懂的宋明理学概念,用清晰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进行阐释,即便是对儒家经典仅有初步了解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逐步领悟其中精髓。尤其是在论述不同学派之间的辩驳与交融时,那种旁征博引、辩证分析的笔法,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批判性思维,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明白了何为真正的“融会贯通”。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成功地捕捉到了朱熹思想体系中那种内在的、贯穿始终的“张力”与“动力”。它没有将朱子学描绘成一个僵化、教条化的体系,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关于“如何安顿自我生命”的终极追问。这种追问,是超越了时代局限的永恒主题。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看似微小但实则决定性的转折点,比如他对某一本书的批注变化,或是与友人的一次关键争论,正是这些细节,累积成了他最终宏大哲学的基石。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套哲学理论,更像是参与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生命探索之旅,它启发了我去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如何在现代性的洪流中,重新审视和构建起属于个体精神的坚固堡垒,这种启发性是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本书的引证和注释系统堪称典范,体现了严谨治学的基本原则。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观点或论断后面,都能找到清晰可靠的文献出处,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进一步探究原始文本的读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结论,更是一张通往源头的手绘地图。那些详尽的脚注,往往会补充一些正文中因篇幅所限无法展开的背景资料或者对不同注本之间的差异进行细致比对,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极大地提高了文本的可信度和研究价值。对于严肃的学术爱好者而言,这样的参考系统是不可或缺的支撑;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它则构建了一个稳固的知识地基,让人在阅读时感到踏实,可以确信自己所接受的信息是经过充分考证和交叉验证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对话感”,仿佛作者并非只是在单向度地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与学说,而是在与朱熹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入交流。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灵活,时而代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细致描摹士人阶层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时而又跳脱出来,以现代的学术眼光审视这些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局限。这种亦庄亦谐、灵活自如的叙事节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趣味性。它成功地将“圣人”光环下的朱熹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挣扎、有困惑的个体,使得我们得以窥见其思想形成过程中那些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刺激。正是这种细腻入微的还原,让抽象的“理”变得具体可感,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上的深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