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法理学和法社会学的结合点处理上,似乎用力过猛,导致界限有些模糊不清。白斌老师似乎非常推崇某种特定的学派观点,在阐述法理学基本问题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将某一学派的独特解释当作是普适的真理来介绍。例如,在谈到法价值排序问题时,这本书对某一特定价值的倾斜度非常明显,而对其他同样重要的价值路径却语焉不详。这在应试备考中是极其危险的,因为法考的理论部分往往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和辨析不同的理论视角,而不是盲目接受单一的权威解释。我感觉自己读完这一部分后,反而对理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产生了困惑,而不是更清晰地掌握了主要的理论脉络。如果教材本身带有如此强烈的个人倾向,那么它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考试用书的客观性就大打折扣了。
评分我对比了几本市面上主流的法考用书,不得不说,白斌老师的这套理论法讲义在内容深度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它更像是一份高度浓缩的、面向“学霸”的内部笔记,对于零基础或者基础薄弱的考生来说,简直是天书。他讲的很多概念和理论,跳过了大量的铺垫和基础知识的引入,直接就抛出了最核心、最复杂的论断。我翻到宪法学那一部分时,很多基础概念如“主权在民”的深层意涵,他只是简单带过,然后马上就深入到复杂的宪法解释学派的流派之争,看得我云里雾里。这对于需要循序渐进理解的考生太不友好了,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力量用得太猛,导致我们这些“新手”完全跟不上他的思维速度。我更期待的是那种能像一位耐心老师在旁边讲解,一步步引导我进入学科殿堂的教材,而不是这种直接丢给你一个理论高塔让我自己攀爬的“秘籍”。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简直是灾难,拿到手的时候,我差点以为自己买的是盗版书。纸张薄得像蝉翼,油墨味儿重得让人头晕,翻开第一页我就感觉眼睛要被这粗糙的印刷质量给毁了。更别提那目录,简直是混乱不堪,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跃性太大,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我本来是想找一本系统梳理理论法的教材来啃,结果这本《厚大法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粗制滥造”。我特别希望能在备考过程中,有一本拿在手里舒服、看起来赏心悦目的书,这样至少能缓解一下学习的枯燥,但这本书显然没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不是因为时间紧迫,我真想立刻退货,换一本靠谱的资料。对于注重阅读体验的考生来说,这本书绝对是视觉和嗅觉上的双重折磨,真的非常影响学习的心情和效率,希望出版社在后续的版本中能重视一下基本的出版质量,毕竟我们付出的时间和金钱都不是小数目。
评分真题卷的编排方式实在是太让人抓狂了。我本来指望着通过真题卷来检验自己对理论卷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结果它把年份和试卷的结构弄得一团糟。它似乎是按照知识点模块来组织的,而不是按照考试年份的完整卷面来呈现的,这完全违背了我们使用真题卷的初衷——模拟实战环境和感受历年试卷的出题风格与难度梯度。如果我要查阅某个知识点下的真题变迁,这种排列或许方便,但备考后期最需要的就是强迫自己进入“考试模式”,完整地做一套卷子。这本书的真题组织方式,让我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全真模考训练,每次做完一部分,都得花额外的精力去重新拼凑完整的试卷结构,效率大打折扣。这不仅仅是编排上的问题,更是对考生备考习惯的忽视。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售后服务和配套资源,简直是形同虚设。我尝试在网上搜索是否有配套的在线答疑或者学习群组,但找不到任何官方的、活跃的渠道。对于理论法这种抽象的科目,遇到理解上的“卡点”时,能够及时获得解答至关重要。一本厚重的教材,如果仅仅是提供了一堆印刷出来的文字,而缺乏与作者或学习群体的互动支持,其价值会大打折扣。我期待的是一种学习生态,而不是孤立的知识堆砌。毕竟,2018年的考试资料,现在来看,配套资源可能早就停止维护了。这种缺乏后续支持的“一次性”产品,让我感觉我的投资回报率非常低,它只是一本冰冷的参考书,而不是一个陪伴我度过艰难备考期的学习伙伴。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