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吴图南太极拳精粹
定价:38.00元
作者:于志钧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154025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太极大家》系列又一新作;
从吴图南习拳40余年弟子执笔,记录一代太极拳大家的坎坷人生和习拳心得;
全面披露其功技理法
内容提要
本书系《太极大家》丛书之一。
吴图南(1885—1989),蒙古族人,9岁开始习武,先后拜太极拳家吴鉴泉与杨少侯(杨式太极创始人杨禄禅的孙子)为师,深得吴杨两家太极功夫之精髓。
吴图南早年就读京师大学堂,他除了是太极拳名家,有高深的造诣外,还精通考古、文史和经络学,并通英语、法语等。解放前曾在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等高校任教,并担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解放后,继续从事太极拳的普及和研究,并担任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太极刀》、《太极剑》等。
本书作者曾随吴图南先生习练太极拳40余年,书中除了全面展示吴图南先生的三世七太极拳、玄玄刀、乾坤剑等功技外,同时记述了先生太极内功修炼、太极松功练法、九宫步练法等不传之秘,以及先生口述的习拳心得,相信对广大太极拳习练者向更高层次进阶益处颇多。
目录
前 言
篇 传
章 太极拳大家吴图南先生传略
第二篇 轶事
章 千里寻太极
第二章 吴图南论历代太极拳家之造诣
第三篇 功
章 三世七太极功古谱
第二章 太极拳的功法
第三章 太极松功
第四章 太极宗气论
第四篇 理
章 吴图南讲《十字诀》
第二章 吴图南谈太极拳之秘
第三章 吴图南论剑
第四章 吴图南论太极
第五篇 架
章 吴图南演示三世七太极拳
第二章 九宫步
第三章 太极拳小架子
第四章 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
第五章 武当乾坤剑
作者介绍
于志钧(1931—),吉林市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自幼喜爱中国武术,1940年开始习武,拜形意拳家刘自久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及刀、剑、枪等器械。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同年9月拜我国太极拳家吴国南先生为师,学习太极门拳械,有宋远桥太极功、杨氏太极拳小架、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武当乾坤剑、太极推手、散手等。1973年,从清乾隆武状元第三名枪术大家苌乃周的第七代传人胡复生先生(时任林业部政治部主任)习得桓侯八枪。
于志钧武术著作颇丰,出版有《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太极剑技击大观》、《太极推手修炼》、《太极拳正宗》、《太极拳推手正宗》、《中国传统武术史》、《中国太极拳史》、《桓侯八枪——苌氏太极枪》等。
文摘
序言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技法手册,更像是一扇通往特定文化精神世界的窗口。作者在描述拳理时,总是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对天地自然、阴阳平衡的深刻体悟。这些关于哲学的思考,被巧妙地编织进了每一个动作的解析之中,使得练习的过程变成了一种身心合一的修炼。它让人明白,练习太极拳绝非仅仅是模仿一套架势,而是在通过身体的运动,与宇宙间的规律进行对话。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是很多市面上其他武术书籍所缺失的,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维度,让每一次翻阅都充满敬畏与思考。
评分我过去涉猎过不少关于传统武术理论的书籍,很多往往过于偏重理论阐述,读起来晦涩难懂,像是故纸堆里爬出来的陈旧文字,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功力。它并没有一味地追求古奥的辞藻,而是巧妙地将深邃的内家拳理,用一种非常贴近现代人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行文之间,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仿佛有一位经验老到的师父,耐心地在我耳边解说拳法的心法口诀。特别是对“劲”的理解部分,作者的阐述角度新颖独到,不再是抽象的描述,而是结合了身体的运动学原理,使得原本飘渺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种将传统智慧“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我能迅速进入状态,感受到武术的精妙之处,而不是被复杂的术语困住。
评分坦白说,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的“克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多武术书籍恨不得把所有能想到的招式、秘诀一股脑塞给你,内容庞杂,反而让人抓不住重点。而这本书的编排却显得极其精炼和聚焦。它似乎只选择了那些最核心、最关键的理论点和练习路径进行深入剖析,绝不拖泥带水。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极为自然流畅,仿佛是经过了无数次打磨的玉石,光滑圆润。这种“少即是多”的编辑理念,保证了读者能够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专注于内功的培养和核心技术的掌握,而不是被旁枝末节所干扰。这种对核心价值的坚守,体现了出版者对真正学习者需求的深刻洞察。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习练者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能够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到“顿悟”的火花。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我既往训练模式的视角。它所揭示的某些练习法门,对于打通我长期以来感觉滞涩的环节,起到了奇效。书中对身法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姿态,更深入到了内在的重心转移和气息的配合上。我按照书中的提示调整了某个特定的转关节法,竟然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松沉”感,这种身体内部的反馈是任何语言描述都难以替代的。这证明了作者不仅是理论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真正将武学融会贯通的实践者。这种实操层面的深度,远超乎我最初的预想,让人感觉物超所值。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装帧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出版物。内页的纸张选用了偏暖色调的米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累。更值得称赞的是插图和文字的布局,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尤其是那些分解动作的图解,线条流畅,力道感十足,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这些视觉辅助快速理解要领。字体选择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大小适中,疏密有致,阅读起来毫无压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武术文化的那份敬畏之心,让我感觉到自己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从拿到它的一刻起,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